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者 发表于 2011-5-25 09:29
在这我谈一下对这3句话的理解,正如作者所言,对于低三句话我的理解与你不同。“对利润最大化的成本按利润率最大化进行重新组合”到“然后就能说一利润率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行为赚取的利润比以利润率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获得的利润多”之间的过度存在问题,本人认为中间你忽视了一个环节“以利润率为最大化的的厂商行为一定能实现成本的完全消化么”简单来说是生产规模的问题。我们可从第一句话的角度出发,对于固定规模的厂商而言,10单位成本为利润最大化的成本,则利润率最大化的成本应该是低于10单位成本的。然后过度到你的第三句话,要实现对利润最大化的成本以利润率最大化为目标重新组合,并且完全消化掉陈本的一个条件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如果生产规模(换句话更贴切,生产能力)不同,即使在成本相同的条件下讨论利率的多少同样不一定有意义。
hhgxyzp 发表于 2011-5-25 08:49
现在,如果我们能够有办法做到把厂商利润最大化时支出的总成本TC2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重新组织生产,那么,就满足了支出成本相同的要求......那么,我们有办法做到吗?当然有,这就是完全竞争市场要素的完全流动假设允许任意一个厂商任意的成本支出都可以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或目标来组织生产。
hhgxyzp 发表于 2011-5-20 03:50
显然,由于TC2大于TC1,TC2的成本按利润率最大化目标组建一个生产工厂后有剩余,但厂商可以把剩余的资源合作投资于另一追求利润率最大化的生产工厂 ,从而当然一定可以赚取比最大化利润还要大的利润。
天才的想法!这的确是有道理的!
我们考察“供给曲线”形成时,总是要确定上面的每个点所在的具体位置。
于是,我们假定P固定,行业总投资(即所有厂商的成本支出TC之和)Investment也固定(我们仅考察短期供给曲线)。
如果我们采用“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且假定:每个厂的技术都相同,它们各自达到利润最大化时,P对应的每个厂的总成本为TC2,利润率为R2,产量为Q2
那么,固定的行业总投资Investment可以支撑多少家这样的企业呢?
答案是:
N2 = Investment / TC2
所以,所有厂的总产量,即行业的总产量为:
总产量Q = N2 * Q2 = (Investment / TC2) * Q2
另外,固定的行业总投资Investment对应的总利润为多少呢?
总利润pai2 = Investment * R2
Investment固定,我们调节产品价格P,就可以得到不同的Q,进而得到一条完整的“供给曲线”
每一个产品价格P,对应一组(TC2,R2,Q2),进而对应一组唯一的(N2,Q,pai2),我们将P与Q单独提出来,就可以绘制出Investment固定时的“供给曲线”了。
该“供给曲线”不同于平常的供给曲线,它是以Investment固定为前提的,而不是以厂家数目N2的固定为前提!
----------------------------------------------------------------------------------------------------
现在,如果我们以“利润率最大化”为目标,现在先在固定的Investment水平下,再随便固定一个P的水平,先考察“供给曲线”的一个点的位置:
P对应的每一个厂商达到“利润率最大化”时的(总成本支出,利润率,产量)向量为(TC1,R1,Q1)
那么,固定的Investment可以支撑多少这样的厂家呢?
N1 = Investment / TC1
故,行业总产量为:
总产量Q = N1 * Q1 = (Investment / TC1) * Q1
另外,固定的行业总投资Investment对应的总利润为:
总利润pai1 = Investment * R1
现在可以考虑调整P的值:
每一个产品价格P,对应一组(TC1,R1,Q1),进而对应一组唯一的(N1,Q,pai1),我们将P与Q单独提出来,就可以绘制出Investment固定时的“供给曲线”了。
这条“供给曲线”是什么形状?其实在(TC1,R1,Q1)中,TC1与Q1是和P无关的,只有R1才与P有关,因此,Q也与P无关。
故,短期来看,“供给曲线”与P无关,是一条垂线!
----------------------------------------------------------------------------------------------------
我们现在来对比一下,在相同的P之下,是pai1大,还是pai2大?
