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力假设是指记忆思维中的物象心理作用力。它们包括语义理解支配行为的力量,以及通过回忆事物转换成语言陈述的力量等等。
要解释物象功能首先要设置物象力概念。物象力使用让人记忆事物、事件的过程或细节。物象力使用让个体肢体操作达到改变物体满足人的需要。但是,物象力的缺陷在于它无法实现个体之间需要知识交流、传承、积累。语言交流是语言意象力的功能作用。根据工作记忆的神经动力学观测到的数据分析有多种模型, 有的认为是通过放电等形式储存信息,有的认为是通过神经元不需要放电,只是神经元突触连接,这些都是猜测性的。但是,我认为,当外部信息剌激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细胞状态是将信息转换成物象储存状态。或者说,信息加工是在感受器与信息通路中实现的,当信息到达相关功能脑区后,脑区神经细胞则是物象加工并将其储存的。
物象力假设条件是,当我们的思维中出现一个物体目标并将它移动他处时,我们就开始行动。比如,我洗脚时,将书房的椅子搬到卫生间。这是场物象力作用。又如,司机开车到十字路口看到前面出现红灯,立即踩刹车停下来。这是红灯物象力作用,并含有“红灯停”的意象力作用。
物象功能不是世界事物本身具有的物理或化学的功能属性,它是物象作为“意识物质”的功能属性,它主要表现为记忆思维的能动性驱动物象发生一系列心理变化的功能作用。物象功能表现为人的意志意识记忆思维将物象与世界事物、语言、行为的心理连接和相互转换的心理中介功能。它们体现如下:
物象具有对世界事物进行抽象思维的功能。比如,我们记忆中的汽车物象,一般是有轮子、车身、可载物、消耗燃料、电能、行进等。同时,物象也具有进行概括或是抽象的品质,如它可以集合同类事物和区别它类事物的属性和特征。
物象具有记忆与内省观察实体、辨别实体的心理功能,即回忆和再识别世界事物。比如,我们在眼下没有苹果时,回忆红富士与香焦等两种苹果,它在颜色、口感、香味等差别。
物象力具有将物象结构转化为操作物体的行为的心理中介物的功能。没有物象结构作为心理中介物,意识就无法将语言理解转换成为肢体操作物体的行为。这里,有一个信息加工与物象加工的区别。信息加工是神经生物学的,物象加工是心理学的。现阶段认知心理学界有一种说法:心理学与生物学讲和吧!例如,美国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出了这样的实验:在老鼠的渴神经中枢插入微电极,当老鼠生理发生渴需求时,渴神经中枢产生生物动作电位,通过微电极发射信号到接收器并连通供水开关放出水来,老鼠奔向水龙头处开始喝水。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学与生物学的的连接与转换实验。当然,老鼠喝水其中还有复杂的视知觉与行为的心理连接与转换。重要的是,动物的操作行为是没有过语言参与的。人的操作行行为虽然比起动物来说,更加复杂多样。但在操作过程中,语言也是不起到直接的作用。操作过程的心理依据就是现场视知觉形成的物象结构和记忆中物象结构。即使是那些通过语言指令下发生的行为,也须将语义转换成物象结构,才能产生操作。
物象是知识原始表征。人类用上千种语言表述同一个事物的认知,但只有物象表征的知识,在人类每一个人的大脑中是同一的。因此,物象是语言翻译的基石。通过文字语言可以将大脑记忆思维的物象固定贮存下来,并留传给后世。文字形式的知识都是对记忆思维中的物象的表达和描述。
物象是言语指令产生行为的心理依据。
物象是阅读理解达到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中介物。以听读写的方式通过语言文字获得对于世界事物的知识,必须回归到物象,才能与实物相联结。
物象是联结知识与世界事物的桥梁。语言文字形式的知识都是对于头脑中的物象及物象知识的表述,而不是对实体事物的直接描述。如果语言文字的表达是对实体的直接描述,那么,人人都可以无差异地描述世界事物了。实际上,有许多人不能很好描述他所看到的或感知到的事物,这就足以证明我们不是在直接表述实体,而是在表达头脑记忆中的物象。当我们以听读写的方式通过语言文字获得知识的时候,必须以反思的方式回归到物象。因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即实体或“客观世界”是远距离我们身边的,并不在眼前,更不在大脑中;而只有实体或“客观世界”的物象在我们的记忆和思维过程中不断地呈现。要将知识指导工作生产必有经历物象阶段,才能向实际工作生产对象过渡和联结。
