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23-2-5 13:24:35
1993110 发表于 2023-2-4 16:19
我说他摸黑,伸手不见五指,指点繁花似锦,美景无限。他非要强辩。看上面,这个就叫,羊头安在牛身上,是 ...
马克思说: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

体现,这是说,劳动和产品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仅有一个东西,而是说,产品这个东西,体现那个东西是劳动。而产品体现劳动,这在实质上,亦即劳动创造产品。这也不是说,产品的自身本身,其里面含有一种物质一种东西之类,叫劳动。

物化,不妨就理解成化物,劳动化为产物,劳动转化为产品。而劳动化为产物,这亦即劳动创造产物。物化,在这里也是指转化、化身。这边投入一种东西是劳动,那边出来另一种东西是产品,产品有唯一创造者是劳动,这么个意思。当然,这里有非常重要的词汇:人类。人类人们的劳动,人类人们的产品,这不同于非人类,这不是大自然的劳动,大自然的产品。

凝结,凝固,这也是在说体现、物化,是说产品是劳动的创造物,劳动量与产品量这二种不同的东西之间有转化关系、对应关系、等价关系。等价,在这里不是说等价格之类,是数学等意义上的等价。

体现,物化,凝结等等,这些不同字词的共同性所指,实质性含义,那就是劳动创造产品,从而二者有转化关系、对应关系、等价关系。

那么抽象人类劳动,这不是抽象的人类,不是抽象的人类干出抽象劳动,不是抽象的人类干出具体劳动。这一定是具体的人类张三李四王五。那么,具体的人类,当然自然,就干出具体的劳动。可是,具体的人类,干出抽象的劳动,这是怎么回事?

抽象人类劳动,一定来源于具体劳动,也不是具体劳动之外的其他劳动、额外劳动等等,也不是各种具体劳动之间的共性劳动、片面劳动等等,也不是劳动一般、一般劳动,也不是其他含义其他东西等等,有关理由有关分析这里就不多说了。譬如吧,你可以仅仅只看,你可以首先去看,总量具体劳动=总劳动=总量抽象劳动,这个等式,你说能不能有?又是否必须有?这个必定如此,也必须如此,进而,这也排除了这一个别劳动,在生产过程或者交换过程(此时是商业化生产,处于市场的磁场之内,但不能引入交换环节及交换价格、交换价值)或者其他过程等等当中,让渡了自身个别劳动的一部分,给了那一个别劳动,如同这棵树让渡了树杈树枝树叶给那棵树一样,等等之类。进而,这也排除了不同具体劳动之间的共性劳动(你说这就是抽象劳动),因为,你这个共性劳动,你如何计量?不同的共性劳动之间,必须得相同相等了?总量上看,你说的总量共性劳动等于总量个性劳动、总量具体劳动吗,不等于啊?等等之类。继续深究下去,种种深究之后,则所谓抽象劳动,只能是个别的具体劳动之渐次加总。

那至于说了,资本论阐述抽象劳动的有关原文当中,有时候,似乎有劳动共性、共性劳动的意味,似乎有劳动一般、一般劳动的意味,等等意味。这个,第一,这些有关原文,要看成解释性说明性的,不看成直接的正式的定义,第二,这些有关原文,可以看成是,对同一个东西,从不同视角去看它(这不是任何分割分裂、抽取提纯),它始终是完整的同一个,而不是这一方面和那一方面,这一片面和那一片面,这一部分和那一部分,这种属性和那种属性,这些成分和那些成分,等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这说的是同一个山,始终在说完整的同一座山,不是说这个山岭和那个山峰。张三在家是家长,完全是家长,张三在校是老师,完全是老师,则这个张三是同一个张三,就一个的张三,完整的张三,而不是说,张三这一面是家长,那几斤是老师,或那几片是老师,或那些时段里是老师,等等之类。这仅仅因为视角的不同,则同一个张三,就一个的完整的张三,这样看张三是家长,那样看张三是老师。第三,这些原文,要从加总混合的意义上去看,在混合劳动的意义上,去看整体化的抽象劳动,个别化的具体劳动,而这,就是统计学上总体个体之数量关系而已,是平常正常普通普遍的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手法而已(在当时,统计学还不成熟发达。在当时,这种手法是先进的。在当时和现在到未来,这种涵盖处理社会现象的思想能力是高超的)。这样去看,一通百通,一顺百顺,一目了然,能够把资本论的各个有关概念,各个有关观点,各个有关理论,各处有关原文,给贯穿贯通起来。

所以说,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交换价值,这在实质上,这归根到底,要归结为劳动与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劳动与劳动之间的数量关系。
你不能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里的劳动,劳动创造了商品,等等之类,说完这就完事了。像资本论说,总价值=总价格,总剩余价值=总资本利润,等等,这都是直接的具体的明确的数量关系,并且,还需要用,也只能用有关的数量关系,才能分析说明经济活动。
所谓数量关系,在这里,是二者之间有没有直接关联、直接对应、直接转化。如果有,进而,则有等价等于之类,大于小于之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5 19:14:33
以上有关内容也是说,我们可以不再提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等等,等等,而是直接去说劳动,去说产品,说劳动与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说劳动与劳动之间的数量关系,等等,等等,这样就可以了。

像商品二重性,这归根到底,是说劳动量与产品量的对应对等。像劳动二重性,这归根到底,是说个别劳动的渐次加总。

这样一来,马克思的意思,意图,马克思所指的东西,所指的事情,都被表达了,属于对资本论有关内容的概括复述,翻译意译。

这样一来,理论体系更简单,理论内容更简洁,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6 10:56:04
1993110 发表于 2023-1-29 18:53
驾驭利用自然物人工物之人类劳动发生过程=人类他们的驾驭利用下,自然物人工物它们的自然运动=人类产品出现 ...
驾驭利用自然物人工物之人类劳动发生过程=人类他们的驾驭利用下,自然物人工物它们的自然运动=人类产品出现过程
人类在自然当中。但是人与物不同,人世间与自然界不同。譬如西瓜有瓜皮、瓜瓤、瓜子,则瓜子与瓜瓤有区别,与瓜皮有区别,与西瓜也有区别。自然界的人类,自然界的物类,二者还是不同的。

人世间在自然界当中。但是这里不是指物理学空间,没有地理学界限。人世间是人类的自身的社会的生活,像人类,家具,房屋,院子,街道,搞任何活动,有相互关系,则这些都属于人世间。另外来看,这些也随时随地都是宇宙粒子,搞自然运动,属于自然界。

