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森
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CPI不断攀高,今年4月份,仍保持同比上涨5.3%的高位。尽管中国**决策层采取了一系列试图控制通货膨胀的宏观措施,其中包括自2010年初以来已经11次上调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和4次提高银行基准利率了,但目前看来仍然收效甚微。央行的货币政策步步从紧,但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却仍居高不下。前4个月,整个社会的新增信贷总额又高达近3万亿,相应中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也增加到75.73万亿元。
在前几篇本系列的专栏文章中,笔者曾阐释了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所发现的“银行贷款创造存款从而在经济总体扩张的宏观条件下会不断内生广义货币”的逻辑,现在看来这一逻辑仍然在中国经济的现实中不断展现自身,且看来仍然在大行其道。
面对居高不下的CPI,发改委开始动用行政手段来控制物价。前不久,发改委给联合利华开出了一张200万元的罚单,以惩戒其“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违法行为”。据有关媒体透露,发改委还与“康师傅”等多家企业约谈,敦促或劝诫这些企业暂不要涨价,明确运用行政手段来控制中国物价水平。
就在**部门运用各种能用的宏观政策工具乃至行政和法律手段来控制物价水平的当下,不知中国**决策层是否自我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诸多宏观政策和手段,以及当下的**体制安排,却过去是、且目前仍然是推动中国消费品物价上涨和房地产价格不断攀高的主要因素?
这里且不说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发动的大规模投资导致了商业银行贷款急遽膨胀,通过银行贷款创造存款的内生货币机制导致广义货币急遽增加,从而是中国这一轮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亦是中国高物价、高房价尤其是CPI继续攀高的主要推手。意识不到这一点,仅把“严惩通胀”的板子打在企业和厂商的屁股上,非但控制不了物价和不公平,反而可能会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引向歧途。在长时段中,甚至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的大起大落,在未来有可能陷入“滞胀”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