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lhyhqh88888在2008-1-13 21:49:00的发言:“主流经济学可能总是这样认为”当然不是指所有的主流经济学人啦!Adam Smith 并不代表所有的主流经济学人嘛!不过,我印象中的Adam Smith 的国富论的第一章严格讲:主要应是分工是引起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原因,至于是否如你所说,我们稍后再讨论吧!
你这样说可能也说明可能认识到了物品稀缺与剩余的相对性。
既然你知道Adam Smith 的国富论的第一章主要讲分工。那么你应该知道Smith的逻辑是:由于人们有交易的倾向(propensity to truck ,barter,exchange one thing to another )以及交易的能力(power of exchange),所以才产生了分工。有了分工,生产出的产品必然要进行交易。(红字的部分,smith没有明确指出,但根据他的逻辑,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这里要多说一下,马克思批评adam smith搞错了逻辑,认为smith的逻辑是交换导致分工,而正常的逻辑是分工导致交换。我觉得马克思的批评错了。因为smith从来都没有说交换导致分工,而是说交易的倾向(propensity to truck ,barter,exchange one thing to another )以及交易的能力(power of exchange)导致分工。用现在的话说,交易的倾向是指人们的偏好是(严格)拟凹的(根据版主的意见,偏好关系是(严格)凸的,代表偏好关系的效用函数是(严格)拟凹的,这样更准确些),而交易的能力主要是指人们为完成交易所必须的语言沟通能力,订立契约的能力,以及制约交易的各种费用等等。
由于人们的效用函数是(严格)拟凹的,因此人们不太喜欢单一的商品,而喜欢多样化的商品组合。但是如果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全部产品,那么效率是很低的。因此,人们进行分工,每人只生产一种产品(甚至只从事一种产品的某一工序)。(分工的优点就是可以提高效率,分工的缺点则是增加了交易成本,分工要在这二者之间进行权衡)这样社会的总产品产量提高了,然后人们再进行交易。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人们有交易的能力(power of exchange)基础之上。如果人们没有交易的倾向,人们就不会愿意去分工,而没有交易的能力,人们就无法分工。
因此分工要受交易倾向以及交易能力的制约。这就是adam smith的逻辑。这个逻辑是很深刻的。以至于后来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在此基础上(结合交易费用)建立了超边际分析的新兴古典经济学。
马克思的逻辑认为分工导致交换,当然是正确的。但是这在smith的逻辑里是不言自明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5 21:45:5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