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1-5-7 12:01:23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7 11:40
54# pengleigz
铭兄的问题在于,无论个体劳动量,还是协作劳动量,都是假设的,无法计算的。铭兄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何种计算,手工织布是100小时10米,机器100小时织布40米,而不是一设了事。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6&from^^uid=1123236

pengleigz:铭兄,举个简单的例子。
从广州运货到乌鲁木齐,1公斤的运费是2元,一名司机挑100公斤,路程就算一个月,你认为司机的工资就是200元吗?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5&from^^uid=1123236

请问P兄:通过何种计算,“1公斤的运费是2元”,“一名司机挑100公斤”,从广州到乌鲁木齐“路程就算一个月”,“工资就是200元”呢?……不能“一设了事”吧!
对,是不能一设了事。但这里假设要比事实还宽松,1公斤的运费不到2元,一名司机也挑不了100公斤,路程也不止一个月,所以,工资其实要大大小于200元。
假设,有合理假设和不合理假设,尤其是,不能随便假设你要说清楚的东西。
个体劳动是个真实的量还是个假设的量?如果你承认是个假设的量,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7 12:09:02
50# meishanjia1900
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比如垄断造成的供给量减小就可能产生价格的抬升,再比如资本在各产业间的流动也可能造成各商品价格的变动。
这些因素促使价格变动,你都要算到个体劳动的头上么?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5&from^^uid=1123236

古典大师们所关注的,主要是价格的“形成”原理;而现代大师们所关注的,则主要是价格的“变动”规律;……二者显然不在一个层面上。
你所关注的边际效用曲线,的确可以很好地反映价格的“变动”规律,却不可以用来取代价格的“形成原理”;……否则的话,你的价格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7 12:26:48
60# pengleigz
总人数 11-50人 研发设计人员 少于5 人 管理 少于5 人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6&from^^uid=1123236

……叫鬼魂迷了心窍吧?
资料里提供的人数只是研发和销售织布机的——研发销售公司的人数,而不是购置织布机的——织布厂的人数啊! [em01] [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7 12:38:05
50# meishanjia1900
如果你说,就是这样,无论市场价格因为什么发生变动,我都认为是市场对“个体劳动”的估值,那OK,任何时候的价格都是参与生产的劳动者所应该拿到的。
我在上面特意避开了“价值”一词,以示对你看法的理解。
但根本问题还是没有变!
我认为你如果采用这种原则来确定“个体劳动”所应该拿到的钱是有严重问题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5&from^^uid=1123236

按照“个体劳动时间”确定产品价格,和按照“个体劳动生产率”确定劳动者工资——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7 12:44:01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7 12:26
60# pengleigz
总人数 11-50人 研发设计人员 少于5 人 管理 少于5 人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6&from^^uid=1123236

……叫鬼魂迷了心窍吧?
资料里提供的人数只是研发和销售织布机的——研发销售公司的人数,而不是购置织布机的——织布厂的人数啊! [em01] [em01]
铭兄实在是高人!不仅知道这个织布厂的人数是400人,而且在人家说明总人数11-50人,研发设计人员少于5人之后,得出研发销售公司的人数是50人。老实说,我实在看不到铭兄能够看到的东西。

鬼魂说的方士,我要他捉个鬼来看,他尚且知道惭愧。我要铭兄拿个个别劳动量来看,居然是我被鬼魂迷了心窍。

脸红了,不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7 12:48:44
50# meishanjia1900
我的意思是:普遍来说P1 / P2 不等于V1 / V2,你顶多只能说P1*q1 + P2*q2 = V1*q1 + V2*q2,即总体上劳动者的劳动值得拿总价格这么多的钱(这是最基本,基本到无聊的结论),但在分配上,P1与V1不见得相等,P2与V2不见得相等。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5&from^^uid=1123236

P1与V1的确不会相等,P2与V2也的确不会相等,不过P1 / P2 与V1 / V2的确应该大体相等;……因为如果不相等,你的边际效用曲线就会起作用,直至将它们调整到大体相等的时候为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7 13:01:45
65# pengleigz
铭兄实在是高人!不仅知道这个织布厂的人数是400人,而且在人家说明总人数11-50人,研发设计人员少于5人之后,得出研发销售公司的人数是50人。老实说,我实在看不到铭兄能够看到的东西。
鬼魂说的方士,我要他捉个鬼来看,他尚且知道惭愧。我要铭兄拿个个别劳动量来看,居然是我被鬼魂迷了心窍。
脸红了,不说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7&from^^uid=1123236

一个拥有40台织布机,三班生产,日产2000米布的织布厂,除去10名“脱产”人员,每班生产只有10人——连安全保卫和清理卫生都不够啊!
若不是叫鬼魂迷了心窍,……谁会这么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7 13:12:30
67# 赫赫铭儿0

呵呵呵,铭兄,真的有点受不了你了。你太强了!

方士说,不要和看得到鬼的人讨论。然。

再挂免战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8 14:15:56
都回复完了?好,我再来回复。

------------------------------------------------------------------------------------------------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7 12:48
P1与V1的确不会相等,P2与V2也的确不会相等,不过P1 / P2 与V1 / V2的确应该大体相等;……因为如果不相等,你的边际效用曲线就会起作用,直至将它们调整到大体相等的时候为止。
边际效用?在西方经济学里,两个消费性商品价格之比等于其对应的边际效用之比:

P1 / P2 = MU1 / MU2

这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促成的。

而两要素价格之比等于其对应的边际产量之比:

P1 / P2 = MP1 / MP2

这是厂家追求固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这一行为促成的。

你的V1 / V2是什么?是边际效用之比MU1 / MU2?是边际产量之比MP1 / MP2?

什么都不是!

