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6928 13
2011-04-27
空间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由“空间量子”构成的。信息揭示了所谓光子带(原文中说是紫光带)产生的原因是宇宙中的不同扩散方向的高能空间彼此对撞造成的能化物现象,即非物质的空间量子能对撞后发生粒子结构异变,异化为物质的现象。美丽灿烂的星云就是亿万恒星的前身,是孕育恒的子宫,星云的产生和光子带一样也是不同的高密度空间能量板块对流冲撞产生的。所以说,我们宇宙一切物质包括光,原子,分子等等都衍生自空间能量,是空间能量对撞形成的,是空间能的变体。恒星的衰变形成局部空间和局部时间。衰变的过程是通过核聚变向外释放空间量子。恒星最后死亡形成黑洞这种非物质的高密度能缩体,实际上是物质的回归,物质来源于空间,最后回归空间。就好比空气中的水气,水气看不见摸不着,冷气遇上热气,呈现了水滴,雪花各式各样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象,最后这些可见的景象又重新回归看不见摸不着的水气分子。我们的宇宙一切的一切,源自看不见摸不着的多维空间所蕴含的能量板块的对撞,形成形形色色的物质这种空间能量的变体,游荡到各种密度的空间中去。所以我们看到了光,恒星,行星,万物。。物质衰变,矩阵结构解体,物质能量粒子重新与空间量子排列,回归到空间。我们的宇宙就是这样由空间能量到物质能量,再从物质能量到空间能量不断的循环往复中。宇宙由非物质的超密度能缩体萌发扩展,有维空间向无维空间扩展产生多维空间,多维空间产生星云进而产生恒星,恒星解体又产生黑洞,多个小的黑洞合并成大的黑洞,当宇宙空间中到处都是黑洞的时候,也是我们宇宙由扩展期开始进入收缩合并期,最终又演变回非物质超密度能缩团的宇前状态。我们的宇宙就是这样永恒地周而复始地能化物、物化能的演变,即包括局部空间的局部演变也包括了全宇宙空间的大演变。
===============================================

一 外星人的宇宙极限粒子论
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的最小的粒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粒子,可是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尽管已经深入到了夸克、中微子等等这些非常微小的基本粒子层面上,但这些仍不是宇宙最小的粒子。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一段时间内,人类还不会 ‘看’到这种宇宙最小的粒子。但是人类仍然可以从宇宙极限粒子造成的现象上开始入手研究这种极限粒子。先从现象着手研究,并找出其中的规律,这对人类来说已经是不小的突破了。正如外星信息师(以下用WXR代替)所讲,地球的科学是‘唯象科学’,还没有走入真正的宇宙科学的轨道,很多科学理论是基于现象总结出来的规律,很多也是基于经验之上的总结。尽管如此,地球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看起来已经非常不错了,对唯像科学的利用让地球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对‘真空能’和‘扰场波’的研究是个很好的研究极限粒子的开端。现在让我们开启想象之旅,假设我们有一种设备能无限地放大物质,把这种设备将空间放大,我们开始看到气体分子,再进一步放大,一直放大下去,会看到什么?我们会看到一种不稳定状态的奇特的粒子,外星信息师把这个粒子叫‘能质粒子’或‘杳子’。WXR讲这种粒子就是宇宙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割,是宇宙一切的一切的根本。这种粒子的状态不是固定的,时而这种粒子向四周扩散成为‘能量场’,时而收缩为‘物质场’。也可以把这种变化视为粒子的‘凸变运动’和‘凹变运动’。或者说是‘向外散爆运动’或‘向心聚爆运动’。这种运动和温度是没有关系的,也就是即使在绝对零度上,粒子它仍是变动着的,这种变动是永恒的,而且是伟大的永恒。这种时而为能量场时而为物质场的粒子即为‘能质粒子’。这种粒子自宇宙诞生之前以及之后都存在,并在我们的宇宙空间中充溢着这种粒子,我们的空间就是由这种基本粒子构成的,没有这种粒子就没有我们的空间,就没有我们的宇宙,可以说这种粒子就是宇宙的根本。现在我们再用刚才的设备对着物质进行放大,我们开始看到分子,原子,电子... 再进一步放大,一直放大下去,会看到什么?我们看到的还是‘能质粒子’。没错,物质和空间都是由‘能质粒子’构成的。WXR讲物质和空间都是由‘能质粒子’这种基本粒子构成的,‘能质粒子’在常态下即构成了我们的空间,而‘能质粒子’变个花样组合即构成了我们能见到的‘物质’。物质是特殊形态的能质,是空间的特殊形态。空间也可以看作是高密度的物质。实际上,‘能质粒子’还可以再变个花样组合,成为多维空间和多维物质。

能质粒子有很多奇特的属性,比如:
1. 在绝对零度下仍然维持变动,物质场和能量场互相转化变动,这属于自我凹凸运动。
2. 能质粒子在宇宙空间中还维持着自旋运动和螺旋运动,好比是地球的自旋运动和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在宇宙空间中,能质粒子维持着这三种运动。
3. 能质粒子能自我分裂和重新聚合。自宇宙从原始的无时间无空间的高密度能质团开始分裂以来,能质粒子从能质团这个家开始了向宇外的无维空间的征途。宇宙原始能质团由于内部的压力发生变化,开始向四周膨胀,并分裂。能质粒子向‘四周’奔腾的时候,到一定阶段后产生了分裂,一个粒子分裂为两个一模一样的粒子,接着,两个粒子又分裂为四个一模一样的粒子。这父粒子和子粒子无论在形态上和运动上都完全一样,就和克隆一样。
4. 宇宙空间中的能质粒子保持着一种稳定的恒等距离。也就是是说在正常情况下,能质粒子之间始终保持着一个稳定的距离。如果这种距离被暂时的打破,但最终仍然会再恢复到稳定状态。宇宙中很多文明都发现了这个奥秘,并发现了一种在宇宙空间中获取无限能源的方法。就是人为地打破空间中的粒子的稳定状态,使形成一个空间‘漏洞’,这样,能质粒子为了维持稳定,‘漏洞’周围的粒子会试图填补这个‘漏洞’,如果人为地保持这个‘漏洞’状态,则周围的粒子会源源不断的流淌过来填补这个漏洞,通过捕捉这些粒子流,并将其‘另作他用’,这样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取空间中的无限能源。

