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852 1
2022-03-11

10   认识论10种概念与语义选择

认识论知识起点10种概念与语义选择。

I、  象,物象

《周易》作者(公元前1152年―1056年)《周易下传·小过·彖辞》中:“有飞鸟之象焉”。这里的“象”,就是对看到了飞鸟的视感知觉信息,在心灵意识中形成“飞鸟”状态的表述。

《周易·系辞上传》有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这里的“象”,也是对视觉感知到事物的一种表述。但不应该局限于视觉,可以理解听觉、味觉、触觉认知事物信息后,在心灵意识思维中形成该事物的体验或记忆的心理样态,作者将其抽象为“象”的概念。

《周易·系辞下传》有“象也者,像此者也。” 和“象也者,像也。” 一般认为,“像”是指“八卦”是在模仿、模拟天地万物的形象而设置。但是我认为,这是对“象”含义的进一步解释。“像”是对物体形象的转换移位,因为那个时代没有过照相设备,然而绘画和画像还是有的。并且,人能够记忆事物的样态,可以离开原物作画。“像”意为不是原物本身,是根据原物转换而来。因此,这里的“像”,是指通过感官获得事物信息在心灵意识、思维中形成的同一事物的心理样态。但没有将“象”或“像”与语义联系起来,更没有将它们作为一种知识形式。

王弼(226年~249年)是把“象”与语义联系起来的第一人。他在《周易略例·明象》有一段著名论述:“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可寻言以观象。”但是,王弼却没有将语言指导操作行为联系起来考察“象”的作用,也没有将“象”作为一种知识形式。

II、  “影象”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年~370年)认为,①类似被知觉的物体的流出物或影象或偶像,在灵魂中引起变化,乃有感官知觉。这种影像从物体飞出,把它们的形状加给介于中间的空气。那就是说,它们改变物体附近分子的排列。尔后,又改变较远分子的排列。如此推进,一直到接触来自感官的流出物。同类知觉同类。那就是说,只有来自一物体的影象同由感官流出的影象相似,才能有所知觉。德谟克利特借助来自各处物体的影象来解释梦、先知的幻象和对神祗的信仰。德谟克利特这种解释与19世纪出现的照相机原理类似,与现代信息论相洽。但是,他没有将“影象”概念与语言含义联系起来。更没有与语言行为联系起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影像说。

虽然,“影像说”能够较好地描述视觉信息给人脑记忆中贮存客观事物信息的状态、样态,却不能有效地呈现由人的理性推理和直觉判断等认知世界事物的性质、功能的心理样态;也不便于呈现由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知事物的状态、属性、特征。尤其是不能解释语言符号隐喻的对象,比如人的感官知觉根本无法观察微观物质的结构、性能、运动的状态。显而易见,影像概念不具有履行语义的职能,所以,影像概念的有效性受到限制。亚里士多德也没有将“影像”作为一种知识形式。

III、  “摹略”

中国古代哲学、逻辑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年~376年)主张:“焉(乃)摹略万物之然。”(墨子·小取)。墨子的“摹略”概念及观点,是说人的记忆中,对于认识对象是一种摹仿的大约的抽象的东西。“摹略”是一种抽象概念的表述,它的长处在于解释语言词汇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优于“影像”和“影象”说,因为“摹略”说可以超出视觉认知的界限,而攮括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知世界事物的状态、性质、性能特征。

但是,摹略概念的缺陷在于:它没有与语义联系起来,不能解释语言文本记载、传递知识内容的精致和准确性,也不能解释理解语义的思维如何能够指导操作行为的细致和准确性。更不能将“摹略”作为一种知识形式。

IV、  “观念”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观念”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原始意义为“看”或“看见”,“可见的形状”等。英语中的观念“idea”是希腊语的音译。柏拉图将观念所归纳的本质特征:一是代表理智对象,与感知对象相对立;二是代表真实的事物,与感知中变化的对象相对立;三是代表永恒的事物,与可能消失的变化的世界相对立。由此可见,柏拉图的“观念”就是人脑的意识思维中贮存的外部事物的种种心理样态。此外,柏拉图的“观念”排斥了感官知觉认知世界事物信息,这是它的局限性。同时,柏拉图的“观念”没有与语义联系起来,也不能够解释语言虚构事物的现象,这就为语义意义论留下了地盘。