在P1 / P2 < V1 / V2或者P1 / P2 > V1 / V2时我真的不知道有什么机制可以促成P1 / P2 = V1 / V2。

------------------------------------------------------------------------------------------------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7 10:53
劳动学派假定“劳动时间”决定价格,
供需学派假定“供需比例”决定价格,
效用学派假定“边际效用”决定价格,
……这说明各派大师都很清醒地认识到:价格并不是一种先验的,可以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它的背后,存在一种叫做“价格原理”的东西。
所以,你不能问他们为什么要“假定”?……而只能对不同的“假定”加以比较和鉴别。
不要再说供求与效用学派了,效用是用于解释需求曲线的形成的,你把效用单独抽出来提高到可以与供求并列的地位,这本身就证明你没有看过《微观经济学》。

你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想说明:P1 / P2 = V1 / V2么?

从策略上你只有两条路:

(1)说明V1 / V2是形成P1 / P2的基础,当P1 / P2偏离V1 / V2时有一种经济机制可以重新促使两者相等。

(2)将市场形成的P1 / P2值当作市场对V1 / V2的判定,并遵守这个判定,那么必然自始至终都有P1 / P2 = V1 / V2。

----------------------------------------------------

策略(1)分析:

选择策略(1)只能面临失败,你现在还就想走这条路,听我一声劝,别再走下去了。

你无法和《微观经济学》相抗衡,在价格决定上,他们发展了几百年,理论相对成熟了。

平心而论,价格决定上马克思早就不如西经了,无论是消费者理论中的效用论还是厂商理论中的技术及边际技术替代率概念,再加上最优化处理,已经可以很完美的解释价格的形成了。

西经价格决定的理论,已经到了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的地步。

我认为你选择策略(1)是极端不明智的。

----------------------------------------------------

策略(2)分析:

你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策略(2)。

那就必然碰到一个问题:石油的高价格,玉石的价格,使你在宣扬V1 / V2 = P1 / P2时多了很多顾虑,你能理解吗?

这就产生了问题1:有些产品的高价不是因为劳动的功劳!

到这一步你还可以说:这只是少数情况。

但是,更深层的问题是:

问题2:只要是个商品,供给量变了,价格也会变,你能将这种价格变动统统归因于劳动因素吗?你可以昧着良心说是劳动让它涨价的或者是劳动让它减价的?

好好体会一下马克思为什么会因为等量资本等量利润而放弃单个商品价格等于价值的结论吧!

马克思还算是个聪明人。

站在你的立场上,让我来告诉你应该怎样做才好!

采取模糊化战略,放弃马克思的精确化处理,对于问题2,你只需要说:价格只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均可将其视作是劳动的功劳。

对于问题1,你的策略是对的,宣称这类商品并不普遍是一种符合策略的讲法。

那么,至少在你的“操作”之下,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对于绝大多数商品(不包含劳动力),我们可将市场形成的P1 / P2近似看成V1 / V2,但对于极少数的商品,P1 / P2 = V1 / V2不成立

我只能说,我不反对模糊化处理,但我本人是精确派。

我一贯的观点是:P1 / P2 = V1 / V2并不必然成立。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9 11:41:14
69# meishanjia1900
边际效用?在西方经济学里,两个消费性商品价格之比等于其对应的边际效用之比:
P1 / P2 = MU1 / MU2
这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促成的。
而两要素价格之比等于其对应的边际产量之比:
P1 / P2 = MP1 / MP2
这是厂家追求固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这一行为促成的。
你的V1 / V2是什么?是边际效用之比MU1 / MU2?是边际产量之比MP1 / MP2?
什么都不是!
在P1 / P2 < V1 / V2或者P1 / P2 > V1 / V2时我真的不知道有什么机制可以促成P1 / P2 = V1 / V2。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7&from^^uid=1123236

在P1 / P2 = V1 / V2 的公式中,P1和P2 代表产品的货币价格(形式), V1和V2则代表货币价格的实际内容。
在效用论看来,这个实际内容是——边际效用MP;所以P1 / P2 = MP1 / MP2 = V1 / V2(边际效用之比)
在供需论看来,这个实际内容是——供需比例NP;所以P1 / P2 = NP1 / NP2  = V1 / V2(供需比例之比)
在劳动论看来,这个实际内容是——(个体)劳动时间ZP;所以P1/ P2 = ZP1/ ZP2 = V1 / V2(个体劳动时间之比)

……所以我们之间只有选择不同内容的差别,没有P1/ P2 = V1 / V2——这个形式上的差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9 11:54:57
69# meishanjia1900
你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想说明:P1 / P2 = V1 / V2么?
从策略上你只有两条路:
(1)说明V1 / V2是形成P1 / P2的基础,当P1 / P2偏离V1 / V2时有一种经济机制可以重新促使两者相等。
(2)将市场形成的P1 / P2值当作市场对V1 / V2的判定,并遵守这个判定,那么必然自始至终都有P1 / P2 = V1 / V2。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7&from^^uid=1123236

这个判断很符合我的真实意图;……因为古典大师们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价格原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9 12:11:49
69# meishanjia1900
策略(1)分析:
选择策略(1)只能面临失败,你现在还就想走这条路,听我一声劝,别再走下去了。
你无法和《微观经济学》相抗衡,在价格决定上,他们发展了几百年,理论相对成熟了。
平心而论,价格决定上马克思早就不如西经了,无论是消费者理论中的效用论还是厂商理论中的技术及边际技术替代率概念,再加上最优化处理,已经可以很完美的解释价格的形成了。
西经价格决定的理论,已经到了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的地步。
我认为你选择策略(1)是极端不明智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7&from^^uid=1123236