所谓自然物,自然力量,自然运动,自然存在,自然产品等等,在这里,是指自然界的自然产品,非人类产品。像阳光雨露,天然风力,天然酵母菌,野生野蘑菇等等。这些,也不是人类市场的人类货物,没有人类市场的价钱市值。

所谓人工物,人类力量,人类劳动,社会存在,人类产品等等,在这里,主要指人世间的人类产品。人类产品,这包括,人类窃取获取的天然风力,人类采集采摘的野蘑菇等等。人类力量,也不是人类肉身的体力,而是人类所掌握利用的自然能力,像人类收获的天然风力,人类收获的天然酵母菌的发酵力,人类驾驭利用的体力,等等,这也体现人类掌握利用各种存在的自身能力。像古人打仗,顺风而下顺坡而下的冲锋,这就是人类的自身的力量,是人类所拥有所使用的自身的自然的风力重力体力,体现人类掌握利用存在之能力。像大洋洲的早期人类,据说,用火猎取野兽,甚至灭绝了许多猛兽,则这个天然火力就是人力。这是人类的自身力量,也体现了人类拥有使用天然力量的人类能力。(人类掌握利用的)天然风力、天然酵母菌等等,这已经是人类力量了,这体现着人类能力,另外来看,这也是人类有关劳动的成果,是人类产品。人类力量,人类能力,人类产品,三者并非截然不同互不相干的东西,而是从不同视角来看的,是在不同语境来说的,各有强调突出。这些,也可以是人类市场的人类货物,可以有人类市场的价钱市值。

可以说,自然产品是自然产品,而人类产品是人类的自然产品,是人世间的自然产品,是人类所拥有所使用的自然产品。

在这里,自然产品是非人类产品,而人类产品是人类的自然产品。

在这里,在人类劳动过程中,人类所驾驭利用的不仅仅是社会存在、人类产品,那也有自然存在、自然产品。
在这里,所谓人类产品可以说是人类的自然产品,而所谓自然产品那就是自然的自然产品,是单纯的纯粹的自然产品。
譬如吧,人类把面团放到盆里,等待天然酵母菌来干活,诱使诱导主使主导天然酵母菌来干活,则此时的酵母菌是自然产品。天然酵母菌它在人类面盆面团里自动发酵当中,这又属于人类的天然酵母菌了,即属于人类产品。天然酵母菌它发酵完了,人类留个天然酵母,则这个天然酵母就属于人类产品了。人类再对天然酵母培育,驯养,筛选,提纯,嫁接,编辑,得到更好更有用的天然酵母,这还是人类产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6 15:02:03
驾驭利用自然物人工物之人类劳动发生过程=人类他们的驾驭利用下,自然物人工物它们的自然运动=人类产品出现过程
人类劳动是人类驾驭利用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的活动过程。
作为当前考察对象的任一当前劳动,这可以表达为:若干人对若干物的若干时间的驾驭利用=若干的驾驭利用的人类过程。

在这个人类活动过程中,人类是活动主体,过程是人类活动,他们在劳动在创造在发生进行,而各种物它们内含其中是作用利用对象也是人类活动的手段方式(即人类科技,也体现生产力水平),而产品出现是人类活动的创造状态也是人类活动的创造结果(也体现生产力水平,及劳动效率)。
这另外来说,这个过程作为人类过程,也只需要考察人类即可,不需要考察物类。在计量核算活动量过程量的时候,也只需要考察人类劳动量,不需要考察物类运动量。并且,物类的存在,物类的运动,已经被人类驾驭利用的活动量过程量给涵盖了,已经被人类劳动的手段方式给涵盖了,已经被人类创造状态创造结果给涵盖了。
作为当前考察对象的任一当前劳动,这可以计量为:若干人(对若干物的)若干时间的驾驭利用活动过程=人类产品出现过程。
这换句话说,最上面的上述等式有左中右三个部分,则中间部分可以省略忽略,有时候可以省略忽略,在这里可以省略忽略。

那么,上述的若干物,劳动所利用的若干物,这包括有关的自然产品(劳动量等于零)和人类产品(劳动量大于零),从而也有其他的人类劳动量,从而又要这样来表达来计量:
若干人(对若干人类劳动量的若干自然产品人类产品的)若干时间的驾驭利用活动过程=若干的驾驭利用的人类过程。

上述并不能写成:当前劳动量+以往的其他的劳动量=若干的驾驭利用的人类过程。
因为,上述是针对人类他们来看来说的,亦即针对他们的任一当前劳动来看来说的,并不针对其他的劳动过程。
因为,针对任一当前劳动来看来说,当前对自然物人工物(有物化劳动量)的驱动,这不能简单看成,相关劳动量之间的相加关系。

那么,等到再去针对产品它们来看,则它们的最终出现可能经过了多种环节多种劳动等等,从而才能有,从而才有了:
产品它们的各环节等等的人类他们的劳动量=人类他们的当前劳动量+人类他们以往的其他的劳动量。
这简写成:产品它们的劳动量=以往劳动量+当前劳动量。

作为当前考察对象的任一当前产品,它们的最终出现可能经过了他们的多种环节多种劳动等等,
所以,这可以表达为计量为:以往劳动量+当前劳动量=当前产品量。
亦即,人类驾驭利用过程1=人类产品出现1,人类驾驭利用过程2=人类产品出现2,人类劳动3=人类产品3,。。。。
即有:人类劳动1+人类劳动2+人类劳动3。。。=某一最终化产品它的当前出现。

上述,如果按投入产出的顺序来说,则他们先劳动,进行劳动投入劳动,后得到产品它们,投入劳动量=得到产品量。
如果针对产品它们来说,倒回头来说,则是:既有既成的商品量(产物量)=(它的劳动量=以往劳动量+当前劳动量)。

前面帖子当中说到,譬如,(以往劳动量A+当前劳动量B=产品它的劳动量C)=产品它的实物量物品量,
那么,劳动量A,劳动量B,劳动量C,分别是三种不同的劳动,且往往分别是混合劳动,互相之间也难以比较,等等。
那么,劳动量A,劳动量B,劳动量C,分别有各自的劳动量,实际发生客观存在的劳动量,且分别是相对一成不变的劳动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9 18:46:56
驾驭利用自然物人工物之人类劳动发生过程=人类他们的驾驭利用下,自然物人工物它们的自然运动=人类产品出现过程
复述一下,再次说一下,

