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作为社会网络信息传播的热门平台,对舆论传播与监督具有重要作用。三峡大学理学院李亮余曼等人根据新浪微博传播的实际情况提出“认证用户”和“绝对沉默节点”,建立了基于SIR的微博信息传播改进模型,通过模型仿真分析了实际微博传播网络参量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该结果发表在汉斯出版社《建模与仿真》2015年2月的学术期刊上。
基于微博网络平台,用户依据教育背景、兴趣爱好、职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各自的喜好,可选择性地对其他用户关注,从而形成虚拟的“关系圈”。在此微博信息传播的“关系圈”中,“关系”用于表示信息传播用户之间某种特定的联系。基于复杂网络基本理论,微博用户可抽象为网络节点,用户关系抽象为网络连边,而连边方向表示信息传播的路径。微博信息传播网络本质上是社交网络,研究表明其具有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
结合本研究仿真,当绝对沉默率ρ>0时,微博传播除了具有原文中讨论的性质外,又有自己的特点:(1)随着ρ的增大,传播节点i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沉默节点r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且减少(增加)是依曲线S型减少(增加)的;(2)在此数据模型中,当n≈9.1(约为认证用户传播节点的9.1%)时,传播节点和沉默节点处于平衡状态;(3)随着ρ的增大,信息传播的稳定时间逐渐缩短,因此提高绝对沉默率,信息传播达到稳定状态越快;(4)当网络处于稳定状态时,主要存在的节点为沉默节点,易传播节点和传播节点基本趋于零。
基于上述结果,在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提高认证用户和普通用户的传播率,降低停止传播率或者提高绝对沉默率,都能够使信息传播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越短。如果考虑认证用户传播节点而忽略绝对沉默节点的影响,网络中主要变化的节点是易传播节点和传播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易传播节点会减少而传播节点会增加,且均成S型变化;当两者都考虑时,网络中易传播节点所占比例基本不变,且随着绝对沉默节点所占比例的增加,沉默节点总数会逐渐增加,而传播节点逐渐减少;当达到平衡状态时,网络中基本上只剩下沉默节点,这也符合现实中一条微博信息从发出到传播,再到消逝的传播过程。
李亮等人最后表示,本研究结果是在一定初始条件和参数下得到的,但实际微博网络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模型参数可能会发生变化。微博信息的传播存在一定的时效性,以至在通常情况下,信息很难传播到网络中的所有用户,但这并不影响模型仿真结果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源于千人智库,eww150324h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