首先:我尊崇的是斯密的价格决定理论,……它也有几百年了吧?
其次: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是对牛顿力学的简单否定,而是这个基础上的发展一样;
           各种现代经济学也不应该是对斯密经济学的简单否定,而应该是这个基础上的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9 12:35:34
69# meishanjia1900
策略(2)分析:
你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策略(2)。
那就必然碰到一个问题:石油的高价格,玉石的价格,使你在宣扬V1 / V2 = P1 / P2时多了很多顾虑,你能理解吗?
这就产生了问题1:有些产品的高价不是因为劳动的功劳!
到这一步你还可以说:这只是少数情况。
但是,更深层的问题是:
问题2:只要是个商品,供给量变了,价格也会变,你能将这种价格变动统统归因于劳动因素吗?你可以昧着良心说是劳动让它涨价的或者是劳动让它减价的?
好好体会一下马克思为什么会因为等量资本等量利润而放弃单个商品价格等于价值的结论吧!
马克思还算是个聪明人。
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7&from^^uid=1123236

问题1:有些产品的高价不是因为劳动的功劳——同意这个意见;……不过即便是先进机器、优级土地、和优级油田的功劳,最终还是要按照(个体)劳动时间——这个同一性的“原则”来计价。

问题2:只要是个商品,供给量变了,价格也会变——同意这个意见;……不过这就已经不是价格形成时的“形成原理”问题,而是价格形成后的“变动规律”问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9 13:02:04
69# meishanjia1900
站在你的立场上,让我来告诉你应该怎样做才好!
采取站在你的立场上,让我来告诉你应该怎样做才好!
采取模糊化战略,放弃马克思的精确化处理,对于问题2,你只需要说:价格只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均可将其视作是劳动的功劳。
对于问题1,你的策略是对的,宣称这类商品并不普遍是一种符合策略的讲法。
那么,至少在你的“操作”之下,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对于绝大多数商品(不包含劳动力),我们可将市场形成的P1 / P2近似看成V1 / V2,但对于极少数的商品,P1 / P2 = V1 / V2不成立。
我只能说,我不反对模糊化处理,但我本人是精确派。
我一贯的观点是:P1 / P2 = V1 / V2并不必然成立。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7&from^^uid=1123236

1 虚心接受第一个建议:坚持斯密的模糊化战略”,抛弃马克思的“绝对化战略”。
2 虚心接受第二个建议:只把P1 / P2 = V1 / V2看成相对真理,不可看成绝对真理

3 我只能说,我不反对模糊化处理,但我本人是精确派。我一贯的观点是:P1 / P2 = V1 / V2并不必然成立。
问题是:如果P1 / P2 = MU1 / MU2 ,又 MU1 / MU2 = V1 / V2   ;则P1 / P2 = V1 / V2 ……可以成立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0 21:03:13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9 13:02
3 我只能说,我不反对模糊化处理,但我本人是精确派。我一贯的观点是:P1 / P2 = V1 / V2并不必然成立。
问题是:如果P1 / P2 = MU1 / MU2 ,又 MU1 / MU2 = V1 / V2   ;则P1 / P2 = V1 / V2 ……可以成立吗?
*

如果你能通过这个讨论找到自己的答案,那么这个讨论便是有意义的。

------------------------------------------------------------------------------------------------

你提出的做法和将V1 / V2与P1 / P2挂钩的做法在最终效果上是等效的。

若认为对于绝大多数商品其P1 / P2就代表了V1 / V2,又由于P1 / P2 = MU1 / MU2随时成立,故:

对于绝大多数商品而言,MU1 / MU2 = V1 / V2。

但是,你将V1 / V2直接与MU1 / MU2挂钩,在本质上比将其与P1 / P2挂钩的做法要深入许多!

你这样的做法有一点好处:可以解释价格比的决定问题!

西经发展得很优秀,如果能挂靠上去,那非常省事。

西经认为:

对于消费性商品,其价格比有:P1 / P2 = MU1 / MU2

对于生产性商品,如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其收入比有:W1 / W2 = MP1 / MP2

对于生产要素而言:

你不能认为V1 / V2 = MP1 / MP2,否则就等于承认V1 / V2 = W1 / W2了,比如,你实际上就等于承认了:劳动者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1 / 机器转移的价值V2 = 劳动者工资W1 / 机器价格W2

如果这样做,那你就输了,你在精神上就彻底离马克思远去了。你顶多只能说:

劳动力本身的价值Vm1 /  机器转移的价值V2 = 劳动者边际产量MP1 / 机器边际产量MP2 = 劳动者工资W1 / 机器价格W2

不过在剔除了劳动力、以及像石油这种包含劳动极少的生产要素之后,对于其它要素而言,你也可以认为V1 / V2 = MP1 / MP2

对于消费品领域:

你可以认为V1 / V2 = MU1 / MU2(对于绝大多数商品而言),这样你至少可以凭借西经的理论去解释V1 / V2如何会最终决定P1 / P2。

在小心翼翼的处理之后,我认为你的挂靠做法不失为一种思考方式。

------------------------------------------------------------------------------------------------

但问题仍是依旧:

MU1 / MU2只是边际效用比,它不像V1 / V2一样具有强烈的指向性:指向劳动

对于玉石、钻石而言,仍有P1 / P2 = MU1 / MU2,但此时你只能放弃“V1 / V2 = MU1 / MU2” 的结论。

MP1 / MP2只是边际产量比,即使对于包含劳动者或石油这类低劳动含量生产要素的比较,W1 / W2 = MP1 / MP2仍成立,但此时你也只有放弃“V1 / V2 = MP1 / MP2” 的结论。

------------------------------------------------------------------------------------------------

你的做法,核心技术是西经,只不过给MU1 / MU2以及MP1 / MP2在性质上增添了一个指向性:指向劳动

这种融合如果在细节上多加处理,还是可以说得通的。

这是你的答案,我收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1 12:16:03
75# meishanjia1900
但问题仍是依旧:
MU1 / MU2只是边际效用比,它不像V1 / V2一样具有强烈的指向性:指向劳动
对于玉石、钻石而言,仍有P1 / P2 = MU1 / MU2,但此时你只能放弃“V1 / V2 = MU1 / MU2” 的结论。
MP1 / MP2只是边际产量比,即使对于包含劳动者或石油这类低劳动含量生产要素的比较,W1 / W2 = MP1 / MP2仍成立,但此时你也只有放弃“V1 / V2 = MP1 / MP2” 的结论。
------------------------------------------------------------------------------------------------
你的做法,核心技术是西经,只不过给MU1 / MU2以及MP1 / MP2在性质上增添了一个指向性:指向劳动
这种融合如果在细节上多加处理,还是可以说得通的。
这是你的答案,我收下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8&from^^uid=1123236

