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看过一篇来自大山深处一位农家学子写的文章《我花了18年才能和你在一起喝星巴克》,后来还有追随版,大体意思是这位学子硕士毕业然后在上海一外企工作和一白领同事喝咖啡说的第一句话,而过程花了18年。1993年,到现在2011年,整整18年,我一年少时的一个梦想总算圆了,借此拷贝抒发我的感受。 昨天看到拟录取名单了,较平静,因为之前该有的纠结、兴奋都有过了,前些天回老家一趟,赶上和以前师范的几个同学聊会天,喝点小酒,遥想同学少年,感慨现状,世事无常。我和他们开玩笑说,我梦圆也代表那个班同学的圆梦,不敢说代表那个时代的梦圆。
1993年,很久了,但这个时间我永生难忘的时间,因为在这一年的夏天,中考全县前15名,当然首先声明说我读了初四,在那个时代,至少我们那个地方,读初四、初五甚至初六是非常不意外的潜规则现象,获得好成绩纯初三太少。肯定很高兴,因为我可以考上比较好的中专,意味着有铁饭碗,脱离掉农村户口,本来也就这样。可没过几天,读了高五的堂哥过了二本线,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引爆,当然也引爆了我尝试读高中读大学的梦想,而且以当时规则我可以随选全地区最好的重点高中,然后免去一切费用,因为重点高中线较中专线还差一截子。这种想法很快就遭致全家人的非议,甚至是整个家族的非议,后来我知道有一些亲戚是顾及那时的现实及我家人的面子所以随大流强烈建议我读中专的,我非常纠结,我虽然不知道高中如何苦,大学如何难考,但我想去读,读了不定会考上大学,不读绝对没机会读大学,至少在那个时代认为读大学高中是必经之路。没办法,在家长及家族的强压下,我读了中师,也就有后来我和同学的见面回忆。现在回忆起来,这条十字路口的迷失我花了人生的18年的时间才有所调适,在这十八年里经历太多,更多的是失望加点期望,到今年我才完成读中国顶级大学的梦想。
目标决定人行动。师范三年,浑浑噩噩,因为毕业后有铁饭碗,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很颓废。加之我们的中师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农村设立的,虽然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是国民党将军张治中在其家乡建造,条件及其简陋,所以在那个地方生活个三年身体要不就很垮要不就很棒,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个样子,只记得后来我经常感冒咳嗽。不过我得感谢师范,在那样一个环境艰苦的地方,我们学会朴素生活,我们会用收音机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在二年级我买了把吉他,也燃起了音乐的冲动和追求,正好那时老狼开始红了,校园民谣也很风靡,所以抱着吉他弹奏后来成为生活的一个小成分,事实证明我的音乐还可以的。师范最要命的就是不开外语课,虽然我偶尔短暂的自学点外语,但大环境很可怕的,很快我加入了颓废的阵营,即使后来我们师范同学说我在那时学习很用功,成绩较好,但比起我后来去省城合肥进修那就差的太远太远了。
很正常来到家乡初中做老师,很凑巧我教的是数学,也算是我当初的比较优势方面,现在回忆起来,我算是我们这一群师范帮里最幸运的一个,其他几个被分配到教一些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因为我们没有对应专业,加之学历又低,所以“任人宰割”,真是很惊险,如果我不教数学,就不会有后来进修数学,就不会尝试考经济学硕士,更不会在后来还有更好的想法。第一年,我还是有一种想读大学的冲动,加之邻校的一个学兄通过参加复读班考上北师大,那把我刺激的,可胳膊拧不过大腿的,加之那时第一年三心二意,所以工作不是很好,而其他师范帮的都在认真工作,所以有差距,这也刺激了我,先把工作做好,至少不能输给同来的,我后来很用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工作的第三年末带走一届毕业生后我得到同类教师奖励的大满贯,也不提什么大满贯,因为在那个小地方,竞争对手不激烈也不值得提的。不过给我一种自信:只要认真努力,收获还是非常明显的。认真执着是好事也不是好事,我的年少时的梦想可能就此夭折了,现实就是这样子,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因业务和工作的需要我来到省城进修,不是别的专业,正是后来给我更高深造帮助极大极大的数学,虽然它只有短暂的两年。。。