柏拉图的“观念论”对西方哲学认识论或知识论的影响极其深远,先后有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和怀特海对“观念”有不同规定。但到了怀特海《观念的历险》之后,柏拉图意义上的“观念论”就终结了。这些问题下面将分别讨论。

笛卡尔(1596年~1650年)说:“一个观念的客观实在性,我是指用观念表象的东西的实在性或存在性说的,就这个实体性是在观念里边而言。”(Descartes, AT  VII:161) ②笛卡尔的观念继承了柏拉图的观念范畴,把观念看成世界事物信息在大脑中存在状态,观念是思维的对象。笛卡尔还将观念划分为三种:一是偶性的、外在的观念,比如人们通常关于太阳的观念。二是制造的或虚假的观念。三是“天生的”观念,比如上帝的观点、身体的观念、三角形的观念、真的观念、本质的观念等等。

或许,不应该强调要求笛卡尔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观念”概念需要具有语义的职能。但是,人类的知识来源不可能与哲学认识论完全脱钩。并且,人类的知识离不开语言符号表述形式,语义是思维联通世界事物的中介物;观念概念远远不及物象概念所具有脑的物理化学分子属性的中介物,从而使思维有效抵达外部事物的功能属性的意蕴和力量。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1632年~1704年)继续沿着柏拉图的观念论路径。洛克认为,“观念”分别由感觉和内省而获得。感觉的对象是“观念”的一个来源。事物剌激感官的各种方式把各种事物清晰知觉传达于人心,黄、白、热、冷、硬、软、苦、甜,以及一切所谓可感物的等等“观念”。这与本书第20节“直观物象”相同。

但是,洛克的“观念”另一个来源是由人的“内省”获得。在这里,“观念”外延扩展至“思想”为对象的路径。到了叔本华和怀特海的阶段,哲学认识论上的“观念”论,已完全脱离了柏拉图的“观念”范畴。“观念”已经完全失去了作为语义的承担者的职能。

莱布尼茨(1646年~1716年)极大地丰富了笛卡尔的观念种类。莱布尼茨论证的观念中,有物理世界的观念,有精神世界的观念等等。(查资料。。。。)

怀特海(1861年~1947年)在《观念的历险》一书的前言中宣称:(3)本书的标题《观念的冒险》有两层意思,两者都与本书的主题相合。一层意思是:某些观念在加速人类通往文明的缓慢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这便是人类历史中观念的冒险。另一层意思是:作者在构建可以解释历史冒险经历的一个思辨的观念体系时,他所经历的冒险。怀特海在《观念的冒险》中论述的“观念”内涵包括了人的灵魂、思想、信念、理想、自由、真、美等等。

由此可见,怀特海的观念含义完全转向人的精神意志思想的力量,将世界事物信息在思维中的表征排斥于观念之外。所以,他与柏拉图的观念含义二者真可谓天壤之别,已不能同日而语了。由此,怀特海的“观念”不可能具有承担起世界事物与语言符号含义之间的心理中介物的职能。

V、“摹本”说

意大利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6年~1274年)认为,(4)真正的知识是概念的知识。但是,概念以感觉为基础,凡是智慧所能把握的东西最初都会出现于感觉中。灵魂有不同的职能和能力,诸如感觉能力、能动智慧的能力以及潜在智慧的能力。通过感觉它接受个别事物的“摹本”或“可感觉物的种”。能动智慧做这个工作,它从所感觉的“摹本”中抽出符合这种智慧的性质的因素,把可感觉的“摹本”塑造成可理解的“摹本”,因为灵魂只能融合那种符合于它的性质的东西。

因此,可理解的“摹本”或者如托马斯所说的“可理解的种”,不是占有时间和空间而有一切偶然属性的个别对象的“摹本”,而是只含有本质的属性;潜在智慧通过这种可理解的“摹本”而认识或把握关于事物的一般的概念。

阿奎那的“摹本”说与墨子的“摹略”有相似之处,它胜于“摹略”之处在于前者对“摹本”外延的扩张性解释。但是,其缺陷在于不能解释语言符号象征外界事物的功能和效用性;它难以解释由文本知识指导肢体行为操作改变对象物的存在形态,即将知识物化为产品的社会生产过程。

有的人会说,怎么将哲学畴扯上语言行为学上去了?我的回答是,哲学应能说明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问题。一时说明不了的,但哲学应逐渐靠近它们。