看来双方在V1 / V2 的理解上存在误会:
在我看来,V1和V2 仅仅是指货币价格(P1和P2)的实际内容;对于不同学派,它可以分别是“劳动时间”、“供需比例”、或者“边际效用”( MU1和MU2)。
而在你看来,V1和V2具有强烈的指向性——指向劳动。
所以,如果是按照你的理解,那我肯定放弃“V1 / V2 = MP1 / MP2” 的结论……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见解:
1  P1 / P2(货币价格之比)= V1 / V2 (劳动时间之比)——由于V1和V2 可以脱离P1和P2而独立测定,所以等式中显然不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
2  P1 / P2(货币价格之比)= MU1 / MU2(边际效用之比)——由于MU1和MU2不能脱离P1和P2而独立测定,所以等式中显然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2 00:45:40
76# 赫赫铭儿0

你是昨天,即5月11日的中午12点16分发的帖,我当天中午就已经看过。

之所以不回复,是因为我想留给你充分的时间去反思、修改你的观点。

如果你的答案是这样的,那么我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

你其实不了解西经: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11 12:16
对于不同学派,它可以分别是“劳动时间”、“供需比例”、或者“边际效用”( MU1和MU2)。
我前面已经说过,西经统统认为是供求决定价格,效用只不过是他们开发出来用于解释需求曲线形成的概念,当然,效用的作用绝不仅仅如此。但你不能将效用提高到与供求地位相当的水平。

根本不存在什么供求、效用学派!两者在西经中,说详细点,在《微观经济学》中早就被整合成了统一的理论。

----------------------------------------------------------------------------------

现在详细看看你的回复: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11 12:16
P1 / P2(货币价格之比)= MU1 / MU2(边际效用之比)——由于MU1和MU2不能脱离P1和P2而独立测定,所以等式中显然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
千万不要对没接触的东西下评论。

如果MU1 / MU2的值不能从P1 / P2中独立出来,那我们还信西经干什么?

事实上,以下两种状况都会出现:

MU1 / MU2 < P1 / P2 , MU1 / MU2 > P1 / P2

西经详细论述了消费者寻求效用最大化的机制如何促成以上两种状况的改变,从而最终形成MU1 / MU2 = P1 / P2

并非像你所想的那样,人家并没有一开始就假设MU1 / MU2 = P1 / P2,而是揭示出一套经济机制以保证它最终会成立。

但归根结底MU1 / MU2与P1 / P2是独立的。

西经揭示的这套经济机制很完美。

----------------------------------------------------------------------------------

我认为如果将MU1 / MU2在性质上增添一个指向性——指向劳动,即假定V1 / V2恒等于MU1 / MU2,那么便可以利用西经中揭示出的那套完美的经济机制来论述价格比的决定问题。

西经中,最终MU1 / MU2会决定P1 / P2的水平。

如果你将V1 / V2挂靠到MU1 / MU2上,便可以用西经的资源武装你的体系,从而顺利解释价格决定问题。

但你后来又说不是这样: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11 12:16
P1 / P2(货币价格之比)= V1 / V2 (劳动时间之比)——由于V1和V2 可以脱离P1和P2而独立测定,所以等式中显然不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
P1 / P2(货币价格之比)= MU1 / MU2(边际效用之比)——由于MU1和MU2不能脱离P1和P2而独立测定,所以等式中显然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
你的意思是什么?

于是,我猜想你可能有以下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

将V1 / V2挂靠到P1 / P2上,即假定V1 / V2恒等于P1 / P2,无论P1 / P2为多少,我们都认定它们展示了劳动量之比V1 / V2。

如果你是这个意思,那么我想说,实质上这与上面将V1 / V2挂靠到MU1 / MU2那边去的做法是等效的

价格决定交给西经处理:

P1 / P2 < MU1 / MU2 , P1 / P2 > MU1 / MU2 最终都会变成P1 / P2 = MU1 / MU2

之后,由于你假定V1 / V2恒等于P1 / P2,所以,还是会有:

V1 / V2 = P1 / P2 = MU1 / MU2

所不同的是,你所建的体系本身已经不负责解释价格的决定问题了,以上价格比的决定实际上是交给西经处理的。

第二种理解:

你不是假设V1 / V2恒等于P1 / P2,即你不认为市场上的价格比随时都代表劳动量之比,你想像马克思那样,试图创建一套类似于价值规律一样的经济机制,以论述:当P1 / P2偏离V1 / V2时,即P1 / P2 < V1 / V2或P1 / P2 > V1 / V2时,这套经济机制会发生作用,以促成偏离的价格比P1 / P2回归到V1 / V2的水平,最终实现:

P1 / P2 = V1 / V2

你如果是这个意思,那么我想说:我不看好你,你斗不过西经的

----------------------------------------------------------------------------------

我不知道你的意思到底是以上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希望你不要是后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2 11:18:55
77# meishanjia1900
我前面已经说过,西经统统认为是供求决定价格,效用只不过是他们开发出来用于解释需求曲线形成的概念,当然,效用的作用绝不仅仅如此。但你不能将效用提高到与供求地位相当的水平。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8&from^^uid=1123236

