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房价会远远超过购房者的承受能力? —— 题记
市场经济是疯狂的,有时候她会好得近乎疯狂,有时候她会邪恶得令人毛骨悚然。房地产行业自从市场化后,曾经她表现得温柔乖顺,但现在她的疯狂可以令每一个中国老百姓汗颜。
房地产市场是怎么疯狂起来的?又有什么力量能制止她的疯狂?疯狂的市场会有寿终正寝的一天吗?
一、高房价时代的资金“食物链”
购房者是房地产成本的最终承受者。
央行提高基准利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都会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据央行和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有70%来自于银行贷款。房地产企业的资本充足率并不高。
来自资金的高成本,加上高地价、高建材价格和高工资,构成了现今房地产的高成本时代。而购房者成为这一切高成本的最终买单者。
高成本的形成是必然的。因为房屋越建越多,土地和资源都是有限的。降低房地产业的成本是不现实的,因为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货币发行对通货膨胀的压力与日俱增。
最终,买房者负担了高成本。而买房者的负担能力源自于从银行接到贷款,再用一生的时间为这次消费买单。
银行在这个“食物链”中扮演最高等级的角色,它是吃空两方的“庄家”。地方ZF的角色姑且不去讨论,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地方ZF从来不是玩家中的高手。
二、高房价的原因
1、高房价的根源是商品房的刚性需求被爆炒。
2、全国居民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其实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前面说过,房地产的高成本是生产规律的必然结果。在商品房的高成本时代,中国能够买得起房的中产阶级并不多。这也反映了中国商品房的有效供给缺口非常大。
3、那么,中国的房价为什么会远远超过购房者的承受能力?
一方面是由于炒作。投机资金的炒高房价,引导公众产生非理性预期,认为房价一定会疯涨,房屋一定会越来越难买到。公众对商品房的心理价位就不断升高。因此出现,离谱的房地产价格也会引起购房者的疯狂抢购。
另一方面则是有效供给不足。购房需求是刚性的,很多消费者其实并不想买价位疯狂的大房子。但小户型、低价房的供应总是远远赶不上中高端商品房的数量。这是房地产市场的一种产品垄断。
其中,要特别提到银行在这场疯狂的戏码中所扮演的角色——又做**又立牌坊。一边,它高呼资金贷出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并矫情地强调资金的安全性和高成本压力;另一边,它却无视贷款结构的不合理,贪婪地为房地产市场上的疯狂行为注入“鸡血”。是银行保障了房地产市场的疯狂囤地,是银行保障了投机者疯狂购房囤积,是银行激励了消费者的不理性消费行为。
三、治理高房价的思路
其实对策从来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能说的,因为对策的制定难,执行更难。但身为疯狂房价时代的受害者,我们还是可以有说的权利,有期待被市场尊重,被市场当人看的权利。
1、治理高房价,首先就要从银行治起,这是治投机者的根源。
一方面要提高银行获得资金的难度,限了商业银行的“奶”。另一方面要开始限制对购房者获得贷款的难度,这是控制非理想消费需求的一种方式。
想购房者看到这里可能会很愤懑,因为这使购房更难了。但是,你放心,ZF不会限制你买小户型和低价房的。下面我会说到增加低价位房产的有效供给。
这一政策的重点在于严厉打击银行不理性的房贷行为,可以通过严格检查贷款结构,严格贷款程序审批规定等。行政控制方面的事,咱国家其实是很在行的。
这一政策要提防的负面影响,是不少资金链紧张的房地产企业有可能出现资金断裂,引起银行信用危机。但这个风险对咱国家的行政控制力来说也不难。计划生育都做得到,管理商业银行的坏账水平一定能想到办法的。
2、整顿房地产企业。将资质低、财务杠杆不合理的企业做为行业整顿对象,并清理出有财务危机的企业,和投机型企业。
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房地产企业的混乱状况,并降低商业银行发生信贷危机的风险。通过住建部、房地产行业协会等有关方面的严格操作,是可以实现房地产价格“软着陆”的。
3、出台有力措施打击哄抬房价的投机资本。包括实现“一房一户”政策,开征物业税、物业空置费等行为,打击囤房行为。并对大规模购进商品房的消费行为进行严格跟踪和审查。
4、增加有效供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前面3点措施就像是对一个高烧病人的“退烧药”,而增加有效供给则是提高“病人”体质的“养护方法”。要想增强房地产市场的“体质”,实现房地产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商品房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扭转居民的消费习惯,使商品房回归到理性的“稀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