人类张三驾驭利用一大堆自然产品人类产品=“一万吨货物从这里到那里”这个人类成果人类事件出现了。
核算计量上述过程,仅仅是核算计量张三的劳动,只能是核算计量张三的劳动,且劳动量=劳动时间=成果量。
像张三,驾驭利用风帆,获得了巨大的自然能量、天然风力,则这些都是人类张三的自身力量。
像张三,驾驭利用帆船,驾驭利用一千人年制造出来的帆船,则这些都是人类张三的自身劳动。
就是说,在这里,不需要单独另外,再去核算计量被驾驭利用的自然产品人类产品,再去核算计量被驾驭利用的自然力量等等。
就是说,在这里,劳动者的自身劳动,这已经涵盖了被驾驭利用的那一切力量、一切成果、一切物品了,并体现于劳动的产品。
不是说,自然力量、自然产品、人类产物成果等等,它们没有利益诉求或者它们不是主体等等就被省略忽略了,而是由于上述。
对任一人类劳动的计量核算,对这个人类创造过程的计量核算,那就是核算计量此一过程此一环节之劳动者之劳动。

李四驾驭利用一大堆自然产品人类产品=李四劳动之产品(从面粉到面条之劳动之产品)一百吨面条出现了。
如果核算计量上述过程,则就是核算计量李四本人的劳动。
此时,如果不是核算计量人类劳动,如李四他的劳动,而是核算计量人类产品如面条它的劳动,它各环节上的他们的劳动,
则有:面条它的劳动=以往劳动(面粉及小麦等等等的各自有关劳动)+当前劳动(从面粉到面条的加工劳动)。
则有:面条它的价值=补偿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等等。
此时,似乎是,引入并计量了物化劳动(对应那些生产资料实物),而没有引入生产中的天然力量自然产品等等。所谓引入并核算物化劳动、生产资料,如上所述,这其实是因为,这仅仅是因为,最终化的产品它有各个生产环节及各种物料,各有各的人类劳动,需要将这些人类劳动进行加总,从而得出人类产品它们的劳动,即它们之他们的劳动。

以往劳动,是相对当前考察对象的某一劳动,这么相对着来说的那些有关的其他的劳动。这也叫死劳动,也叫物化劳动等等。
当前劳动,是作为当前考察对象的某一劳动(譬如一百年前的某劳动,或昨天的某劳动,今天的某劳动,明天的某劳动等等)。这也叫活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0 10:25:47
驾驭利用自然物人工物之人类劳动发生过程=人类他们的驾驭利用下,自然物人工物它们的自然运动=人类产品出现过程

上述等式,依赖于唯有人类劳动创造人类产品。上述等式之类,还是可以的,能立得住,能经得起各种的反复的冲击。不过,这是否就没有差错瑕疵,是否就没有其他视角其他表述,是否就没有更好的视角表述等等?这可不好说。像等式两边,量纲单位的不一致,这就需要对待,需要处理,其中也包括,对人类所谓的相等,对人类视角的等价,需要进行深入学习深入探析等等。这个先用着,以后慢慢琢磨,不断打磨。

上述等式中,像原始人张三,他偶然不经意发现了象群,并观察判断出象群它们的动向(或者诱导驱使象群赶往某个方向),并提前爬到适当地点的山崖上,用一百公斤的体力,作用于一千公斤石头的适当位置,驱使石头在适当时机和适当方向滚动坠落。石块它自身自动的天然自然的坚硬力冲击力击中象群,张三他收获天然猛犸象,创造了三吨人类食物。设这个过程前前后后的钟表时间为2小时,则这个过程可以表达计量为:张三劳动的2人小时=张三产品的三吨大象。意思是说,张三在2小时期间的所有瞬间上,不断进行了这些那些的主体活动,使得三吨人类大象出现。在这当中,就包括了张三对有关各种自然力量之收获俘获,转化为张三的自身力量,就涵盖了张三对象群自身自动之掌握利用,对石头自身自动之掌握利用,对地球的地形重力等等其他自然存在之掌握利用,转化为张三的自身产品。换句话说,对这个过程的生产力你不能表达为张三的体力+石头的坚硬力冲击力+等等等之类,对这个过程的生产你不能表达为张三+石头+等等等之类。这整个过程,是人类和物品、主体和客体的共同参与,是张三和自然自动的互相作用,确实如此,但是,这也是人类张三对自然自动之张三掌握利用。

根据上述等式,根据对人类劳动人类生产这整个过程的计量核算,根据对他的计量核算,又可以针对人类产品进行计量核算,对它进行计量核算:
(以往劳动量A+当前劳动量B=产品它的劳动量C)=(产品量=产品的任意产值量)。
那么,劳动量A,劳动量B,劳动量C,分别是三种不同的劳动,且往往分别是混合劳动,互相之间也难以比较,等等。
并且,当前劳动,以往劳动,都分别可以细分为: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可是,这也难以划分。你针对劳动谈劳动,针对劳动来细分劳动,那就难以进行具体的划分。
像1天人劳动量A,这是多少天人劳动量C?这个不知道,很难搞。
像1天人当前劳动,其中必要劳动多少天人,剩余劳动又是多少天人?这个不知道,很难搞。
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2 15:08:12
(以往劳动量A+当前劳动量B=产品它的劳动量C)=(产品量=产品的任意产值量)
像面条这种产品,它有:
小麦种植环节的劳动量=以往劳动量+当前劳动量=小麦出现量,
面粉加工环节的劳动量=以往劳动量+当前劳动量=面粉出现量,
面条加工环节的劳动量=以往劳动量+当前劳动量=面条出现量,等等。
将上述各环节的各有关的劳动加总起来,就得到面条这种产品的劳动:以往劳动量A+当前劳动量B=面条它的劳动量C
上述加总,需要避免重复核算,不能把某一劳动重复加入。或者说,如果需要重复加入,得有明白,有说明。
上述计量核算,也体现了先投入劳动进行劳动,随之产品出现,之后再得到了产品。
上述等式中,难以在劳动量A、劳动量B、劳动量C三者互相之间进行换算,也难以具体划分出三者各自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将上述人类劳动过程,改按商业化、投资牟利、投入产出、财务核算、生产要素、资本化等方面的立场视角来看,则有:
某一时期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得到了产品,这是从物品实物上来看来说的。
某一时期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得到了产值,这是从价钱市值上来看来说的。
财物都值钱都相当于钱。产值是产品的任意的价钱市值,产值=预期收入,预期收入*销售比例=销售收入即实现收入。
上述中,主观上不去考虑自然力量等等,不去考虑自然产品等等,因为这不是老板等等的投入,不需要老板等等耗费、花钱。
符合→,说明先后顺序,这替换成等号比较困难比较麻烦,这或许在某些某种意义上可以引入等号,替换成等号。