你认为西经的观点是“供求决定价格”——能举出一个具体实例来说明么?
因为如果这种观点只能用一些无内容的英文字母来表达,……那它就不仅是“模糊”,而且是“朦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2 11:49:13
77# meishanjia1900
赫赫铭儿:现在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见解:
1  P1 / P2(货币价格之比)= V1 / V2 (劳动时间之比)——由于V1和V2 可以脱离P1和P2而独立测定,所以等式中显然不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
2  P1 / P2(货币价格之比)= MU1 / MU2(边际效用之比)——由于MU1和MU2不能脱离P1和P2而独立测定,所以等式中显然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

meishanjia1900:千万不要对没接触的东西下评论。
如果MU1 / MU2的值不能从P1 / P2中独立出来,那我们还信西经干什么?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8&from^^uid=1123236

在公式1中:
P1和P2是货币价格,它们可在市场环境测定,测量单位是——“元”“角”“分”;
V1和V2 是劳动时间,它们可在生产环境测定,测量单位是——“时”“分”“秒”。
而在公式2中:
P1和P2是货币价格,它们可在市场环境测定,测量单位是——“元”“角”“分”;
MU1和MU2是边际效用,它们也在市场环境测定,测量单位是……?你能告诉我们,边际效用的测量单位是什么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3 00:13:54
你想说明P1 / P2 = V1 / V2,对吧?

你面前有两条路:

(1)说明无论P1 / P2如何变,它都代表着当时的V1 / V2,即等式的左边代表着右边。
(2)说明V1 / V2是事先确定的,它可以决定P1 / P2,即等式的右边决定着左边。

我问你想走哪条路,你没说,你只告诉我: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11 12:16
P1 / P2(货币价格之比)= V1 / V2 (劳动时间之比)——由于V1和V2 可以脱离P1和P2而独立测定,所以等式中显然不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
你只是说V1 / V2是独立于P1 / P2的。

既然你说独立,那么我视作你想走第二条路,即你想表达的意思是:V1 / V2可以决定P1 / P2的水平。

这本身没有什么关系。

但你会碰到一系列的问题:

--------------------------------------------------------------------------------------------

问题1:复杂劳动的时间如何折算成简单劳动的时间?

你告诉我: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12 11:49
V1和V2 是劳动时间,它们可在生产环境测定,测量单位是——“时”“分”“秒”。
那么,我就很疑惑了,就算你测量到了所有劳动的时间,但是,复杂劳动的“时”“分”“秒”如何折算成简单劳动的“时”“分”“秒”呢?

你既然说V1 / V2与价格比P1 / P2独立,那么请你不要参考市场价格比,请自行开发出一套原则,来解决复杂劳动时间向简单劳动时间的折算。

问题2:你如果开发出了这套折算原则,成功计算出了V1 / V2的值,那么请论证,有什么样的经济机制可以保证P1 / P2就一定等于V1 / V2 ?

--------------------------------------------------------------------------------------------

答案还是有的,只不过你不愿去选择!

生产产品1的劳动时间需要折算成简单劳动时间V1,生产产品2的劳动时间需要折算成简单劳动时间V2,那么,V1 / V2是多少呢?

这个问题西经可以回答呀!你可以将MU1 / MU2视作是市场对V1 / V2的评价嘛,这样折算问题不就解决了嘛。

你非要说: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11 12:16
P1 / P2(货币价格之比)= MU1 / MU2(边际效用之比)——由于MU1和MU2不能脱离P1和P2而独立测定,所以等式中显然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
怎么可能呢?你的担心明显是不必要的,不会有这种事。

西经完美论述了MU1 / MU2对P1 / P2的决定问题,你只需要将V1 / V2挂靠到MU1 / MU2上去,可以很迅速地解决问题1和问题2。

你不干,没接触过西经,还怕它不好用、有问题。

那你自己怎么解决问题1与问题2呢?

--------------------------------------------------------------------------------------------

你对西经的疑惑是: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12 11:49
MU1和MU2是边际效用,它们也在市场环境测定,测量单位是……?你能告诉我们,边际效用的测量单位是什么吗?
如果你有耐心将此帖堆到300楼,或许我可以给你说清楚,但这会浪费我大量的时间。我不是来交西经课的。

我只能简单的和你说:

假设这个世界只有苹果和鸡蛋两种产品,为求方便,记作产品x与y,并用(m,n)表示m个苹果和n个鸡蛋形成的商品篮子。

现在有4个商品组合:(2,2),(4,3),(3,4),(5,5)

如果我认为(5,5)要优于(2,2),(4,3),(3,4);而(4,3)和(3,4)我同等偏好;且我认为(4,3),(3,4),(5,5)统统优于(2,2)

那么,我可以给这4组商品组合编号,比如:

(2,2)   =》10
(4,3)   =》20
(3,4)   =》20
(5,5)   =》50

编号越大代表我越偏好。以上采取的是用数字表示偏好的方法,这些数字我们就称为效用。

其实只要所编的数字能表示偏好,我们不在乎具体数字是多少,我们也可以采取以下的编号方法:

(2,2)   =》100
(4,3)   =》3000
(3,4)   =》3000
(5,5)   =》20000

这套编号仍能反应我的偏好。

以上两个编号方法,采用任何一个均可以表示我的偏好。

所以,效用函数不是唯一的,它可以有无数个,它们都可以概括我的偏好。

此时,你给具体的效用数字加上单位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

效用只不过是人们偏好体系的数字化体现罢了,它没有单位,仅是数字!

人的偏好体系是与产品价格独立的。

神奇的事情还有一件:对于固定的商品组合(m,n),无论采用这无数种等效的效用函数中的哪一个来概括我的偏好,(m,n)对应的边际效用比MUx(m,n) / MUy(m,n)是固定的。我们将MUx(m,n) / MUy(m,n)记为G(m,n),它仅是m与n的函数,不同的(m,n)可能对应不同的G值,但G(m,n)的值与你采用了哪种具体的效用函数无关。

边际效用是效用的衍生概念,他们不是同一个概念。

具体的内容有很多很多!我不想上课了!

