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08 3
2011-06-10
   这是一位哲学硕士和我讨论经济学问题。他没看过什么经济学书籍,却发出这样的观点,“你经济学知识是片面的,我的经济学知识是全面的。”我说,回答他问题是情理,不回答他的道理。他却说,我必须回答他的问题。同时,他很喜欢说黑话,非要简单的问题装扮成很高深。在这里,我顺便转载他的文章给大家看看吧。
我们最需要什么明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作者:哲学家   出自:马克思哲学
浏览/评论:16/1   日期:2011年6月9日 17:19



在我发出《我们最需要什么明星?——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认为我和“流浪的李俊”之间的争论已经结束了。这篇文章和《滚蛋吧,体育明星——从经济学角度看》一起,构成《名人与人民何干?》这个主题的有机部分。我之所以认为我们之间的争论已经结束,源于两个判断:一是人家从一开始就已经屏蔽我了,而我则是死皮赖脸地和人家辩,所以,这场争论对于他而言是强加给他的,不是他的自愿,这种非自愿性争论也就带有强人所难的意思;二是我认为通过这三篇文章,我已经说明了问题,至于他有没有理解,这是他的事情,呵呵!当然,也感谢他在百忙之中对我进行评论。这些评论虽然很短,但是也促使我思考了不少问题。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流浪的李俊”愿不愿意,都在事实上推着我向前走了一步!在此表示感谢!


——哲学家 敬告

在《滚蛋吧,体育明星!——从经济学角度看》中,我学着“从经济学角度看”了体育明星、商品生产者、娱乐明星和性工作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据说经济学相当于照妖镜,现实中无论出现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从经济学角度看”,就一目了然了。
当我“从经济学角度看”的时候,我“发现”了这样的“事实”:雇主、工人、农民、娱乐明星、性工作者等等都是生产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依据现实的、感性存在着的条件为我们生产者各种能够满足我们感官需要的产品,通过与他们的产品所建立的交换关系而与他们之间形成了交换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此改善着我们的生活状况。相比之下,体育明星虽然也依靠自己的身体进行活动,但却没有没有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活,相反倒是加剧了我们的生活的恶化速度和程度。在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明星是不生产者中最恶的群体,而雇主则是生产者中最恶的群体。
接着,有一位网称“流浪的李俊”的经济学家出来反对我的意见。他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两点:第一是认为我没有弄清楚“利益”的含义,他说利益就是效用,并进一步指出效用是一种个人感觉,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第二是认为我没有弄清楚经济学家的“良心”。他还不厌其烦地给我举了物理学家的例子,并指出:“经济学家本是也是人,当然也有个人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他教育我:“人家体育明星没得罪你,请你学会尊重别人,这是一个基本修养。要是你不喜欢人家,可以不关心人家。同样,要是你不喜欢歌星,你可以不听他的歌。”对此,我虽然当场进行了回复,但是在这里我觉得很有必要在此重申一下我的观点,免得他又义愤填膺。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从经济学角度看”,不是我的本意,大家从我的网名中可以看到,我最擅长的是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从经济学角度看问题。至于之所以要从经济学角度看,乃是受这位经济学家的启发。我发现从经济学角度看问题,比较流行,比较受欢迎,点击率也很高,“成名成家”也比较快,而且还能从中赚银子。所以我就学着从经济学角度看了一下,结果这位经济学家反对我这样做,这让我想起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虽然如此,我还是很想和这位经济学家讨论讨论,一则清算一下自己的错误和疏漏之处,二则向他学习!可见,我们之间的分歧主要在于彼此所掌握的经济学知识之间的差别。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愿就此详谈一二。
