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被主流经济学视为灵魂。
但是我知道,经济学经常谈论的问题还有生产过剩、通货膨胀以及失业。商品被分为货币、货物、劳务、知识产权等几个门类。现实是,几乎每一个门类都存在着“过剩”问题。
生产过剩据说是经济危机的最直接表现,是厂商们危惧的问题,厂商们经常面对供大于求库存积压和销售不畅。经济学家们的忧国忧民的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不过就是替厂商当销售经理而出谋划策。
一本关于经济危机的专著解释说“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辽宁人民出版社,吴大琨)这“大量”和“大批”,哪一个不是和盈余联系而是能与稀缺并论?
通胀是每一个货币当局的心病,而通胀的实质就是货币的生产过剩。据说我国今年要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了,不知道稀缺论者如何解读这个政策。货币政策时而从宽时而从紧,有些国家无限注资,有些国家紧缩银根,似乎难以用“稀缺”二字一言以蔽之吧?
居民们也常常为失业而担忧,而失业就是劳动力的过剩,低工资的本质则是劳动力可以提供的劳务的过剩。失业这种劳动力积压过剩也是经济学家的常规课题。人口增长过快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348几乎当前的所有大麻烦“都是人口惹得祸”,但是,好像谈论人口过快增长问题的很多,而谈论人口短缺的较少。
在稀缺论之下,一切营销理论都是忽攸,因为无须再为销路担忧;在稀缺之下,所有的销售人员都是多余的,因为顾客会自动找上门来抢购商品;在稀缺之下,只有囤积居奇,不会有降价促销;在稀缺之下,只有民工荒和招聘会的冷清,而不会有失业和找工作难。故而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7766
“稀缺之下不言经济”。
均衡本来是一种存在状态,需要用存量来表达,但是经济学却独辟蹊径用两个流量——需求量和供给量——的相等来表达,令人匪夷所思。流量是对应于时段的,一个时段内的均衡何解?九八年长江大洪水,去年全流域干旱长江几乎断流,这九年之间的水九八年一次给够了,算不算以九年为周期的一个水量均衡?难道老天爷为了均衡才弄出去年的大旱来?如果这算是均衡,那么我们就无须再抱怨那场大水和这场大旱,该为梦寐以求的均衡欢呼啊。
如果认识到均衡是两个存量——供给速度和需求速度——的对比,那么我们知道,现实当中,均衡只存在于成交的一瞬间,大多数时候不是供大于求即供给速度大于需求速度,便是供不应求即供给速度小于需求速度。
任何交换,其实都是两个稀缺和两个盈余的一次平衡过程。每一种商品,对于其让渡者来说都是盈余,而对于需求它的对方来说就是稀缺,而这种盈余和稀缺在通过交换之后就得以解决。当一种商品还没有生产的时候,可以抱怨商品稀缺,有钱没处花费,但钱在消费者口袋里,货币处于盈余状态;当商品生产过剩时可以抱怨消费者的钱短缺,但货积压在仓库里,商品处于盈余状态;而且,很多非必要的需求动机都是基于盈余而生的。既然缺和余同时存在,就不能够厚此薄彼,你说是吧?
按照咱们中国的哲学术语来说,如果盈余被定性为“阳”,则稀缺相对的就是“阴”,交换(或者说生产与消费)就是一次阴阳平衡。对于阴阳并存的这个世界,中国人的世界观是阴阳“相互依存,对等平衡,此消彼长”,但是西方经济学人说作为“阴”的稀缺是这个稀缺盈余并存的二元经济体系的灵魂,而盈余之“阳”似乎可有可无不必提起。
如果承认既有供不应求的稀缺,也有供过于求的盈余的话,那么,我们按照数学上的柯西中值定理便可知道,阴阳平衡是从阴到阳的过程中间的必经之路。几乎每一种产品的历史都是以供不应求,求大于供的状态开始被生产的,最后以供过于求、需求被满足、生产过剩的状态结束,没有人追求那个可以自然达到、处处存在的均衡状态。
有人用“需求和既得”之差作为考量“稀缺”的指标,本人早年初读西经受稀缺论影响也就曾经定义过一个“稀缺度“的变量:稀缺度=1-既得/需求(早已弃置不用了)。如果经济学把稀缺当作灵魂,那么在供求均衡、既得=需求的时候,稀缺或者稀缺度就是零,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学还有“失魂落魄”之时?