VI “幻觉”说(5)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1588年~1679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印象。感觉是什么,怎么引起的?我们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而有不同的感觉:颜色、声音、滋味、气味和触觉。这是由于某种外界的对象施作用于感觉器官而造成的。在器官里产生了运动,经过神经被送进大脑,又由那里进入心脏。接着就有了反应,这是努力向外的一种活动,使外在的事物显现出来。感觉或影像或颜色不过是因对象在大脑里引起运动、振奋或变化而造成的现象、幻象。感觉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只是在人身内的运动。既然只有运动才能引起运动,外界除了运动以外,别无它物。一切感觉都是幻觉,但原因却是实在的物体。感觉的原因和感觉或现象之间没有相同之处。外界现实是运动着的现实,而我们感觉到的却是颜色或声音。

霍布斯的“幻觉”说很有意思,人通过感官实实在在地认知了物体的存在,并且在思维指引下由肢体直接操作物体或依据人的需要改造对象---物体,怎么说成是“幻觉”呢?霍布斯先进性表现在提及了神经系统功能。显然,霍布斯的“幻觉”观点完全不能解释语言符号记载、传递的知识的精确性、真实性。

VII “反映”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认为, (6) “知识是存在的反映。”《新工具》……查……

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1723~1789)说, (7) “我们所有的概念,都是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对象的反映。”《健全的思想》……查……

从词性上讲,“反映”是动词组,而不是名词。从语法词性角度,哲学理论基本上应排除培根和霍尔巴赫等人的观点。如是说从语言学范畴上,哲学家们实质是在研讨语义是什么?因此,这个问题是不能由动词概念来解答的。

VIII、“印象”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年~1776年)认为,(8)人类思维的一切材料都来自外在和内在的印象。印象是当人有所见闻、感觉、爱或恨,要求或希望时所产生的比较鲜明的知觉:那就是最初出现于人心灵中的一切感觉、情绪和感情。人的思想或观念是这类印象的摹本,是不太鲜明的知觉,是模糊微弱的印象是人反省以上所述的感觉或运动时才意识到的。外在的印象由于未知的原因而出现于心灵中,而内在的印象大部分由观念而来:例如,印象触及到感官,我们知道冷热、快乐或痛苦。印象的摹本保留下来,就是观念。快乐和痛苦产生新的印象:要求和避免、希望和恐惧是反省的印象。记忆和想象又摹写这种印象。通过混合、调换、增减感官和经验所提供的材料,可以由印象构成知识。只有心灵和意志混合和组合印象。分析表明,每一种观念都由摹写相同的印象而来,没有印象,就没有观念。(9)“我们没有这样的印象,从而也没有这样的观念” 。

可见,休谟在洛克主张的感觉与观念之间楔入“印象”,将感觉与观念分离开了,这样使“观念”概念靠近或混同于思想意识更加前进了一步,而远离感觉了。怀特海等人将“观念”视为“思想”脱离柏拉图的观念论真正的起点。因此,英语中的观念“concept”是概念、观点、思想、设想、想法、总的印象等含义。至此,柏拉图的“观念”充当语言形式的知识表征的对象的“中介物”被完全摭掩了、消解了。

“印象”或“映象”的观点,它们都不能解释人类的感官阈值不可能对于微观物体产生印象、映象的知觉;同样不能解释语言符号象征、隐喻微观物体所具有真实而准确的含义和作用,也不能有效说明人们通过理解语言符号含义间接认知世界事物的思维活动。

IX、列宁的“映象”说

俄国思想家列宁(1870年~1924年)说:“唯物主义的理论,即思想反映对象的理论,……。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象。实践检验这些映象,区别它们的真伪。”(10)

但是,“映象”说与上述以感觉为前提、依据的“印象”说一样,它们都不能解释人类的感官阈值不可能对于微观物体产生印象、映象的知觉;同样不能解释语言符号象征、隐喻微观物体所具有真实而准确的含义和作用,也不能有效说明人们通过理解语言符号含义间接认知世界事物的思维活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2-3-11 10:34:26

X、 表象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依赖于‘认识’而存在的整个世界,都只是与主体相关的客体,是直观者的直观,也就是表象。”但是,叔本华认为人类在语言交流时(11)“是理性与理性的对话,交流的内容都是抽象概念,而不是直观表象。”虽然,他同时认为“概念这一特殊表象”实际上,他将“直观表象”排除在语义之外。