在得到了产品产值之后,对既有的产值,可以分解如下:
既有产值=若干份额产值(生产资料等成本)+若干产值(劳动力成本)+若干产值(成本加成)=其他成本+工资+预期利润。
这种分解,也是分配,在各种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初次分配,也涵盖包括初次分配中,阶级内部的成员之间的分配。
这种分解,也是配给。本来,是先有投入(投入各种实物财物,各有价钱),后有产出(得到了产品产值)。现在,将既有的产值,倒回头来,再配给到先前的人力物力财力之投入上,用产值的份额作为计量标准,倒过头来重新核算计量了投入,倒贴在投入身上。
上述中,说的是成本(这样简便),而不是说资本(这样全面但不简便),是用成本一词代表了资本一词。
那么,有当初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之价钱市值,现在倒回头来,又有产值分解配给的以产值来核算计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之投入,二者之间可能有差异,包括财务核算上的处理、调账等等所造成的差异(其中包括跨期核算、不同时期的不同核算所产生的差异)。不过,在许多时候,二者之间是一致的,是可以一致的。

将产值分解=若干份额产值即其他成本+(若干份额的产值即工资+若干份额的产值即预期利润),用劳动量来改写,则有:
商品价值量=相应份额的物化劳动时间+(相应份额必要劳动时间+相应份额的剩余劳动时间)。
上述等式,其实是商品价值量的分解,是倒回头来把商品它的既有可知劳动时间,进行分解,配给到各环节各种劳动身上。
也就是说,产品它的劳动量C=若干份额的劳动量C即生产资料价值+若干劳动量C即劳动力价值+若干劳动量C即剩余价值。

此时,在任一产值及其分解的前提下,商品价值量随之分解,物化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三者之间的比例也被具体划分。
当然,劳动量C分解配给的以往劳动量A等等,用劳动量C来表现的以往劳动量A等等,那并非实际的以往劳动量A等等。以商品价值量(混合劳动量C),分解之后,分成几块之后,来核算计量的已往劳动量(混合劳动量A)、当前劳动量(混合劳动量B),与实际发生的混合劳动量A本身、混合劳动量B本身,互相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劳动种类劳动数量上有差异有差别。

此时,用价钱核算计量的利润率(预期利润/生产资料等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等),用劳动核算计量的利润率(剩余劳动量/物化劳动量和必要劳动量,等等),二者也总是一致。虽然,当然,产品的价钱市值不是唯一的,是随行就市的,可以随时变动。

那么,可以做上述换算改写吗?应该做上述改写换算吗?
因为,劳动量=产品量=产品的任意价钱市值(这是对资本论有关观点的拓展。资本论说,总量价值=总量价格,商品价值量=生产价格,等等。生产价格是平均化价格之一),所以,能做上述换算改写。
由于价值量与产值量的对应性关系和等价性关系(更一般来说,由于任一劳动量与其任意产值量之间的对应性等价性的关系),以及,由于前面所说的,难以比较和换算各种劳动,难以具体划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由于产值的有关分解,有关的财务核算,是通常的普遍的现实的,所以,有必要做上述换算改写,应该做上述改写换算。

当然,跟随着产值的分解配给(且产值还可以随时变动)之价值量的分解配给,这会产生某些差异(如上述所说),这和实际并非完全一致。这一点,可能也是不理想的,不令人满意,也有待于不断探索,不断琢磨。
但是,在整体上总量上并没有变化。产值分解配给与否,价值分解配给与否,不会改变各自的合计数,不会增减各自的数量,数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而且,各种劳动之间,确实难以比较,难以换算,等等。不过,各种的各个劳动,无论是个别劳动还是行业劳动,无论是哪一个环节的劳动,无论是以往劳动或是当前劳动还是商品劳动,无论互相之间有没有差别差异,都是对应对等相关的任意产值的,分别有各自的对应对等关系,总是有这种对应对等的关系。那么在任意环节之任意产值之分解当中,1份的小麦种植劳动,总是对应1份的小麦产品产值,也总是对应1份的面条产品产值,诸如此类。那至于说了,这1份的小麦产品产值具体是多少,这1份的面条产品产值具体是多少,都相对不重要,总是1份而已。那至于说了,这1份的小麦种植劳动,是几人天小麦种植的个别劳动,是几人天小麦种植的行业劳动,又表现为几人天面条它的劳动等等,都相对次要了,总之是1份而已。换句话说,在有关的数量上,互不等同,但是在有关的份数上,可以相同相等。确切来说,譬如,假设在若干吨面条它的生产中,有若干人天的面粉劳动,可知有100人天的小麦种植劳动。那么,这100人天的小麦种植劳动,对应若干公斤小麦或者18000元钱,对应面条产品产值中的2000斤面条或者18000元钱,而67人天的面条它的劳动,也对应面条产品产值中的2000斤面条或者18000元钱,则由于这种同时并存的对应关系,由于这种同构关系,就说:100人天小麦种植劳动与67人天的面条劳动,在多环节生产过程中(小麦种植也可以看成面条商品的一个车间,面粉加工、面条加工也分别是车间之一),在特定的此一关系中,二者互不等同且可以互相表达,二者不能换算且可以互相替换。同样,各环节的各种劳动,也各有各的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也因为上述对应对等关系,得以具体划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2 19:10:42
前面说,上述等式中,难以在劳动量A、劳动量B、劳动量C三者互相之间进行换算,也难以具体划分出三者各自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上述,是始终如此的,总是如此,亦即不因为下面的内容而发生改变。这也是就劳动谈劳动,在劳动之间,在劳动内部,仅在生产过程,来谈上述。