你可以买一本中级水平的《微观经济学》自己看。

我认为现在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应该开阔眼界,如果不看《微观》,那会是很大的损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3 07:20:02
77# meishanjia1900

"我前面已经说过,西经统统认为是供求决定价格,效用只不过是他们开发出来用于解释需求曲线形成的概念,当然,效用的作用绝不仅仅如此。但你不能将效用提高到与供求地位相当的水平。"

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直接用需求表来解释需求曲线,并没有使用到效用。请m兄提供西经用效用解释需求曲线的出处。

供求决定价格,效用决定需求曲线,这都是正确的观点。由此可知,边际效用之比并不能决定价格之比,因为效用不能决定供给。

相反,我们可以普遍地观察到,对于一定的价格比,消费者总是通过调整需求量来使边际效用比等于价格比。诚如你指出的一样,边际效用比可以大于(或小于)价格比,但是,只有边际效用比等于价格比时,效用才能最大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3 07:26:38
从效用论看,价格比决定边际效用之比是毋庸置疑的。同样,从劳动论看,价格比决定劳动量之比也是毋庸置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3 11:41:54
pengleigz 发表于 2011-5-13 07:26
从效用论看,价格比决定边际效用之比是毋庸置疑的。同样,从劳动论看,价格比决定劳动量之比也是毋庸置疑的。
你的观点在前不久我们一起讨论时就已经全部表达出来了。

你说的没有错,确实如此:

----------------------------------------------------------------------------------

消费者无法决定价格,他们只能决定在该价格体系下各商品买多少合适的问题。

假设厂商确定了P1与P2,那么,消费者只能调节自身对产品1与产品2的购买量q1与q2,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P1 / P2 = MU1(q1,q2) / MU2(q1,q2)

所以,是消费者调整自身的边际效用比来适应价格比。

----------------------------------------------------------------------------------

鉴于我在上帖中曾经说过MU1 / MU2会决定P1 / P2,所以这里有必要做出解释:

pengleigz说价格比决定边际效用比是对的,但有个前提:没考虑厂商为何会确定P1、P2的价格。

假设,行业1与行业2分别生产了Q1个单位的商品1与Q2个单位的商品2,那么,他们会考虑如何清货的问题。

他们会调整价格P1与P2,对于每个人来说,还是会有:P1 / P2 = MU1(q1,q2) / MU2(q1,q2),但是,厂家必须保证P1与P2对应的需求量要恰好等于供给量,即:

所有人的q1之和 =  Q1,所有人的q2之和 =  Q2

我们可以将其简记为:MU1(Q1,Q2) / MU2(Q1,Q2) = P1 / P2

在厂商想清空Q1及Q2这么多的产品1与产品2的情况下,是边际效用比在决定价格比。

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3 12:24:16
80# meishanjia1900
问题1:复杂劳动的时间如何折算成简单劳动的时间?
你告诉我: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12 11:49
V1和V2 是劳动时间,它们可在生产环境测定,测量单位是——“时”“分”“秒”。
那么,我就很疑惑了,就算你测量到了所有劳动的时间,但是,复杂劳动的“时”“分”“秒”如何折算成简单劳动的“时”“分”“秒”呢?
你既然说V1 / V2与价格比P1 / P2独立,那么请你不要参考市场价格比,请自行开发出一套原则,来解决复杂劳动时间向简单劳动时间的折算。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8&from^^uid=1123236

马克思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确是劳动价值论的软肋;……因为确实如你所说,它无法脱离市场价格,而单独“来解决复杂劳动时间向简单劳动时间的折算。
所以必须抛弃“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而代之以“个体劳动”和“集中劳动”;并且它们之间的折算原则是:
在个体手工劳动中,平均每个劳动者100小时“个体劳动”,可以(净)生产10米棉布;
而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平均每个劳动者同样100小时“集中劳动”,可以(净)生产40米棉布,
——则1小时“集中劳动”= 4小时“个体劳动”;……这里并不需要参考市场价格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3 13:13:17
meishanjia1900 发表于 2011-5-13 11:41
pengleigz 发表于 2011-5-13 07:26
从效用论看,价格比决定边际效用之比是毋庸置疑的。同样,从劳动论看,价格比决定劳动量之比也是毋庸置疑的。
你的观点在前不久我们一起讨论时就已经全部表达出来了。

你说的没有错,确实如此:

----------------------------------------------------------------------------------

消费者无法决定价格,他们只能决定在该价格体系下各商品买多少合适的问题。

假设厂商确定了P1与P2,那么,消费者只能调节自身对产品1与产品2的购买量q1与q2,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P1 / P2 = MU1(q1,q2) / MU2(q1,q2)

所以,是消费者调整自身的边际效用比来适应价格比。

----------------------------------------------------------------------------------

鉴于我在上帖中曾经说过MU1 / MU2会决定P1 / P2,所以这里有必要做出解释:

pengleigz说价格比决定边际效用比是对的,但有个前提:没考虑厂商为何会确定P1、P2的价格。

假设,行业1与行业2分别生产了Q1个单位的商品1与Q2个单位的商品2,那么,他们会考虑如何清货的问题。

他们会调整价格P1与P2,对于每个人来说,还是会有:P1 / P2 = MU1(q1,q2) / MU2(q1,q2),但是,厂家必须保证P1与P2对应的需求量要恰好等于供给量,即:

所有人的q1之和 =  Q1,所有人的q2之和 =  Q2

我们可以将其简记为:MU1(Q1,Q2) / MU2(Q1,Q2) = P1 / P2

在厂商想清空Q1及Q2这么多的产品1与产品2的情况下,是边际效用比在决定价格比。

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供给方并不会考虑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比,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最大化自己的收入。从供给曲线来看,供给量也会随价格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供给方事先并不能决定商品的出清价格,他们只能随已发生的成交量来调整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3 13:16:22
80# meishanjia1900
问题2:你如果开发出了这套折算原则,成功计算出了V1 / V2的值,那么请论证,有什么样的经济机制可以保证P1 / P2就一定等于V1 / V2 ?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8&from^^uid=1123236