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认为:表象(representation)先前获得过的客观事物形象在人的大脑中的再现。对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或改造。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12)这种表象概念定义将其限制感性认识范围内,排斥了理性推理认知和直觉认知世界事物的心理表征方式。这是它的严重缺陷。

这种表象理论内容比较丰富,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表象的生理基础:认为表象产生的生理基础在于: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时,在大脑皮质上留下的痕迹,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痕迹又重新活动起来,就会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简评:这种表述比较接近物象概念,但认为“表象”是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时,在大脑皮质上留下的“痕迹”不准确,不科学,不便于展开语义解释。物象理论的物象概念表述是,物象是大脑储存的世界事物(包括人的身体外部的和内部的)信息,它是思维对象,是语义的心理表征,是语言与行为相互转换的心理中介物;也是思维与世界事物联系的中介物。物象不局限于“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它还包括符号隐喻的超感觉阈值的极微观物质。

2、它认为表象与词语剌激相关性,表象的产生是由一定的剌激物引起的。可以由事物的直接作用,更多的是由词、语言等间接作用的结果。表象是记忆的衡量器。

简评:这种表象内涵是合理的,但不完善。其严重的缺陷是未明确将表象与语义直接挂上钩。这就不能有效阐明人类通过阅读理解语言含义间接认知世界事物这一途经的真实性、可靠性。物象理论将语义规定为物象,物象是语言与世界事物联系的、相互转换的心理中介物。

表象论有二种表象来源:事物直接剌激和词、语言间接剌激。但物象论有四大物象来源:除了前面二种外,还有二种。一是直觉认知世界事物产生的物象,如“日心说”物象。19世纪80年代,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直觉是人类认知能力,直觉认知世界事物是人的对认知对象的一种超感官的超时空的知觉认知能力,所产生的物象判断、物象推理的物象思维的活动。二是大脑内生的梦想、幻想的物象以及创造性想象如神话虚拟物象等等。

3、它认为表象是记忆的一种生理状态,记忆越好,表象就越完整、越清晰。表象一般区分为记忆表象和想像表象。人们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即记忆表象。

简评:这种对记忆与表象的关系陈述,它支持物象理论的物象记忆、物象结构、物象加工的理论。

4、它对表象作了分类:对某一事物的单一表象和对某一类事物的一般表象。认为在实践中,现有的知觉形象和记忆表象相结合,并对记忆表象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而成的新形象,即想像表象。

简评:但这一分类远远不能满足世界事物以及人的思维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象理论将物象区分抽象物象、无物之物象、心理物象、虚构物象、价值物象等等11大类型。

5、它认为想像表象是人类思维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科学发明创造、艺术形象的创造,都依赖于人的这种想像表象的能力的发挥。

简评:它提出想像表象概念来阐明科学发明创造和艺术形象的创造的观点,但显得过于薄弱。物象理论有物象思维,物象判断、物象推理等概念,将“想像表象”推进到逻辑思维的轨道。并且,为物象知识概念、系统开辟了道路。物象思维能够有效地揭示、深刻阐明科学发明创造和艺术形象的创造的物象知识的形成过程。

6、它把表象与感觉和知觉做出区分,认为感知形象是表象的来源。表象同感觉和知觉一样都属于感性认识形式,但又有区别,感觉、知觉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表象则是对过去事物的反映的再现。同感觉和知觉相比,表象不如它们明显、完整和稳定,往往只反映事物的大体面貌(轮廓)、主要特征而不反映细节。

简评:表象理论这种区分的缺陷在于:这样将表象与感觉和知觉区分为二类不同性质东西,就不能阐明感觉、知觉都是可用语言表达。事实上,感觉、知觉获得事物信息都是以物象形式呈现给思维的对象。物象就是语义的表征,所以语义就是物象。

7、它认为表象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形象,已具有初步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表象在认识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使人能把在实践中的感知形象积累和保存起来,并和新的当前的感知形象相综合,进行想像和思维加工。

评论:它把表象与形象做出了区分,但界线模糊不清。它把“表象”和“形象”都看成是大脑内部对于事物信息的存在状态。这样,不便于区分语义与表达事物客观存在状态。物象理论认为,“形象”是感知觉的对象物客观存在的状态,“物(表)象”才是思维与感知觉对象物的心理中介物。所以,物象理论有感觉物象加工、知觉物象加工、直觉物象加工等等。它们亦可称为语义加工。