那至于说了,当引入了交换引入了产值(亦即引入了交换价格,以及也引入了交换价值),当在产值的分解当中(此前提下,此时也是在产品量的分解当中),上述问题有了另外的解决,其他的解决,这个不影响上面的结论。而且,这种引入,也另有必要性合理性,也主要不是为了解决上述难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3 14:25:47
以往劳动量A+当前劳动量B=产品它的劳动量C=产品量=产品的任意产值量。

根据上式可做以下推导变换:

以往劳动量A+当前劳动量B=产品它的劳动量C=产值量

以往劳动量A+当前劳动量B=产品它的劳动量C=产值分解为产值*c1%+产值*c2%+产值*c3%

以往劳动量A+当前劳动量B=(价值量*c1%+价值量*c2%+价值量*c3%=产值*c1%+产值*c2%+产值*c3%

以往劳动量A+当前劳动量B=价值量*c1%+价值量*c2%+价值量*c3%=产值*c1%+产值*c2%+产值*c3%

上述中,

c1%+c2%+c3%=100%。产值*c1%是生产资料等成本,产值*c2%是劳动力成本,产值*c3%是预期利润。

产品它的劳动量C也随之分解为:价值量*c1%是以往劳动量,价值量*c2%是必要劳动量,价值量*c3%是剩余劳动量。

产值分解之后,价值量随之分解。分解后,价值量成了整齐划一的统一通行的表达标准,价值量的份额表达了互相不同的其他各种的劳动时间。分解后,价值量*c1%可以配给替换表达以往劳动量A,但并非等同于以往劳动量A,也并非消除了以往劳动量A当前劳动量B也如此,等等。

另外,分解后,以价钱核算的利润率,以劳动及产品核算的利润率、收益率或资本增殖率等等,也能够总是保持一致。否则,就难以保持一致,也难以进行核算等等,都完全有可能。
再一点,产值是某一种商品的价钱市值。商品价值是某一种商品的价值,是生产供给该种商品的劳动(价值即劳动。至于进一步说,这都是什么劳动,怎么核算这劳动,则相对来说是另外的问题了)。当产值分解,当价值量分解,当价值量成了整齐划一的统一通行的表达标准,这都是针对该种商品(数量为若干)来说的,并不能扩大到其他种类的其他产品。

以往劳动量A是当初的实际的具体的有关劳动量(在当前来看是物化了的劳动量)。价值量*c1%则是当前商品之当前价值量的一部分,是(以多种行业劳动加总混合核算出来的产品它的劳动量C之一部分当前劳动量B也类此,等等。

当前劳动量B包括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二部分,但难以具体划分。在价值量分解之后,以价值量作为衡量标准或者确切来说作为表达标准,以价值量的若干份,以生产出来的产品它的这种这些劳动时间,倒回头来配给到生产该种商品的各环节的其他各种的那些劳动时间身上,作为其他各种的实际具体的劳动时间之经纪人代言人化身替身,这样确定了具体的划分比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4 14:58:26
(以往劳动量A+当前劳动量B=产品它的劳动量C=产品量)=(产品量=产品的任意价钱市值即产值)
上式的左边括号部分是生产过程,右边括号部分是交换过程。

针对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内部来看,是分别在各环节上,先投入了进行了各种劳动,随之随后,得到了某种产品。此时,劳动量相对一成不变,产品量相对一成不变。此时,1人天的以往劳动量A或当前劳动量B,是多少人天的劳动量C?是多少个产品?这个不知道,很难搞。此时,对任一环节的任一当前劳动来看,必要劳动量和剩余劳动量之间的具体比例是多少?这个也不知道,很难搞。此时,1份的劳动量C、商品价值量,总是对应对等1份的产品。

针对交换过程,在交换中产品是随行就市的,价格可以瞬息万变。此时,任意的一切价格,任意的价格之一,分别对应对等产品量,总是对应对等产品量,从而也对应对等劳动量。虽然,产品量相对一成不变,劳动量相对一成不变。换句话说,1份劳动量C的那些个产品=1份产品的那些个产品=1份产值的那些个产品,甭管各自的具体数量是多少,总的份数总是相等。你把劳动分成100份,产品也分成100份,任意产值也分成100份,这当然都是100份。或者都分成若干份(譬如产值三千元就都分成三千份,若产值是八百万元就都分成八百万份等等),那么,这当然份数相等,都是这若干份。
此时,产品可以是自身的价格之一。这是以实物计量的价格,不是以货币计量的价格。像地主佃农约定,待秋后打粮之后,地主拿四成(即地租,可以看成预期利润),佃农拿六成(这可以看作成本,佃农自筹或租借来的种子水肥农具耕牛等等方面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这不含土地方面等等的损耗,不含地主的资方财物等等损耗。或者说,土地损耗,资方财物的损耗,这些方面的成本,如果有的话,就包含在地租当中了),这就可以写成:秋后收成=产值=预期收入=其他成本+预期工资+预期利润。这个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地租四成/成本六成,这是很高的,剥削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地租减有关耗费)/(成本减其他成本),这也很高。当然,上述写法是大体说个意思,不一定专业规范,不一定确切全面,需要推敲修正。


以往劳动量A+当前劳动量B=价值量*(c1%+c2%+c3%=产值*(c1%+c2%+c3%
产值*(c1%+c2%+c3%)=价值量*(c1%+c2%+c3%)=以往劳动量A+当前劳动量B1+当前劳动量B2
上述是产值分解之后,价值量随之分解之后,既有后果既有产出分解之后,可以倒回头来配给到投入身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5 15:40:33
将有关原文转帖如下:

不以资本有机组成部分的变化或资本绝对量为转移的利润率波动,可以在下述情况下发生:预付资本——不管是以固定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流动的形式存在——的价值提高或降低,是由于预付资本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增加或减少,而这种增加或减少与现有的资本无关。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已经消费掉了的除外。因此,前面关于商品价值的分析,如第一卷,是以再生产的条件不变为前提的。这种再生产可以在和原有生产条件不同的、更困难或更有利的条件下进行。如果在改变了的条件下再生产同一物质资本一般需要加倍的时间,或者相反,只需要一半的时间,那末在货币价值不变时,以前值100镑的资本,现在则值200镑或50镑。如果这种增值或贬值以同等程度影响资本的一切部分,利润也就会相应地表现为加倍的或减半的货币额。但是,如果它包含着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就是说,使可变资本部分对不变资本部分的比率提高或降低,那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就会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提高而提高,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降低而降低。如果只是预付资本的货币价值(由于货币的价值变动)提高或降低,那末,剩余价值的货币表现就会按相同的比例提高或降低。利润率则保持不变。
前面的许多帖子,一方面是思索探索,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细节性技术性的思索。另一方面,是为了理解解读上述这段原文。