物质与反物质湮灭之后瞬间形成的纯粹的能量就是‘能质汤’,或是不稳定的能质粒子流,最终这些能量被空间中的粒子吸收,融为一体。物质和反物质湮灭的能量固然很大,但空间则蕴含着无限多的同样性质的能量,为何不去利用呢?我们常说的‘以太’就是能质。人类对真空零点能的探索在不久的将来会引导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文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27 00:31:48
二 外星人的多维宇宙论
我们的宇宙是从何而来呢,这是个高难度的问题,外星人也同样有这种思考。尽管宇宙的不同的文明之间对宇宙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程度的探索过程,但大体的结论是一致的。在宇宙诞生之前是什么?宇宙的初始是一个没有时间或者是有一个‘意识无法感知’的特殊的时间,一个没有空间或者是有一个‘意识无法感知’ 的特殊的空间,一个高度浓缩的能质团。由于能质团内部运动,在内部形成了压力,能质团开始向外分裂变动,在分裂变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时间和空间。来自原始能质团的能质粒子按着压力的方向扩散开来,形成了宇宙空间,接着能质粒子组合出来了物质,有了空间有了物质,时间也就诞生了。最后我们的宇宙诞生了,生命产生了。但是,我们的宇宙到底有多大呢?是无限大吗?WXR告诉了我们,宇宙不是无限大的,宇宙是有限的,并在一个大约的数值范围内。尽管宇宙仍在膨胀,但其边界大小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宇宙中的恒星,包括我们的太阳,是一个‘空间发生器’。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知道太阳内部时刻在进行着核聚变,核聚变会将相当一部分物质消耗掉,形成能量。这个能量和物质与反物质湮灭后的能量是一种性质的能量,只不过核聚变与湮灭的物能转换比不一样罢了。物质转换出来的能量,以能质粒子射线的形式从恒星内部喷射出来。太阳就是一个能质粒子流发生器,它源源不断地产生能质粒子流 --能射线。这些能质粒子流源源不断地涌入我们的宇宙空间,为我们的宇宙空间不断地补充能质粒子,这可能也是宇宙不断膨胀的原因之一,物质的消失换来的是空间的膨胀。一颗恒星喷射出能质射线,在恒星周围形成了一片空间。一片空间连接着另一颗恒星产生的一片空间,宇宙中有很多恒星,宇宙空间是由一片片的空间片连接构成的。恒星作为空间片的中心,当然是一个‘空间发生器’。其实大家不知道,恒星喷射出来的能射线(能质粒子射线)就是科学家苦苦追寻的扰场波。苏联的科学家计算出扰场波的速度是光速的10亿倍。也就是说太阳发出的能射线是以10亿倍光速向外传播的。其实是这样的,能射线(扰场波)在无维空间(没有能质粒子充溢的空间)下的速度是无限的,在有维空间(有能质粒子充溢的空间)是有限的,在不同维态的空间速度也不一样,但远远超越光速。人的大脑在思维活动的时候也能发射出 ‘带有意识信息的’的能射线,即带有意识信息的扰场波,以10亿倍光速的速度向外传播,这就是常说的思维的速度。很多宇宙文明开发出的宇宙飞船就是驾驭在能射线,驾驭在扰场波上,以能射线为动力,像小船漂流在河水中一样,漂流在能射流上,带动飞船超越光速。很多宇宙文明也开发出来思维接受器,因为人的思维信息在宇宙空间中是以10亿倍光速传播的,这样外星文明用一个思维接收器接收空间中的‘带有意识信息的’能射线,这样,外星人根本不用大老远地到处跑,也能和宇宙遥远星球上的文明建立几乎实时的通讯。
谈了这么多,其实还没谈到核心点上,即多维宇宙论是怎样的多维宇宙。刚才我说到,恒星是一个‘空间发生器’,它源源不断地喷射出能射线。能射线在宇宙空间中的传播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直传播到宇宙的边缘。由于我们的宇宙是有限的,能射线到达宇宙的边缘之后,发生了折回现象。即能射线到达宇宙的边缘后沿着相反的方向又返回了。恒星释放的能射线经折回后又返回到了恒星上,在恒星表明,能射线的释放总量和能射线的折回总量达到了动态平衡,即释放量和折回量动态平衡。我们的宇宙中有很多很多个恒星,他们源源不断地释放能射线,这些来自各个不同方向的能射线‘交叉传射’形成了‘宇宙空间网’或者叫‘宇宙网’。宇宙中的所有的物质,包括恒星、行星都漂浮在这张巨大的宇宙网上。宇宙网上交叉传导着来自各个方向的能量流,其中还包含一些‘带有意识信息的’能量流。这个宇宙网的构成单元既是能质粒子。恒星的核聚变、物质湮灭形成的能量最终被宇宙网吸收,为这个宇宙网补充了能质粒子,使这张网越发膨胀变大。现在再一次开始我们的想象之旅,我们把宇宙想象成一张围棋,恒星为棋子。我们开始想象,把棋盘想象成很大很大,和操场一样大,那么,每一个棋格也会变的很大,大得足够容纳一张小棋盘。我们再把这个小棋盘再想象成很大很大,大得和操场一样大。现在它的棋格又可以容纳另一张棋盘。是否明白一些?一个大网之下又嵌套着小网,小网之下又嵌套着更小的网。或许这样比喻不太恰当。我们所熟悉的宇宙,我们所熟悉的空间是在某一张网上面运作的。也就是说真实的宇宙其实包含着大大小小不同密度的宇宙网,也就是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宇宙。这些维度(宇宙网)互不干扰,彼此隔绝运转。
再回到我们的恒星上,恒星释放能射线,不同的恒星释放的能射线交叉传射形成空间网。空间网中的能质粒子彼此间有一定的距离,更确切地说是一组固定的距离。 WXR告诉我们,空间中的能质粒子彼此间的间距正常值为v,构成间距为v的宇宙网,此为一个维度,在这个维度上,物质按这个维度上的时间运作。能质粒子间距还可以是1.1v,构成间距为1.1v的宇宙网,此又是一个维度,在这个维度上,物质按这个维度上的时间运作。此外还可以是 1.3v,1.5v,1.7v,1.9v。可能还有比v还小的,比如0.5v等,皆为奇数。这样构成了不同间距的宇宙网,构成互不干扰的多维空间的宇宙。当粒子间距为2v,4v,6v,8v时,构成的是物质矩阵,也就是当粒子间距大于等于2v时,粒子组合的不再是空间网而是物质矩阵。这就是物质和空间的区别,粒子间距不同。粒子呈现出来的不同间距,造就出来不同的宇宙能射网络,也就是不同的宇宙空间的维态(维度),每个维度下都有物质的存在,但是这些多维的物质是在沿着不同的时间尺度衰变。我们的宇宙自诞生之日起,开始向外辐射能量,向外扩张,裂变。在这一系列的变动过程中,能质粒子的裂变同时伴随着不同维态空间和不同维态物质的产生。宇宙诞生的时候就产生了我们的多维的宇宙。我们的太空望远镜能够看到 100亿光年以外的世界,但不管是100亿光年处的景象还是我们能肉眼看到的太阳、月亮等天体,都是在一个维度下,都是在一个宇宙网上运作。我们还无法看到许许多多其他宇宙网的存在,而其他许许多多的宇宙网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空间中。只是那些宇宙网和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宇宙网属于不相同的‘能量系统’。这些因粒子间距而造就出来的能量系统彼此隔绝,互不干扰,才保证了我们看到的宇宙的安全运转。而我们看不到的‘暗物质’跑哪里去了呢?实际上他们在另一些网上面运作。因为能量系统的隔绝,导致我们即使用最先进的空间望远镜也看不到。而他们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这些宇宙网彼此交叉重叠着,每个网都有自己大小的网格。在同一片空间下面包含着很多不同的空间网,比如在我们的太阳系,地球、月亮、太阳等等所处的空间中包含一组宇宙网,每一个宇宙网就是一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包含物质。但是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其他网上面的物质(暗物质)呢?我们知道既然有不同维态的空间,就会有不同维态的物质。我们的地球,月亮等,构成他们的能质粒子矩阵只能在某一个空间网下呈现,即只能在某一个或一些‘兼容’的空间网下能‘可视化’。其他维态的物质(暗物质),因为构成他们的能质粒子矩阵和我们的不同,造成其他维态的物质只能在他们‘兼容’的空间网下可视化。再打个比方,比如我们正在房间里面看着电脑打着字,你的房间所处的空间,在其他维态的空间下看,可能是另一个星球上某个文明新建的花园。再比如,你坐在火车上沿着车轨前进,在车轨下面,在另一个维态下看,或许正有一艘大型宇宙飞船飞过。
