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世界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
1913年张培刚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1934年毕业于武大经济系。大学毕业后,以全法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到中央研究院,即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从事农业经济的调查研究工作。1940年,考入哈佛大学,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他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了哈佛威尔士奖。该奖项被业界尊称为小诺贝尔奖,凡每年获此奖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大师,与张同年获奖的就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他日后凭借这篇论文获得诺贝尔奖。张后来成为迄今为止惟一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1946年回到武大担任经济系主任,1948年在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49年再次回到武大经济系担任系主任。但自从1952年开始,张培刚被从武大调到正在筹建的华中工学院(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担任基建办公室主任以后的20几年,张培刚担任过政治经济学教师、英语教师等,但是始终与他的西方经济学专业无关。
文革结束后,他在华工成立了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并总结出版了《新型发展经济学》。在1998年张培刚85岁时,他获得了博士点才被批下来。
张培刚的一生充满坎坷,极具戏剧性,当他的博士论文奠定了他在世界发展经济学奠基人的身份时,外国专家专程跑到中国向他请教,但中国人却只知道他是国内一所大学的筹建办公室的主任;当与他同年获得威尔士奖的萨缪尔森,并因此论文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张培刚正在国内默默无闻的接受文革的洗礼。
他九十岁时,张培刚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认真但不能太认真,应适时而止;看透岂可以全看透,需有所作为。横批:看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