也有人说了,均衡是一种不可以达到的极限状态,不必要担忧失魂落魄会出现。那么,这就同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两种状况都可以存在,并且可以互相转化的认识和现实相悖了,因为相反状态之间必有一个供求平衡的均衡点。除非能够说明均衡状态也是稀缺的,或者说均衡点是曲线上的一个间断点。
经济学近世纪以来可以说是“均衡论”的天下,但真的不知均衡之下稀缺何解,抑或稀缺之下均衡为何物。
“稀缺论”意味着一项需求是不可满足的,而我们知道具体的需求是可以满足的,而且经济学是只考虑这种可以满足的需求的。可以解释这种现实状况的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提出的“需求量有限论”,只有供给对于一个有限的需求,才能够出现供求平衡和需求被满足的情况,否则就永远处于稀缺当中。
我们注意到,经济学在谈论生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时候,似乎已经忘记了“稀缺”二字。或许有人说,你不知道稀缺是什么意思。
那么,老师:请您把稀缺和生产过剩放在一起讲给我们听听,好吗?
如要形容一个人的可悲,常说:你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是的,那些在无用的、以稀缺为核心的西方经济学教育熏陶下毕业的经济学系的学生们,出来找工作并不容易,但是,当他们求职过程四处碰壁之后,他们却只会抱怨政府和厂商提供的就业机会稀缺,只会选择去啃老,而不会抱怨和自己一样投身到这个研习“屠龙术“领域的人的过剩,只认稀缺不知过剩。
如果你要解释说稀缺其实就是需求的话,我同意,需求是一切的中心嘛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7818(《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19)。如果稀缺的概念真的是经济学难解难分的灵魂,我建议只使用“需求”一词好了,理由是需求涵盖了买卖双方,让渡出去是一种需求,获取进来也是一种需求,有人需要买有人需要卖,也就是说需求涵盖了盈余和稀缺两个方面。上一代经济学鹦鹉会讲需求和供给,本世纪的经济学鹦鹉只需要掌握一个词:需求(《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351)。
要不咱们就把过剩或盈余比喻为经济学的躯体吧。有灵无体叫做孤魂野鬼,有体无魂则是行尸走肉,灵肉合一才叫生动嘛。只要谈论稀缺的时候别把盈余丢在一边视若无睹就行。
同意的跟帖举手。
不同意?请做经济学命题论文:“剩”即是“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0 7:20:00编辑过]
楼主偏激啊。你所谓的过剩,不过是另一种稀缺所引起。简言之,就是信息稀缺的结果。
楼主稀缺与盈余的二分法,过于简单。毕竟,稀缺和相对稀缺,也会引发你所谓的成交啊。
呵呵,你不如说是厂商智力稀缺或简称弱智。在没有信息的情况下都敢于生产,不是弱智是什么呢?要不就是“非理性人”?
如果说信息稀缺,我承认。人对无限的宇宙的认识毕竟永远是相对稀缺嘛。人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也不同,弱者拥有的信息总是比强者少。
信息的本质是人对事物的认识,是知识,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在私有制下,生产要素对不拥有它的人来说,总是稀缺的。但对让渡生产要素的人来说也说稀缺,就有悖行为逻辑了。
能不能分析一下失业现象所表现的人口生产过程当中的信息如何才能不稀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4 13:33:29编辑过]
呵呵,你不如说是厂商智力稀缺或简称弱智。在没有信息的情况下都敢于生产,不是弱智是什么呢?要不就是“非理性人”?
