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持成本稳定下, 增加供给,使供给曲线的后半段不再那么陡峭。 2011年工信部的1-4四月份经济运行报告中,明确提到---物价上涨其实受到制度的压力。这与我们分析的落脚点不谋而合----反映出ZF的调控思路,以关注供给为主。举个例子,“淡季不淡的电荒”-----电厂之所以不愿意发电,是因为整个电力市场不赚钱吗?煤炭企业赚钱、国家电网也赚钱,因此整个产业链是有利润的。那么电厂因为亏损不愿意发电,供给不足主要是因为电力体制所导致。电力行业内的企业业绩的差异我们也可以看到:拥有上游煤矿供应的电厂业绩不错;同时拥有部分电网的电厂业绩也不错。
正处端午节假期间,市场上关于存款搬家未进股市的讨论及其加息的预期,一直没有统一意见,因此制约了对于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因此我们预计加息---货币政策处在一个微妙的节点上。就是说,央行如果加息也只是对于目前存款搬家的引诱;而恰恰在这个节点上,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又再一次凸显出来,关于民间借贷的新闻也沸沸扬扬。在需求不是特别旺的情况下,再加息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预期年中会有政策面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会在股市上表现出来。
整个“十二五”,市场存在对于“制度”的讨论。发行制度的思考、国际板的筹划、新三板扩容----这种制度体系的变化,可能直接影响到游戏规则的变迁。这种影响短期来看是负面的。
从整个经济的动向和ZF的政策倾向看,货币政策这一阵子平稳了一些,财政政策也没有太大波澜。而现在我们看一下今年ZF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工作,思路付出水面-----
(三)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积极推进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快输配电价改革,推进竞争性电力市场建设和大用户直接交易试点,完善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形成机制,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择机实施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发展改革委牵头)
(四)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资源税改革实施范围。在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研究将部分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商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财政部、税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法制办负责)
(五)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电网企业主辅、主多分离,稳步开展电力输配分开试点,探索输配分开的有效实现形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制定实施改革指导意见。(发展改革委、电监会、国资委、能源局、财政部、水利部等负责)
(七)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建立国际板市场,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深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证监会、人民银行、银监会等负责)
(十二)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以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密集的区域和行业为重点,稳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出台职业年金试行办法。(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负责)
。。。。。我想,我们在用凯恩斯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看待今天的经济时,影响总供给的因素似乎更应该关注制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