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伟 发表于 2010-12-15 21:14 
一、森岛通夫的研究
。。。。。。
1.《资本论》三卷的统一性。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资本论》否定的主要论点之一就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商品交换以价值为中心,而在第三卷中则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因此,《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之间是相互矛盾的。由此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资本论》整体理论。这是价值转形问题争论的起源和实质。
森岛通夫从《资本论》三卷的体系关系论证了《资本论》三卷的统一性,反驳了西方经济学的这个非难。
森岛通夫指出,在资本有机构成相等的条件下,商品的生产价格严格地与商品的价值成比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假定在整个经济中资本有机构成相等,所以,马克思没有区分价值和生产价格。
森岛通夫又认为,在资本有机构成相等的条件下,经济中的各部分可以总加为一个部门,因此,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可以将整个经济看做一个部门。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中心,随着资本主义的诞生又演变成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这不仅是马克思的观点,也是斯密的观点。西方经济学家根本就没有利用这一点来证明《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是相互矛盾的。西方经济学家反对的是:马克思凭什么说,资本主义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劳动量)总和是相等的。斯密虽然也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相等的意思,却没有价格总和与劳动量总和相等的意思。
森岛通夫企图论证《资本论》三卷的统一性,不过是异想天开而已。马克思从来就没假定过资本主义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是相等的,而是撇开资本有机构成不谈,只谈雇佣工人的劳动量是如何划分为必要劳动量与剩余劳动量的,而剩余劳动量被资本家占有了。一个部门的剩余劳动量能不能被该部门的资本家完全占有,这才是第三卷研究的。第三卷证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剩余劳动量不能完全被该部门的资本家占有,一部分剩余劳动量转移到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了,被那里的资本家占有了。
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量转移到其他部门了?马克思先假定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相等。就是这个假定出了问题。在资本主义以前,每种商品的价格都会围绕各自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价值量)波动,于是,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劳动量总和)才有可能大致相等。虽然这是符合逻辑的,但却不能证明劳动量就是价值量。假如效用是商品的价值,那么,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也会等于效用总和。总之,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相等,原因是每种商品的价格都会围绕各自的价值波动。既然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的价格不再围绕价值波动了,他凭什么假定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仍然等于价值总和?马克思的价值转型理论不成立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