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谈]中国经济的伪增长,十年货币超发史。
写在前面的话:专为小白解析——中国式货币创造与财富神话(原文作者李迅雷)
========================================================
标题是后改的,为了文章有自我的思想。
他的微薄自述:李迅雷:【中国式货币创造与财富神话】(完整版)大致解释了过去30年我国货币创造的途径:引进外资、顺差、投资拉动、热钱流入与土地财政。也解释了过去8年来资产泡沫的形成原理与后期通胀压力。拙作还很粗浅,算是给贫富根源画上草图。在文章比垃圾堆积得还高的时代里,能够被读就算荣幸了!
其实有关货币理论和历史的已经有了很多了,我既然要做这篇文章的解析,就尽量通俗让,让经济小白都能看懂。
文章中会提到M
你们可以理解为money的意思,而经济学上对money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百度解释如下:
========================================================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
M0=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
M的多少决定了货币政策的程度,而有关M的判定一般与GDP挂钩,GDP应该不需要我解释了吧。
简单点说GDP=M2是最符合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因为发出去的钱钱和创造的财富一样多,没有浪费也不紧缺。M2大于GDP的时候通胀,M2小于GDP的时候通缩。
举一个大家身边的例子吧,中国ZF年初的时候发文,M2年增长15%而GDP的目标才7%。
为什么ZF要定这个目标呢?
这就要说到其中的内在关系了,M2的增多可以变相的促进经济的GDP的伪增长。
我们用米本位来衡量,如果说你挣得工资在今年能买一袋米,明年也能买一袋米。但是米的价格在明年上涨了15%,用米本位来衡量的话,你的工资就是没有涨,但是用RMB本位来衡量的话,你的工资就涨了15%。
其实中国ZF近十年的政策就是用RMB本位来炫耀中国经济的伪增长。
而M2远远大于GDP的后果就是资产价格大量上涨,也就是传说中的通胀
中国式货币创造与财富神话
李迅雷
摘要:
中国M2规模成为世界第一,是央行、商业银行、ZF、企业和个人合力推进的结果。从本质看,这是中国经济在全球份额上升的结果,只是货币份额的升幅大大超过经济增速。
回顾1978年至今的中国货币创造过程,可以发现,中国的货币创造大致经历了引进外资、出口导向、房地产开发这三个大阶段,这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