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1865 4
2011-06-06

应对金融危机
挖掘居民消费潜力的政策效应测算分析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




1.课题组组长:许宪春;课题组副组长:彭志龙 刘起运 佟仁城;

  课题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飞  王岳平  齐舒畅  刘保珺  刘慧平  许健  任泽平  李善同  陈璋  杨翠红  张亚雄  岳国强  邱琼  夏明  潘文卿;分报告执笔人:刘秀丽。


2.测算的基准期为2007年,测算结果中的价值量数据均采用2007年生产者价格。



一、前言



  2008年以来,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ZF推出了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家电下乡、农机具购置补贴、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刺激了消费,对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内外研究成果也表明,努力扩大内需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最重要、最有效政策措施之一。



  因此,通过建立模型定量地研究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测算城镇和农村居民在各个产业部门间的消费额和消费潜力,对于进一步制定扩大消费的相关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应用投入产出分析和数量经济方法,建立了分行业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潜力和出口替代能力对GDP拉动作用的测算模型。主要测算内容是:1、主要的政策措施对拉动居民消费的政策效应。22010年农村和城镇居民在42个产业部门的消费潜力[2](即下一期可增加的居民消费额)及其出口替代能力(即下一期可增加的居民消费额占基准期出口额的比例)。3、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潜力对2010年各个产业部门增加值和整个经济系统GDP的拉动作用及居民消费潜力的消费乘数。本文还在分析测算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6-6 00:10:14
二、模型基本思想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确定居民在产业间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ZF新增补贴和投资、农村居民消费率、城镇居民消费率、居民产业消费比例[18-20]、消费者信心指数等。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各主要影响因素对居民消费额的影响系数,结合投入产出模型,确定城镇和农村居民在产业间的消费结构。最后,应用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方法,建立居民消费潜力及对GDP拉动作用的测算模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6 00:10:29
三、测算促消费的政策措施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

  (一)测算结果

  1、主要政策措施对居民消费的拉动。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二季度,中央和地方ZF新增的补贴和投资对各季度居民消费的总拉动分别为:591.49亿元、326.06亿元和819.32亿元,占当期居民消费额的比例分别为:2.0%、1.0%和2.5%。

  2、金融危机对我国居民消费的负面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二季度,金融危机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完全影响额分别是-1249.90亿元、-1767.07亿元和-2530.86亿元,绝对值占当期居民消费额的4.2%、5.8%和9.5%。

  3、政策措施的拉动作用和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博弈效果。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二季度,政策措施对居民消费的拉动还未完全抵消金融危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未抵消部分分别为:-658.41亿元、-1456.81亿元和-1858.46亿元,占金融危机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完全影响额的52.7%、82.4%和73.4%。

  4、ZF财政支出的长期效应。长期来看,ZF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都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因财政支出扩张将引起利率上升,抑制民间支出,即民间投资,消费支出和净出口减少。据测算,人均ZF财政支出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居民消费将减少0.23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减少0.27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减少0.059个百分点。

  (二)测算结果分析

  2009年第一季度政策措施对居民消费的总拉动作用明显小于2008年第四季度。主要是因为2008年中央财政新增的农资综合补贴比2007年增加了440亿元,是2007年的2.59倍。而2009年该项补贴仅比2008年增加了40亿元。另外,2009年中央财政新增的“家电下乡”补贴也比2008年新增的少30亿元。

  2009年第二季度政策措施的总拉动作用明显大于第一季度。主要是由于投资效果的时滞性,本研究假定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的投资在2009年第二季度可产生效果。2009年第二季度增加了新增投资和“汽车下乡”的拉动作用。

  我国城镇居民的年消费额约为农村居民的2.5倍。当前出台的政策措施大部分针对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消费潜力还没有很好挖掘。

  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二季度,我国出台的政策措施的确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拉动作用,部分抵消了金融危机的影响。长期来看,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更要依赖于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三)政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汽车下乡政策的实施细则。一是调整实施方案中的补贴种类,增加农民最实用和最常用的三轮和四轮农用车。二是完善汽车消费信贷,考虑发展农村汽车购买分期贷款服务,扩大购买力(因90%以上的农民买不起可享受购车补贴的3-5万元之间的微型客车)。三是建立农村汽车加油站、维修站等配套设施。四是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和吸引居民参与。

  2、出台新的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拉动城镇居民消费。一是扩大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的实施范围,延长政策执行时间。二是以补贴方式,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提高在岗职工业务技能培训。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融资的扶持,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适当减免税收和相关收费,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

  3、通过税收的方法缩小贫富收入差距,是长期内引导和带动居民消费的有效方案。2008年按五等分分组的城镇收入户中,最低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89和0.87,远高于高收入户的0.64。因此,通过税收手段调整居民收入结构,是引导和扩大居民消费的有效措施。

