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等。更高效的知识生产方式、更加软化的知识形态、更灵活的知识传播促使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教学需具有较强的生成性。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教学更需增强学习者在知识理解中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在知识巩固中的批判反思意识、提升学习者在知识迁移中应用知识的水平。
增强学习者在知识理解中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知识教学通过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建构程度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生产方式的高效性可有效促进学习者自主进行知识建构,因为教学活动中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事实上是以机器所适应的方式将知识存储,并形成机器内部的表征与关联,从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进行知识生产的过程可为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意义提供条件。当前对人工智能知识生产的理解主要包含三种:符号主义、联结主义与行为主义。以不同的知识生产观为依据,教学活动中包含三种不同的知识理解方式,即符号主义依据提前植入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推理、计算、预测,联结主义认为知识是经过训练后达到的状态,行为主义提倡知识的行动化、具身化和境域性。由此可知,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理解强调经验、训练、情境,在一定程度上为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搭建了良好的技术环境,能够促进学习者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一方面,学习者依据自身经验进行知识自主建构的程度得到提高。人工智能中的符号主义知识本质观能够根据学习者已有经验为知识理解提供个性化支持,充分提升了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程度。学习者的自主具有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人工智能可预先将学习者的经验性知识移植到系统中,依据经验性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推理和预测,进而为学习者针对性地推荐适合自身经验发展的教育资源,使他们根据学习需求自主选择所需要的知识内容,且“在短时间内提出超过人类现有的学习能力和知识体系,给出创新式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使学习者在学习知识时能够摆脱对外界的依赖,以自身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自行、独立地进行知识的理解和自我建构,并结合已有经验、学习环境及条件使知识的理解过程达到最优状态,进而促进教学活动中的知识变革。
另一方面,学习者依据训练和情境进行知识自主建构的能力获得提升。人工智能中的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能够促进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训练与环境进行交互,再通过交互获得知识的自主建构。人工智能可凭借高速的搜索、再检索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人工神经网络之间的联结对语义进行理解、分析和判断,实现与人类的交流。由此可知,人工智能在知识理解的检索、分析方面具备强大的能力,能够为学习者将碎片化的知识充分整合为具有一定意义的知识提供技术支持,使学习者直接在训练中进行学习,进一步提升学习者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分析与判断能力,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理解的程度。此外,“人类不仅能够感受和体验知识的意义,还能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人工智能在知识理解过程中的优势,配合学习者自身对知识的感知觉,为学习者搭建基于感知觉基础之上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够通过感知觉的刺激形成与环境的交流和互动,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有意义理解。基于此,知识教学需关注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主动建构,在借助人工智能的强大理解优势的基础上,提升学习者对知识有意义理解的程度,增强学习者对知识自主建构的能力。
培养学习者在知识巩固中的批判反思意识。知识巩固一般分为记忆、积累、综合与提高四个渐进阶段。记忆指掌握基础的规律与概念;积累指在记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综合指知识学习中的联系与贯通;提高指基于前三个阶段,提升学习者学习知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由知识的巩固过程来看,记忆与积累为对知识的简单复习与处理,主要针对变化少且以客观经验和事实为主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化知识;综合与提高是对知识的融合和创新,更多侧重于学习者在巩固知识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形态的变化产生了较多碎片化、不稳定的知识。若要促进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对动态知识的融合与反思,教学活动则需强调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批判与反思,使其将知识转变为学习者的经验并用于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提升学习者将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水平,从而推动知识教学的变革。事实上,人工智能在教学活动中提供了批判反思意识培养的环境。一方面,知识形态的软化使学习者需要不断对知识体系进行分析、思考与批判,并通过综合分析各种流动性的知识提出新概念,通过多方面的质疑与反思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式。同时,人工智能可凭借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行复杂的、超越线性的知识搜集与整理,代替在教学活动中知识巩固方面的程序化环节及部分非程序化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学活动中知识巩固的方式发生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的巩固过程本质上即为知识的变革过程,知识巩固环节的部分代替将缩减学习者进行知识学习的时间,使学习者产生较少的脑力倦怠,进而直接借助于人工智能进行知识的生产与变革,潜在地激发学习者更好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没有情感波动、拥有大数据和强大算力的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了‘完全理性’,让他们更适应不需要情感投入的工作”。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充斥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其超强的理性判断力会提高学习者的自我反省和批判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具备理性的思维与判断。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学中的知识形态和知识类型并不是固定、永恒正确的结论,而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批判和反思的更大空间。学习者在接受不固定的知识形态时,教师会引导学习者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辩证看待知识内容,尊重学习者在知识巩固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