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9998 144
2011-05-02
《资本论》是一本非常有魔力的书。为什么?因为没有一本书让我如此纠结。

我大学及硕士阶段读的都是金融,经济范围内的课程有两类是必学的——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最让我纠结的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劳动的凝结,这本身或许没有错,这只能说是老一辈的固有观点,若如此定义价值,也未尝不可。

但他说价格会围绕价值波动就让我很费解,明明西方经济学说价格是供求决定的,而需求曲线又与效用相关。

这种矛盾让我纠结。

看马克思坚持“总价值=总价格”时,我依然难以理解。为什么资本流动造成商品价格变动,但变动上下相抵,恰能保证总价格还是等于总价值呢?为什么就恰好上下相抵呢?于是,继续纠结。

有人说这不简单吗?人类生产的总产品就是他们消耗的总产品。宏观上,人类付出的总劳动量与得到的商品中凝结的总劳动量相等。

所以必然有“总价值=总价格”

但我越想越觉得不对。“人类付出的总劳动量与得到的商品中凝结的总劳动量相等”能说明总价值决定总价格吗?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这只是一个类似于同义反复的结论而已。于是,还是纠结。

但是,马克思的观点也不是不能理解。资本家凭借资本收利润,这是不劳而获。资本家无非是看到工人生产需要资本这一点,迫使工人集团为他们生产产品。

这个观点本身你又觉得很容易理解。

《资本论》有时让我觉得很困惑,有时也让我觉得很浅显。

但总是纠结,感到所学的知识无法统一。总有些问题在里面。

想了很久,也在人大经济论坛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板块里发过探讨价值转形的文章,但随后就发现还是有问题,不完善。

于是,改进,继续思考。

统一,必须要追求统一,你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有一个就足够了。

最终,我得出了我自己的答案。

我将我的想法写成了18页的Word文档,文档题目是:对《资本论》的建模——探讨价值转形及总量相等二命题

其中有大量公式,需要有装备公式编辑器的Word软件才能浏览。

文档是原创的,需要浏览者具备简单的线性代数知识,只要有矩阵乘法方面的知识就可以看了。

该文档我发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上传下载区里了,这里给出链接供下载: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90150-1-1.html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下载浏览,并欢迎进行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5-3 07:59:50
楼主正在接近一个新的入口,恭喜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3 12:31:13
1# meishanjia1900
最让我纠结的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劳动的凝结,这本身或许没有错,这只能说是老一辈的固有观点,若如此定义价值,也未尝不可。
但他说价格会围绕价值波动就让我很费解,明明西方经济学说价格是供求决定的,而需求曲线又与效用相关。
这种矛盾让我纠结。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1&from^^uid=1123236

价值、价格、和货币价格——是三个不同范畴的概念。

1 价值——本是哲学概念(与效用相近);引入经济学后与劳动时间挂钩,成为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但由于宏观市场环境中,相同劳动时间内不同生产条件下生产率大不相同;所以“价值”这个概念只对微观个人分析有效,而对宏观市场分析无效。

2 价格——才是真正的经济学概念;它所表示的,已经不是微观个人环境里的“实际”劳动(即活劳动)时间,而是宏观市场环境中的“必要”劳动(即个体劳动)时间。
所以“价格”既不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也不会“总价格”=“总价值”;而是已经用“价格”完全取代了“价值”,从而使“价值”成为多余的概念。……或者说:在有“价格”的地方,已经没有“价值”了!