信息稀缺和没有信息是不同的概念,张老师没有必要混淆。
在私有制下,生产要素对不拥有它的人来说,总是稀缺的。但对让渡生产要素的人来说也说稀缺,就有悖行为逻辑了。
嘿嘿,让你抠住字眼了。
我没有混淆的意思,不是说弱智嘛,“弱”就是还有一点嘛,不是“没有”嘛。后边说没有信息应该说是没有完全信息,比如他只知道产品价格高,却不知道市场有多大有没有订单,就盲目生产。
你可以说稀缺是厂商缺信息导致生产过剩,但是过剩的产品起码需要充足的原料和劳动与资本吧,能否解释是原料也稀缺?
针对群体就更不应该有稀缺之说了。稀缺的本质就是所有权分割,不分割就谈不上有无,也就无从谈起稀缺了。
经济就是基于私有权的交换,交换就是互通有无,是两个有+两个无,不是“互通无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4 17:54:32编辑过]
嘿嘿,让你抠住字眼了。
后边说没有信息应该说是没有完全信息,比如他只知道产品价格高,却不知道市场有多大有没有订单,就盲目生产。
你可以说稀缺是厂商缺信息导致生产过剩,但是过剩的产品起码需要充足的原料和劳动与资本吧,能否解释是原料也稀缺?
针对群体就更不应该有稀缺之说了。稀缺的本质就是所有权分割,不分割就谈不上有无,也就无从谈起稀缺了。
经济就是基于私有权的交换,交换就是互通有无,是两个有+两个无,不是“互通无无”。
张老师,您其实陷入了您自己的错觉:
您按照您自己的意思去解释“过剩”与“充足”了,在稀缺经济中,这两个概念是有门槛的。例如在中世纪,华丽的衣服相对于贵族是“充足”的,但对于全部人的集合,或者对于所有想得到这些华丽衣服人群的集合,则连起码的壹壹映射都不能满足。当然,这仅仅是数量上的稀缺,还有质量上的稀缺,这里不再赘述。
“稀缺的本质就是所有权分割,不分割就谈不上有无,也就无从谈起稀缺了。”我猜,您的意思似乎是产权是稀缺之源?我的猜测肯定不准确,您能不能举个例子?
您的经济是基于私有权的交换的判断,让我觉得公有制、共产主义似乎是条死路:没有私有权,就没有经济了?
您按照您自己的意思去解释“过剩”与“充足”了,在稀缺经济中,这两个概念是有门槛的。
你承认两个概念就行。我不是说了嘛,在谈论稀缺的时候不要忘记过剩。经济学早就认识到,交换的形成基于产品的剩余。交换是互通有无,不要眼睛只盯着“无”。
“稀缺的本质就是所有权分割,不分割就谈不上有无,也就无从谈起稀缺了。”我猜,您的意思似乎是产权是稀缺之源?我的猜测肯定不准确,您能不能举个例子?
按我的说法是,所谓稀缺不过是私有权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私有权制度就是经济的基础。但是用稀缺一词来表达这个意思容易导致忽略“私有权”一词当中的“有”字。没有听说过“私缺权”。
您的经济是基于私有权的交换的判断,让我觉得公有制、共产主义似乎是条死路:没有私有权,就没有经济了?
经济就是自由交换。没有私有权就没有私有物,拿什么、凭什么去交换?
公有制、共产主义讲的是分配,而不是交换。公权与私权各有其适应的领域,怎么会觉得公有制死路一条?

你承认两个概念就行。我不是说了嘛,在谈论稀缺的时候不要忘记过剩。经济学早就认识到,交换的形成基于产品的剩余。交换是互通有无,不要眼睛只盯着“无”。
张老师似乎还是在坚持您的二分法。稀缺并没有忘记、也没有排斥过剩。只有您的二分法,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按我的说法是,所谓稀缺不过是私有权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私有权制度就是经济的基础。但是用稀缺一词来表达这个意思容易导致忽略“私有权”一词当中的“有”字。没有听说过“私缺权”。
没有私有权,同样会存在稀缺的。它们之间没有谁表达谁的关系。在纯粹的公有制社会里,同样会存在稀缺问题。
经济就是自由交换。没有私有权就没有私有物,拿什么、凭什么去交换?
