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为了公平,还须讲清楚,什么是工作条件——算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头上的又一项“成就”。事实上,在斯大林时期,甚至是战争期间,工程师的平均工资都是工人平均工资的6倍,而教师——教授的平均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6倍到7倍多。斯大林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可以用位于索科尔山(译者注,意为金鹰山,莫斯科市区一地名),莫斯仁克(译者注,莫斯科市郊区的科学院士城),银松林(译者注,位于莫斯科河畔,莫斯科市西郊的森林高地),别列捷尔基诺(译者注,位于莫斯科州列宁区的城镇),克利亚济马河畔(译者注,奥卡河的左支流,流经莫斯科州)和其它类似地点的院士——教授别墅来评判。这些别墅在今天的俄罗斯已经涨到了百万美元的价位——美国的任何一个教授都不可能买得起。
这就是真实的现实,而非“高等人”所想的现实。
当然,并不是说苏联不存在任何问题,然而“改革”的最新进程已告诉我们,与今日俄罗斯联邦靠抬升物价去消除那臭名昭著的短缺,以及丝毫不顾及人们在各个方面消费能力萎缩这一事实的做法相比,过去的那些问题简直微不足道的——看吧,如今的肉价都已翻了两倍,难道小轿车还能幸免?
除了那些完全呆了的人,谁也不会尝试推翻这样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唯独有必要再提下房子的事,因为有两人发表过这种言论:“在美国,大多数人都拥有私人住宅。”,年轻人和父母是分居的。
就这种言论,我想引用弗.恩格斯讲过一句名言来提醒大家:“把鞋刷归入哺乳动物,它也不会生出乳腺来。”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自有住房在美国“屈指可数”。通常是认为66%的美国人“拥有”私人住宅(而剩下的人全是租房住),然而事实上他们一无所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靠举债贷款来买房,还要作抵押。房屋产权其实是作为放债人的银行所有:购房首付占房屋总价的7-8%,还款期30年。这意味着贷款全部偿付前,人们为每一美元的债务要向银行实际支付2-2.5美元,债务支出总额中有三分之二是“纯粹的租金”。还有两点:首先要讲清楚的是——“金钱的租户”(译者注,指贷款购房的人)被称作是房屋的拥有者,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房屋租户,他本人须对房屋结构全权负责:房顶破了,是他负责,马桶坏了,也归他管。一般情况下,租赁房屋的相关维修费会预估到租金里,但在贷款购房时,这类收费却会换种面目出现——更准确的说,是以支付给保险公司的保险金形式出现。如此一来,房屋真正的拥有者——银行就不必为属于它的房子承担任何维修责任。
其次,贷款的分期支付受限于特定的方式:“金钱的租户”头五年仅能支付银行利息,五年中偿付的总金额仅相当于银行附加额外收入总额(译者注,银行利息总额)的三分之二。五年后才可以以最低额度偿还债务本身,而直到到贷款期末尾时才能够全部偿还完毕。这意味着,头五年,人们实际上仅是银行持有房屋的租户,并且还要承担一切修缮义务。
最可笑的是,五年——正好接近于房屋持有的平均时间。通常,中等收入的美国人因工作关系,每5-7年便会搬一次家。那么结果就是,贷款买房相当于租房,还成了“租房专业户”。
还有另外种情况:如果贷款还完了,会发生什么?获得产权?——答案是:所有者真的会得到一栋至少受过最低限度大修的折旧房屋,当然修缮费用已经值得上一栋新房子了。
换句话说就是,“自有房产”——事实上纯粹是扯皮。
怎么样?再顺便说下汽车产权:汽车贷款分五年偿付。而五年后,汽车的机械折旧率会是75%,因为它已达到中等——最大行程。
现在明白了吧,高雅的《所有者》称谓麻痹着人们的心灵,其实那与现实没有任何的,哪怕一点的关联。
还有一种的言论是——在苏联存在着美国所没有的声名狼藉般的紧缺。
这话根本就不对,1980年,食物及其它商品能够完全自由地在市场上购买,仅仅是人们不愿意那样做。人们宁愿在商店中寻找国家定价的商品,也不愿意按市场价格去购买。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更严重的误区。
这就是(不清楚):商店货架上商品空缺带来的不便不能等同于贫穷和低消费。相反,柜台上的琳琅满目并不意味着富足。
实际消费是一种符合事实的尺度,而非货架上的表象。
就是这么回事: 所有基本类别商品(汽车消费可能除外)的消费,特别是食品消费上,新俄罗斯都落后于苏联。这个甚至连改革派都不否认。也就是说,当今俄罗斯人实际上——在丰盛的货架面前——变得更加贫穷了,不如供应紧张条件下的苏联时期。绝对意义上的最大消费是在1985年实现的。
当然,这不是为商品紧缺辩护,然而,这清楚的指明了供应紧张与丰富——既生活的水准——是呈现在质的不层次中。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苏联与新俄罗斯的比较,对比苏联与美国时也同样适用。今日美国丰富的货架不代表美国大众消费水品就高于1980年苏联的群众消费水平。
一些人存在着这样诠释事物的倾向:供应紧张即贫穷,没有供应紧张=高生活水平——这是欺骗,这种论调就象在说:贷款买房的人才是房屋真正的所有者。
第三类人的言论最有趣:好吧,您证明了,从满足基本消费的角度来看——苏联中等收入的居民过得至少不比美国的中等收入居民差(除了“上层阶级”)。但生活水平绝大部分意义上是绝对于“奢侈度”的,也就是说,要看人们能不能够让自己去享受主要的高端消费。
好吧,正如我们见到的那样,根据基本生活支出比例,1980年苏联人的家庭平均收入大致与2008年美国人的中等收入持平(如果将美国“上层阶级”排除在分析之外)。因此,自由支配的余额差不多也一样,我们可以计算这些余额在具体项上的比例,并将它们用来比较。
这时,我们会发现两国人在消费习惯上的惊人差异,但也只会得到一个结论:在用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如参加儿童(兴趣)小组,观看话剧,音乐学院演出,看电影,读书和休闲的时候,苏联卢布的价值是美元不可比拟的。
比如说,美国高水平但收费异常昂贵的高等教育与苏联完全免费的优质高等院校教育就不可比。想想苏联卢布的价值会是美元多少倍?——现在美国最一般大学的全年学费为3万美金(毕业时共花费15万美元),名牌大学全年学费为6万美金或更多(毕业时共花费25万至30万美元),还不包括住宿费用,而过去的苏联高等院校教学近乎免费,学校还会授予40-45苏联卢布的奖学金,宿舍住宿每月仅收3-5卢布…
又该如何去比儿童教育呢?——在美国,参加为期一周的夏季数学培训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需花1000美元左右。那么相比之下,过去苏联为期一年的提高班,少年宫、文化宫的各种课程是不是相当于“一文不值”了?