8、它认为表象所具有的某些概括和抽象的初步能力,实际上表现出人的认识已由个别、部分向全体、整体的发展,从直接认识向间接认识的过渡。表象是认识中由生动的感性形象向抽象思维推进的一个中间环节。

简评:这种表象只有初步的抽象功能,是“感性形象向抽象思维推进的一个中间环节”的观点,表明表象理论思维逻辑的界面狭小。比如,有许多的人会打蓝球,但能投出三分球的人,则是极少数具有蓝球的直觉判断的人才能做到。在这里,表象概念失去了地位,只有物象概念才能胜任。物象理论建立了物象抽象、物象判断、物象推理等物象思维逻辑,确立了物象知识的结构、体系的理论。

9、它认为人的表象反映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表象的内容也受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观点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愿望、注意等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积极从事社会的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掌握各种科学知识、是发展表象反映能力的重要途经。

简评:它提出了表象反映能力发展的观点,值得赞赏。但是,它未能提出表象思维、表象判断、表象推理以及表象知识形式等等表象理论体系,以及忽略直觉认知世界事物形成的物象及其物象知识的地位作用等等。表象理论这些不足,只能用物象理论弥补,只能由物象理论全面替代。

综上,表象概念、理论的外延并未涵盖人类知识心理样态的全部内容:表象理论作者没有明确规定表象是语义的表征,也没有建立语义表象论的意图。既没有建立一种表象知识形式的理论与语言形式知识和行为形式知识以及物化形式知识的知识论体系,更没有确认表象知识是人类全部知识形式中的核心地位、作用、意义。

本节小结:心灵对于来自感官直接感知世界事物获得信息, 中国哲学家与西方哲学家分别产生了上述的“观念” 、“象”、“摹略”、“影象”、“摹本”、 “反映”、“幻觉”、“印象”、“映象”、“表象”等概念及其理论,称为“感知觉”或是“感性认识”。它们是感知觉的信息在心灵意识中形成世界事物的心理样态的表述。

以上众多不同的概念、观点对于人的感性认知的过程、地位、作用是相似的,其缺陷也是相同的。这就是

感知觉并不是人类认知世界事物唯一的通道和方式,还有理性推导的和直觉认知世界事物的方式。如果将理性认识和直觉认知世界事物的方式都归属于感官知觉上来,那么虽然是不足取的方法(详见第4章)。因此,我们提出“物象”这一语词作为感官知觉直接感知和理性认知以及直觉认知世界事物获得信号、信息,在记忆思维中形成有关实体的心理样态,是比较适用的。

因此,物象是人的感官知觉、理性、直觉的认知对象在头脑中不同的功能区存在的心理样态。物象涵盖了智力推导、猜测对于宇观和微观事物运动、结构、性质、关系、作用、价值的认知心理样态。由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中,物象判断、物象推理等物象思维活动大量发生。比如,体育项目大多数是运动员运用物象思维的心理逻辑的结果。大量的机器操作,也是物象思维的活动,等等。

此外,西方几乎没有哲学家将它们与语义联系起来,所以,给“意义”的语义论留下了地盘。虽然,王弼将“象”与语义联系起来了。但是,没有一位哲学家将感知觉信息产生的心理中介物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独立于语言形式知识、行为形式知识和物化形式知识。


参考文献:①[美] 梯 利 著 《西方哲学史》 上册  第49页   葛力 译  商务印书馆  1979/

②叶文:《笛卡尔的表征主义问题》,世界哲学杂志,2019-5-65页。

(3)[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观念的冒险》,周邦宪译,北京泽林出版社。2014年。

(4) [美] 梯 利 著 《西方哲学史》 上册  第220~221页  葛力 译  商务印书馆  1979/

(5)[美] 梯 利 著 《西方哲学史》 下册  第28~29页   葛力译  商务印书馆  1979/

(6)(英)培根著《新工具》

(7)霍尔巴赫著《健全的思想》

(8) [美] 梯 利 著 《西方哲学史》 下册  第113页   葛力 译  商务印书馆  1979/

(9)[美] 梯 利 著 《西方哲学史》 下册  第117页   葛力 译  商务印书馆  1979/

(10)列宁著《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准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07页,人民出版社,1972/

(11)[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页,第31页。景天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年。

(12)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第5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