关于物质跨越了维态会发生什么?比如把地球上的一个石头强制拿到另一个维度会发生什么?可能会发生湮灭,即物质完全湮灭成能量,正如WXR所讲,只看到光的影像的空壳,物质已经不复存在。如果这块石头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和另一个维度的空间‘兼容’,那么它会侥幸生存下来。来到地球上的外星人有一些是同一维度下的远方访客,更多的是另一些维度来的访客。那些不同维度来的访客,当他们在他们的星球上时,用他们的眼睛来看是物质的,但是他们来到我们地球所处的空间的时候,用地球人的眼睛就看不见他们了,他们在地球人的角度来看成了‘非物质’的了,实际上他们仍然是物质的。他们通过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将地球在他们的眼睛中可视化,并能够在地面上到处飘行,而地球人却看不见。麦田圈是如何在人类眼皮底下形成,却让人类察觉不到的?简单的说就是另一个维度上的机器通过‘窗口技术(稍后会讲)’跨过维度后在地球上产生的作用效果。总之,不论是高维度空间还是低维度空间,他们的主要差异是在构成宇宙网的能质粒子的间距上,即宇宙网的网格大小不同,还有其上的时间运作尺度不同,中国人讲‘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另外再简短地补充阐释大宇宙的总体布局:我们的大宇宙(注意是我们的),包含四大星区:宇核区、宇环区、宇边缘区、宇际区。这四大星区暗含着星区空间密质的不同,当然宇核区空间能最大,宇际区空间能最小,这是宏观的空间大维度划分。但是界限也不是这么地整齐划一,在宇边缘区和宇际区的局部可能包含高能星体,其星体释放的空间能可能也很大,造成这一小片空间能高于其所在的星区的空间能,即星区低能空间可能包含局部的高能空间,例如高能恒星和黑洞所处周围空间。所以,我们的宇宙从宏观上看,由里到外,空间能逐级衰减,维度由高到低,从局部上看,高能空间和低能空间纵横交错,互相交织。宇核区的最核心区空间能超高,宇际区的最边缘区也就是宇宙的最边缘空间能超低。所以我们的宇宙包含了大大小小的无以计数的空间维态。。在这些无以计数的维态里创造了无以计数的生命形式。。至于这个大宇宙外面还有没有其他的大宇宙暂时还无从可考证,据说是还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7 00:32:35
三 外星人的时空旅行技术
在上一节中,我谈到,恒星在源源不断地释放能射线(扰场波),其速度是大约是光速的10亿倍。WXR谈到了万有引力形成的原因,万有引力实际上是由‘能射线压差’造成的作用力效果。物质在太空环境下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能射线的照射。或者说一个当物质漂浮在宇宙网上时,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能射流穿越这个物质。通常情况下,能射线(扰场波)能很容易的穿透物质,但仍有一部分能射线遇到物质时,产生了折射作用。这个折射作用换句话说,能射线对物质产生了能射压。能射压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的质量的大小。物质通常会受到来自各个方向射来的能射线,当各个方向上的能射线造成的能射压大小相同时,即能射压差为0,这样,这个物质不会受任何‘万有引力’的作用,它不会朝任何方向运动。当有两个物质相距比较近的时候,任何一个物质所受到的能射压就不平衡了,即任何一个物质所遭受的能射压差就不为0了。在两个物质的中心点的连线上,能射压比较弱,产生了两个物质被挤压在一起的效果,实际上并不是两个物质因为引力作用而互相吸引彼此,而是被迫挤压到了一起,引力只是个表象。打个比方,当你一个人站立时,周围有各个方向的人来推你,假设推力大小相等,你是站在原地不会动的。不一会,你身边来了一个女孩和你面对面,原先那些站在你前面推你的人都跑到了女孩身后,开始推她,结果把你们两个人推到了一块。实际上并不是你和那个女孩彼此吸引对方而到一块,而是各自背后的黑手把你们推到了一起。
树上的苹果落到了地上,牛顿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当树上的苹果再一次落到地上的时候,人类终有一天会发现,牛顿的万有引力是错的,不是物质固有的万有引力造成了苹果落地,而是苹果上面的能射压大于苹果下面的能射压,产生了能射压差,苹果是被‘压’下来的,那个时候,人类的科技才真正迈向了宇宙科技时代。当然外星人早已经迈入了宇宙文明的时代,外星人的时空旅行技术简单地说就是骑在能射线上漂流而已。怎么骑在能射线上呢?外星人通过特殊的技术将飞船‘极化’,将飞船沿着某个方向进行‘极化操作’,极化后的效果就是改变飞船上的某些方向上所受到的能射压,产生类似‘反重力’的效果。比如,当飞船停留在太阳的轨道上,如果不进行任何操作,飞船上会形成一个能射压差(即宇宙折回的能射线对飞船的能射压大于太阳释放的能射线对飞船的能射压),压差的方向指向太阳,这样,飞船早晚会被‘压’到太阳上去。按现在地球的解释就是被太阳吸引过去了。但是如果对飞船进行‘极化’操作,使折回的能射线尽量多的穿透飞船,使折回的能射线对飞船的能射压尽量减小到最低。而此时使太阳释放的能射线尽量多的发生折射,使太阳能射线对飞船的能射压增大到最大。这个时候飞船受到的能射压的压差的方向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指向太阳变为背离太阳。这样,飞船就产生了所谓‘反重力’的效果。当然飞船可以在任何太空环境下都可以做么做,只要将飞船按某个角度极化,人为地造成某个方向的能射压差,这样飞船就能沿着人们期待的方向驱动起来了。如果这种极化能作用到飞船内部的每一个原子上,此时惯性作用消失了,几万个G的过载飞行都不成问题。极化飞船所用的能源正是取自于空间的能量。
当然在某一个维度下的超光速飞行会产生很大的风险,为了规避风险,外星人采取了另外两个空间技术。
1. 跨维度‘窗口’技术。上一节我讲到在同一空间下有一组不同的空间网(维度),窗口是在自然状态下不存在的,窗口只有人为地创造才能产生,他是链接不同维度的通道,通过窗口技术,能从一个维度到达另一个维度里面,美国的费城实验,曾经产生过窗口现象,但是那时的人类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完全正确,首先,光速不是极限速度,不是不能超越的,其次也没考虑空间维度的问题,因为在不同维度空间下的物理定律未必相同。当宇宙飞船在进行星际旅行的时候,会穿越不同密质(维度)的空间,由于密质空间的不确定性,导致如果碰到很高密度的高能空间飞船则湮灭解体,如果碰到很低密度的低能空间飞船也会湮灭解体。如果要避免在空间飞行当中由于空间密度的不确定性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这就要求通过某个方法对飞船加以‘保护’使其能在高维空间和低维空间继续保持飞行而不会发生湮灭解体现象。同时如果飞船在高维空间上旅行,物理定律会发生变化,在单位时间上的旅行距离,换算为原先所在空间上的距离,这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值。当飞船在高维空间旅行一段时间之后,当到达某一个时间和空间点(时空点)上时,再通过‘窗口’技术转换回原来的空间维态下,这个时候,在原先的空间上的新时空点就是此次旅行的目的地。通过窗口技术,飞船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跨越一段遥远的距离。此外,如果一个从高能空间来的外星访客想要正常地访问地球也需要这个窗口技术,这个先前已经说过。

