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5月5日电---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周四表示,中国为当前居高不下的通胀水平降温,不能单纯依靠收紧货币供应,因目前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而非需求所拉动.
目前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余永定并表示,高企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目前通胀压力的主要推手.
"如果我们通过货币紧缩来应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胀,那麽将会减少供应,并令通胀形势更糟,所以我们必须保持谨慎."他说.
中国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物价,**各部门正多管齐下以实现全年CPI涨幅4%的控制目标.为给通胀降温,央行自去年10月以来以四次加息,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并维持人民币汇率小幅稳步升值以减缓输入型通胀.
数据显示,中国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7%,环比增2.1%;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自去年11月以来再度突破5%,并创下32个月新高;当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亦升7.3%,为30个月以来最高位.
**亚洲经济减速,通胀加剧**
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UNESCAP)预计,亚太发展中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长率达7.3%,逊于去年8.8%的水平,因受取消财政刺激政策,采取紧缩银根政策,及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影响;中国增长率或为9.5%.
UNESCAP发布的2011年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概览并指出,预计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将是中国和印度,其中後者增速或达8.7%,随後是印度尼西亚,为6.5%.
"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将得益于强劲的消费和投资,而中国应得益于**将采取措施调整方向,向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报告称.
但报告并强调,2011年大多数经济体可能会看到通货膨胀加剧.报告认为,通胀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恢复增长,而造成通胀的原因包括石油和能源价格上涨,这对穷人和弱势群体的冲击尤其严重.
此外,发达国家的流动性过剩也带来很大风险,导致大量投机资本流入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这又造成资产价格泡沫,并引起通胀和区域货币升值.
亚洲开发银行(ADB)此前亦称,亚洲新兴经济体正在引领全球复苏,但决策者面临的挑战是令政策正常化以抑制通胀和经济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