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3 、 物象知识转换理论的研究目的、意义
知识论与认识论是有区别的。哲学认识论可以避开心理学议题,但是,知识论离不开语言陈述。而语言陈述内容与思维心理认知世界事物的过程是密切相关的。由此西方,在康德的先验论和黑格尔的逻辑学基础上发展出了认知心理学、神经语言学,语言心理学等新的学科。虽然诸多心理学科仍是遗留着“语义意义论”的痕迹,但认知心理学尤其是认知神经学科对于语义的研究和解释或定义已经转向“信息”论。因为“意义”并不能有效解释语义失语症现象。
历史上,柏拉图主张“观念”论,洛克提出“观念即意义”。因此,有了“语义意义论”流行至今。亚里士多德提出“影像”说。维特根斯坦认识到了语义意义论的许多弊端,提出“图像”说。但是,听觉、味觉、嗅觉、痛觉、温觉的信息无法加工成为“影像”或“图像”的心理状态,同时,一件物体除了形状的视觉信息之外,还有听觉、味觉、嗅觉的信息参与其中共同构成。比如“牛”的叫声,吃牛肉的味道,牛肉香气等等。因此,人类认知某些物体、事件的性质、功能的认知心理体验,是由多个感知觉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的物象。
I、物象知识转换理论研究的目的、意义
告别语义意义论。最常见的知识形式是语言文字的陈述,语义是知识承担者。西方哲学认识论与语言学语义意义论是分离的。流行的语言学是语义意义论,但哲学认识论理论系统中,找不到思维的逻辑链接的概念性依据。因为认识论中并没有“意义”概念。将哲学认识论与语言学语义理论能够有效地联系起来,是物象学理论和物象知识论理论的目的之一。语义意义论存在诸多理论逻辑缺陷,
我们希望物象知识论转换理论能够成为人类知识论的一棵参天大树,它能够解释语言形式的知识的语义真谛,能够解释通过语言理解从而达到间接认知世界事物,以及理解语言指导的行为操作,并且形成物化形式即产品的知识,还有人的社会行为所表征的知识的思维心理依据等等,揭示诸多知识形式的内在中介的同一性的逻辑结构,也是物象学理论和物象知识论理论的目的之一。
物象知识论逻辑包括物象心理学。物象心理学目的在于:探寻思维与世界事物(意识)、语言、行为的心理连接和心理转换的中介物,但它不是“信息”。物象心理学理论提出这个心理中介物就是物象、物象知识。区分世界事物与心理物象,有利于克服将心理物象等同于世界事物的倾向。确立物象、物象知识是世界事物及其规律的脑思维心理表征,是知识原始表征,也是语义的心理表征。确立物象、物象知识是能够受思维、意志支配的向其他知识形式类型转换的心理中介物,它可称之为“意识物质”。这种意识物质可以调节、调整人的精神疾病,还可以使人的精神愉悦,喜、怒、哀、乐起来。它是思维的真正的对象,它是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依据,它是语言虚构事物的心理依据,它是阅读理解语言虚构改变思维、精神与行为即行为形式的知识的心理依据,它是语言理解转换技术操作或社会活动方式的心理依据。物象心理学,可能为构建更加符合社会语言交流,或是通过听讲,或是阅读文本的过程,实现间接认知世界事物的理论模型有着重要意义。并且纠正认知心理学忽视非语言思维的缺陷。这也是研究物象知识转换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知识论不是真理论,本书研究物象知识转换理论并不以追求知识真理性为最高目标或最终目的。因为物象知识包括想象物象的许多内容、特征、性质。想象物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发源地,是宗教、神话、文学、价值等等精神生活领地。它们不是真理,却是思维的对象:是实体的存在,是知识的类型。
II、研究物象知识转换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传统知识论理论研究,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文字形式的知识方面。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过行为形式的知识的理论研究,它是个空白,中国知网上没有出现“行为知识”概念。虽有将产品知识研究,却不是作为一种物化形式的知识的研究。但是,没有将语言文字形式的知识、行为形式的知识和物化形式的知识等联系起来,研究这三种形式的知识的共同属性是什么?所以,物象知识转换理论目的是,揭示人类社会存在“四大”知识形式,其中物象知识是核心,物象是世界事物联系心灵思维的心理中介物。
确立物象知识是语言符号形式的知识的心理中介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语言符号的意象性结构的知识理论,会有效地阐明认知心理疗法的思维活动对心理疾病治愈功效的脑神经心理物理化学分子效应。
确立物象知识是语言符号形式的知识的心理中介物,将有效阐明通过语言符号形式的知识教学,使学生间接地认知世界事物,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脑神经生理机制。
语言意象性理论能够有效阐明货币价值形式的多样性,钞票的重复使用,货币价值意象流的作用等等现象,以及由它们引起的通胀,金融危机现象及其消失的原因。
语言的意象性理论能够有效阐明语言文字为何既能陈述真值,又能表达虚假。判断语言真值和虚假的标准不是意象,而是物象为标准。