2. 空间隧道技术,类似地球人的虫洞。这是宇宙航行中最先进,最安全,最快捷的技术。空间隧道在自然状态下是存在的,这也是很多宇宙文明进行星际旅行的便道。隧道的概念和窗口不同,窗口是不同维态的空间之间的通道,是跨维态通道。而空间隧道是同一个维态之下的空间通道,隧道内部是无维态空间(无能质粒子充溢的空间)。隧道在自然状态下存在,也可以人为地修一条空间隧道,完成快速的星际旅行,从隧道的一头到另一头几乎不花费太多时间,能射线在有维空间的传播速度虽然很大远超光速,但速度是有限的,能射线在无维态的隧道内部的速度则是无限的。无维空间也叫绝对空间,自然状态下存在着绝对空间,常见的比如‘黑洞’。在黑洞的边缘没有物质存在,一切都湮灭为能质能量,黑洞周围的能质能量高度自旋,能质的高度自旋将中心区的能质场都抽空了,形成了绝对空间。任何物质在黑洞的边缘都已经被湮灭分解为不可见的能量,在相对黑洞的另一头,能量再被组合成物质,被喷射出来。黑洞犹如水中的漩涡一样,能质射线像水流一样,被卷入黑洞,这也是为什么太阳绕银河中心旋转,同样也是能射压造成的。越靠近黑洞的地方,其恒星和行星体积质量都非常大,周围的文明越发达。在宇宙空间中的一些地方,也存在着无维态的空间--空间隧道,这些隧道就像高速公路一样,即安全就快捷。一些文明发现了一些空间隧道,有些把其视为秘密。在空间隧道下旅行,将很快到达那些原本在正常空间下无法到达或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的距离。空间隧道技术既避免了不同密质的空间对飞船产生的伤害,又避免了星尘物质撞击飞船产生的灾难,这是宇宙文明最多采用的技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7 00:33:01
四 外星人的宇宙生命论
以下内容将比外星时空旅行技术更复杂和难于理解,请认真仔细揣摩。
人类常常有个疑问,到底宇宙中还有没有更高级的智慧,人有没有灵魂?有没有“上帝”?宇宙中的各种文明同样也有这个思考。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意识是什么,精神是什么’这个重大问题。WXR告诉人类:意识和精神是一种力。意识本质上就是力的作用。其‘能够思维的’力的作用介质便是能质粒子。也可以这么说,意识就是‘以太’上带有‘意识信息’的振动力。
宇宙刚诞生的时候,意识就已经存在了,最初的宇宙只有一种意识--宇宙意识。宇宙意识是一种超意识,其意识是永恒的,即永远不灭,永远存在。宇宙的诞生可以视为超意识体的觉醒。宇宙诞生之前是原始的能质团,在能质团内部,精神力就已经存在,也就是说宇宙意识就已经存在了。宇宙意识试图探索‘宇宙’试图探索自己,了解自己。宇宙意识对自身探索的渴望激发了原始宇宙能质团内部的精神力,能质团内部压力发生了变化,能质团‘爆发’了,宇宙诞生了,随后便开始了造物运动。
像地球人类一样有血有肉的智能生命是‘遥远’的宇宙后时代的产物。地球人认为宇宙是诞生在150亿年前,这只是这个维度下的宇宙诞生的时间,并不是说其他维态的宇宙也是在这个时间点上诞生的。实际的大宇宙诞生的时间更为久远,是在大约2万亿年前。宇宙诞生的时候,开始了造物运动,各种原子产生了,恒星产生量,接着行星产生了。由宇宙原始能质团膨胀裂变衍生出来的多维宇宙不断地开拓新的天地。多维宇宙自内而外的扩张膨胀,其能量系统不断的衰减。由原始能质团做为中心宇宙,向外辐射不同能量级别的多维态宇宙,维态宇宙的能量系统在衰减的过程中摩擦或对撞产生了物质,所以说物质是能量衰减的产物。宇宙意识自身的精神振动力并不适合直接深入到低能量系统上的维态宇宙中。所以宇宙意识自身分裂出来众多次级意识体,这些次级意识体也是‘非物质的’精神振动力,但其能量级别较低,适合到能量系统较低的维态宇宙中去探索。这些‘非物质的’次级意识体是宇宙意识的微缩版,他们是宇宙最早的生命(光体生命),是宇宙其他生命的总设计师。
在每一个维态下的宇宙中都有生命的存在,有些是物质的生命,比如地球上的植物、动物、人,这些都是阳性生命。但更多的生命形式是非物质的生命,这些生命只是‘以太’上的精神振动力,没有具体的有形的物质可以寄托,这些是阴性生命。有些能量比较大的阴性生命会衍生出光环或光团环保住生命能团四周。不管是有物质实体的阳性生命还是没有物质实体的阴性生命,都属于能质生命,其精神振动力永生不灭。即人的意识是永生不灭的,虽然肉体可以衰败,但其精神永存。但人的意识从何而来?
宇宙刚诞生的时候,产生了许许多多层层叠叠的包括有物质的和没有物质的宇宙,宇宙意识渴望了解自己,就有必要去了解自己的物质身体,就有必要去深入那些距离自己比较遥远的层层叠叠的低能物质宇宙中去探索,于是宇宙超意识体分化出来自己的微缩版--宇宙最早的生命,让这些微缩版的自我去深入那些物质宇宙去探索,当那些微缩版的自我从物质宇宙探索归来后,带着从物质宇宙上的体验从新回归到宇宙意识中,与宇宙意识再次合一,再次融合为一体,宇宙意识便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自己。这里面不但提及了意识能够分化的概念,同时也提及了意识能合并的概念。宇宙就是一个‘意识能数据库’,宇宙空间里面到处充溢意识能团,一个意识能团能够消散出更多的独立的小能团,多个意识能团也能融合为大的意识能团。曾经从一个意识能团里分离出的小意识能团也能被一个外来的意识能团吸收,成为他的一部分。这些大大小小的意识能团不会消失,永远存在于宇宙空间里。

