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整个哲学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思想河流,作为哲学流派的每个支流都对这条哲学的真理之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支流间会有观念碰撞冲突,会形成泾渭分明的理论景观,但终归会合并为人类的总体认识。真理就融会在了整个哲学思想之河里,应当说没有一个加入其中的哲学流派是绝对荒谬或绝对正确的。通过对人们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即便人们坚持了唯心主义立场其危害也并不像我们通常认定的那么严重,说是凡坚持唯心主义哲学立场都是错误的,都会在社会实践中面临失败,而坚持了唯物主义就都会取得历史性胜利。翻开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坚持唯心主义立场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各类历史人物比比皆是,他们都在各自领域创造了辉煌业绩。马赫、牛顿和爱因斯坦或是坚定的唯心主义者或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并不妨碍他们取得巨大的科学成就;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康有为、严复、孙中山也都拥有唯心主义思想,并未妨碍他们追求社会进步;美国是基督教信仰人群占主导的国家,也就是唯心主义信仰盛行的国度,这并不妨碍其取得科学经济文化成就及超级大国的地位。这说明信奉具体一个的哲学学说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没什么直接影响,不直接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进步或落后、正确或荒谬、高尚或卑劣。这是因为哲学学说是高度抽象的,是从整体角度观察世界的认知模式,关注的是世界终极问题,如世界是什么,它从何而来,朝何而去,这种深度思维与终极追问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无涉,与其思维品质无涉,更与其政治立场无涉。我们一直认为哲学具有阶级性,实际上这只是我们在某一阶段对哲学的一种理解,反映了我们认识上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其实哲学更主要的性质是其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思考和高度的终极价值。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从整体现象上揭示宇宙真理,追逐对终极问题的解答。而科学研究则是在具体的、阶段的、个别的现象上揭示宇宙真理。科学关注的是组成这个世界的具体因素、具体形态和具体规律,科学以试验和数量分析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哲学却无法同样采取试验和数理分析的方法展开自己的研究活动,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就是观察、感悟、猜度、逻辑分析和推理。哲学思考不同于人们的日常思考,却是对人们日常思考的反思;哲学研究也不同于通常的科学研究,却是对科学研究的反思。反思是人们通过对这个世界的整体观察对人类现实生活及人类思维活动的进一步反省,是对人们自身思维活动作进一步思考和体察。从某种角度看,说一种哲学科学或者不科学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科学与哲学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科学永远不是衡量哲学正确与否的尺度,更不是唯一尺度,对终极问题的回答尤其如此。辩证法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就是由客观唯心主义大师黑格尔最终创立的,这之前经历了无数哲人的思考,而其中大部分哲人都是唯心主义者。这应当发人深省,至少说明唯心主义学说是深刻的,甚至说明唯心主义学说一直处于人类哲学研究活动的主流状态,不把精神当作世界的主体就无法从中得出高度抽象的思维规律。列宁就曾称赞黑格尔是一位“聪明的唯心主义”,那就让我们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说起吧。黑格尔在我们普通中国人眼里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创建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之一。什么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呢?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脱口说出。我们的任何一本哲学教科书都会以标准的定义讲:对世界本原的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而唯物主义则坚持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精神只是物质本原的派生物。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化,是更加彻底的唯心主义。按照唯物主义的逻辑路线讲:世界的本质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在运动过程中无机物演化为有机物,有机物演化为生物,生物从低级形态逐渐演化为高级形态,演化为动植物,直至演化到最高端,出现了我们人类,形成了人的意识,形成了可以反映并认识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精神现象。因此精神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等等。唯心主义不这样认为,古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开始尝试着在物质以外寻找世界的本原,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柏拉图看到的世界万事万物变化纷纭,他认为这些不断产生和消亡的事物背后应该还有一个理念存在,普通事物只不过是这个理念的影子。此后唯心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到了近代,黑格尔把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推向了最高峰。黑格尔出生在1770年,逝世于1831年,他的一生是在科学初步昌明的时代度过的,加利略、牛顿早已开创了经典物理学大厦,蒸汽机早在他出生前就问世了,他见证了克虏伯钢铁厂的建立,他去世前不久第一条铁路也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间开通了,晚年他还应读到高斯的《天体运行论》和拉马克的《动物哲学》。可以说,近代科学成就和工业成果已经把新的科学时代的良好开端展现在黑格尔面前。黑格尔也在他的文章中也反复讲他要科学地解释世界的诸多现象和问题。一个疑惑老是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如果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真的像我们教科书上讲得那么幼稚荒谬,生活在近代的思想巨人黑格尔为什么要一味地坚持唯心主义立场,为什么仍然要运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这个科学初步昌行的世界呢?现在我们应该多少有些明白了,答案只有一个:观察世界的基本角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立场,决定了他信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还是其他什么哲学理论体系。一个人的哲学立场与科学立场和政治立场没有必然联系,甚至与其所处的时代也没有必然联系,一万年以后也将是这样。因为每个哲学理论体系都反映了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一个方面,而历史既是发展的,也是共时的,既向我们展示纵向的主流发展景观,也向我们展示着多元的横断面。一万年以后也会有人信奉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经验主义或理性主义。现代多学科的知识告诉我们:其实任何学说都是对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解释系统,由于观察角度不同,人们就会看到不同的现象,不同的侧面,就会对认识对象得出不同结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就会出现歧义,也就会出现不同的理论学说,出现不同的理论体系,应当把这一切都看作正常的人类思想活动,看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常态。因为每个理论体系都或多或少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都或多或少地描述了真实世界的某一个侧面,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也不例外。既然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都在描述我们面对的这个真实世界,在他们截然不同的终极判断背后是不是也应当具有同一性呢,两个哲学体系是否为相互依赖相互参照相互促进的呢?通过阅读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历史哲学和精神哲学,我们会感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是在整体上叙述同一个事物,在讲述同一个世界,只不过观察方向不同,认知模式和认知对象具有高度的同一性。世界本原问题不同于具体问题,面对具体事物具体问题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就都变成了现实主义者或经验主义者。一句话,信奉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无法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针对具体问题发生尖锐冲突,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自己的社会生活。但是如果我们曲解某个哲学流派,甚至曲解整部哲学史,将哲学学说的解读庸俗化,让一些非哲学的现实观念统领哲学,将具体的哲学理论解读为具体的实践活动的辩护者或批判者,那么就非常容易让人们对哲学学说产生误解,按照所谓的“理论武器”去指导现实生活,那还真的可以误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撇开那些臆想话语,撇开整个自然界产生于一个绝对理念的猜测性话语,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逻辑实际是这样的:既然自然界最终演化出了人类精神,演化出了人类所具备的这种自我认识的能力,那么自然界中早就应当蕴含着她!如同基因之于生物物种的遗传,只不过生物基因是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试验来发现和检验的,自然界中蕴含的精神基因则是无法通过物理或化学的试验方式找到和检验的。人类没有出现之前世界是混沌的,在人类精神产生之前精神处于异形状态或沉睡状态。一粒种子之所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是因为它已包含了这棵大树的全部基因,只是条件不具备它才以种子的形态存在着。哲学只能用观察、感悟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去猜度,或者为了所谓体系的完整,或者为了逻辑上的自恰,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论述中不可避免地充满臆测,甚至越过哲学领域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发出梦呓般的错误判断,我们对此大可不必去嘲讽和纠缠,因为我们所信奉的唯物主义哲学也同样并未掌握宇宙的终极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