马克思的原文,有原文的书面意思,有写作的实质意图。意图是任务目标,意思是具体方案。
譬如,任务目标是消灭对面山头的敌人,并占领山头,这是意图。而具体方案,就是迫击炮的使用方案,手榴弹的使用方案,步兵进攻的时机路线,如何正面进攻,如何侧面进攻,如何佯攻,如何主攻,等等等等,这是意思。
假若,我们的装备变化了,有了轰炸机无人机,有了榴弹炮火箭炮,有充足的钻地弹云爆弹等等各种弹药,有了单兵榴弹炮单兵导弹等等,那么,任务目标不变,但是具体方案就变了,就不用手榴弹了,就不是原来的兵力配置、进攻路线了等等。甚至说,不分时机路线了,随意开火,直接轰平就行了,连步兵都不需要进攻了,策略谋略也不玩了,连战术都不讲究了。
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保持意图,则可以改变意思。对资本论原文,当在阅读解读的时候,可以翻译,可以意译,可以编译等等。

利润率有多种,像成本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像个体利润率,总体利润率,像行业平均利润率,社会平均利润率,像同一企业,有三年平均利润率,五年平均利润率,这一期利润率,那一期利润率,等等,等等。在这里,说一下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总资本的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总利润/总资本=总利润/(总不变资本+总可变资本),这是用货币、价钱来核算的。
也可以写成:平均利润率=总剩余劳动量/(总物化劳动量+总必要劳动量),这是针对实物等等,用劳动来核算的。
上述中,
总资本,总利润等等,都是某一核算期的。这譬如,以一个月为一期,以一年为一期,以三年为一期,等等。
总资本是一定范围内的总资本,譬如全人类全世界的,或某国的,或某地方的,或某区域的等等。
总资本有广义,包括所谓的金融资本,土地资本,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等等,也有狭义,特指商品生产中的资本,或者特指实体经济资本等等。
总利润是产出值、产值中的利润,是预期利润,不是销售利润实现利润。
总利润有广义,泛指任何资本增殖、资本孳息,也有狭义,特指商品的产品利润,等等。
总不变资本,这可以泛指用于生产经营等等的物(所谓人工物,和所谓天然物如地皮)和钱。而总物化劳动量,是特指物品的,包括自筹自制的产品,包括外购的产品(含劳务服务),甚至包括土地、地皮、地下资源等等。所以,总不变资本,总量物化劳动,二者不是必然一致,可能有差异,这点就需要被关注,进行技术性处理。
总可变资本,泛指任何工薪,包括工资及有关奖金、有关福利等等。而工薪,可能有欠发现象,应发总工资与实发总工资可能不一致。而雇工,可能是泛指总资方直接雇佣的任何人员一切人员,也可能是特指商品生产中的搞生产经营的雇佣人员,也可能是特指能提供任何资本增殖的任何雇佣人员等等。
总剩余劳动量,总必要劳动量,与上述有关,参见上述。
在劳动量的核算上,也可以按当初的社会必要劳动来核算,也可以按当前的社会必要劳动来核算,各账各算,分别都对。
在劳动量的核算上,也可以按各自的实际的劳动时间,也可以统一按产值分解之后、价值量分解之后的配给,分别都对。
等等等。
在这里,暂时暂且,故意忽略上述种种差异,和其他可能出现的差异,先不考虑这些差别,这些事情。

平均利润率=总利润/总资本=总利润/(总不变资本+总可变资本),
上式可以变换成:平均利润率=(总利润/总可变资本)/(总不变资本/总可变资本+总可变资本/总可变资本)
总利润/总可变资本,这是(总体来看的)剥削率。总不变资本/总可变资本,这是(总体来看的)资本有机构成,简称有机率。
上式可以改写成:平均利润率=剥削率/(1+有机率)。
此时来看,资本利润率特别是总资本的利润率,关于剥削率、有机率,基本上取决于这二者,反而与资本数量等等相对无关
此时来看,如果剥削率在整体上长期上是上升趋势,则实现利润率就是下降趋势。有点相当于边踩油门边踩刹车。
此时来看,如果有机率在整体上长期上是上升趋势,则平均利润率就是下降趋势。有点相当于车身越重速度越慢。

设有任意二个时期(有先有后,时期1为先,时期2为后,为相连相接的二个时期,或者不相连不相接的二个时期),二个时期各有各的利润率、剥削率、有机率。
则有:平均利润率1=剥削率1/(1+有机率1),平均利润率2=剥削率2/(1+有机率2),
二者相除有:平均利润率2/平均利润率1=[剥削率2/(1+有机率2)]/[剥削率1/(1+有机率1)]
相除后,如果等于1,说明利润率不变。如果小于1,说明利润率下降了。如果大于1,说明利润率上升了。
当相除结果=1,即[剥削率2/(1+有机率2)]/[剥削率1/(1+有机率1)]=1,
则有:剥削率2/剥削率1=(1+有机率2)/(1+有机率1)。这就是说,平均利润率不变,需要剥削率不变,有机率不变。
当相除结果<1,则剥削率2/剥削率1<(1+有机率2)/(1+有机率1),即平均利润率下降,需要有机率相对更为上升。
当相除结果>1,则剥削率2/剥削率1>(1+有机率2)/(1+有机率1),即平均利润率上升,需要剥削率相对更为上升。
以上利润率、剥削率、有机率,都是总资本这个总体的,体现整体特性、总体趋势。
如果在个体上,在个体之间,那就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了,但是,任一个体样本,仍旧体现一般规律总体趋势,照样适用上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5 22:43:34
平均利润率=总利润/总资本=总利润/(总不变资本+总可变资本)
平均利润率=剥削率/(1+有机率)

马克思说:在其他一切条件(包括全部预付不变资本的价值)已定的前提下,平均利润率取决于总资本对总劳动的剥削程度。

马克思说: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相比的这种逐渐增加,就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从而同被推动的总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6 10:51:20

