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887 0
2021-12-14
对于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向,应该通过如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我认为只有通过如此的推导才是逻辑通顺且不留缺漏的,所得的推演结果也很大可能会是正确的。

首先必须反复强调经济的概念,经济就是一个生产和循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通过买方的货币或信用与卖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交易来完成,而交易则实现了买方货币的支付转移过程并成为了卖方的收入。
在经济社会的底层逻辑中,会始终满足所有的生产都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刺激生产,假如无消费,则生产无必要。这里强调经济社会中,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已经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了,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消费是占核心的主导地位,生产地位其次。

其次,我们都知道一个公式:支出=收入-储蓄,但是这是传统的有局限性的一个公式,需要进行稍微的完善和修改。
即引入社会信用与债务因素来完善这个公式,它可以完善修改为:
支出=收入-储蓄+信用-债务本息的到期偿付,在这公式中,储蓄可以是负值,而一旦储蓄是负值是,则公式变为支出=收入+储蓄+信用-债务本息的到期偿付。
假如社会总债务规模累积过大,按月来计算每月的债务本息偿付十分困难,则在满足基本的生活甚至只满足生存需求的消费支出的时候,那么所有收入甚至还需要动用储蓄,甚至需要增量信用与信贷来缴纳债务本息的到期偿付,不但入不敷出,而且还有债务违约的潜在风险,假如经济减速,交易萎缩,那么社会收入降低,债务违约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大。

因此,一旦社会总债务规模累积超过一定的规模,那么该公式中的债务本息到期偿付的额度就会增大,会导致买方的消费支出减少,而买方的支出又是卖方的收入,同时又传递导致了卖方(下一次的买方)的收入减少,又会导致下一次卖方的支出减少,从而通过该公式,会影响到债务的本息支付因素上,会由此爆发债务危机。怎么办?通过该公式中的信用来继续扭曲提高买方的支出能力和偿债能力,同时也继续累积社会总债务规模,但是这个公式告诉我们,这个玩下去总有被玩死的一天到来,因为债务的本息支付又逐月增加了,这是绝对不可持续发展下去的。
中国社会融资债务总规模已经超过了310万亿规模,这是中国基础货币供应量的10倍规模,中债危机基本上可以确定不可能侥幸避免,必然有全面爆发的一天到来。

接着,对于上面的公式,我们需要针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单独来思考和分析。
对于最重要的消费者来说,该公式变为:
消费支出=消费者收入-居民住户储蓄+消费者信用-消费债务本息的到期偿付。

不算直接融资,当前居民住户银行贷款规模约70万亿人民币,这是基础货币的超2倍规模。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意味着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或生活水平的高低,是通过消费者卖出劳务获得收入来满足的,在收入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可以得出,未来社会的消费水平是萎缩的,因为消费者的收入中,需要减去消费债务的本息偿付才会形成消费支出,而当前社会中显著还存在大量的消费者信用,如花呗和借呗,如各类信用卡消费,等都在提升这个消费市场的支出购买力,假如一旦经济减速,消费者收入降低,花呗和借呗或者信用卡借贷额度降额,那么消费债务的本息支付就会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导致违约。
因此,维护经济发展的适当的增长速度,对于维护上面公式中的消费者收入是很重要的。它不但维持了适当的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即消费开支,也降低了消费者债务违约的风险。
消费者的支出,会成为各个生产环节上的生产者的收入。一旦消费萎缩,生产过程就会减速或者形成较大的生产库存或产能过剩。

对于生产者来说,该公式变为:
生产支出=生产收入-生产者权益或储蓄+生产者信用-生产者债务本息的到期偿付。
生产者的生产开支,均意味着这些开支都是生产成本,都会最终传递到最终端的消费类商品价格上,并最终被消费端所承接,对于生产开支,最大的两大块是投资以及对社会劳务的购买开支,生产者对社会劳务的购买开支,是前面公式中的消费者的收入的核心主要来源。而生产者要维持适当的生产开支,其核心来源于社会消费者的支出,一旦社会整体消费萎缩,那么持续的债务本息支付就有可能会逐步消耗掉生产者的储蓄,即消耗掉生产者的权益,甚至逐步减少各项生产开支降低生产成本,如裁员降薪,甚至停工停产,甚至破产。