根据上一楼(84楼)的实例:在1小时集中劳动=4小时个体劳动的情况下,这个织布厂按人均计算的工资率是——25%,积累率是——75%。
如果工人的实际工资率低于25%,就会引起织布厂中劳动力要素的流失,
如果资本家的实际积累率低于75%,则会引起织布厂中资本要素的流失,
由于所有这些流失都会通过市场价格信息表现出来,所以通常会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加以调节;……恕难一一赘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3 13:52:43
80# meishanjia1900
所以,效用函数不是唯一的,它可以有无数个,它们都可以概括我的偏好。
此时,你给具体的效用数字加上单位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
效用只不过是人们偏好体系的数字化体现罢了,它没有单位,仅是数字!
人的偏好体系是与产品价格独立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8&from^^uid=1123236

1  P1 / P2(货币价格之比)= V1 / V2 (劳动时间之比)
2  P1 / P2(货币价格之比)= MU1 / MU2(边际效用之比)

在上面两个公式中:
P1和P2是货币价格,它们可在市场环境测定,测量单位是——“元”“角”“分”;
V1和V2 是劳动时间,它们可在生产环境测定,测量单位是——“时”“分”“秒”;
而MU1和MU2是边际效用,它们由不同人的不同“偏好”测定,并且“它没有单位,仅是数字”;
……恕我愚钝:没有测量单位的MU1和MU2,怎么能与有测量单位的 P1和P2相互比较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4 14:05:09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13 12:24
在个体手工劳动中,平均每个劳动者100小时“个体劳动”,可以(净)生产10米棉布;
而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平均每个劳动者同样100小时“集中劳动”,可以(净)生产40米棉布,
——则1小时“集中劳动”= 4小时“个体劳动”;……这里并不需要参考市场价格比!
哈,看来你还是动了点脑子。

这个例子有意思。

如果劳动者在资本家的厂里得到的工资还不如自己单干得到的工资高,他们会选择自己单干,是么?

从而,劳动者在资本家的工厂里所得到的工资必然为该厂棉布售卖收入的25%

这里有几个前提:

前提1:劳动者无论是在厂里干活还是自己单干,至少他们自己感觉在100小时内产生的劳动消耗没有什么差别——否则工厂工资就不会再是收入的25%了。

前提2:信息开放,劳动者知道自己从事各行业所能得到的回报以及自己需要付出的劳动投入。

前提3:劳动者单干能够生产出棉布,且质量与厂家生产的棉布相同。

--------------------------------------------------------------------------

你所说的事情其实是一个普遍的经济学原理:机会成本

西经中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概念?我现在从事的职业不算,我从事其他职业所能拿到的最高工资或收入,就是我从事现在这个职业所放弃的东西,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从事现在的职业所付出的成本,可称其为机会成本。

一个大型竞争经济体,要素的收入应等于它的机会成本,这可以视作是“一价定律”的另一种表述:“同样的付出,同样的收入”。

这是我们进行经济讨论的基础原则之一。

--------------------------------------------------------------------------

你说厂里的工人工资会是棉布售卖收入的25%,在一定前提下,这没有错。

但是,你没有解决核心问题:

--------------------------------------------------------------------------

问题1:所有劳动者的个体劳动时间你都能测算吗?

这个问题你要想清楚,现在这个时代早就不是1把石斧、1件皮衣的时代了,如何测算劳动者的个体劳动时间?

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大部分劳动都是集体劳动,很多任务不是个体劳动就能搞定的。

所以,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在确定机会成本时单独考虑个体劳动问题,因为他们很清楚,脱离集体无法成事

问题2:即使你确定了两个不同商品的个体劳动时间V1与V2,请论述P1 / P2为什么就一定要等于V1 / V2。

--------------------------------------------------------------------------

我劝你还是放弃好了,别在走下去了,没用的。

你有空自己想,还不如看看《微观经济学》(一定要从中级版开始看,初级无法解答你的疑惑)。

--------------------------------------------------------------------------

现在来看看你提出的问题: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13 13:52
1  P1 / P2(货币价格之比)= V1 / V2 (劳动时间之比)
2  P1 / P2(货币价格之比)= MU1 / MU2(边际效用之比)
在上面两个公式中:
P1和P2是货币价格,它们可在市场环境测定,测量单位是——“元”“角”“分”;
V1和V2 是劳动时间,它们可在生产环境测定,测量单位是——“时”“分”“秒”;
而MU1和MU2是边际效用,它们由不同人的不同“偏好”测定,并且“它没有单位,仅是数字”;
……恕我愚钝:没有测量单位的MU1和MU2,怎么能与有测量单位的 P1和P2相互比较呢?
单位不重要,你如果学过统计学应该清楚,相同单位的数字相除,会消去单位,从而仅得到一个比例。

所以,虽然P的单位是元,V的单位是“时、分、秒”,但我们仍可以说P1 / P2 = V1 / V2

同样,我们可以拿P1 / P2与MU1 / MU2进行比较,这是有意义的(至少逻辑上有意义)。

至于你所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更深,可能你还有很多疑惑。我只能说:我不想当西经老师,你自己看书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对《资本论》已经很熟了,就不要在继续读了。

换别的东西去读吧,就读《微观经济学》,范里安的那本《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不错,中级本,但数学很简单,很容易读。

--------------------------------------------------------------------------

其实,我也改变了很多。

一开始我是坚称P1 / P2 = V1 / V2不会必然成立的,而且相信绝大部分情况下,它都不会成立。

但你坚持要探索价格比的决定问题。

搞到最后我只能陪你探讨如何才能把“P1 / P2 = V1 / V2 ” 给扯圆了。

我现在的回复就是——看西经,别自己想了,你所想的东西还有很多问题。

我原来以为你想挂靠西经的理论,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一条路,但你又说我是误会了。