语言符号学理论把语义解释为概念、命题、意义的观点,都与语言符号学错误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我们看到、读到几种认知神经心理学脑成像图时,一方面赞叹现代科技提供脑在认知过程中的活动情形;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脑功能成像与认知事物的心理样态相去甚远。我们实际上可以不考虑大脑内部的神经生理学过程而直接发展出关于人类认知的心理学理论。因此,我们也可说认知心理学并不需要功能成像研究来贡献什么。科尔特(Coltheart,2004)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关大脑的真实情况并不能限定心理层面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各种可能特性……没有一个关于大脑激活的证据能被用于证实或拒绝某一关于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7) 现在,信息加工理论渗透到各个认知领域和各个认知环节,但是信息加工、编码的认知理论与认知事物的心理样态仍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们仍不能否认认知神经科学对建构人类认知理论的实际作用。
在现代,任何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如果得不到认知神经科学适当的支持的话,它就如同空中楼阁。笔者有足够的认知神经学证据认为,认知事物的信息加工在感官的感受器系统已经完成初级的具体的物象加工。感觉初级皮层之后的知觉、智力加工是抽象的物象加工。语言形式的知识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具体的物象加工与抽象的物象加工相混合在一起的物象加工的产品、产物。所以,人类的任何一个种族成员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成员掌握文字语言形式的知识的能力是不足的,欠缺的。
对于现有知识论理论来说,知识的存在方式似乎只有直观的二种:语言形式的知识和产品形式的知识。前者适用于知识交流、记载、积累,后者只不过是物化形式的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虽说人的行为是改变世界事物而谋取福利的重要地位。却从未将“行为”当成一种知识形式来对待。把行为作为一种知识形式是本书的特色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这三种知识形式都不是语义的心理表征,都不是思维连接世界事物的心理中介物。它们分别是语义物象心理表征的三种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物象才是语义的心理表征,才是“四种”知识转换的核心。
物象知识论理论的目的和意义,就是揭晓语言形式的知识、行为形式的知识和物化形式的知识与物象知识相互转换的复杂结构、功能、作用。
本书主要内容是,论证什么是“四种”形式的知识及其转换的理论。它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有效揭开语义的迷宫,有效地阐明语言如何改造人的心理情绪和社会行为的效用性,以及语言如何改变、塑造世界的效能作用。
人类有数千种语言,而且可互译。语言互译性证明不同语种的语义具有同一性原理。如果追究人类语言语义同一性原理是什么?那么,人类数千种语言必有共同的属性、性质。然而,无论是语言学,还是语言哲学,它们都没有定义语言的性质是什么?本书将语言的性质定义是意象性。意象性是语符任意性与语义物象相联系的特性。人类语言多样性证明,人的类的语言意象力是十分强大的;同时,语言形式的知识具有说话、听话、写作、阅读、语言理解产生操作行为等多种运用方式,它们表明语言思维的意象结构是十分复杂的。
由于本书研究人类的知识形式的类型及相互转换的理论,所以,不涉及人类知识各个学科知识的内容。但是,引用论据证明知识发生学的需要除外。这个研究对象丝毫不降低本研究在知识论理论中的地位作用。本书研究成果将为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语言哲学、知识论哲学、认识论哲学、语言心理学等学科中交流、借鉴、运用等社会功效。尤为重要的是,开创性地提供了物象心理学学科框架,开创了行为知识论和物化知识论等新的理论领域。
首先,普遍的知识离不开语言形式,语言理论离不开语义理论,语义如何定义成为重要的知识论依据,语义是体现知识内容与世界事情联系的概念定义。语言哲学是知识理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知识论是一个系统理论。它需要系统论方法。
人类的知识类型多样性表明,知识论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它们需要采用系统方法,才能做出研究成果。
本著作采用了知识形式的性质作为划分人类知识的类型。划分知识论是一种系统理论。
通常把系统看成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参考文献
(7)(英)M·W·艾森克. M·T·基恩:《认知心理学》(第五版)·高定国. 何凌南等译.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