  4、健全社会保障等体系,提高居民消费预期。一是尽快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是面向低收入和困难群体,继续深化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三是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6 00:10:44
四、2010年居民消费潜力和对GDP的拉动作用

  (一)居民消费潜力测算结果

  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为2544亿元。分行业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最大的前10个产业部门分别是: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住宿和餐饮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金融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化学工业。

  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潜力为7566亿元。分行业来看,城镇居民消费潜力最大的前10个产业部门分别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住宿和餐饮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金融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

  2010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潜力平均为农村居民的3.0倍。消费潜力差距较大的10个产业部门依次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邮政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01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差距为64099亿元,城镇居民消费额为农村居民的2.9倍。消费差距排在前10位的产业部门依次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二)居民消费潜力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测算

  如果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可以实现,2010年42个产业部门中,增加值的增加量排在前10位的部门分别是: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如果城镇居民消费潜力可以实现,2010年42个产业部门中,增加值的增加量排在前10位的部门分别是: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化学工业、住宿和餐饮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从整个经济来看,居民消费潜力的消费乘数为1.73。如果测算出的2010年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潜力可以实现,对2010年GDP的拉动作用在4个百分点左右。

  (三)政策建议

  1、制定优质农产品尤其是农副产品的“进城政策”

  由测算结果知,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既是201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最大的前四个部门,也是消费额最大的前四个部门。

  已成功推行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放宽二手房信贷等是属于促进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消费的政策。对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建议根据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结构,制定优质农产品尤其是农副产品的“进城政策”。

  2、适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动农村居民消费

  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主要来源于收入的差距。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农民的主要收入还是粮食销售收入。目前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普遍偏低。建议对列入最低收购价范围的粮食制定浮动定价机制,根据成本、供求、利润率、消费者承受能力等标准适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3、通过财政或税收的手段,适度提升一些低收入行业的劳动者报酬,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带动居民消费

  建议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或减少企业税收等手段,在分配结构中,适度减少国家和企业收入的占比,提高低收入行业劳动者报酬占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6 00:10:59
参考文献:

  1.杨永忠.中国消费症结解析:一个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8(1):6-10.

  2.浦一舟.中国的扩大内需(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J],新经济,2005(12):60-61.

  3.樊纲.中国人消费水平低是因为可支配收入低[J],创新科技,2006(10):6.

  4.罗云毅.低消费、高投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常态 [J].宏观经济研究.2004(5):6-11.

  5.祁京梅.城市、农村成为消费“潜力”[J],中国经济信息,2007(4):36.

  6.吕学山.扩大内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J],东岳论丛,2008(5):164-167.

  7.厉以宁.改革将带来内需大突破[J],经济研究信息,2008(1):41.

  8.曾国安,胡晶晶.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1):50-59.

  9.Feltenstein Andrew, Rochon Celine, Shamloo Maral, High growth and low consumption in East Asia: How to improve welfare while avoiding financial failur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14 February 2009

  10.Hongchang Mei, Theory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rowth on consumption paths and China's choice, ICMSEM: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7, 429-440

  11.L. Kuijs, Inve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 Working Paper 3633,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2005)

  12.Duarte Rosa, Mainar Alfredo, Sánchez-Chóliz Julio, The impact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patterns on emissions in Spain, Energy Economics, 2010, 32(1), 176-185

  13.Huppes Gjalt, De Koning Arjan, Suh Sangwon, Heijungs Reinout, Van Oers Lauran, Nielsen Per, Guinée Jeroen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consump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High-resolution input-output tables with detailed environmental extensions,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6,10(3), p129-146

  14.Kerkhof Annemarie C., Benders René M.J., Moll Henri C., Determinants of variation in household CO2 emissions between and within countries,Energy Policy, 2009, 37(4), 1509-1517

  15.Kok Rixt, Benders René M.J., Moll Henri C., Measuring the environmental load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using some methods based on input-output energy analysis: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and a discussion of results,Energy Policy,2006, 34(17), 2744-2761

  16.Lareau Thomas J., Darmstadter Joel, Energy and consumer-expenditure patterns-modeling approaches and projections, Annual Review of Energy, 1982, 7, 261-292

  17.Parikh Jyoti K., Panda Manoj K., Murthy N.S., Consumption patterns by income groups and carbon-dioxide implications for India: 1990-201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s, 1997, 9(4-6), 237-255

  18.Per Sevaldson, The stability of Input-Output Co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Input-Output Analysis, edited by Anne P. Carter and Andrew Brody,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70, 207-237

  19.Shaila Nijhowne, Steven Gribble and Kirk Hamilton,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Canadian Economy 1961-1971,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put-output techniques, 1985

  20.Wassily Leontief, Input output data base for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put-output techniques, 1989

  21.Xiuli Liu, Hewings Geoffrey, Xikang Chen, Shouyang Wang, Evaluation on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Potential, Their Export Replacement Capacity and Pulling Effect on Chinese Economic System, 2009, The 17th International Input-output Conference Pape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