不过,还是有东西可以拿来具体比比的。
过去一张莫斯科音乐学院演出的前排票价是3卢布60戈比(译者注,1卢布=100戈比),而这类演出在美国应该是没有。如果有谁对这方面较为了解,欢迎指正。在纽约倒有一个类似的卡内基中心。
这里找到了费城交响乐团演出的最新票价:
http://www.tickco.com/schedule/p ... ra/april-7-at-8-pm/
最便宜的票要97美元,包厢需300美元。
这就意味着:比例是100。(译者注,在此等条件下,1苏联卢布实际等价于今天的100美元)
过去苏联电影院票价并不统一——从0.25卢布到0.6卢布不等(相对于新俄罗斯和全世界的最低价)。而在美国,电影票价6美元起。因此比例最少是10,若拿廉价票来比较,则比例可达到24。
度假休闲。在美国,带薪休假一般是三周的时间,在苏联则是四周。比较度假上的花费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据我所知,疗养院、度假地,在美国也是没有的,有的是游轮和火车旅行。通常,前往佛罗里达游玩一周需花费至少600美元(还要外加迪斯尼世界的门票70美元/人),这还不包括饮食在内。而过去到雅尔塔疗养4周的花费是120-150卢布,包含三餐,提供免费体检和免费治疗。
因为这里的比例至少是2400/120=20倍。
书籍。苏联流行书籍的发行量以几十万计,是当今美国书籍发行量的十倍。此外,80年代的苏联还出现过小说类书籍的供应紧张,原因就是书籍本身极低的售价。珍本书籍在苏联的售价是2卢布多,而同等的书籍在美国要卖几十美元。
这就意味着:比例不少于20。
若再谈到苏联极其丰富的科学技术书籍——无论是国内著作,还是翻译作品,比例将会更大。苏联科学技术书籍的售价一般不会超过3卢布(基本的价格范围是1.50-2.50卢布),而美国同类书籍的售价常常是几十到几百美元。
换句话说就是:一切与苏联人自我提高有关的商品,即使不比美国的同类商品便宜百倍,也能便宜个几十倍,自我陶冶这个词对于苏联人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了,苏联也确实有在比例上“输给”美国的时候——那就是非生活必需商品的消费。(译者注,可以理解成奢侈品的意思)
这类比例大致是1-2:1980年的1苏联卢布仅能等同于如今的1美元或是2美元。而根绝我的观察,近乎均等的比例是基于某几类的服装和鞋子消费数据得出的。换句话说就是:基于工资收入量来分析,非生活必需商品的价格对于苏联人来说更贵,实际比现在美国人所承受的价格高出5到10倍。
美元贬值已持续近30年,那么1980年时,苏联卢布对于一些非生活必需商品的购买力可能会达到当时美元的4-5倍。这也大致与那时的黑市价格相吻合。
但造成比例近乎均等这一状况的唯一原因是:苏联出国公民的兴趣仅会集中在非生活必需商品上——而这些人既没有租房负担,也不用养车。于是关于卢布真实效用的幻像就形成了。还有就是:为了节约开支,苏联公民在前往西方国家时通常都自带食品。尽管这清楚地表明了食品价格在苏联国内更为低廉,但还是无法纠正有些人完全错误的印像。直到现在,这些人还保持着他们“阿郎若德”式的不学无术。(译者注,Оранжоид-“阿郎若德”指的是那类人——虽讲着俄语,以俄式思维解读事物,在俄罗斯文化熏陶下成长,却最终强烈地厌恶着俄罗斯的一切,并否认自己是俄罗斯人。)
那么结论归总起来便是:苏联人在个性发展上的成本要比美国人的成本大概低两倍半,那时是真的“唯物主义”——而在非生活必需消费上,美国人的消费成本要比苏联人的成本低5到10倍。
也就是说:1980年苏联基本类商品的价格与如今美国同类商品的价格相比,要低50倍到100倍。而今天美国最高端消费商品的价格与1980年苏联此类商品的价格相比,要低5-10倍。
孰轻孰重,大家按照自己的见解作出选择吧。
并且:要想精准对比1980年与2008年,实际上是不可行的——拿来作比较的两个年份间相隔了近30年!也不能忽略时间跨度所能带来的巨大进步,就拿苏联来说吧,它任何一个时期的生活水平与之前的三十年相比,都是取得了长足发展的。
http://sl-lopatnikov.livejournal.com/185400.html?page=1#comments
Сергей Лопатников’s Micr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