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114 0
2022-01-25
假如一幅宏伟的油画在眼前,假如我们站得足够近,那么其中的颜料与颜色细节会看得很清楚,细节和逻辑会看得更清楚且不会发生错误,但是这对于把握整幅油画宏观的艺术风格并没有任何帮助。
很简单的道理,我们需要站得更远一些, 拓宽视野,才能在宏观上把握整幅油画的风格全貌,避免限于局部逻辑的盲人摸象的思维错误,从而锻炼着眼于全局的宏观抽象思维模式。




对于货币体系与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就是这一幅宏伟的油画,我们需要扩宽视野采用宏观全局式的抽象思维模式才能真正看懂它的全貌。


对于这幅油画的某一个局部细节来说。针对经济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过程,消费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这个逻辑一定不能搞错也不能搞反了。消费者作为买方一定是主导宏观经济走势的决定性的力量,或者换句话话说,是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决定着宏观经济的冷暖。


而交易中的买方,始终是支出货币的一方,因此,与货币体系关联最为密切的是交易中的买方,只有买方支出了货币,才能达成交易,卖方才能获得货币收入,才能具有作为下一次的买方资格出现。只有经济的交易活动,才是货币流速的充分条件。


但是社会中的生产者也同样是买方,但是社会中生产者作为买方资格出现,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生产,所有的生产者买方支出都会形成生产成本并被最终端的消费者承接,因此,生产者的开支是为了投资获利为主要用途的,生产者卖出商品获得收入覆盖掉生产成本并形成收益或利润,或者形成储蓄变为个人或机构的财富。这里生产者的投资收益率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因素,他会刺激投资,扩大生产,增加生产者买方交易的出现,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但是不要忽略了,所有生产者的商品和服务,都必须要能被最终端的消费者市场承接才能成立。否则,投资收益率就会降低,生产投资就会减速,宏观经济就会减速。因为经济机器的运行始终满足一个简单的逻辑,即所有的生产都为了消费(无一例外),而消费则刺激生产,假如无消费,则生产无必要。
其次重点,所有的生产者或者生产企业,生产机构,经商单位或机构等,都是社会劳务的买方,假如社会化大生产减速,那么对于社会服务或劳务购买就会消失,社会就会出现收入降低,甚至失业等现象,普通消费者作为下一次消费购买承接生产端产能的购买力就会消失,恶性循环就会开始。


因此,社会上的任何人或者主体机构,基本上就在干两件事。
1.消费,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外根据自身的财力和物力继续提高自己的生活消费水平,这个整体上的消费水平前面说了是决定了宏观经济冷暖的核心因素,但它也受到最终端消费者市场的整体消费购买力的制约。只有持有货币或货币储蓄,或者能融资借到货币的消费者或生产者,才有资格成为经济交易中的买方,否则,其只能作为卖方的资格出现。
2.生产与投资,通过生产商品,或者卖出服务或者劳务获得收入,并形成一定的货币储蓄,为下一次成为经济交易中的买方储备货币资金或购买力。




把握了以上逻辑或细节,然后就可以逐步扩宽视野,来逐步看懂宏观经济了。
过去社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社会融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核心的重要的组成因素,社会融资包括了以银行为中间机构(非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模式,这里特指银行信贷这种融资模式,和没有银行参与的,或者银行是中介机构(非中间机构,如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的直接融资模式。
所有的融资,都是提升前面所说的买方的交易支付购买力的,如提升消费者买方的消费购买力,或者提升生产者买方的投资购买力。且所有的融资都具有促使交易尽快达成,具有大大加快货币流速,刺激宏观经济更快速发展的作用。


其中尤其是消费者的融资债务是最最值得重点关注的,因为消费者融资借贷,虽然可以提升近期的消费购买力,但是会掠夺远期的消费购买力。因为这个逻辑很简单,即任何时候买方的支出始终满足以下逻辑。
买方的支出=收入-储蓄(储蓄可以是负值)+信用-债务本息的到期偿付。
过去社会的发展通过房贷,车贷,信用卡贷款,各种消费借贷等方式,让社会整体消费者群体高额负债了。只考虑银行间接融资,社会普通住户贷款的规模已经高达70万亿人民币,这已经是超过国家基础货币供应(约30-33万亿人民币)的2倍规模。
因此,决定宏观经济冷暖的买方的开支,取决于他们的收入,取决于他们的继续增杠杆能继续融资借贷消费,取决于他们债务本息的到期偿付压力。


前面的逻辑构成了循环,要么良性循环,要么恶性循环。消费者的收入取决于生产者的购买力,而生产者的收入又取决于整体上的消费购买力。
假如如论生产者或者消费者,都因为消费信贷或者生产信贷掠夺了远期的购买力,那么社会整体收入就会降低,债务的本性到期偿付压力增大,资金链有断裂的风险。
最后只能继续期待一个因素才能维持,那就是继续增量信贷继续增杠杆,只能饮鸩止渴或者抱薪救火式的图眼前之乐了!即使后面债务的洪水滔天也暂时不管了。这一点从我国之前反复提去杠杆,事实和数据表明社会整体上的杠杆不减反增的情况下,仍然会宣布去杠杆阶段性完成,然后到现在的继续提出避免“信贷塌方”,均可见以上逻辑公式的威力。
因为继续增杠杆和继续信用创造,对于维护社会买方的支出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社会买方的支付购买力,才能维持经济的交易活动不萎缩,并维持适当的经济增速。至于明天会怎样,就暂且不管了。