这些次级意识生命是宇宙意识的微缩版,也是宇宙超意识的助手,帮助其去探索低能量系统的物质宇宙。但是并不是所有维态的物质宇宙,这些生命都可以去探索的,于是,这些非物质的次级意识生命有意识地再次分化出若干多个更微缩版的自我,就像宇宙意识创造出他们一样,他们也创造出若干多个自己的微缩版本,让这些更微小的自己去深入能量系统更低的维态宇宙中去探索,这些更微小的意识从更低能量的维态宇宙中探索归来后,重新与次级意识合一,次级意识再‘上报’这些更低能量系统上的体验给宇宙意识。实际上这些更微小的自我意识可以再分化出许许多多更更微小的微缩版自我......

当某一个微缩版本的次级意识来到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的时候,仍然是非物质的,但是问题随之而来,一个非物质形态的意识无法正确和完整地体察和研究这个物质的宇宙,除非这些意识寄托在物质上。于是这些意识(精神振动力)寄托在石头上、山川、河流、云彩、各种各样的物质上,意识想要把自己变成物质来形成作为物质的体验。所以说,万物皆有意识存在,哪怕一个石头上也可能会有意识存在。但是这些做法只能完成对物质宇宙低层次的探索,还是不能正确和完整的探索这个物质宇宙。宇宙最早的生命--宇宙意识的助手感知到了这一点,他们试图在低能量系统的物质宇宙上创造一种更高级的物质,能让更高能量的自我意识寄托在这个高级的物质上,完成对物质宇宙更高级的探索。于是DNA产生了,他们在不同的宇宙,在不同维态的空间中,依据不同的环境特点,创造出来了很多不同版本的DNA。但是所有这些不同版本的DNA都源自一个宇宙原始DNA。这些DNA造就出来了植物、动物、人类等这些比石头更高级的物质。DNA犹如精密程序一样操纵着身体这个机器,帮助吸收更多的能量。来到我们宇宙的微缩意识就可以寄托在这些拥有DNA的高级物质上了,微缩意识完成了在石头上的学习过程后,开始了在植物、动物上的学习过程,最后到了像人类一样的智能生物上开始了更高级的学习过程。当然,不同维态宇宙的能量系统不一样,其上的智慧生命的意识能量等级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某个高维度空间下存在一个物质的高智慧生命,其上寄托的精神振动力的能量和频率是和他所在的维度宇宙的能量等级是相适应的,高维度的智慧生命的精神振动频率更高,如果他想要寄托到一个低维度的物质DNA上,那么他就需要将自己分化出一部分能量,用这部分能量而不是全部自己的能量来寄托到低维度宇宙的DNA上,让这部分分化出来的能量与低维度宇宙相适应。如果强制将某个高维度上的高频振动的意识寄托到一个低维度上的个体上,那么这个个体物质会无法承载住那强烈的能量,造成个体物质无法维持稳定,而‘光化’,湮灭,消失。所以光体生命是无法将自己的全部能量寄托在任何物质上的,这也是为什么宇宙超意识不能直接去探索物质宇宙的原因,因为宇宙意识的精神力的能量和振动频率都高到无法想象,他所到之处任何物质都将湮灭消失。

