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773 0
2011-05-23
现代社会三大部类生产实现条件的模型分析(上)
秦凤白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奇台工作站,新疆 奇台 831800)

摘  要:鉴于现代社会中以教育、科学、文化、信息技术服务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愈来愈大,在分析和研究现代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时将第三产业从传统的两大部类生产中独立出来,进而将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三大部类:第一部类为实物性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为实物性生活资料的生产,第三部类为劳务生产。根据商品价值三要素原理表示社会三大部类产品构成关系,从社会三大部类产品构成关系可得简单(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三大部类产品分解关系,进而分析其三大部类产品交换关系并因此可得三大部类简单(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关键词:市场经济;三大部类;再生产;实现条件;

一、社会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概略
众所周知,将社会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三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同时将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正是由于确立了这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才使马克思有可能建立起他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产品实现的卓越理论。
在《资本论》第二卷之“简单再生产”一章中,马克思作了必要的条件假设和概念铺垫之后设例分析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他假设某年社会总产品的特定组合如下: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生产资料;
Ⅱ、 2000c + 500v + 500m  = 3000 消费资料。[1](p441)
上述特定的数字组合已经内含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简单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马克思经过仔细分析“由此得出结论:在简单再生产中,第Ⅰ部类的商品资本中v + m价值额(也就是第Ⅰ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与此相应的比例部分),必须等于不变资本Ⅱc,也就是第Ⅱ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分出来的与此相应的部分;或者说,Ⅰ(v + m)=Ⅱc。”[1](p446)并由此基本条件得出简单再生产的两个派生条件:
Ⅰ(c + v + m)=Ⅰc +Ⅱc;
Ⅱ(c + v + m)=Ⅰ(v + m)+ Ⅱ(v + m)。[1](p481)
    其含义分别为: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在《资本论》第二卷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两大部类积累的相关问题,然后设例分析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他假设某年社会总产品的特定组合如下: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 1500c + 750v + 750m  = 3000。[1](p576)
为积累目的而进行剩余价值特定分割后社会总产品的特定组合随之变化为:
Ⅰ、 4400c + 1100v + 500生产资料= 6000;
Ⅱ、 1600c + 800v + 600消费资料 = 3000。[1](p577)
同样,上述特定的数字组合已经内含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经过分析不难得出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和派生条件:
Ⅰ(v +Δv + m /x)= Ⅱ(c +Δc)(基本条件);
Ⅰ(c + v + m)= Ⅰ(c +Δc)+ Ⅱ(c +Δc)(派生条件);
Ⅱ(c + v + m)= Ⅰ(v +Δv + m /a)+ Ⅱ(v +Δv + m /a)(派生条件)。
其含义分别为: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资本家所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之和;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之和;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及其追加值与资本家所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般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历史规定的形式。而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互相关系即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过程。”[2](p924-925)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相关相似,虽然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所获得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特殊性质与特殊规律的特殊理论,但却由于同一社会形态条件下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对独立特征与不同社会形态条件下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共同特征而揭示出不同社会形态条件下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性质与一般规律。这就是说,正因马克思这一卓越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人们才能够从宏观上准确地把握现代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生产过程。
应当看到,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市场经济,不应简单照搬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特殊性质与特殊规律的结论而机械运用于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特殊性质与特殊规律的分析之中。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并不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要求我们运用其分析现实问题时应当做到既继承捍卫其基本原理同时又修正发展其具体理论。不难理解,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有机细胞,而理论的科学发展则始于概念的辩证运动。笔者认为: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等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时,首先应当对其相关基本概念进行相应的修正界定,之后方可使用崭新的概念进行理论的探究。

二、社会再生产理论基本范畴界定
劳动力与劳动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最基本要素,分析界定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应当从重新审视劳动力与劳动的内涵关系开始。
劳动力与劳动的概念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动力泛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狭义的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人或劳动者创造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蕴藏在人体中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特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体力。广义的劳动即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以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狭义的劳动即人的劳动,就是人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体力与智力活动,特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体力性活动。理论研究中所说的劳动力与劳动一般均指狭义劳动力与劳动。[3](p5)劳动力与劳动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劳动力是人创造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内在的聚合状态);劳动是人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时所发挥的体力与智力活动(外在的流动状态)。劳动不仅是劳动力的使用和耗费过程,而且是劳动力的表现和量度过程。劳动力是潜在的劳动,劳动是显现的劳动力,两者的内涵和外延不同,但其表现形式相同。[3](p5-6)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劳动力是主体性商品;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劳动是主体性商品。[3](p7)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4](p193-194)劳动的价值即人的劳动的价值,就是人的具体劳动中所包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劳动的价值量,决定于个别私人劳动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与劳动力的表现形式相同,但两者价值量的大小却可以不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原始性商品,劳动的价值是指具体劳动中所包含的抽象的活劳动,而活劳动的价值量则等于该劳动所创造的物化劳动的价值量。劳动的价值就等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则等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总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之和)的价值。[3](p8)
工资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人性因素(劳动力或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为商品时劳动者的工资形式上是其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本质上为其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为商品时劳动者的工资形式上是其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本质上为其劳动的价值或价格。[5](p16-17)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价值或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或转化形式。劳动力为商品时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劳动为商品时剩余价值则是剩余劳动的价值(剩余劳动的价值与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两者质异量同)。
劳务的概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务即劳动服务——服务性劳动与物质资料的特定组合,就是劳动者使用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以创造特殊性使用价值(一般为无形产品而非实物产品)的活动;狭义的劳务即服务性劳动,就是劳动者在劳动服务过程中创造特殊性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活动(即活劳动)。劳务价值的概念亦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务价值即劳动服务的价值,就是劳动者在劳动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活劳动)的价值与所耗费的物质资料(物化劳动)的价值之和;狭义的劳务价值即服务性劳动的价值,就是劳动者在劳动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活劳动)的价值。劳务(即劳动服务)是服务性劳动与物质资料的特定组合,而劳务价值是特定组合的服务性劳动与物质资料(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价值之和。
商品价值是指包含或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人类劳动(活劳动或物化劳动);不变资本即生产过程中自身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的资本,就是企业或企业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即生产过程中自身价值量可以发生变化(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就是企业或企业家用来购买劳动力(或支付劳动者必要劳动报酬)的资本。
劳动的商品化,使得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家消费或企业家消费转化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家消费或社会公共消费,从而使得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形式相同但其本质不同。
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统一,就是等量劳动交换通过市场。[6](p4)劳动商品论证明了劳动的商品性质,就为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7](p11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