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33 5
2011-05-05
清华百年校庆,正值这一整个京城倾城而出的喜庆日子,让全国人民有机会去审读清华这一中国一流学府的历史和辉煌,也是一个良好的契机让我们去思考中国教育的过去和将来。在清华的宣传材料中,有一则材料让人思考良多。  有网友在网络上留下了这么一段话:“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29位大师,全部出自1949年前的清华。若排除美籍的李政道、杨振宁,在大陆的27位大师之中:吴晗、赵九章自杀,梁思成、叶企孙含冤而世;被批斗、抄家、关牛棚、劳改的,计12位。当我们骄傲自豪地赞美出自清华的这29位大师时,有否想过,这些大师,没有一位出自1949年后清华?”
  的确,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清华代表了全中国学术水平的发展方向。作为衡量一所大学的基准,他所培育的人才和所创造的科研成果自然是不可忽略的两个硬性指标。多少年来,我们强调教育改革,强调大学普及教育,甚至今日强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我们一直将教育、科研和创新提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国家先后设立211大学和985大学,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配套协助大学的高水平发展,但是在解放60多年后我们却发现,曾经硕果累累的清华从此再没大师,我们如今所拥有的大师都已迟暮,而连富力强的大师在哪里,新一代中国的学术泰斗在哪里,说实话真的让人两眼一抹黑。
  或许有人会问,中国不是依然有那么多两院院士吗?的确,中国有两院院士,但我们现行的院士评选制度就真的能反映我国的学术最尖端水平吗?前些日子与北京一位行业内知名教授聊天,对方说了一些很容易理解的事实。如今的院士推荐需要五名院士联名,于是就存在很多所谓的“同门传帮带”作用。上海与东北某省有两所高校,在某个领域同属我国顶尖,实力不相上下,但是东北该校由于早期拥有院士,在每次的院士推荐评定过程中,总是孜孜不倦的培养自家的院士资源,却屡屡给上海的那所高校增设障碍,导致如今两所水平相当的高校,一所院士硕果累累,另一所却空无一人,站在公平的角度上讲,如此的结果自然谈不上一点点的公平。而笼罩在庞大裙带阴影下的中国院士推荐评定制度,其能代表多少中国最顶尖的学术水平,又如何能使院士与大师画上等号?
  又谈到大学教育改革的问题。近年来,中国推行大学普及教育,普及高等教育,虽然使更多的学子受到了高等教育,但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在学生猛增的前提下,很难做到老师对学生的贴身教育,导致学生受到教育资源的弱化,再者大学降低入学门槛,也导致生源水平下降,两者综合,就产生了如今大学生多如牛毛,良莠不齐,眼比天高,能力不济的现状。如此教育的成果,我们又如何指望其成为未来的大师、泰斗。
  再者,由于市场经济的压力,不少高校被迫或主动地寻求经济效益。不少高校内的教师,在校是教授,在外是老板,纷纷拥有自己的三产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如此背景之下,有多少教授会踏踏实实的将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又着实让我们担忧。而学生上大学的动机以找好工作赚大钱为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少之又少,再加上毕业后出国潮大热,人才流失严重,我国的教育究竟是在为发达国家做嫁衣,还是在培养一代代盲目的赚钱机器,着实很难给出评价。
  因此,这里也只是抛出我个人的一些担忧和想法,清华29位大师名单虽然是一则光荣的中国教育成果展,但其也隐含了解放建国以来,我们高等教育的缺陷甚至是失败。如果教育无法摆脱市场经济,无法重新建立起公益性和社会性,那我们很难期待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够开出多大的成果。总而言之一句话,清华解放后再无大师的悲剧,亦是如今象牙塔不再纯洁的一个必然结果,期待教育部门能够有所醒悟,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教育改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5-5 21:04: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5 21:13:18
1# *****iang
===============
你分析的极是!
领导说了,发展是硬道理,
大师是奢侈品,现在不能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