当前劳动,是作为当前考察活动之当前考察对象的某一产品之某一劳动(譬如一百年前的某劳动,或昨天的某劳动,今天的某劳动,明天的某劳动等等)。这也叫活劳动。

以往劳动,是相对着当前考察对象的某一劳动,以这个某一产品之某一劳动为坐标为界限,相对着来说的那些有关的其他的劳动。这也叫死劳动,也叫物化劳动。

当前劳动不等同于当今劳动、目前劳动、现在今天发生的劳动。所谓当前,这是说当前考察,对任一劳动的当前考察,不是说作为考察对象的那任一劳动就一定是当前今天发生进行的。反而,作为当前考察对象的那劳动,可能是一百年前的某产品的某劳动,等等。

以往劳动相当于上游环节上道工序的劳动,这不等同于往期劳动,这其中就包括当期劳动。像这边抽水,那边制冰,二者间隔不到一秒钟。但是,当我们的考察对象是冰块的劳动,则针对冰块这种产品来说,抽水是以往劳动,制冷是当前劳动。虽然,二者是同期进行同时启动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6 13:23:36
将有关原文转帖如下:

不以资本有机组成部分的变化或资本绝对量为转移的利润率波动,可以在下述情况下发生:预付资本——
这句话的重点重心,不是说资本有机构成,是说一定有机构成下的不变资本部分和可变资本部分,即整个资本、资本总量。
这句话是说,不以资本总量为转移的利润率波动,
这句话是说,资本有机构成会发生变动,亦即不变资本数量和可变资本数量会分别有所变动,从而资本规模也会随之变动,但是,资本的规模,任意变动下的资本规模,并不决定利润率,并不决定利润率的变动。那么,利润率的波动有多种情况,其中包括,可以在下述情况下发生:预付资本——

因为,决定利润率的是剥削率和有机率,从而,也是剥削率和有机率的变动,决定了利润率的变动。
那么,剥削率有机率及其各自变动,又需要从劳动量上来看,从劳动量的分解分割上来看,从这些的变动上来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8 13:04:04
将有关原文转帖如下:

不以资本有机组成部分的变化或资本绝对量为转移的利润率波动,可以在下述情况下发生:预付资本——不管是以固定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流动的形式存在——的价值提高或降低,是由于预付资本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增加或减少,而这种增加或减少与现有的资本无关。
先将上述,原文照搬,调整次序,如下:
不以资本有机组成部分的变化或资本绝对量为转移的利润率波动,可以在下述情况下发生:是由于预付资本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增加或减少,而这种增加或减少与现有的资本无关,预付资本——不管是以固定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流动的形式存在——的价值提高或降低,

再将上述原文,按原意,按意图,注释编辑如下:
不以资本有机组成部分的变化或资本绝对量(用物品来核算的或用价钱来核算的,通常用价钱)为转移的利润率波动,可以在下述情况下发生:在一定时期(分为若干个核算期)上来看,由于预付资本(各种要素物品,之构成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那些物品之价值)的再生产之劳动时间(合计的劳动时间,以及单位劳动时间)的变动(变动量的绝对值大于等于零,这包含零变动。这种变动与既有现有的资本数值即资本市值相对无关预付资本——不管是以固定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流动的形式存在——的价值也随之发生了数量变动。

那么上述原文,按意图及原意,可以简写改写如下:
不以资本规模为转移的利润率波动出现于多种情况,其中基本的是下述情况:在若干个核算期上来看,由于预付资本之再生产劳动时间的变动,各期预付资本的各期价值量也随之有所变动。就是说,(资本剥削关系下的)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各期产品劳动量的变动趋势,引起了利润率的波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8 17:50:59
将有关原文转帖如下:

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已经消费掉了的除外。
再生产,是(紧挨着的或者有间隔的)再次生产。这与继续生产、连续生产,这与上期当期下期的一期期的多期生产、跨期生产、较长期生产,等等,词义并不等同,意思相近且存在差异。但是,在许多时候,许多场合,许多语境中,可以求同存异,可以看成相同。

再生产,是针对某一种产品、同一种产品来说的。而社会再生产,全社会的整体上的再生产,这是侧重于主流,着眼于主流。此时,上期总产品对比当期总产品,在品种品质上可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是绝对一致,完全一致。其中,一些老产品可能停产,一些新产品可能出现。

社会必要劳动,和商品价值,并不等同,这是不同的词汇概念。
社会必要劳动,是生产某种商品的某环节的某一种的行业劳动。
但是商品价值,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多环节的若干种的行业劳动之加总混合后的劳动,即,这是多种的混合的社会必要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是指任一种就一种的社会必要劳动。这好比面,或者油,或者葱。
但是商品价值,是指若干种混合后的社会必要劳动。这好比葱油面饼。

上述原文中,价值一词是上场上台的主角主体,社会必要劳动一词不是主角主体,而是主角主体的台后台下的组成部分。

上述原文中“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这个“必要劳动时间”,可理解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点可联系上下文来看。

上述原文中“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这个“所需要的”,可理解成“所包含的、所凝结、所发生、所进行的实际劳动”。这点可联系上下文来看。这不应该理解成,往期产品存在积压或囤积的情况下,且当期存在该种产品再生产的情况下,就需要有客观上的当期的“应该应有的有计划按比例的生产。这不应该理解成,由于存在着库存积压的或库存囤积的或正在使用的某种往期产品,它们又来到了当期,又参与到当期的企业生产和市场供求,从而,就影响到了该种产品的当期的再生产,影响到了当期再生产之产量和销量,之产值和利润,等等,所以啊,当期再生产当中,存在某种最优化的理想化的劳动规模、产品规模及劳动效率,所以啊,这里的这个“所需要的”,相当于“最优化理想化的”。最优化理想化的,这是说,往期有积压或囤积等等的情况下,当期又搞再生产,就存在最优化的理想化的生产安排劳动安排,这就是“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换言之,原文的这个“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并不是“当期应该应有的社会必要劳动”,并不是“当期最优化理想化的社会必要劳动”,而就是实际的真实的当期社会必要劳动。你看原文,上下文,那说的是:前面关于商品价值的分析,如第一卷,是以再生产的条件不变为前提的。这种再生产可以在和原有生产条件不同的、更困难或更有利的条件下进行。从上述原文,上下文,可以看出,这里是在说生产条件(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动等等,企业设备装备及社会基础设施的改进等等),是在说生产条件的变好或变坏等等。那么生产条件的变动,就资本家来说,固然是出于他的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但是,原文并不讨论资本家的主观愿望等等,而是讨论客观装备等等,并且,原文并不讨论资本家个体或资本家整体的最优化设计(最优化的投资规模、生产规模等等),而是讨论客观实际的生产水平、生产规模及其变动,以及这些对利润率波动的现实作用。

