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3.质子与中子的差别和中子递增趋势 2022.1.7质子由一个正反光子与三百零五个巨光子组成;中子依附质子,由三百零六个巨光子组成。在原子核内,二者是一个偏电荷光子的差别,不是一个电子质量,而是三个电子质量。所谓弱作用力,特指“氚”架构中一个中子衰变为质子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氢同位素转化为氦同位素的过程。“氦3”同样是不稳定架构,可能转化为“氦4”(目前还是我的猜想)。自然界,氢同位素中纯质子“氕”的丰度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八五;“氘”的丰度为百分之零点零一五;“氚”的丰度为零。而高端(相对于氢同位素)元素内部,纯质子的丰度为零;“氚”架构有递增趋势。92号元素“铀235”中,235是原子量,92是元素序号,也是质子数量、核外电子数量。235减去92的倍数等于51,就是“氚”架构的数量,余数是“氦4”(优先)和“氘”架构的数量。依次分析所有元素的内部结构,我们会发现“氚”架构,也就是中子递增趋势。分析《元素周期表》,我们会发现质子数量决定元素性质,中子数量决定同位素数量,质子起决定作用。中子的作用是什么呢?除了核内质子的偏电荷现象有同电相聚作用外,巨光子是否存在电磁作用力,有助于核架构的稳定呢?不排除这种可能。否则,难以解释强作用力的由来。而质子与中子组合中不同的巨光子数量是否说明类似电子现象的某种极值现象?值得深入研究。我所以分析原子结构,源于不同化学元素不同物理化学属性的好奇,可不同分子结构同样存在不同物理化学属性,这点具有统一性。纯质子难以进化为高端化学元素,却是常规燃料的组成分子。从碳氢化合物“碳”和“氢”元素不同的燃点来看,纯质子相对容易裂变为光子,也相对容易从光子转化而来。生物本就不耐高温,光合作用光子密度的起点很低,氢元素的裂变临界温度也很低,复杂化学环境可能有助于核聚变、核裂变。所以,我质疑托卡马克装置的必要性。宇宙射线中纯质子的比重为百分之八十九,“氦4”的比重为百分之十,“氦4”来自哪里?外太空和太阳表面有一亿度的高温吗?地球大气元素形成于地球表面,有一亿度的高温吗?氢气的燃点是摄氏570度,离子化需要一亿度的高温吗?一亿度的高温,什么化学元素还能够存在?投进什么都会裂变为光子。质能守衡是基本科学定律,我们却幻想无中生有。若存在聚变能(电子向光子的聚变除外),太空还会那么寒冷,地球还有生物存在吗?据说250公斤“氦3”就可以解决全世界一年的能源需要,哪里去找?可能吗?自然界“氘”、“氚”、“氦3”的稀缺可能各有原因:前二者可能相对容易聚变为高端化学元素;“氦3”可能相对容易转化为“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