物象是一种意识物质,它是语言理解改变情绪的心理依据。所以,阅读使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情绪发生改变、修正等。
物象是语言虚构事物的心理依据。
物象是思维实际操作的对象物。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物象认识的应用频率也是很高的。比如驾驶汽车的操作过程,车工加工零部件,服装加工等等,大多是靠物象认识活动的实体操作。
物象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反复感知实体事物,使我们形成对世界事物的完善的物象认识。对事物感知愈鲜明完整所获得的物象就愈鲜明愈完整,物象既有事物大体面貌(轮廓)也有细节。物象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反复感知实体事物,使我们形成对世界事物的完善的物象认识。
物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区别,表象记忆类似于物象记忆,但物象外延远大于表象。表象是物象的属概念。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神经生理心理学家,他们明确提出有表象记忆。认为表象记忆与语词记忆是两种不同的记忆系统,并得到了神经生物学实验的证实。如采用微电流刺激病人大脑皮层不同区域,被试能够陈述以往经历的不同事件如听觉或视觉记忆。还有,两半球在语言思维和“形象(表象或物象)思维”有明显的功能区,已经被文字(写、读)性失语、言语(说、听)性失语症病人的皮层病灶(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所证实。
表象记忆的优势被加拿大的爱伦·帕维欧的一项实验所证实。(21)一些图形、具体名词或抽象名词,在屏幕上每
5秒钟呈现1/16秒。实验要求被试写下他们所看见的内容。实验按两种不同的指导语分别进行:告诉被试实验目的是看他们能否识别闪动的词和图形,然后测查其偶然记忆;或者告诉被试写下并记住他们所看到的内容,然后测查其有意记忆。在两种情形下,都有一半的被试在5分钟后测查其回忆,另一半在一周后被测查。
结果表明,对图形的回忆比对抽象的词进行回忆要好得多;图形在一周后的偶然回忆成绩比抽象词的5分钟后的有意回忆还要好。有趣的是,对具体词的回忆比对抽象词的回忆多75﹪,原因可能是具体词可以诱发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心理表象。抽象词(诸如“道德”,“理论”,“自我”,“能力”)诱发不起表象,因而对它们的记忆就没有了视觉记忆的帮助。在一个教室里学习时,如果言语材料被表象所强化,则学习的效果能被大大地提高。当我们阅读或书写散文时,需要头脑中有相对应的表象系统。由于表象是更慢、更为整体的过程,它们不可能跟随一个接一个的词汇而出现。当阅读散文时,表象更与对整段文字的体验有关,而不是与单个的词有关。在良好的写作过程中,基本要点是“体验”和故事组织应当以表象形式来操作。词汇应当用来表达这些表象。理解和欣赏散文则应当是这一过程的颠倒,词汇应当用来唤起表象。当我们复述一个故事时,我们回忆起这些表象,并将它们重新编码成词汇,逐字逐句的记忆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它耗费了很多的记忆空间。由于“一幅图形代表着一个个词汇”,因而表象记忆代表了更为有效的贮存。课堂上所记下的大量笔记有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它干扰了本来可以更有效地贮存相同概念的表象过程。那些只附有一些关键字的图解,能使我们有可能将词汇用来辅助记忆,并使概念的结构保持清晰;而整篇的笔记则达不到这一效果。