当一个人过完了一生之后,肉体死亡了,其残留的意识脱离了肉体,也就是他的灵魂脱离了他的肉体游荡到空间里面去了。这个灵魂是半物质半能质的生命,还不完全是纯粹的非物质能质生命,因为他死亡的时候他的意识能量从脑核散发出来,同时也会从身体上散发一些自由电子,一起飘荡在空间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自由电子最终失散,灵魂最终成为一股封闭的,不向外释放能射的纯净的高能团,飘荡到宇宙空间中任其漂游或最终与其他高能团粘连融合。

灵魂这种意识能团能够跨越不同密质的空间,也就是说灵魂是跨维度的,能够来往于多个不同维度的空间。但也不是想去哪就能去哪的,这依赖于这个能团的能量水平。如果这股能团能量太低,那他的能量还不足以适应高维空间的‘粒子阵列’,他是不能‘进入’到那个空间的,当然也不能进入太低的低维空间,不然这股能团就要被迫失散解体了。只有这个能团能量水平高到一定程度,才能融入高维空间的粒子阵列中,进入高维空间,才有可能与高维空间的意识能团融合为一体,成为更高自我的一部分。这里又提到了更高自我这个概念。实际上,可以说宇宙中到处存在着自我,也可以说宇宙中不存在自我。这似乎有些矛盾和难以理解。这就要求要怎么样去理解意识团的分离和聚合的这个原理。打个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生活了一辈子,从生到死,你的灵魂记忆着你的生老病死,但最后这些记忆成为了另一个生命的记忆,那个生命会认为这些记忆是自己的一部分。也有可能最后这些记忆成为了另外两个不同生命的一部分,那两个生命都认为这些生存记忆是自己的一部分。意识能团是宇宙数据库中共享的资源。

如果有必要,高我会将体验信息上报给更高维度上的更高的自我,这样一直上报直到上报给宇宙意识。如果高我觉得学习得还不够,那么他会再分化出能量到低维宇宙中去学习,这就是‘转世’的过程,不要认为看到‘传世’这个名词就刺激到了你的大脑神经,认为是封建迷信和纯粹胡扯,‘传世’是真实存在的,是意识能团的‘再生’过程的描述。但转世有可能会去另外的星球上的另外的文明中,转世也不一定是再生到一个‘类人’生命上。如果高我觉得在一个低维度宇宙的学习课程已经足够了,那么这个高我就不再分化能量去低维度宇宙去‘转世’和学习,而在一个相对高的维度宇宙里‘转世’ 为‘高级人类’去继续学习。如果这个高我也同样完成了所有的学习课程,那么他的更高级的自我就决定在更高的维度里继续学习。这样依次类推,当生命进化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时,也就是某个量级上高我完成了所学的所有课程之后,这个量级上的高我(某个量级上的微缩意识)就不会再‘转世’为物质去学习,成为纯粹的高级能质生命。宇宙中有很多古老的文明,尤其在黑洞附近的文明,整个文明部分或整体都进化到‘伟大的以太’中去了。他们不再以任何物质的形态存在于某些物质宇宙中,以纯粹精神的形似穿越层层叠叠的物质宇宙游弋在“精神宇宙”中。物质宇宙有很多很多个,层层叠叠,但精神宇宙只有一个,一个精神宇宙贯穿于所有的物质宇宙。在他们进化的伟大征程中,最后进入宇核中心区,回归到宇宙的本源--宇宙超意识之中,与宇宙超意识合一,成为一体,将全部的亿万年来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信息共享给伟大的造物主,让宇宙意识更深刻地完成了一次自我的学习和探索过程,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7 00:33:20
人类现在还没有意识到宇宙中的生命是极其丰富多彩的,物质的,非物质的。虽然他们都是能质上的精神力造就出来的振动信息,但意识振动的频率和能量大小却不相同,形成了宇宙中各种各样的生命,在不同的维度空间里演绎着不同的生命奇迹。宇宙中的生命是大大小小的生命串起来的一个生命链,生命链的尽头就是伟大的宇宙意识体,他是包括所有物质宇宙在内的整个宇宙的主宰和总指挥。人类的进化目标就是意识链的尽头,就是回归宇宙意识之中,与宇宙意识合一。尽管这条路需要花费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数十亿年计的时光。在伟大的进化征途中,有进步,有倒退,有挫折,有迂回,但最终的方向只有一个。
加快人进化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自己的意识水平,就是提升自己的意识频率,就是提高精神力的能量和振动频率。为自己的意识能团进入高维空间创造精神意识上的条件,因为你的肉体不会跟随你的思想一起穿越空间,你的肉体只是暂时的寄生的躯壳,他终究会死亡,也不可能也没必要和你一起到高维空间中去,而你的意识是永恒的精神力,永恒的振动,你的意识是不灭的。随着你的意识频率的提高,只有意识精神力的频率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你的意识才能和高维空间的能量系统相‘兼容’,才能越过维度的门槛,安全地抵达更高级的空间,与你的高我会合,与高我合一,成为更高一级的生命,在更高的生命轨道上开始进化。
人类不只是单枪匹马地学习和进化,有很多那些来自更高系统上的‘光体生命’会一边指导人类,一边帮助人类提升和进化,防止人类自己不断地走‘回头路’,倒退和失去方向。那些光体生命是人类的指导教师,也是宇宙中很多其他文明的指导教师。宇宙中很多文明也发展成为了指导教师的水平,成为了光体生命的一族。当然,宇宙最初的光体生命是直接来源于宇宙超意识,他们是宇宙的所有生命的‘设计师’。世界上的各类大的宗教,尤其是佛教,都是宇宙高级智慧的结晶,是宇宙更高意识的有意识地安排,包括佛在内是一种超高智能生命,是宇宙超意识的使者,他们受宇宙超意识的嘱托,在某个时空点上出现在地球上,来帮助地球生命认识宇宙,认识我们伟大的物质宇宙和精神宇宙的真实情况,促进生命进化。当然宇宙更高意识不会只爱戴地球生命一种,也包括了全宇宙的处在进化道路上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生命,我们全宇宙的生命本是一家亲啊。。
无论是植物生命,动物生命,各种物质形态的外星生命,乃至空间中的无形无光的能量生命,太阳上、空间、和星球上的各种光体生命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能质生命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当宇宙中的全部意识都向上组合回归到宇宙意识中的时候,宇宙中的全部意识都融合为‘一’的意识的时候,宇宙超意识体便完成了一大次自我探索,这的时候,宇宙将回归‘圆满’。宇宙空间中的意识震动频率高到无法想象,时间将消失,物质全部湮灭为能量,多维空间将合并收缩,到最后,重新恢复到宇宙诞生之前的状态,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的高密度能质团。然后在‘无法预知的’时间‘之后’,在精神力的作用下,下一次宇宙‘爆发了’,下一个宇宙大轮回开始上演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7 00:33:55
以下一小段是部分摘录:
==========================================
关于什么是宇宙的解释,简而言之有以下几个内容。
其一:宇宙是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统称。
其二:宇宙由星体物质、态状物质和无物质三种状态构成。
其三:宇宙亦有“始”与“终”。这个始与终,可理解为“扩大”与“缩小”的形态。
其四: 宇宙变化多端,分为星体物质运动,态状物质运动和无物质过渡性运动三大类别。
这四项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宇宙的本质。毋庸置疑,宇宙的本质会伴随着人类智慧的升华而不断地深入认识的。
提及宇宙的“始”,也即是宇宙的开初,宇宙的“始”实际上一种运动状态。在现代宇宙学中,有一种稳恒态学说认为,物质可以从虚无中产生的观点,接近于宇宙初始的状态。不过这种从虚无中产生物质的观点,尚不能揭示宇宙初始的本质。
(风河补充:关于物质,我们很好理解,对于态物质和无物质就不好理解了。对比宋&W的能质理论,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宋的能质理论中阐述能质粒子有三类组合,常态组合为多维空间。粒子间距增大的组合便形成多维物质。此外还有一种能质粒子的特殊状态,这种组合即不是空间,也不是物质,而是空间态到物质态的过渡型态。空间是高密度的物质,是能量的压缩态,是物质的致密态,而空间物质过渡态是介于空间能量密度和物质能量密度之间的密度状态,能质粒子间距介于两者之间。多维空间,多维物质,空间物质过渡态昭示着宇宙能量粒子的三大类组合状态。理喻书中的‘态状物质’可能就是宋&W的能质粒子的第三类组合形态,而无物质可能就是指多维空间态和无维空间态,即那些拥有不同能量结构和能量密度的各类空间,还包括没有能量充溢的绝对空间应该都属于无物质的范畴,宇宙诞生之前的超密度能质团--超维空间似乎也属于无物质范畴吧!)