公有制、共产主义讲的是分配,而不是交换。公权与私权各有其适应的领域,怎么会觉得公有制死路一条?
分配是经济中的内容,您的意思就是,在公有制和共产主义中也有经济了,那么,您的“经济就是自由交换”、“经济是基于私有权的交换”等判断妥当吗?
你说“缺”并没有忘记排斥“有”,也对。经济学不是也强调有效需求、有效供给嘛。但是我认为,有是常态,而缺不是常态。在交换之前你“缺”,交换之后你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不缺了。但是交换之前后,“有”一直存在,只不过是从你有变成他有。所以我说以稀缺为灵魂的经济学有“失魂落魄”的时候。所以,经济学理论应该以“有”为展开基础,而非以“缺”展开。
所谓公有制下的稀缺,不过又是需求的代名词。经济学以需求为中心和基础展开就对了,稀缺概念多余。
我不认为“分配是经济中的内容”,因此,我的意思不是“在公有制和共产主义中也有经济”。分配不是经济,经济是交换,交换是双方自愿,是基于私有制,而分配意味着有一个超越两个需求者之上的“特权”存在,它掌管着分配权,这违背了私有制原则。



你说“缺”并没有忘记排斥“有”,也对。经济学不是也强调有效需求、有效供给嘛。但是我认为,有是常态,而缺不是常态。在交换之前你“缺”,交换之后你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不缺了。但是交换之前后,“有”一直存在,只不过是从你有变成他有。所以我说以稀缺为灵魂的经济学有“失魂落魄”的时候。所以,经济学理论应该以“有”为展开基础,而非以“缺”展开。
张老师,您不断更换概念,我觉得很不习惯。您的“有”是什么意思,是存在吗?讨论双方对基本概念的必须清楚。您更换说法之前,有必要先指出您更换前后的差别。我说过的是,稀缺没有忘记过剩和充分。
所谓公有制下的稀缺,不过又是需求的代名词。
能具体详细地说明您这句话的意思吗?我以为,稀缺是对不能满足需求情形的描述。稀缺和需求相关,但决不会等价。
我不认为“分配是经济中的内容”,因此,我的意思不是“在公有制和共产主义中也有经济”。分配不是经济,经济是交换,交换是双方自愿,是基于私有制,而分配意味着有一个超越两个需求者之上的“特权”存在,它掌管着分配权,这违背了私有制原则。
分配同样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配的结果就是为了私有,否则,连分配都可以省了啊。
您言下之意,双方自愿就是符合私有制原则的。我想,这个“原则”本身就是私有各方之上的“特权”的结果,而不超越私有者个体,决不会产生您所谓的原则。这个“特权”同样掌管着以自愿交换方式进行的“分配权”。
呵呵,怎么会这样。有,就是私有的有,是有效需求的有,是互通有无的有。和“过剩”是同义词嘛。
“所谓公有制下的稀缺,不过又是需求的代名词”,就是说:以“需求”为基础足以展开经济学的一切理论了,需求还可以容纳于任何一种所有制下,而稀缺一词,对公有制来说不合适。西方经济学是谈论私有制下的人们的行为的,不是谈论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的,所以既然有将稀缺视为经济学灵魂之说,就不宜再谈论“公有制下的稀缺”。
你大概没有读过拙作《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在《终结》里,我把人们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方式(即需求的解决方案)分为:自给自足、交换、乞讨、抢夺等几种,认为只有其中的交换是经济学要面对的问题,而其它都和经济学无关。
你执意把“交换”说成是“分配”我也没有办法了。我觉得你说“今天我买了两斤肉”(用货币换回两斤肉)合适,恐怕说“今天有人分配给我两斤肉”不合适吧?说“我今天把钱分配给了肉贩”也不合适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5 18:04:14编辑过]
呵呵,怎么会这样。有,就是私有的有,是有效需求的有,是互通有无的有。和“过剩”是同义词嘛。
您将您这句话中的“有”和“过剩”替换试试看?