通过区分上面的生产者支出和消费者支出公式,我们会发现生产者的收入和开支与消费者的收入和开支,彼此共同构成了4要素循环,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过程减速甚至终止,甚至出现债务违约风险,从而导致债务危机爆发。

通过上面的细节区分和分析也可以看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收入和支出在经济良性发展时,会彼此促进和加强,促进经济的良相发展与繁荣,这是良性循环,但是假如一旦经济发展降速,那么他们他们就彼此制约和抑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假如不引入债务因素,那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就好控制这个循环过程,而一旦引入过于庞大的债务因素,那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就不那么有效了,于是,就只能通过金融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继续发展并维持适当的增速了。

那么金融货币政策如何通过该公式发挥作用??
很显然,金融货币政策是通过该公式中的信用来发挥作用的,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作为买方的开支能力降低的时候,金融货币体系在信用上提供支持,就又可以继续扭曲买方的消费支出购买力,来维持社会的开支,从而达到继续维持经济的发展速度,继续保护和维持这个生产与消费的循环过程了。
但是信用很显然会继续增加未来远期的债务本息偿付,很显然这是一条不归路,其必然通向债务悬崖,必然有无法维持下去而导致临界点爆破,明斯基时刻以及中债危机全面爆发的一天到来。

最后,从以上逐步深入的推理可以看出,维护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全部落在了金融货币体系的功能和作用上了。继续对社会增量信贷,维持经济发展速度而不失速,但也会继续累积社会总债务规模,尽量拖延债务危机爆发的时间,但是也增加了债务危机的破坏性程度和烈度。

我反复强调过,中国现代这种基于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有个核心的特征,就是银行体系只需要极低的超额准备金就可以维持庞大的金融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行,我国只需要约2-3万亿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就可以维持银行超过220万亿各项存款(交易结算是其中的活期存款部分),用于正常的经济交易结算、清算业务中,中国每年非现金交易总额超过了3750万亿人民币规模,这些都是包括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在内的社会买方的开支,也同时是社会卖方的收入。
对于银行的增量信贷,即使商行流动性紧张,央行只需要适当降准和适当增量再贷款,就可以凭空打开银行释放信贷的额度,继续为社会提供增量信贷资金来维持社会债务人的资金链,维持经济的发展速度为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于是所有的问题就落到了重点要分析金融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则和规律上面来了。而这一块内容,就是我过去上十年的博客和微博所重点思考和分析的问题。
我国现代的这种货币体系,极低的超额准备金或超额准备金率就可以维持正常的金融货币体系的运行,且商业银行不怕呆坏账,它只惧怕资本外流,中国商业银行的总的实际的准备金率约为10%,也就是说,只需要银行各项存款中约10%规模的资金购汇离开中国的银行体系,就会导致中国所有的商行都会因挤兑而破产(中国最高领导及中国央行反复提及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所在之处),因为中国的外汇大量储备在央行,资本购汇外流的同时也会挤兑央行的外汇流动性和外汇储备,这就导致国家的央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角色也无法对商行进行大规模救助,因为央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角色对商行进行救助也就等于补充商行的弹药来挤兑央行自身的外汇流动性。一旦央行的外汇流动性过于紧张且社会中的资金仍很庞大有更大的购汇需求而央行无法满足这中汇兑需求是,就会爆发人民币主权货币信用危机。

只有金融货币体系率先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时候商行才会全面对社会停贷,断贷并催贷,这个时候,中债危机将全面爆发,从而通过上面的公式传递导致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经济灾难。这是一个在逻辑上无法采用常规手段有效化解的危机,非常规的应对手段我之前提出来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看懂了这些内在逻辑,就会看懂极端小概率事件的城门失火的概率正在显著快速上升,因为在中国现代金融货币体系中,存在着如此巨大的一个缺陷和漏洞,有被外部敌对金融势力利用引爆金融风险的可能,正常情况下城门失火确实是一个很极端的小概率事件,但是假如有人蓄意纵火那么这个城门失火的概率就会显著提高了。

本人推导的观点和结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的推导没有错误。
以上分析,只要任何一个地方的推导逻辑出现错误和纰漏,那么我的分析就可以认为是错误的,或者是一文不值的。是否杞人忧天,是否未雨绸缪,全看上述推导逻辑是否存在较大的错误和纰漏。请各位用心阅读并理解,并帮助我查找错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