宇宙之初,即为从无物质到有物质之间的过渡运动。什么是无物质呢?因为人类生存于富丽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因而对“无物质”这个名词难以体味。无物质是宇宙的基本状态之一,无物质亦是一种超密度的压缩状态。所谓从无物质到有物质之间的过渡运动,实际上也恰如一种从超密度的压缩状态下,以粒子分裂之势,轰然释放---释放出物质来。这种释放,同样不可理会,因为人类如若以地球的时空概念来认识宇宙,定会失之偏颇,但宇宙中现象,就没有范围和过程了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宇宙的范围观念,在不同的宇宙状态下亦有所不同。而宇宙物质运动的过程同此一理。譬如宇宙之初,宇宙由无物质通过过渡运动,进入有粒子分裂的物质状态,这种释放恰如同从无空间中生化出空间来,从超密度的压缩状态下扩而大之,成为一种有粒子、超微粒子多向运动复返的状态。由此可见,宇宙之初的感念,自会涉及到宇宙的范围观念与其过程的观念。
而宇宙的终了,恰与宇宙的初始相反,是通过物质分子裂变爆灭,使存在再度变为虚无,再次从有物质变为无物质的超密度压缩状态,这同样是一种普遍的宇宙现象。


宇宙中到底有多少枚星体的问题,应该以其总质量来计量。目前,人类估计银河系的总质量为2×10的12次方太阳质量。按照这种方法,宇宙星体总质量约计为11×40的60次方银河系质量。
人类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的视野得以扩大和延伸,但宇宙的基本分布形态,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宇宙虽然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却能够按照宇宙物质的不平衡性。划分出集中物质区或疏散物质区的宇宙星区界限。
庞大的宇宙,按照星体的等级可以分为四大星区。这四大星区分别为:宇核区、宇环围区、宇边缘区、宇外际区。
宇核区为宇宙的核心区,也即是宇宙星体密集的区域。宇核区星体总质量占宇宙星体总质量的74%左右。
宇环围区处于逊色于宇核区的形态,宇环区星体总质量占宇宙星体总质量的19%左右。
宇边缘区又不及宇环区,不论是星体质量,还是星体运动。其星体总质量占宇宙星体总质量的5%左右。
宇外际区自不待言,宇外际区星体总质量占宇宙星体总质量的1.7%左右。
显然,宇宙的四大星区除了星体集中或疏散外,还有这样几个明显的差别:
1. 星体质量成分差别。
2. 星体外部形状差别。
3. 星体运行状态差别。
4. 星体生命质量差别。
5. 星体物质释放消损差别。
这五种差别,尤以星体质量成分差别为首要的一种差别,并以此决定了其余四种差别。