“所谓公有制下的稀缺,不过又是需求的代名词”,就是说:以“需求”为基础足以展开经济学的一切理论了,需求还可以容纳于任何一种所有制下,而稀缺一词,对公有制来说不合适。西方经济学是谈论私有制下的人们的行为的,不是谈论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的,所以既然有将稀缺视为经济学灵魂之说,就不宜再谈论“公有制下的稀缺”。
您这是不是意识形态挂帅啊?似乎您的意思是,既然西方经济学谈论私有,他们用了稀缺,公有制就不该用?
稀缺对于公有制不合适,你并没有列出其他理由。即便需求合适公有制,也不能否认稀缺合适啊?正如您适合研究经济,并不能否认其他人也适合研究经济一样。
我以为,无论西东,稀缺都与意识形态无缘。需求是对主体的描述,稀缺是对客体的描述。需求和稀缺是主客关系中的不同概念,与西经东经并无关系。
你大概没有读过拙作《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在《终结》里,我把人们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方式(即需求的解决方案)分为:自给自足、交换、乞讨、抢夺等几种,认为只有其中的交换是经济学要面对的问题,而其它都和经济学无关。
我买了一本。当时是冲着这个名字买的。但是,里面同样存在概念变换问题,而且您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根深蒂固。
你执意把“交换”说成是“分配”我也没有办法了。我觉得你说“今天我买了两斤肉”(用货币换回两斤肉)合适,恐怕说“今天有人分配给我两斤肉”不合适吧?说“我今天把钱分配给了肉贩”也不合适吧?
我什么时候把交换说成分配的呢?我的意思是,无论是自愿交换,还是特权分配,它们都是源于制度设计,都是超越于个体之上的“特权”的安排。私有并不必然产生自愿交换的结果,您把自愿交换看作私有制原则,可能应该是一个错误。
晚上好。
1。“同义词”措词不当,我的意思是说它们表达同一问题。
2。我不是意识形态挂帅,尽管现有的经济学具有政治霸权倾向。稀缺与否当然和所有制无关。公有制当中没有经济问题,这个概念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有学者指出。公有制讲究的是分配的公平,不是交换的自愿和效率。
3。《终结》中是有很多你说的概念变幻,因为原有的概念无法展开。这种重新界定在书中我已经讲到了。
4。你不是说“这个‘特权’同样掌管着以自愿交换方式进行的‘分配权’”吗?我认为交换和分配不能放在一起谈,它们所基于的所有制完全对立。你能举出一个不是基于私有制的交换吗?

2。稀缺与否当然和所有制无关。公有制当中没有经济问题,这个概念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有学者指出。公有制讲究的是分配的公平,不是交换的自愿和效率。
4。我认为交换和分配不能放在一起谈,它们所基于的所有制完全对立。你能举出一个不是基于私有制的交换吗?
以上为摘您的要点文字。
您前面的论述表明,需求是经济问题。您又说,需求在公有制中存在,那么,您该主张公有制中有经济还是没有经济?
是的,交换基于私有制。同样,分配也是基于私有制。交换和分配都只能在私有制存在,您将分配放在公有制,从而与交换对立起来,我觉得您的理由并不充分。
我说说我的看法吧。
经济学里说某一物是稀缺的,意指获得该物是要付出代价的。
与过剩相对的词不是稀缺,而是短缺。
您的看法不应该是稀缺的定义,因为经济学中的代价最终需要稀缺来解释。
您前面的论述表明,需求是经济问题。您又说,需求在公有制中存在,那么,您该主张公有制中有经济还是没有经济?