前面说了,社会中的消费萎缩,就必然会导致投资收益率降低,那么很多的资金,在经济市场上就无法足够多地快速获得收益或利润了。


这里,一定不要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逻辑,社会即使有大量的债务人,债务人举债融资进行消费或者投资,并支付转移后,一定会形成另一部份人的货币储蓄或者货币财富。债务人和债权人,这是身份不同,基本上不会大幅度重叠的两大群体。


我国的社会融资总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310万亿人民币,但是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也高达238万亿人民币规模,银行各项存款超过230万亿人民币。


按正常的金融逻辑,社会上的流通货币,应该始终等于国家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供应规模。而中国基础货币约为30-33万亿人民币。
因为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的出现,社会中的流通货币供应量M1,却高达64.7万亿人民币,这是现代货币历史之最的最高规模,而且它的统计规则中还不包括约34万亿的住户活期存款,假如纳入个人活期存款到流通货币M1统计中,则社会流通货币供应高达99万亿人民币,这是基础货币的3倍规模。即使这样,也还不包括所有第3方支付内的支付购买力,第3方支付内的资金都是流通货币,都能直接用于经济交易的支付购买中,但是却没有存款概念,也不在统计规则的M1所纳入的范围中。


按基本的逻辑,社会上流通货币与基础货币的比值,即M1乘数应该等于或约等于1,而在中国这里,M1乘数在事实上已经超过了3了。


因此,得出,社会上的流动性(社会上的流通货币供应)是泛滥的。
假如社会上大量的流动资金因为经济市场的消费萎缩而减速,资金的投资收益率降低,那么他们会去向哪里?
答案是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与经济市场是两大货币与其他各类商品,服务,金融资产的交易市场。
这时候,危机逐步发展到尾端,就会催涨一轮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现象,去看看历史上,任何大危机大萧条之前,都会出现金融资产泡沫化现象。如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如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等等。


当前世界上,股票,债券,基金,数字加密货币,其他还有如期货等等等等各类金融交易市场,金融交易商品层出不穷,花样繁多,各类金融市场不断扩容,金融资产价格不断上涨,都是为了承接泛滥的流动性的。
但是有个核心逻辑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那么就是金融市场与经济市场完全不同,经济市场通过消费及交易的踊跃可以刺激生产而创造社会财富,但是金融市场却不会,金融市场只转移财富而不会创造财富,金融泡沫化会加大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会让很大一部人通过金融市场的支付转移,其货币财富转移到了背后某些金融大鳄手中。这个市场是始终满足零和原则的,即通过金融市场里赚钱的人的资金来源,必然来源于这个市场中另一部人所亏的钱,而绝对不会来源于金融市场的场外,但是这些亏钱的人有可能出现在未来,正因为具有这个逻辑特征,很多人就看不清金融市场的真相和本质了。很多人所谓的赚钱了,是指所持有金融资产的估值相对于成本来说是上涨的。但要注意,金融资产的估值与货币财富其实并不完全等同,很多人认为他们高度相同,是因为金融资产套现容易,没有多大约束,因此金融资产与货币财富的转换是可以随意和任意的。正因为这样的逻辑以及泛滥的社会流动性,就可以不断催涨一轮金融资产泡沫现象,金融资产估值越高,那么它未来崩塌时所造就的破坏性就会越大,介入这个市场还没有来得及在城门失火前撤离的池鱼就会亏得越多。


回顾历史,即使远在300年前的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时,金融资产泡沫崩溃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即使近在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时期,同样还是金融资产泡沫破灭后,也导致了大萧条现象出现,并传递到全球,最终引发了二次世界大战的出现。或者我们看的更近一点,在中国的2015年下半年股灾爆发后,接着出现了清晰的资本规模化外流现象,曾经连续2月单月外汇占款萎缩减少超7000亿人民币,2年内外汇占款萎缩减少近6万亿人民币,外汇储备萎缩减少约1万亿美元规模,差点引发金融危机,央行通过增量释放约10万亿无主货币再贷款及时应对了这个现象,但是也为未来更加严重的危机埋下了巨大的伏笔。




当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股市的走势,历史会重演,美国股市的走势,大概率也会作为全球性下一个长周期见顶的标志性事件。并逐步传到到全球,而我们这边,庞大的社会融资及金融货币体系极低的准备金率,犹如一个金融核弹,但是其引爆方式的开关,却握在了别人手里!!!




以上,就是这一幅我看到的大型油画《山河壮丽图》的抽象艺术风格,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得用于其他吓唬人的用途,更不可作为投资依据。否则后果自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