我们在关于宇宙的解释中,提及宇宙是由星体物质、态状物质和无物质三种状态构成的,宇宙间的态状物质是一种什么物质呢?态状物质,顾名思义,既是在物质为形成之前的一种状态物。态状物质与物质之间是本源关系,是宇宙运动的基本形式。

在宇宙四大星区,地球位于宇边缘区,属于组合星型,也就是由多枚星体组合而成的联合星体,人类称之为太阳系。宇核区的星体,大都属于高等物质能量的星体,这里要注意大都二字,宇核区也有中等或者低等物质能量的星体,只不过十分稀少。在宇边缘区,情况也是如此,大部分星体属低等物质能量的星体,其间也有一部分中等物质能量和中下等物质能量的星体。而宇宙边缘区的地球,在宇宙整体中,则属于一枚中等物质能量的星体。同样,地球人类在宇宙生命集体中,也应归属于中等智能生命的范畴。


外星生态分布对地球人类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
外星生态分布与宇宙四大星区的划分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宇宙中有不同质量的星体,星体上有不同形态的生命,而生命有不同的智能水准---外星生态分布是以星体的智能状况,作为分类标准的。
宇宙生命无以计数,大致分为高等智能生命、中等智能生命、低等智能生命、无智能生命四大类。在每一大类中,还有更详细的品别。
外星生态分布的基本状况是,在宇核区有7%的星体上存在着高等智能生命,3%的星体上存在着中等智能生命,0.1%的星体上存在着低等智能生命,其余的星体上没有生命迹象。
在宇环区,有0.3%的星体上存在着高等智能生命,0.2%的星体上存在着中等智能生命,0.3%的星体上存在着低等智能生命,0.01的星体上存在着无智能生命,其余星体上没有任何生命迹象。
宇边缘区有0.001%的星体上有中等智能生命,0.03%的星体上有无智能生命,0.07%的星体上有低等智能生命。其余的星体上一概没有生命的痕迹。
宇外际区有0.003%的星体上有低等智能生命,0.0001%的星体上有无智能生命,其余的星体没有生命现象存在。
在难以计数的生命种类中---不能按照生命的外部形态来进行区别,因为生命的形态极少有相同的,而只有大略相似的和完全不相似的,无从分类。只能用唯一公允的标准,这就是这些星体生命的智能载体,即地球人类的大脑的状况来进行划分。
高等智能生命的基本特征是:
1. 具有“意念”力,指智能载体直接产生力能。
2. 具有“思维”观察力,指“思维”感应灵敏,可以“想”到各种物质的本质。
3. 具有自由的行为能力,指在一定限度上控制星体的制约。
4. 具有高超的“肢体”运动能力,指除智能载体之外的生命部分有强大的力能。
5.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指生命的死亡转换期短暂。
6. 具有高超的应用星体物质的能力。
7,具有“单纯”的繁衍力,指生命繁衍形式简捷。
8. 具有预知、预感、传感、思维、感悟、测算、计量、自察等等能力。
9. 具有超星体“联络”能力和“行为”能力,指生命行为不限于居栖星球,有超星体行为。
10. 具有超音感应、超视感应、超轻能力和超强的“穿越”能力。
11. 具有宇宙整体感念,对宇宙各星体生命了然于胸,对宇宙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风河补充:以某些星体为例,这些高智能生命普遍位于宇核区,少数位于宇环区,极少数位于宇边缘区,屈指可数的位于宇际区,这些高智能的大脑普遍占整个身体的 60%~80%,可以说大脑占身体一大半,有些高智能没有地球人一样的眼睛、鼻子、嘴、耳朵、腿等等,内脏非常简单。大脑能量的强度,如果以脑磁电能做单项对比的话,高智能的脑能量强度普遍是地球人的数千倍乃至上万倍。他们的‘看’、‘听’、‘联络’、移动等全部由大脑完成。其大脑能产生强大的力能,能将自我悬浮到高空飞行,能搬动和粉碎石块,能转换物质为另一种物质元素,能夷平山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外星生命之间的沟通全部由大脑完成。地球人的 “想”靠脑,“做”靠手,而高智能基本上“想”就是“做”,做就是想,两者没有明显区别,都由大脑完成。而他们的生命存活依靠高能物质,这些高能物质(元素)地球上没有,地球上有两个类高物质。我想这些高能物质具有超强的放射性,对人类有害,而对高智能则是生存之本。高智能没有死亡,几乎是永存。高智能在宇宙中的任务:联系宇宙其他各种生命,测算宇宙总体积,测算宇宙总质量,对宇宙生命进行统计造册,促成宇宙生命大统一,大同一,大归一等等)


宇宙中,各星体生命之间是那样遥远,那样陌生。在宇宙星体生命总量中,按照比例高等智能生命占总量的47%;中等智能生命是26%;低等智能生命是17%,余下的10%是无智能生命。
高等智能生命按照其生命形态与智能体现状态共分为17个生态区。中等智能生命差异悬殊,按照其智能水准和生命外部形态共分为20生态区。低等智能生命分为7个生态区,无智能生命则统归于1个生态区。共计45个生态区。
地球人属于宇边缘区中等星体上,中等智能第八生态区生命。地球的智能在中等生命大排行中位列中等偏上水平。
(风河补充:如果再详细划分,可以划分为:无智能(超低智能)、低智能、中等智能、类高等智能、高等智能、超高等智能、次宇宙意识、超宇宙意识。高等及高等以下属于物质生命范畴,超高等及以上属于非物质生命范畴。物质生命与非物质生命只是相对的概念,代表生命的生存形式而已。光体生命有很多种,有从高智能进化而来,有直接衍生自宇宙意识等等。佛生命是光体生命的一种,属于超高智能非物质生命,其智能仅次于宇宙意识。)

从宇核区内的大部分高等智能生命的共同判断来看,宇核区星体分为六个等类,从第一等类到第六等类的星体总质量,占宇宙星体总质量的74%左右。宇核区星体的总数量是 2765432730000枚。误差率是万分之七。而高等智能生命的17个生态区内,高能智能生命的总量,占宇宙星体生命总量的47%。他们的种类数量计有47213270000个种类。其中误差率为千分之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