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马克思说: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上述现有的,是指现实现有,仅有实有。此外的其他的那些生产条件,那就不管它们了。更坏或更好的生产条件,等等的生产条件,任何的生产条件,如果没有出现于现实的实际的实有的生产当中,如果不是现实存在实际发生的生产条件,就不管它们了。这里的现实,是任意时间任意当前之现实,譬如,当我们考察的是古罗马某劳动,则相对我们的考察来说,作为我们的考察对象来说,则古罗马某劳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当前,所谓的现实。
上述社会一词,指向了:社会上的,去看全社会,在各种社会关系当中去看的。但具体来说,看到的是制造任一种商品之任一行业。你只看一个角落行吗?不行,你得看全社会。你坐在家里从窗户里往外看,这能行吗?不行,你得从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视角上,在无数人们的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社会交往当中,这样去看。但是,看来看去,看完了看遍了,你不能把全社会全盘照搬,你得看到具体的东西具体的事情,看到社会当中的行业劳动。譬如让你找矿,那么在找矿过程中,你必须踏遍原野,必须从万水千山及其演变当中去找,但是,在找矿结果上,你必须拿出具体的某种的矿藏矿石,你不能把原野都挖过来,把任何的石头都搬过来,说这就是矿藏矿石。
上述生产条件,狭义来看,包括生产资料方面(其中包括技术装备的规模和水平,原料材料的供应等等),包括生产主体方面(其中包括劳动者的规模和水平等等)。广义来看,社会生产的生产条件,这还包括社会生产的社会环境等等(其中包括,有没有战乱内乱自然灾害,基础设施条件,教育科技条件,等等等等)。在这里,马克思是指的狭义,并且,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方面及其中的技术装备水平等等。换言之,在这里,马克思有所忽略了各企业的外部方面和各企业的共性方面,也是假设在相同的可比的情况下,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或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专门看各企业的内部方面,特别是技术装备、有机构成方面。
上述社会正常的,这个正常一词,即通常的,指非异常的,亦即,这强调突出了普遍一般,主体主流,排除了或者有所忽略了极端个别,排除了或者有所忽略了例外意外。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在市场竞争中,生产单位往往较多,生产条件往往趋同。而不趋同的情况,也往往不稳定,譬如,某时间上来看,此时,使用机械纺织机的占企业数量或产品数量的一半,使用手工纺织机的占企业数量或产品数量的另一半,则这种局面是不稳定的,很难持续,趋向于很快被打破。
但是,联系上下文来看,又从逻辑上来看,又从统计学数学的严密性要求来看,这应该是一切全部的,包括通常和异常的。
换言之,本来应该是这样的表述:是在现有的社会
平均的生产条件下(包括通常异常在内的全部生产条件之平均化均匀化)。
但是,马克思在这里却这样表述:是在现有的社会
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那么,马克思的上述表述,或许可能是:
1,剔除极少数的极端个别的个体后,普遍主流的无数个体,代表了总体的平均化水平,二方面的差异通常很小,可忽略不计。
2,站在世人和读者的立场视角来说,普遍主流的那些个体,形象化可视化表达了总体的水平。这样照顾到了通常的现实习惯。
3,是行文上的瑕疵,或者,是通常的笼统而言(因为不是这里的重心重点,或其他原因,所以有意无意一笔带过了之类)。
4,其他可能。
当然,在其他地方,对同样的话题事情,同样的有关的内容,马克思也是多次使用了“平均的生产条件”之类。
那么,马克思的上述表述,上述那一句原文,可以改写为: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者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
平均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而这,又可改写为:
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
平均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
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
某个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或者,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
平均化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
平均化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
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那么,原文的平均一词指向平均化。而平均或平均化亦即均匀化,平均或平均化亦即整体化。对吧。对不对啊?对不对呢?
所以,马克思上述表述,上述那一句原文,在符合原文原意的前提下,在体现意思意图、逻辑实质的前提下,其实也就是:
社会必要劳动,就是把那些实际发生进行的个别劳动,把各个企业等等的劳动,看成一个整体,看成一个行业的行业劳动。
把生产某一种商品同一种商品的若干个的企业劳动,看成均匀化整体化的劳动,看成行业劳动,这就是社会必要劳动。
令生产某一种商品同一种商品的各个生产单位或各劳动者的全部劳动=一个行业巨人它的劳动,这就是社会必要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同种同行的个别劳动之加总混合=行业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种同行的个别劳动时间之和=行业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个商品*行业劳动时间/行业劳动产量。
任意的个别劳动时间=若干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若干的行业劳动时间。个别产量越大则行业产量越大则行业劳动时间越大。
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生产单位的劳动,是个别个体的具体的劳动,即个别劳动。任一生产单位,里面有一个或多个劳动者。
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单位,通常是企业,主要是企业,但是,并非任何情况下都是企业,这还包括自耕农、个体户等等等。
上述行文中,是用企业劳动来代表各个生产单位的个别劳动。以企业劳动相对行业劳动,这样齐整好看。
社会上生产某一种商品、同一种商品的同种的且差别的各个的企业劳动,汇合混合成一个行业的行业劳动(即社会必要劳动)。
此时来看这个整体化行业化的劳动,来看这一个行业巨人它自个儿的一个人儿的劳动,则是平均化均匀化,均匀均质无差别的。
此时来说这个整体化行业化的劳动,来说这一个行业巨人它自个儿的一个人儿的劳动,则是非具象非形象,即是抽象化的劳动。
所谓抽象的劳动,所谓无差别的劳动,就是上述这么一回事。就资本论的原文原意,意思意图,也是这样,也只能是这样。
阅读解读资本论所说的抽象劳动、无差别劳动,要围绕资本论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及商品价值、交换价值,由此确定含义。
你不能反过来,用抽象劳动、无差别劳动,去解释去定义社会必要劳动、商品价值、交换价值。
你不能抛开资本论对社会必要劳动、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之阐述,单独独立,另行解读“抽象劳动、无差别劳动”。
本来,资本论说的抽象劳动、无差别劳动,都是用来勾勒描述社会必要劳动、商品价值、交换价值的。
本来,资本论当中,社会必要劳动、商品价值、交换价值,才是专门的独立的基本概念,而抽象劳动、无差别劳动并不是。
对吧?这个判断,这个结论,还需要引经据典,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