托马斯·R·布来克斯利这段文字的阐述,给了我们这样四点启示:1、文中的几乎所有的“表象”均可用“物象”一词来替代,并且,不会遗失“表象”含义;物象更贴近文意的体验。2、语词与物象的关联,在文中已显端倪。“词汇应当用来表达这些表象。” 即本书阐述的“由物象知识向意象知识的转换” 3、语词与物象的相互转换,是我们思维过程的一种常态。“理解和欣赏散文则应当是这一过程的颠倒,词汇应当用来唤起表象。”即本书阐明的“由意象知识向物象知识的转换” 4、“具体词可以诱发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心理表象。抽象词(诸如‘道德’,‘ 理论’,‘ 自我’,‘ 能力’)诱发不起表象,因而对它们的记忆就没有了视觉记忆的帮助。” 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抽象词有没有物象?我注意到布来克斯利强调是“视觉记忆”即视觉物象(表象)。我们上文已经讨论过了有关理智和直觉获得的事物信息,不是感官能够感知得到的,所以这类物象,仍然需要理智的高度抽象思维的理解能力,才能唤起和进行把握。抽象词的语义,历来就是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
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人们经历反复实践感知实体后,使物象与实体达到了完善的符合一致性,成为永恒真理性知识,这在物理学化学数学等教科书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一方面我们受到感觉阈值的限制,直接感知世界事物的时空范围是有限的,不能保证象录像机一样全面无遗地将实体的信息获取。另一方面,由于世界事物是永远不停留地变动着的,即便是把全人类的历代人的感知范围相加,也不足以涵盖整个宇宙和社会的每一个细节。但是,我们能够回忆起感知过的实体物象,可以采取反复感知的方法进行弥补,使不清晰的物象逐渐形成完整而清楚。实践是一种反复感知的活动,它帮助我们加强和完善物象。或者获得新的物象,产生新的知识。这样,就需要物象要达到与实体更大范围或更深层次的同一,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的直接感知实体的进程,并且推动认识的发展和产生新的知识。就形成一个实体n实践感知n物象n思维n语言知识n思维n物象n实践感知n实体的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
物象具有达到对于实体的本质认识的功能。物象不仅仅是对实体的形状轮廓的感知觉记忆的图像,还是力图追溯实体的本来面目,使实物有鲜明、完整和稳定的图像,并追求把握或掌控实体的结构、运动轨迹、性能、演变方向。这是物象不同于表象或形象的区别。如果人们不能够通过物象达到对于实体的本质认识,那么,我们不知道人的思维还有什么更加可靠的途径。即便是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物象,实体的结构本身具有逻辑性,因此物象也不例外的是有逻辑的,原始逻辑实际上就是起源于物象逻辑。胡塞尔现象学提出“现象本质”的论点,就是人们可以通过物象能够认识实体本质的最有力的证明之一。关于物象思维认识事物本质,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文多处涉及到。
物象具有超越世界事物的时空界限的功能。这种超越是不需要语言文字的帮助作用的,恰恰相反,只不过是在需要表述的情况下,才使用语言文字的符号如音节、笔划和部首等。比如,我们能够记忆太阳和月亮的升起和降落,我们记忆星空和银河。我到峨眉山旅游就记忆着金顶的日出等;我到桂林漓江观光就记住月亮山等;我30年前在青岛服役,夏季多次去海水浴场游泳,那景色现在仍沥沥在目;我仍然记忆着童年上小学时因脚冻伤,比我大5岁同班堂叔背我去上学的情景;我仍未忘记童年时假期拾猪粪和放牛的时光;在中学学生物课时,通过300倍显微镜看到了植物的细胞等等。这些都是不需要语言文字记忆的东西,今天把它们写出来时,才用上了这段文字。它们都是以物象的形式超越时空的界线,贮存于我的头脑记忆之中。
参考文献:
(21)美)托马斯·R·布来克斯利著《右脑的奥秘与人的创造力》第58~59页, 董 奇 杨 滨 译 林崇德 校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1988/
(22)尹文刚:《神经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