一切恐怕都源于你对西经的“惧怕”,你还是看看为好,研究经济学或者单纯是对经济学感兴趣,那不看西经就可惜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4 17:39:57
88# meishanjia1900
问题1:所有劳动者的个体劳动时间你都能测算吗?
这个问题你要想清楚,现在这个时代早就不是1把石斧、1件皮衣的时代了,如何测算劳动者的个体劳动时间?
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大部分劳动都是集体劳动,很多任务不是个体劳动就能搞定的。
所以,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在确定机会成本时单独考虑个体劳动问题,因为他们很清楚,脱离集体无法成事。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9&from^^uid=1123236

劳动者的个体劳动时间无需测量,因为从古到今大体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8小时左右)。
需要测量的只是个体劳动生产率,并且也只需要测量几个传统行业,例如木匠、铁匠、织布匠……的个体劳动生产率(进而确定价格水平)就足够了;——其它千千万万的衍生行业不过参照执行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4 19:35:39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1-5-14 17:39
劳动者的个体劳动时间无需测量,因为从古到今大体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8小时左右)。
需要测量的只是个体劳动生产率,并且也只需要测量几个传统行业,例如木匠、铁匠、织布匠……的个体劳动生产率(进而确定价格水平)就足够了;——其它千千万万的衍生行业不过参照执行而已!
生产率?你是指“件/时”么?我们现在简单点,就谈“时/件”,即每件产品所耗的个体劳动时间,我们用T(时间的英文单词Time的首字母)表示。

假设一个人可以活无限久的时间,即我不打算用“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这个观点来攻击你。

那么,请你详细谈谈计算个体劳动时间的方法:

就拿我22楼所提到的产品1为例吧,集体劳动之下应该是这样的:
meishanjia1900 发表于 2011-5-5 16:07
----------------------------------------------------------------------------------

*产品1----------机器A(价格Pa)----------机器B(价格Pb)-----------机器C(价格Pc)--------------自然资源D(价格Pd)
*              |                                           |                                          |                                          |
*              |------工人(工资W1)       |-----工人(工资W2)        |-----工人(工资W3)       |------工人(工资W4)
*              |                                           |                                          |
*              |                                           |                                          |------------------------------------------自然资源E(价格Pe)
*              |                                           |
*              |                                           |-----------------------------------------------------------------------------自然资源F(价格Pf)
*              |
*              |----------------------------------------------------------------------------------------------------------------自然资源G(价格Pg)

假设自然资源占有者只凭自然资源卖钱,不投入任何劳动。假设除自然资源外的其他产业均是完全竞争的,已实现平均化利润率,其值为r。

那么,产品1的价格P1应该是多少呢?

* P1 = (1+r)(Pa+W1+Pg)
*      = (1+r)(W1+Pg) + (1+r)*Pa
*      = (1+r)(W1+Pg) + (1+r)*(1+r)(Pb+W2+Pf)
*      = (1+r)(W1+Pg) + (1+r)*(1+r)(W2+Pf)+(1+r)*(1+r)*Pb
*      = (1+r)(W1+Pg) + (1+r)*(1+r)(W2+Pf)+(1+r)*(1+r)*(1+r)(Pc+W3+Pe)
*      = (1+r)(W1+Pg) + (1+r)*(1+r)(W2+Pf)+(1+r)*(1+r)*(1+r)(W3+Pe) + (1+r)*(1+r)*(1+r)*Pc
*      = (1+r)(W1+Pg) + (1+r)*(1+r)(W2+Pf)+(1+r)*(1+r)*(1+r)(W3+Pe) + (1+r)*(1+r)*(1+r)*(1+r)(W4+Pd)
*      = (W1+W2+W3+W4)+(Pd+Pe+Pf+Pg)+[r*(W1+Pg)+(2r+r^2)*(W2+Pf)+(3r+3r^2+r^3)(W3+Pe)+(4r+6r^2+4r^3+r^4)(W4+Pd)]

----------------------------------------------------------------------------------
不管是计算或者测量,反正你把你的想法讲清楚。

就以上例子,你给个可以得到“个体劳动时间”的大体方法。

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

好吧,我不跟你闹着玩了,这个问题是有陷阱的。

如果你想说只要拆分产品1,看看各个部件的个体劳动时间是多少,然后加总就行了。

那么,我想说:产品1纯粹由自然资源G构成,而自然资源G本身就存在,根本不需要消耗劳动时间。

你也许会说:笨蛋,虽然产品1是自然资源G构成的,但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劳动者用G去“构成”产品1的劳动值钱,我们可以让单个的人去用自然资源G生产产品1,然后看看劳动时间是多少。

我会接着说:脱离机器A,任何人都无法成功的用自然资源G去构造产品1,那此时你怎么办?

你也许会说:那我们让这个单个劳动者在生产产品1之前先去制造机器A,然后看看总的个体劳动时间。

我会接着说:其实要生产机器A,必须制造机器B,要生产机器B,必须制造机器C。

你会接着说:那我们让这个单个劳动者先用自然资源D制造机器C,然后再用机器C和自然资源E去生产机器B......

我会接着问:万一机器A的零件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单纯的组装工作都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成,那这个单个劳动者如何做呢?

你也许会说:我们可以将很多人的组装所耗费的时间统统加总到这一个劳动者头上。

我会接着问:万一生产机器B时,其零件是如此之精密,需要很多人同时努力才可以完成,那怎么办?

你也许会说:还和上面一样,将多人耗费的时间都加到他一个人身上,虽然他一个人无法完成,但我们可以假想他能完成任务,只不过他在用时间换人数罢了。

我会接着问:这么说来,产品1靠单个劳动者完成是不可能的喽?你所算出的个体劳动时间是以假想他能完成任务为前提的?假设你得到了个体劳动时间的数值是T1,且产品2你也算得了个体劳动时间是T2,那么请你论述P1 / P2 = T1 / T2为什么会成立!

总之,我的问题是很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