3 至于“货币价格”——它只是上述“(劳动)价格”的货币表现形式而已;……并且前者与后者之间同样没有上下波动关系,同样没有总量相等关系,仅仅只有——大体相同的比例关系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3 14:16:39
3# 赫赫铭儿0

谢谢回复。我就知道,任何有思想的学者都会或多或少的对“价值转形”问题感到纠结、有所思考、进而得出自己的答案。

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你的意思,不过有一点我是赞同的:比例比总量更重要。

假设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产品——产品1与产品2,它们的产量是q1,q2,价格是p1,p2。

再假设两产品中所含劳动量分别是L1,L2个单位(都经过复杂劳动向简单劳动的转换,是可以直接比较的)。

那么,我的观点是:价格自会由市场决定。

市场形成的价格比不见得就是劳动量之比,即:

p1/p2=L1/L2不见得成立

比如,我控制了淡水资源就可以卖钱,但淡水本身是不含劳动量的。

L1/L2只是一种符合劳动价值论判断的价格比例,但它不见得是实际价格比例。

现在,我想将劳动量L1,L2用货币度量,进而形成用货币度量的价值量V1,V2。

那么,必定有V1/V2=L1/L2,由此可知:V1/V2=p1/p2也不见得成立。

至于V1与V2的总量,其实是不重要的,即V1+V2的值其实可以是任意正数,这无所谓。

V1+V2=0.1可以,V1+V2=100000也可以。

故V1*q1+V2*q2,即所有产品的价值总量实际上也是不重要的,只要保证V1/V2=L1/L2,那么该式等于多少都无所谓。

但我却偏偏想把V1*q1+V2*q2的大小调整到与p1*q1+p2*q2相等的水平,即我偏偏想让商品总价值等于总价格。记住,我是想让总价值去适应总价格,而不是反过来!

有人会问:为什么你不惜血本非要保住“总价值=总价格”这个结论呢?

答案是:纯粹是因为好看,纯粹是因为我愿意!其实它们是相等还是不等都已经无所谓了。

当然,我想保住“总价值=总价格”还有一些原因:为了保住一些人们所具有的无聊直觉。

但实际上,就算你写成 V1*q1+V2*q2 < p1*q1+p2*q2 也无所谓,反正式子的左右两边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将两个不同世界的价格总量拿来比较,硬让其相等,本身就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3 17:41:08
4# meishanjia1900
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你的意思,不过有一点我是赞同的:比例比总量更重要。
假设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产品——产品1与产品2,它们的产量是q1,q2,价格是p1,p2。
再假设两产品中所含劳动量分别是L1,L2个单位(都经过复杂劳动向简单劳动的转换,是可以直接比较的)。
那么,我的观点是:价格自会由市场决定。
市场形成的价格比不见得就是劳动量之比,即:p1/p2=L1/L2不见得成立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0179&page=1

市场形成的价格比是否就是劳动量之比,的确是不能直接测定的。
劳动学派认为市场形成的价格比,其原因应该是(折算成个体劳动的)——必要劳动时间之比。
供求学派认为市场形成的价格比,其原因应该是——供求关系之比。
效用学派认为市场形成的价格比,其原因应该是——产品效用之比。
所以,市场形成的价格比,其原因究竟属于哪一种,就要看谁更能自圆其说啦!

其实,即使上述三派都能够解决价格比的问题,优势还会在劳动学派一边;因为只有它(当然必需经过系统改造)有能力同时解决工资和利润的分割问题。
……相形之下,后两个学派就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3 20:12:37
5# 赫赫铭儿0

在价格确定上效用论占优势,因为我若垄断淡水资源,那么我会成为亿万富豪。淡水本身不含劳动,却可以有价格。

像这种例子真的很多,比如石油。

所以,还是让市场自己决定价格吧,不要再相信价格比会等于劳动量之比了。既然连没有劳动量的商品都能有价格,那你又怎样保证任意两商品的价格比会等于它们的劳动量之比呢?

我们将劳动量之比当成“应该具有的比例”,将市场价格比当成“实际比例”,指出两者不会必然相等就行了。

马克思主要是想说“资本家剥削工人”这个观点,放弃“价值比决定价格比”这个结论后,仍然可以推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论。

“劳动量之比决定价格比”是完全可以剔除的结论。

我认为还是忘了它比较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