是的,交换基于私有制。同样,分配也是基于私有制。交换和分配都只能在私有制存在,您将分配放在公有制,从而与交换对立起来,我觉得您的理由并不充分。
1.我前面的论述表明需求是解决问题?你误解了。人的行为基于需求,需求无处不在,但是只有需求的解决方法之一“交换”才是经济问题。我的主张非常明确:公有制中没有经济问题。
2.分配基于私有制?私有的东西凭什么拿去分配?谁有权拿私有物去分配呢?你说的应该是这样吧:公有的东西在分配之后属于私有。这就是混合所有制了。其中,分配这个环节属于公有制,分配之后属于私有了,就不存在分配问题了,以后只有交换了。

经济学中的代价最终需要稀缺来解释。
其实,代价一词非常含糊。经济学也不需要用代价作为必要的基础概念。
你看过《终结》,其中对代价、稀缺概念引用极少,但我自认为《终结》最终做到了内部逻辑一致性,做到这一点的基础,就是“需求”。

“私有权制度就是经济的基础。以‘需求’为基础足以展开经济学的一切理论了。经济学以需求为中心和基础展开就对了。”
这是您曾经说过的内容。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1.在公有制社会,经济缺乏存在的基础了,所以没有经济。2.经济学以需求为中心研究就够了?
您的看法不应该是稀缺的定义,因为经济学中的代价最终需要稀缺来解释。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命题“某物稀缺”是命题“获得某物(严格讲是获得某物的某一用途)需要付出代价”的充分条件,但同时命题“某物稀缺”也是命题“获得某物(严格讲是获得某物的某一用途)需要付出代价”的必要条件。两个命题互为充要条件,也就是说两个命题是等价命题。若两个命题(或者概念)等价,那么我们就可以替代使用而不影响逻辑的成立。(我原贴里不是在严格下定义,而是指出了两个命题的等价性)
由于你们没有充分的理解稀缺,因此在逻辑上就出了问题。
过剩(surplus),短缺(shortage)都并不意味着不稀缺(scarcity)。仔细想想是为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6 11:02:04编辑过]
“私有权制度就是经济的基础。以‘需求’为基础足以展开经济学的一切理论了。经济学以需求为中心和基础展开就对了。”
这是您曾经说过的内容。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1.在公有制社会,经济缺乏存在的基础了,所以没有经济。2.经济学以需求为中心研究就够了?
可以这么理解。
关于1,你可以尝试举例建立在公有制之上的经济形态,或者脱离私有制的经济形态;
关于2,你可以尝试指出《终结》那些地方是有漏洞的,而这些漏洞恰恰是没有引入稀缺概念所致的。

公有制里有没有经济问题?
首先你们要在什么是经济问题这个概念上取得一致才行。(尽管大家对什么是“经济问题”已经有公认的认识。)
否则争论半天,最后发现是二人在基本的概念上有分歧而导致的无谓争论。
你们二位不妨看看我的另一个帖子《成交意味着什么》https://bbs.pinggu.org/thread-278546-1-1.html&page=1,其中的意思我在《终结》一书里已经表述过。
物以稀为贵,就是说所有的稀缺都已经以价格形式表示出来了。如果认定稀缺是经济学的基础,无异于说高价格是经济学的基础了。


公有制里有没有经济问题?
首先你们要在什么是经济问题这个概念上取得一致才行。(尽管大家对什么是“经济问题”已经有公认的认识。)
否则争论半天,最后发现是二人在基本的概念上有分歧而导致的无谓争论。
公认不等于正确。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学理论无所不能,其实不然。
欢迎二位阅读:《谁来做经济学芭蕾的最后舞者》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5326-1-1.html

以下是引用萧瑟秋在2008-1-16 9:57:00的发言:
“私有权制度就是经济的基础。以‘需求’为基础足以展开经济学的一切理论了。经济学以需求为中心和基础展开就对了。”
这是您曾经说过的内容。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1.在公有制社会,经济缺乏存在的基础了,所以没有经济。2.经济学以需求为中心研究就够了?
以下是引用championway在2008-1-16 11:11:00的发言:
可以这么理解。
这样理解让人迷惑不解:
经济学以需求为中心研究就够了。也就是说,经济学可以不必与您所说的私有制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私有与否,并不是经济学的必然前提。
既然经济不以私有与否为前提,怎么私有制又成了它存在的基础?
至于举例说明公有制中经济的问题,取决于您对公有制的定义。您先给个定义,我再举例。
至于分配,只有私有制的存在,才存在分配一说。否则,分配根本就毋需存在。当然,这最终也取决于您的公有制定义。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