省城一切都是那么的好,要知道我是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走到一个在我看来不能再大的一个大城市,这似乎我的心灵会受到什么样的冲击,我的梦想会有什么样的涤荡,一切都在未知中。
我正好被安排在一个较好的宿舍,准确的说遇到一个准备考研的人,我压根从想过考研,年少的梦想也没多少憧憬,在那个时候,我的最大想法,混个文凭,找个双职工,然后回去悠哉游哉,可生活中有很多愿违的事,而我的的确确是个不安分守己的人,就正如我师范帮一个好友说过,我经常给他带来惊喜,虽然他们一直默默在那个地方停留。我必须考研,这是我唯一出路,我喜欢把自己的选择当作单行道,既然走了就不要回头,既然做了就无须多说。可考研谈何容易,人家正常接收系统本科训练的都淘汰很多,而我是什么呢,英语水平等价于初中中等水平,其他一无所知,当然还有点前期累积的教学经验,可这管什么用。我只有选择用功,无止境的用功,所以在省城这样一个非常小的进修学校里几乎每天看到我在一个固定自修教室里疯狂的自学外语,以致我父亲后来几次来看我都直接到六楼的某个教室找我,以致后来他和我叔叔谈到:看到孤独背影,说我好可怜,一个人在一个大的教室里学习。两年的省城学习,我没买一件像样的衣服,几乎没有正儿八经的逛过街,更不用说去肯德基这类地方。虽然我得过神经衰弱,虽然在此阶段失去过很多很多,当然没有放弃的是我的单行道的行程。
掐指算93年到省城毕业也算是8年过去了,后来又回到母校任教,虽然我曾有很多诱惑和瞒荣耀的经历,虽然也助长了我的扭曲的骄纵的品性,但一直没改变的是我的单行道,我要实现年少时的梦想读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又过了三年我考上了研究生,可离梦想中的大学还是差那么一点点,我必须得读,以后再说,至少比现在好就可。的的确确我还是一直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如果我不读研究生,我就没机会在一个马马虎虎的高校里任教,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和我的家庭,前几天开会时领导还问及我现在和未来的想法,我的第一句话脱口而出:真的感谢这个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就没有神马浮云,妻子、房子、孩子、车子、一丁点票子、接下来的位子...
我还是要努力的,年少时的梦想,记得今年分数刚出来的时候我非常非常焦虑,以往年那样子极可能凶多吉少,所以等待分数线又是个挺纠结的漫长的过程。果不其然,今年分数线极高,看似我的我的分数摇摇欲坠。我后来和亲戚朋友说今年是侥幸考上,一点都没谦虚,如果还有一两个考生再好点,我压跟就没份,如果我导师报考的学生不是提前被另一所上海同样有知名度的高校录取,如果关键时候没有一个贵人帮助,如果...虽然那个贵人平静和我说:你本身就是一枚金子,所以导师都能看到认可,但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加之在中国这样一个情感市场,无论你是黄稻草还是黄金,如果机会丢失,那就转瞬即逝的,幸好,以前全部霉运的我这一次这样一个概率事件眷顾到我头上。那一段时间我睡眠很不好,正常半夜惊醒,不知为什么,几乎每天都在盼:分、线、导师的抉择,学校的抉择、在这之前如何做过细的准备工作来跨过各个门槛。好了,感谢一路过来帮助和挂念过我的人。记得导师有次约我单个面聊,聊了很久,也很感动他把如此珍贵奢侈的时间赋予我这样一个无名小子。谈学术、谈经济大家,随便谈到古典鼻祖Adam Smith。他说出对我的想法和建议,问及我的经历及未来想法,我都说了,很有条有理,其实我最后很想和他说的一句话:您知道吗,老师,我花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谈斯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