任何人稍加推理都知道,在相同的P之下,R1 > R2
故 Investment * R1 > Investment * R2
即 pai1 > pai2
故对于固定的Investment,若P相同,则“利润率最大化”要优于“利润最大化”!
meishanjia1900 发表于 2011-6-10 13:09既想不减少投资,又想增加利润,你的野心的确不小。hhgxyzp 发表于 2011-5-25 08:49
现在,如果我们能够有办法做到把厂商利润最大化时支出的总成本TC2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重新组织生产,那么,就满足了支出成本相同的要求......那么,我们有办法做到吗?当然有,这就是完全竞争市场要素的完全流动假设允许任意一个厂商任意的成本支出都可以按利润率最大化的要求或目标来组织生产。
不过上面所谈的具体方法实在太模糊。
于是,我翻出了你的另一篇帖:《石破惊天:三句话革微观经济学的命,革不了微观的命就革我的命》
在5楼看到了具体解释:hhgxyzp 发表于 2011-5-20 03:50
显然,由于TC2大于TC1,TC2的成本按利润率最大化目标组建一个生产工厂后有剩余,但厂商可以把剩余的资源合作投资于另一追求利润率最大化的生产工厂 ,从而当然一定可以赚取比最大化利润还要大的利润。
天才的想法!这的确是有道理的!
我们考察“供给曲线”形成时,总是要确定上面的每个点所在的具体位置。
于是,我们假定P固定,行业总投资(即所有厂商的成本支出TC之和)Investment也固定(我们仅考察短期供给曲线)。
如果我们采用“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且假定:每个厂的技术都相同,它们各自达到利润最大化时,P对应的每个厂的总成本为TC2,利润率为R2,产量为Q2
那么,固定的行业总投资Investment可以支撑多少家这样的企业呢?
答案是:
N2 = Investment / TC2
所以,所有厂的总产量,即行业的总产量为:
总产量Q = N2 * Q2 = (Investment / TC2) * Q2
另外,固定的行业总投资Investment对应的总利润为多少呢?
总利润pai2 = Investment * R2
Investment固定,我们调节产品价格P,就可以得到不同的Q,进而得到一条完整的“供给曲线”
每一个产品价格P,对应一组(TC2,R2,Q2),进而对应一组唯一的(N2,Q,pai2),我们将P与Q单独提出来,就可以绘制出Investment固定时的“供给曲线”了。
该“供给曲线”不同于平常的供给曲线,它是以Investment固定为前提的,而不是以厂家数目N2的固定为前提!
----------------------------------------------------------------------------------------------------
现在,如果我们以“利润率最大化”为目标,现在先在固定的Investment水平下,再随便固定一个P的水平,先考察“供给曲线”的一个点的位置:
P对应的每一个厂商达到“利润率最大化”时的(总成本支出,利润率,产量)向量为(TC1,R1,Q1)
那么,固定的Investment可以支撑多少这样的厂家呢?
N1 = Investment / TC1
故,行业总产量为:
总产量Q = N1 * Q1 = (Investment / TC1) * Q1
另外,固定的行业总投资Investment对应的总利润为:
总利润pai1 = Investment * R1
现在可以考虑调整P的值:
每一个产品价格P,对应一组(TC1,R1,Q1),进而对应一组唯一的(N1,Q,pai1),我们将P与Q单独提出来,就可以绘制出Investment固定时的“供给曲线”了。
----------------------------------------------------------------------------------------------------
我们现在来对比一下,在相同的P之下,是pai1大,还是pai2大?
任何人稍加推理都知道,在相同的P之下,R1 > R2
故 Investment * R1 > Investment * R2
即 pai1 > pai2
故对于固定的Investment,若P相同,则“利润率最大化”要优于“利润最大化”!
meishanjia1900 发表于 2011-6-10 13:09
现在,如果我们以“利润率最大化”为目标,现在先在固定的Investment水平下,再随便固定一个P的水平,先考察“供给曲线”的一个点的位置:
P对应的每一个厂商达到“利润率最大化”时的(总成本支出,利润率,产量)向量为(TC1,R1,Q1)
那么,固定的Investment可以支撑多少这样的厂家呢?
N1 = Investment / TC1
故,行业总产量为:
总产量Q = N1 * Q1 = (Investment / TC1) * Q1
另外,固定的行业总投资Investment对应的总利润为:
总利润pai1 = Investment * R1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