他反对我的第一个理由是认为我将利益仅仅限定在物质利益的范围内,他认定利益还包括效用,或者用他的话说就是,“利益,就是一种效用”(这里我不想讨论他的逻辑错误,因为明眼人一看就很清楚)。我承认我将利益仅仅限定在物质利益之内。因为我所谓的利益具有两个性质:一是能用于交易的;二是感性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想象中的东西。可见,我们之间的第一个分歧就在于对经济学中的利益的理解上。熟悉经济学说史的朋友都知道,经济学在它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那里,所指涉的对象就是可以用于交易的感性物品(奴隶、子女都在其中),在古典经济学当中,其对象则演变成为商品,其后围绕着商品运动而形成了种种不同的流派,有的着眼于供给,有的着眼于需求;有的着眼于生产,有的着眼于消费,至于现今,也有符号经济学一说,但无论怎样变化,经济学所指涉的对象都不外乎具有可交易性和可感性这两大特性。从理论本身的特性来看,只要是理论,它必须首先满足的是概念的普遍性和全面性,这就说,它所使用的概念必须涵盖它的整个研究对象。那么如果把利益仅仅限定为效用的话,它就不符合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具体的经济活动。比如:(理想状态下啊),当我在逛商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款我特别喜欢的鞋子的时候,我决定要去买。这时,我的喜欢的感觉就是你所谓的效用吧。于是,我开始和卖主谈价钱。有两种可能,一是我成功地买下了鞋子;二是没有买下。为什么?是效用在决定整个交易过程吗?不是!因为鞋子就是这个鞋子,我对它的感觉在这时既不增加,也不减少,而且即使我没有买到这个鞋子,我对它的喜欢仍然不会变化。我所考虑的是我付多少钱合适,可见,决定我是否买下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我的效用,而是我的金钱计算。反过来,对于卖家来说,这个鞋子是否具有效用都无关紧要,因为他关心的是是否能用鞋子换取我的金钱。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效用只是我作为消费者决定购买的动机,却不是卖家决定和我交易的动机,而且决定这个交易是否成功的也不是效用,而是一种很现实的物——金钱!再看另一种交易过程:当一个工人决定和雇主建立雇佣关系的时候,他首先所考虑的绝不是雇主这个人他是否喜欢,而是他从雇主那里能得到多少工钱。对于雇主来说,他是有效用感的。因为他关心的是这个工人是否胜任他的工作,是否能满足他生产利润的需要。这时他会考虑他是否喜欢这个工人,包括他的身材、长相、技能和品德等等,同时他还会考虑应该付给这个工人多少工钱。可见,工人没有效用感,雇主才有效用感。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至少能发现这样两点:第一:效用只存在于买者一方,对于卖者而言不起决定作者;第二,不是效用决定交易过程,而是经济利益决定交易过程是否顺利,归根结底,金钱决定效用,也决定着人——人的一切特性都以金钱为尺度进行计算(这从雇主雇佣工人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由此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如果我们谈经济学的话,我们的概念至少应该涵盖整个经济过程的根本,而在这个过程中,效用只是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甚至也不是决定这个过程的根本因素。因此,从经济学角度看问题的时候,必须把利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什么效用。
这就很清楚:流浪的李俊所谓的经济学只是消费经济学,而不是生产经济学;是需求经济学,而不是供给经济学,更不是这两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很清楚,他所谓的“从经济学角度”看问题,只是从经济学理论中的部分理论出发来看问题的,这就是他的片面性所在。如果把经济学比作人的话,他所谓的经济学充其量也只是人的身体的一部分。从经济学发展史方面看,符号经济学无疑是最新的发展成果。有一句俗语叫“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强”,说的就是后来者往往比先前的更合理。这就说明,这位经济学家所谓的“从经济学角度看”,根本不是以“人”的角度看的(这是个比喻啊,呵呵),不是以发展到眼睛阶段的经济学看,而是以发展到“肚子”阶段的经济学角度看的!
