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4546 3
2010-08-31
物质和意识,无论是定义还是哪个是第一性,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事先假设物质和意识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区别主要是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源,也就是第一性。主观唯心主义则不同,主观唯心主义不承认“客观”存在,认为一切唯“我心”造,没有“他心”也没有物质世界。从逻辑上看这些说法都是不严谨的。
     首先,对于主观唯心主义来讲一切唯“心”(心也就是意识)造,那么“心”又是什么?心的存在是不是一种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存在呢?
     同样,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整个世界是一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独立存在,,这里定义强烈依赖于意识的定义。因此它是不圆满的。另外如果这个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独立存在,我们又如何知道它不依赖于认得意识独立存在?如何证明它不依赖于认得意识独立存在?如何验证存在脱离意识的“客观存在”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即使是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独立存在的世界,也必须通过自己的心感知这个世界,感知之外的东西是否存在,是无法证明的。另外感知到的也未必真实,在梦里,我们一样感知了一个相当“真实”的世界,至少在我们醒来时,不认为它是假的。因此一方面,我们无法证明世界是独立于意识的存在,也无法证明我们的感知的正确性。如果我们执意要说“存在客观物质世界”,这只能说,我们太主观了,是一种“主观臆断”。不符合科学研究讲求的科学精神。
     沿用佛家的说法,认识过程可总结为以下几种意识:
         五根识(前五识):感觉器官的感受
         意识(第六识):了别、推理、回忆等显意识活动
         末那识(第七识):潜意识活动
     除了认知过程外,人还存在回忆过程和推理过程。回忆过程只是简单的忆起以往认知的事物。推理过程则是利用以往的经验对未知进行比量和判断,这是显意识处理过程,显意识指人不能明显感觉到思维过程。同样认知过程中除在潜意识中的处理分类外,也有需要在显意识中推理过程,比如人通过仪器仪表数据进行推断分类,形象一点的例子,比如通过观察心电图推断病人心脏存在的问题。
     因此持唯物主义观点的人,或许会说:“我们并不仅仅靠我们的感官来感知世界,我们还可以通过科学仪器来证明世界是一种客观实在。”这一点,我们可以也假设我们也认为存在这种客观世界,比如说苹果是一种客观存在,用仪器观察,会是什么结果呢?首先仪器会发现苹果的外延不好确定,上次测试的苹果和这次测试的苹果有很大差别,很多原来属于这个苹果的水分子流失到空气中,苹果在代谢,养分在消耗,细菌在繁殖。因此通过仪器确定一个苹果存在,似乎是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样用计算机识别人脸,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出在“某一个苹果”“某一个人脸”概念的不确定性上。我们先犯一个“主观臆断”的错误吧,猜想一下蚂蚁观察到的苹果和我们观察到的苹果会不会一样?大多数人会说不一样,但又会说,不管人的感觉、蚂蚁的感觉、仪器的感觉多么的不一样,但是苹果就是苹果,是客观存在的啊!其实这么说,我们同样是在没有有力证据下的主观臆断。
     又有人会说,为什么几乎所有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一样的,而且那个世界似乎是并不受我的想法而变?那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经验。了别、推理、回忆,无不建立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了别借助于过去的认识事物的分类经验,推理借助过去积累的我们认为正确的逻辑关系,回忆的完全是过去的经历。共同的环境在成了我们共同的认识,这些认识已经深深地固化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形成了我们的观念。所以即使是所有人认识都一样,也不能证明这就是客观的。这里用了“环境”一词,也不是客观世界的佐证,只能说人互相间的影响。比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其他人没有这想法,现在很多人有了。
意识的定义,相对来讲,更依赖于我们对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的理解,比如包含我们的感觉器官,也就是佛教里说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对外界的感受、头脑对感觉器官传来信号的处理分类,佛教里称这个过程为了别,显然这个处理分类必须套用某种模式,而这些模式依赖于过去的经验,有些西方心理学把这些模式叫做“格式塔”,佛法中称为“法”,说白了就是潜藏在潜意识中或者是可意识到的不依赖于语言各种各样的名称概念,自动套用这些模式是我们的对以往的概念的执着,也叫做“法执”或“习性”,只是因缘法中“相似相续”的基础。利用隐藏在潜意识中的这些模式的整个处理分类过程也是在潜意识中进行,潜意识有人也叫做下意识,指人不能明显感觉到思维过程,由于这些处理过程受到以往的经验、情感的影响,因此也是“偏见”产生的源泉。
     先绕开物质定义的问题。看看具体的物质吧。具体的物质通常会有个名称,还有能被认知的属性。名称就是概念,属性则是该物质的内涵。佛教里引入了名、相来代表概念和属性。我们可以认可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物质除了能被认知的属性外,再无其他的东西。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正像上面讨论的脱离了认知,一切讨论毫无意义。物质只有属性才有意义,就意味着物质和认知也就是“识”紧密相关,我们甚至无法肯定所谓的“物质属性”是否来自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举一个苹果的例子,“苹果”只是一个头脑中并不依赖与语言的概念,包括了我们感知到的“苹果”的各种属性,这些属性是我们所关注的,因为我们需要食用它,只关注这些与吃相关的属性。我们并不关注那些从“苹果”正在流失的水分,也不会区分别“苹果”中的原子,分子,只需要满足我们从周围环境中分别出来,获取它使用它。这些属性并不能精确定义什么是“苹果”,但我们想当然的认为这种定义是精确的,并且人为它是存在的。因此很多很多的概念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习性在潜意识中,人们无法意识到它的来源,因此这些认识似乎是并不由意识支配,进而我们想当然的认为世界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其实,这不是真实的。
     以佛教的观点看,这些概念或分类处理过程,都是我们的对过去的执着。佛法借用轮回转世的简化解释我们的法执的产生。在这个框架下,法执的产生并不仅限于这一世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和意识到的那些生活知识获取过程,还包括了生生世世的流转着的基于阿赖耶的印记。事实上即使不用轮回的观点,如果把我、他、所谓前世的那个人、现世的自己、后世那个人以及外部世界,视为一体(因为对空间时间的执着导致了大小、方位、过去、现在、将来的存在),自己出生在这个环境也是因缘和合所致,而基于阿赖耶流转的那部分法执来源于个人无法意识到的对周围环境非语言化地下意识地获取,或者解释为感受因缘和合的结果。一体化的我、他、所谓前世的那个人、现世的自己、后世那个人以及外部世界,因缘和合必须满足“相似相续”的规则。 另外,正像每个人或者是有心识的生命都存在差别一样,“相似相续”也一样有差别,有粗重细微之分,一些人很正常的“相似相续”在另一些人眼里就成了“神通”。人们把这种“相似相续”视作真实的“相续”,所以这种因缘和合的导致了轮回的幻象和时间的产生。
     所以,应该认识到物质、意识是虚妄,主观客观并无差别,所以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没有阐述这个世界的根本法则,不是究竟。而佛法里的性空,正是在阐释由这些概念形成的虚幻世界是虚妄的。缘起也就是相似相续则是在阐释这个虚幻的世界是如何演化的。因此缘起性空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由实验或推理验证的。虽然量子力学的背后隐约可见这个猜想的影子。这正是科学的局限。
     有几个唯物主义的哲学命题都是矛盾的:
     1、物质是运动的以及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的矛盾
     物理学的只是告诉我们,真空不是虚空,而是量子场系统的基态。处于基态的量子场在不断地振动,具有零点振动能,且具有相互作用(包括自作用),真空中各种量子场不断地有各种虚粒子在产生、消失和转化。类似于电磁学中电场对电介质的极化,电磁场作用下会产生真空极化,也就满足了电磁波的传播条件。不过要注意,真空和物质的区别在于它不具有一般粒子那样不同的参照系观察“速度”不同的特性,这是因为不能说真空不动也不能说真空动,如果说真空不动,因为地球在动,迈克尔逊的光干涉实验就不成立。如果说真空动,要使迈-莫实验成立,只能和地球一起运动,这样,就不应有光行差现象在地球上出现。所以真空不能用动与不动衡量,把速度作为真空的一个属性是不合适的。这也就说明了不能用类似于粒子的以太来描述真空。也正是真空如此特别,才会有光速不变的假设。从这点来讲承认真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就必须承认运动不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2、物质不灭
    虽然大爆炸学说还只是一种假设,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爆炸学说是可信的,宇宙在大爆炸中无中生有。所以物质不灭在宇宙年龄上看,是不正确的。从微观角度上讲,测不准原理是一条已经被验证的定律。在普朗克时间内,能量的不确定性很大,因此允许有虚粒子产生,这也是一种无中生有,如果没有这种无中生有,很多物理现象得不到圆满的解释,卡西米尔效应也证明了虚粒子的存在。因此,从微观来讲物质不灭仍然是不正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7-22 00:18:01
我认为古典哲学没有目前的数理逻辑基础。
集合论、迭代、极限等数学应该显而易见应用在哲学上。

