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实体物象结构引起词义变样
我们在92节讨论了多义词的“语符”象征的语义物象来自“语言社区”意指力的决定,因而多义词能够在“语言社区”流行使用。多义词是一个词表达多个不同的概念即语义物象,如“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25个义项,表达25个不同的语义物象。多义词的特征表现为“语言社区”意指力的决定作用,使用数量较少的语词象征、意指更多的实体事物。有效的解决了“语词”有限与实体事物无限多样的矛盾。所以,一词多义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一词多义是“语言社区”意指认同的共同决定的产物,也是人的语言意象力作用的表现。虽然,多义词的出现是意象力作用的结果。但是,实体物象结构是引起词义变样的基础性条件,因为只有实体物象结构产生了一词多义的需要。本节内容包括:词组,词性,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的词义物象,以及语法物象结构等等相关理论。
I、词组,词性:形容词、反义词
语言意象力是人类语言多样性的基础,也是语词向语句、语法、语篇演绎的决定性思维力量。
1、形容词实际上是一种比喻与象征的转换体,它是借助原始指称即一个实体名词变更指示另一物体的性质。柯福说:(26)“因为事实上难道语言不是一个复制的表象,并由此能把它的表象要素与另一个不同于第一个的表象连接在一起(即使第二个表象的唯一功能和意义是第一个表象的表象)?如果话语把握了能指定一种变更的形容词并在句子中赋予它命题的真正实体的价值,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成了名词;而在句子中像以前一样正在指定实体。”这个论述表明语言意象结构的复杂性,它是超过感官知觉认知能力的理智认知能力才能达到语言意象力高度。假如我们将柯福话语中的“表象”置换为“物象”概念,则是完全符合本书物象知识论的语言意象结构的理论逻辑。
语言的一切的含义都是由语词指称转换而产生的,将一个语词含义物象转指另一个实体物象,使词义发生变样。词义变样产生了词性的差异,如形容词,反义词,多义词,动名词等等。即由语词的一个指称转向指称另一种事物,一个语词的原始指称不能为词义。但是,当一个词汇具有含义的同时它也具有相应的指称,并且是以这个新的指称为前提的,即任何词汇、句子的语义都将指向某一事物或事态。所谓原始指称就是产生这个词义物象,这在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的汉字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如:“采”是“採”的本字(第25页)。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只手正在采摘树上的果实。古籍也通“彩”,如《尚书》:“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我们知道,汉字的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但是每一个字可以与其它的字进行无限的组词、造句、联成文章,从而描述复杂的事物,表达复杂的情感。然而,说者、读者或听者都是以语言语义物象的状态下,进行语言交流,语义物象心理才是主要特征。这里,以组词为例,“采”字这个单字词可以与许多字词组合成为新的词组,每一个词组的语义物象都是不相同的。“采”字是动词,是人的行动、行为的实体存在。它可以与其他的动词、名词组合成新词组,每一个词义物象是体验不同的实体状态。
例如:“采”字本意是指用手摘花儿、叶子、果子的行动。但它可与其它字组许多成词,如采取、采办、采茶戏、采伐、采访、采风、采购、采光、采集、采掘、采矿、采莲船、采录、采纳、采暖、采煤、采用、采择、采油、采种、采取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当“采”与另一个词组合后,“采”的原始指称已不复存在,但是产生了新的指称。上述每一个词都有其指称,如“采矿”是指把地壳中的矿物开采出来。然而,在语法上,通常是把这种语词解释称之为词的含义即语义,而不是称作词的指称。实际上,这些词组都有其含义和指称。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划分或者说以什么标志来划分语言的指称与语义。
根据物象理论和语言意象形成原理,语言的含义是语言形式如词组、句子等所承担的、包含的意向性和意向对象,但又不是这个对象本身,它包含着主体的目的性。语言的含义包括如下内容:首先是“言语社团”约定的意识、意志、意愿即以什么样的音节或文字代表指称何物,也就是人们将含义赋予“音响形象”或文字。换句话说,声音之所以有含义有什么样的含义是“语言社区”赋予的。在这一层面上讲,同一个语义物象随着人类民族会有不同的语言形式。
3、反义词。即同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组成对比形成反义。如反词“爱—恨”:爱:喜欢,喜爱;恨:仇视,怨恨。如“爱子心切,恨铁不成钢。” 又如“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根据凌冰等人编著《实用反义词典》就收录反义词近3000条,组成反义对偶的近6000个。如“爱护”一词,可与“摧残”、“破坏”、“伤害”、“损坏”等词形成反义来描写人们对各种不同对象的态度或行为,如财物、社会秩序、人的情感等。
一个句子的语义就指向作者要说明的对象。如“批评教育是爱护学生,体罚是摧残学生。”和“他们不知爱护林木,反而横加摧残,砍伐殆尽。”这组反义词应用表明,句子语义变样后就指向不同的事物。
II、实体物象结构变化是词义变样的依据
上文柯福那段论述是以表象为心理中介物的词义逻辑,但可惜他没有能够确认这个心理中介物的语义学地位。也没有建立语义表象学理论。语词性质变化是语义物象种类的多样性决定的。语义物象中有精神物象,它包括人的精神活动物象。所以,它们使语词、语句产生了词性或语句的情感特性。
