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本来是自由的,但是对思想必须加上紧箍咒。这就是阴阳五行,逻辑,因果。。。。这一切实际是对思维的限制。我们自以为是学习了,其实我们是被紧箍咒所束缚。在中国阴阳五行是几千年的紧箍咒。阴阳五行把世界看成是不能超越阴阳五行的东西,这其实是妄自尊大,没有这样的事情,即使是科学也不能把世界的一切问题解决,何况阴阳五行乎?但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医,。。。。都是被阴阳五行所束缚。在阴阳五行之外什么也没有,这就像自己的视线之外,什么也没有一样。自己看不见的东西不是不存在,而是自己看不见。 西方的思想就是逻辑的紧箍咒,逻辑自以为是万能的,逻辑产生了科学,科学加强了逻辑的实践,这样逻辑就更加成为真理的工具。但是超越逻辑的事情照样发生。还有佛教的因果报应的学说,认为因果是一种必然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世界就是可以预见的,这样就没有什么例外。但是就现实而言,为善不一定有善报,为恶不一定有恶报,这是常常发生的。因为事情的关系是复杂的,如果真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世界上谁还敢作恶?就是说,恶报不是必然的,恶报是一种偶然性。善报也不是必然性。就像有才能的人得不到社会的运用,愚蠢的人被社会运用。这纯粹是非理性的,偶然性的。就像考大学必然是好的结果,有钱是好的结果一样。
就现在来看,人类的任何知识是互相矛盾的,互相攻击的,而且自身是漏洞百出的。因果关系仅仅是把符合这种关系的事例纳入其中,阴阳五行知识把符合阴阳五行的事情纳入其中,逻辑知识把符号逻辑的事情纳入其中。。。人们把适合自己的理论的东西纳入其中,把不符合自己的东西排除出去,这就是说,人们是如果自以为是和自欺欺人的,如何把主观的东西伪装成为客观的东西,事实,真理的。
思想的紧箍咒还有在阴阳五行,因果,逻辑的各种限制中,宁可符合这种形式,而不能接受现实的那种固执己见。成见。人们何尝不是削足适履的?阉割现实使之符合理论?这样阴阳五行,因果,逻辑似乎就是万能的了。其实人的改造制作把现实改变成为适合理论的东西,这样就造成理论是万能的,这样理论就成为被崇拜的东西,而不是崇拜现实。
思维不符合现实,而符合逻辑,阴阳五行,因果。这样文化就胜利了,但是现实却失败了。思想的紧箍咒把思想进入生动的现实的冲动变成死死守住逻辑,阴阳五行,因果关系的守家婆,思想就变成一种死板的东西,一种既定的,按部就班的,条条框框的东西,一种工厂加工的东西,都是符合方方正正的规矩,而不符合现实。人们宁可丧失现实而符合理论,思想宁可丧失现实的多样性,而变成逻辑的单一性,这样人们的思想就是线性的,按照设定发展的,枯燥的东西。
教育漫长的紧箍咒就是给人加上不可变化的逻辑,因果,条条框框。这样人们就“成才”了。这种人的现实的价值就变成符合理论的,逻辑的,因果的,阴阳五行的不矛盾的了。教育进一步把生活的丰富多彩变成逻辑的枯燥无味,把生命的活力变成按部就班的秩序,生命就是方方正正的,可以预见的,死板的方块。
历史成见会成为紧箍咒束缚之下的固定的东西,这样人们不是为了符合现实,而是符合成见。成见是人们最大的偏见,比如阶级的成见,地域的成见,阶层的成见,贵族和平民的成见,知识分子和劳动者的成见。。。。成见几乎是窒息了思维,成见是思维的死亡。具有成见的人不仅是符合逻辑,阴阳五行,因果这些固定的模式,而且符合历史的顽固偏见。这样,人们宁可适合这些成见,而无视于现实的变化。思维就此就是死的。
思维的紧箍咒还表现在对于性别的歧视,金钱和权力的崇拜,偶像的崇拜,迷信等等各种各样的扭曲之中。人们对于文凭的成见,对于知识分子的成见,对于农民工的历史成见,对于生命的,事件的,存在方式的成见是最顽固的。这种顽固的东西之所以是顽固的,就是攀附着逻辑,因果,阴阳五行而形成的。行为攀附思维的条条框框,而形成顽固的成见,成见成为历史的偏见,偏见扭曲生命,生命必须承受成见的压力,生命就不能解放和自由。
适度地服从一般性的逻辑,因果,阴阳五行,而不要把这当作万能的,这就是说,思维是一种自由自在的东西,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形式的限制,不受任何规定性的限制,这样思维才是思维。思维可以是任意的,其次才是自身寻找最终的归宿的。而不是事先加上某种形式,按照这种形式达到逻辑的目的地。这样思维就不是从自身到达现实,而是从形式到达另一种形式,思维就是空虚的,无意义的,无效的。
逻辑,因果,阴阳五行阻碍了思维进入生动的现实之路,而把思维截留在自身的条条框框之中,这样人们就在半空中思维,甚至是佛家也是如此,--------从空中到空中,空空道人。这样思维就会对现实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专家,知识分子大部分会变成这样。一个惯偷在改正后进入盗窃的防范教育,其生动实用比王大伟教授强得多。这就是说,思维和现实的距离越近,思维的效果越好,思维越是钻入想入非非的逻辑,思维和现实的距离越远,思维的效果几乎为零。这样的思维就是无效的自我折磨。中国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思维,就是和现实远离的,这样儒家,道家,佛家实际是在空中楼阁,半空中的虚无缥缈的游戏。宗教也必须是在地上,在现实之中,而不是在半空中,之所以是在半空中,是因为宗教几乎是不敢面对现实的。寺庙不敢进入人烟稠密的城市,而去半山上了。
我们进一步把思维的现实程度定位八分,思维的诗意化是二分,思维才是坚实的。思维变成虚无缥缈的,就是思维躲避现实,成为一种含羞默默的东西,这样思维就是一种偷偷摸摸的事情,不敢见光的事情,这就是“内省”。所以思维是勇气,一种是对逻辑的适应和突破,一种是对现实的接受。没有这样的勇气,思维实际是自欺欺人的,含羞默默的,不敢见光的东西,一种从自我到自我的返回,顾影自怜,这样思维就只有在紧箍咒中备受煎熬,毫无效果,毫无乐趣。 (元因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