而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必须交给物理学来完成,哲学越俎代庖会犯错误。不仅如此,还应该不断汲取新的科学成果来丰富更新和更正哲学。哲学的目标是:认知、方法、善论和美学理论;不是分析和认知“表象”。

现代哲学缺少对时间认知的修正。时间具有起点,这恐怕是先哲们难以想象的事实。

我可以从数学、逻辑学上证明:一切人,或者说智能主体(能够认知世界的主体,能够形成“存在”的理性个体)都能够进行“假设”和推断假设场景的结论!
所以说“我们无法证明世界是独立于意识的存在,也无法证明我们的感知的正确性。“是错误的。理论系统需要”假设“才能具备初步的完备性。而完全完整的”完备性“恐怕并不存在,甚至理论系统的”自洽性“都不一定完全成立。
假设——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可行的,它是不能被证伪的,最重要的,这个假设是很有用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2 17:40:33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  我就问你一件事

意识和潜意识 能不能脱离你的大脑

你所谓的  五根识 意识 末那识 能不能在你的大脑细胞完全腐烂的情况下依然存在

你不是说感官是不真实的吗  那大脑也是感官呀 大脑的感觉真不真呀

如果你说大脑不真 那你这篇文章也只不过是主观猜测

如果你说大脑真 那人的意识的好坏就完全取决于大脑的好坏 大脑则独立于意识之外

我告诉你物质的定义吧 人的身体就是第一物质 其他能对身体产生影响的也是物质

如果你想传佛教 我告诉你没用 如果是不让碰女人 你说得再好 我也不信佛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2 17:47:28
欧湘 发表于 2014-7-22 00:18
我认为古典哲学没有目前的数理逻辑基础。
集合论、迭代、极限等数学应该显而易见应用在哲学上。
呵呵 不知天高地厚的机械论白痴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实事 不是假设

因为没有大脑就没有意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