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被称为百年难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皆因美国次贷而起。相信大家,已经对次贷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主流观点认为是房地产价格的短期剧烈波动造成了次贷危机,进而影响了全球金融链条,造成世界性金融危机。但是,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房地产价格的短期剧烈波动呢?有人会说,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短期内增强了居民购买能力,造成房地产需求猛增,进而推高了房价。但是,美国那么强大的金融监管体制,又为什么没能提前发觉次贷的危险?次贷危机中,到底谁是赢家?现在,美国救师方案背后的利益争夺又是什么?本文将逐一回答这三个问题。 一、美国那么强大的金融监管体制,为什么没能提前发觉次贷的危险? 金融创新造成的货币供应失控才是真凶! 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监测货币供应量多少的主要指标是M2。但是,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M2失去了原有的监测能力。如果仍然以M2作为监测货币供应多少的指标,只会导致货币供应的失控。 不存在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之前,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创造货币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假设起初商业银行有100元资产,和100元负债,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为10%,所有贷款均为住房抵押贷款。那么通过信贷货币创造最后银行应该是100元央行储备,900元贷款,1000元负债。根据美联储对M2货币总量的定义:M2是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包括货币市场存款帐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非机构)及其他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如小额定期存款(10万美元以下)、储蓄存款、隔夜回购协议和隔夜存于欧洲非美国银行的美金等。此时,M2应该为1000元。 但是,现在资产证券化来了,把900元的贷款变成了证券化的资产ABS、MBS、CDO,然后一部分储蓄从银行体系脱离,购买了这些证券化的资产。现在再看银行资产负债表,就变成了100元央行储备,100元负债。此时,M2变为了100元!!!整整少了10倍,但是住房贷款没有变还是900元。 这个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当存在资产证券化,这种脱离银行信贷机制的融资方式时,如果美国已M2作为监测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只会造成货币供应的失控。而资产价格在短时间内大幅上涨,最本质的原因就是货币发多了! 二、次贷危机中,到底谁是赢家? 美国是大赢家!从行业上讲,土地出让者,建住房业产业链,乃至整个美国实体经济部门,以及在金融行业内提供类似“过桥”房款的商业银行,这些部门是次贷的大赢家。 任何一种交易,从资金流的角度上来讲,都是零和的。如果说,美国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各种基金,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化资产ABS、MBS、CDO的净买入方,他们是输家;那么与他们做交易的对家,净卖出方就是最大的赢家。它们包括:土地出让者,建住房业产业链,乃至整个美国实体经济部门,以及在金融行业内提供类似“过桥”房款的商业银行。 从宏观面上讲,美国其实是干了一件“进两步,退一步”的事,并且是在全世界的支持下完成的。 通过刺激贷款,让美国人今天不仅仅花完了“明天”的钱,也花完了“后天”的钱。在需求拉动的经济体下,用“今天”“明天”和“后天”的钱,促成了“今天”的经济发展,这也是自2000年美国网络股泡沫波灭之后,房地产行业拉动美国4年多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的“今天、明天、后天”变成了现在的“昨天、今天、明天”,这个时候美国人突然发现“明天”的钱,“昨天”已经花完了!于是国内消费信心猛降,实体经济面临衰退。 而世界人民,在美国资产价格最高的时候,购买了他们的资产,无形中参与了美国的疯狂,将本国利益双手送给了美国。 三、现在,美国救师方案背后的利益争夺又是什么? 争夺的核心就是“谁来买单”。 维持资产价格的一个简单办法,就是发行货币。但是通货膨胀,具有在债权债务人之间从新分配利益的作用。债权、债务人之间的矛盾,将影响救事方案。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就是所有美元债权人买单。其中包括我国的外汇储备资金。 政府直接购买资产,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政府的钱来自何处?还不是实体经济中的大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实体经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也将影响救市方案。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就是实体经济中的大资本家买单。 金融企业购买保险,也是一种选择。这相当于让金融资本家提供额外的资金,互保互救。如果不投保,就让金融企业自生自灭。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就是金融资本家买单。 到底,美国将采用哪种方法,让我们拭目以待。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几年前(两、三年前吧),建行有句口号:“只有创新才能生存”。
当时感觉这话提得毫无道理,银行的生存真的在于创新吗?
现在,次债危机证明了创新不能过度。
如果说次债还能算金融创新的话,建行的产品连金融创新也谈不上,只不过甩“大词”罢了。
国内银行管理人员的素质真是没法说啊!
再说一句,“次贷”任何时候也不会造成“危机”,
造成“危机”的是“次债”。
每一次金融危机的背后都有操作者,这次是谁在操作?是金融大亨还是国家联盟?
我看起来感觉很迷茫
金融工具不能抵消风险,处理得当可以分散风险,前提是定价估值合理,然而华尔街的那群猛男过度榨取了金融衍生品的收益部分,这样一来,就把财务杠杆放大了数倍,把高风险留在金融系统中……
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监测货币供应量多少的主要指标是M2。但是,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M2失去了原有的监测能力。如果仍然以M2作为监测货币供应多少的指标,只会导致货币供应的失控。
呵呵,怪不得有个美国教授说永远不要定性的固定某种M来当作货币数量的测算,一旦固定,市场便会创造新的货币形式而绕过这个指标……
这是市场存在的基本规律
国内不会发生这种事情,我们国家的银行家们,就是让他们搞,他们都搞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