流浪的李俊和我的第二个分歧在于经济学家的“良心”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从没有否认过经济学家也是人,也从未否认过他有人的“良心”。因为迄今为止,所有的经济学家总是怀着一颗“为了所有人的幸福”的博大胸怀而进行理论探索的。但是,这只是他的动机,就像效用并不一定决定交易过程一样,经济学家的动机也并不决定他的理论也具有“良心”。从历史上看,经济学家的理论探索确实为我们现有的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他们的理论也产生了现今人们难易解决的生存困境。判断一个人,不能因为他具有什么诱人的动机,也不能因为他曾经作出了什么贡献,就容忍他继续“好心办坏事”。判断一个理论是否合理,不在于这个理论说了什么,而在于这个理论是否能继续增进每一个人的幸福。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而不是仅仅在逻辑上证明自己思维的严谨性。但是,逻辑的严谨性则是理论作为理论的第一要求。正是因为这样,经济学家的“良心”才没有进入他的理论运演过程中,简单地说就是,当他是一个经济学家的时候,他没有自己的人的“良心”,只有经济“良心”,而当他谈“良心”的时候,他不是作为经济学家,而是作为道德学家,这就是经济学家的二重性。至于为什么,想来你也清楚,不需我再费口舌。我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经济学家在良心上的二重性,决定了当他谈经济学的时候,良心在他之外,而当他谈道德的时候,经济学在他之外。所以,如果你“从经济学角度看”问题的时候,就不要谈道德,而当你谈道德的时候,就不要谈经济学。但是,你一方面标榜“从经济学角度看”;另一方面又大谈道德。请问你到底是以什么身份在谈论问题?
可能,你会说,“我是一边作为经济学家,另一边有作为道德学家在谈论问题”,时下,这种奇怪的看问题方式很流行。问题在于你是怎么将这两种相互排斥的角色结合于一身的呢?答案只能是你在毫无根据(或者叫前提)地胡言乱语,因为还没有哪一位西方经济学家敢于如此一边宣扬自己的理论,又一边否定自己!正是因为这样,我才说,你写的书都是胡说八道,你以这些来赚取别人的口粮,实在是一种欺骗,“从经济学角度看”,这叫欺诈。
从这些,我想明眼人已经看出来了,我们之间的分歧其实在于:你的经济学知识是片面的,而我的经济学知识则是全面的。你说的东西是不知所云,而我说的则是有根有据!呵呵呵。而且,你的经济学是消费性经济学,在实践中也就表现为雇主经济学。因为在整个社会经济过程中,只有雇主的效用才决定着经济过程,工人和普通百姓的生存全都必须服从于雇主的效用,这样,乞丐、小偷、失业者、卧病在床而无钱治病的老人们都不在你的经济学之中。而我的经济学知识则是着眼于所有人。所以,如果你是经济学家的话,你所站的立场就是雇主,是那些为了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的雇主,你在为他们怎样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出谋划策;而我则站在每一个平民的立场,为他们的幸福生活而思考。呵呵!
原文地址:http://blog.stnn.cc/marxisms/Efp_Bl_1005278909.aspx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6-10 05:51:57
链接上文转载:
最后要说的有两点:一是正因为你的经济学知识的片面性,就决定了你不能将自己的经济学贯彻到底,不能从经济学角度看道德。但是,你忘记了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利益决定一切。既然雇主可以任由一部分工人忍饥挨饿,既然买家可以因为价钱不合心意就可以转身离去。这就说明,在经济学当中,只要无益于“利益最大化”,就可以合理地将他排除在经济过程之外,那为什么就不能让那些无益于增进每一个人的生存的体育明星“滚蛋”呢?可见,你反对我这样说,实质上是在反对现有的经济学,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在反对你自己。呵呵呵!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真正有益于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要素,无疑是知识。所以,从功利计算的角度说,我们需要那些真正创造知识的和传播知识的人,他们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明星。明确的说就是严谨而务实的哲学家、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但不包括你,也不包括现有的西方经济学),以及教师(或许你认为你是自学成才的,所以不怎么待见教师,但是你不能因为你是天才就无视教师的作用)、诗人等文学艺术家(不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需求为目的的娱乐明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0 06:37:51
你还别说,哲学人思路与经济人思路确实不一样。我以前与一哲学博士对话也是这种感觉。虽然认为他说得不对,但反驳比较困难,人家是哲学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0 08:08:52
争论过程有点烦琐
可是仔细考虑了一下 体育明星确无存在必要
一方面消耗物质财富 另一方面确没有增加福祗 作为公共物品谈不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