多义词由同类物象多样性,是语言意象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一个字、词在它诞生时,是指称某一特定的事物,语言学一般称之为字根、原始指称,或字的本义等。所谓词义变样,是指的一个字、词除了原始指称和本义之外,在后来又意指另一些事物。词义变样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一个字须与另一个字组合形成词组或形成对偶(如反义词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新词和新的词义同时诞生了。一个新词就指称一种新生事物,但是这种类型的指称就与一个字的原始指称是有区别的,它是一种通过词组的意义而指向事物的,因此我们称之为“意指”。在汉语言中最普遍的是双音词组,也有四音词组如成语类,还有少量的三音词组。有的单音词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也发生了词义变样。由于词义变样,使数量有限的字或单词却能够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愿,描述无限多样的事物。比如,汉语常用字仅3500(其中次常用字1000)个,如按双音词组计算是3500的二次方,就能够组成一千二百余万个词。如组成字数不限的句子,其句子的数量可以想象就是一个无限的量。因此,这些数量有限的字、词,由于词义的变样而能够表达非常丰富的思想、情感,描述复杂的事物。所谓词义的变样包括几种形式:
1、词组。由于语种社区的语言意象力作用,由于不同单音字组成的双音词就构成了新的含义的语词。在千百万个语词中,有词义物象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词义物象的共同性是确定同义词的主要依据。有些词虽然含义有关联,但由于缺乏词义物象上的共同性,就不能作为同义词看待。
语言使用者的意象力是新词的重要来源。新的词汇出现往往由个别语言使用者创新提出,然后被语言社区成员接受使用,成为流行词汇。一个字与另一个字组成一个新的词,如上文列举的“采”字。只要“言语社团”需要,“采”字可与任一个字组成新词,经过词义变样产生的新词的意义就指向一种新生事物。例如,“采购”和“采光”等。
2、同义词。同义词是体现了某一语种社区语言意象力强大的表现。
同义词产生,与其说是词义物象决定,不如说是意象力决定的作用。正如不同语种对于同一事物采用各自不同“语符”象征、指称、意指。这种语言现象表明,人类语言意象力是非常强大、丰富的特性。
它们都是精神物象,要将精神物象与实体联通就需要意象力发挥作用。
同义词有三个方面的表达作用:1、选用恰当,表意精确,这是心理物象。如“担心”和“担忧”,“担心”指不放心,“担忧”则除了“不放心”之外,还有“忧愁”的意思,语气重。2、前后换用,富于变化,如鲁迅在《故乡》里写道:“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里“心情”和“心绪” 并用,表现同义词中精神物象相同可以互换的一面;作者为了使语词丰富多变,前后交替使用。3、并列连用,鲜明强烈,两个词儿,词义相近,并列连用可以加重语气,使感情更加强烈,词义更加明确。如“流言蜚语”、“挑拨离间”、“生动活泼”等。
一组同义词中分别属于不同的词性,如“忽然”、“突然”、“猛然”,“忽然”指时间短促,是副词;“突然”有“突如其来”的意识,是形容词;“猛然”指来势凶猛、厉害(力大劲足),是副词。
3、同音异义词。同音异义词有二种情形:一种是,同形同音异义词,也称多义词,这类词为数不多,但很能说词义变样的性质。这里仅举三例:“自负”:1、自己负责。如自负盈亏,文责自负;2、自以为了不起,如他目中无人太自负了。“插口”:1、插嘴,如别人讲的时候,别插口;2、可以插东西的窟窿,如扩音器上有两个插口,一个插麦克风,一个插电唱头。“抄袭”:1、抄别人的作品当自己的,或不顾客观情况,沿用别人的经验、方法;2、军队绕到敌人的背面或侧面,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一种是,异形同音异义词,这类词数量较多,它们很能够说明约定在意象结构中地位和作用。这里仅举一例:“沉没”意指:没入水中,如木船撞礁沉没。“沉默”意指:不说话,没有声音,如沉默无声,一片沉默;或不爱说话,如沉默寡言。此外,如“车前”与“车钱”等等。
4、多音多义字。这类词数量较多,它们也是由实体物象决定词义变样的范例,是语言意象力作用下,由语言社区意指力决定用一个“字符”象征多个实体,解决字符量少与实体量多之间矛盾。语言使用者须有更好的意象力和记忆。举三例:1、“干”:可读ɡān(甘),如“饼干”、“今年以来,天气干旱少雨” 等; 还可读ɡàn(敢去声),如“树干”、“埋头苦干”等。2、“只”:可读zhī(支),如“一只鸡”、“只身闯虎穴”等;还可读zhǐ(止),如“只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3、“没”:可读méi(煤),如“没有”、“没精打采”等;还可读mò(末),如“没收”、“水深没膝”等。
IV、英语词义变样
英语词义变样与汉语大同小异。本文只做简要介绍,目的还是围绕语义物象论理论逻辑展开的论证。
英语单词现在已发展出200万个。这种语言文字现象,一方面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和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另一方面语义物象论是符合语言文字表述内容的对象性、实在性,能够有效解释语言指导下肢体操作行为的心理依据。
英语既有词义变样、转换,也有词性变样、转换。英语词义变样主要通过词前缀的附加实现。以下我们简短考察词前缀所表达的语义变样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26)[法]米歇尔·柯福著《词与物》第133页,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