上述原文中“已经消费掉了的除外”,这是说,往期生产的某种产品,在往期没有被卖光,或者在往期被资本家买去了但是没有用于生产消费,或者正在使用中,等等,到了现在,它们又来到了当期,在当期继续用于销售,继续用于生产消费,

上述原文中“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说,上述来到了当期的往期产品,是有该种产品之当期再生产的。如果有某种产品的当期在生产,则来到了当期的往期产品之价值,就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那如果没有这某种产品的当期再生产呢?那也就不“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且这些往期产品,在逻辑上来说,仍旧得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且是当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上述原文,其意图及意思是:
每一种商品的价值,都由这种商品在生产时候的社会必要劳动来核算,且始终如此。对吧?那要不然,你说该咋办啊?
换句话说,这个时期的商品,就按这个时期的社会必要劳动来核算,那个时期的商品,就按那个时期的社会必要劳动来核算。劳动什么时候发生进行,就以什么时候核算计量,劳动实际是多少,就核算计量为多少。并不是其他的核算方法,并不是说,上期的商品,按当期的社会必要劳动来核算,当期的商品,按下期的社会必要劳动来核算,等等,等等。
但是,如果往期的某种商品,在往期没有被卖光,没有被全部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掉,从而来到了当期,在当期继续出售,继续用于消费,此时,这种往期商品(往期生产的商品),作为当期商品(当期市场等等的商品),则就按当期同种商品的价值量来看待。那么按当期同种商品的价值量来看待,这并不是跨期核算、多期通算的意思,也不是某种折算、什么换算的意思。这不是核算计量之内部的技术性的问题,而是说,甭管往期商品的数量是多少,其生产劳动是多少,也甭管当期商品的数量是多少,其生产劳动是多少,等等,等等,都甭管这些那些的,就是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就是把往期商品直接看成当期商品。打个不恰当比方来说吧,好比是这样:四年前有个考生张三651分(当时录取分数线650分,满分700,每800个考生录取1个,共录取2300个新生含张三)考上了清华北大,由于种种原因办理了延迟入学。四年后的今天,张三来入学了,就直接把张三看成今年录取的新生(今年录取分数线670分,满分700,每900个考生录取1个,共录取2200个新生含张三)。
另外来说,社会必要劳动只有一种含义,只有一种计量核算方法,且始终如此。对吧?即便往期商品按当期商品来看待,等等,则往期价值,当期价值,这分别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来核算的,且社会必要劳动的含义、计量是一致的是唯一的啊,对吧。

考虑如下的二种情况:

设一个社会,有去年生产的某种产品1万吨,其去年的当时的原始的实际的真实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万人年,这些在今年出库,继续销售,继续使用。而且,今年不生产这种产品了,这种产品的今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零。那么,今年来看,这1万吨往年产品的劳动量是多少?按上述原文来说,按逻辑来说,这得是1万人年,而不是零人年。

设一个社会,有去年生产的某种产品1万吨,其去年的当时的原始的实际的真实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万人年,这些在今年出库,继续销售,继续使用。而且,今年还生产这种产品,生产了1百吨,这1百吨的今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10人年。这样,今年来看,该种产品共有1万零1百吨,其中今年的产量是个零头。那么,今年来看,这1万吨往年产品的劳动量是多少?按上述原文来说,是1万1千人年。合计来看,1万零1百吨的该种产品,是11110人年的(以今年标准核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但是,跨期来看,就这1万零1百吨实际产品的实际劳动来看,往年的实际劳动量是1万人年,今年的实际劳动量是110人年,二者实际发生了10110人年。这与11110人年相比,凭空多出来1千人年的劳动量。则这个凭空多出来的(以今年标准核算的)劳动量,如何理解如何解释呢?这个需要不断琢磨。这或许是资本论原文中的问题,或许是对原文之阅读解读中的问题,等等。

上述这段原文,重点是利润率波动问题,重点不是社会必要劳动问题。但是,难点是社会必要劳动问题,即,往期商品来到当期,要按当期社会必要劳动来计量核算。那么,这就遇到了难题,比较费解。难点在于,对社会必要劳动的上述用法。

这里的难点,并不是社会必要劳动的含义及计量方法,这个并没有疑义,也不应该有疑义。你不能认为,社会必要劳动存在多种含义定义,存在多种计量方式。

即便是说,社会必要劳动这个词汇概念,真的出现了多种含义,多种计量方式,则你也应该找出其中的唯一,其中的一致,倒回头来,再把各种各样,各样各式,给统一起来。这都是科学和科研的常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8 21:53:31
将有关原文转帖如下:

不以资本有机组成部分的变化或资本绝对量为转移的利润率波动,可以在下述情况下发生:预付资本——不管是以固定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流动的形式存在——的价值提高或降低,是由于预付资本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增加或减少,而这种增加或减少与现有的资本无关。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已经消费掉了的除外。因此,前面关于商品价值的分析,如第一卷,是以再生产的条件不变为前提的。这种再生产可以在和原有生产条件不同的、更困难或更有利的条件下进行。如果在改变了的条件下再生产同一物质资本一般需要加倍的时间,或者相反,只需要一半的时间,那末在货币价值不变时,以前值100镑的资本,现在则值200镑或50镑。如果这种增值或贬值以同等程度影响资本的一切部分,利润也就会相应地表现为加倍的或减半的货币额。但是,如果它包含着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就是说,使可变资本部分对不变资本部分的比率提高或降低,那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就会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提高而提高,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降低而降低。如果只是预付资本的货币价值(由于货币的价值变动)提高或降低,那末,剩余价值的货币表现就会按相同的比例提高或降低。利润率则保持不变。
上述这段原文,重点是阐述利润率的波动。其中,红字的上述这一句话,对社会必要劳动的用法,是个难点,相当费解。
上述这段原文,可能是马克思做的非正式说明,简要说明,备忘录,备注,而不是正式论述,详细论述。
上述这一句话,可能是个偏差失误,或可能是个瑕疵,或可能正确且比较粗放,或可能正确而有特定视角,等等。

社会的经济运动,人们的经济活动,无非三种东西,仅有三种东西:劳动,货物,货币。
劳动,主要是生产出商品的劳动(资本论表达为商品价值),和被交换的劳动(资本论表达为交换价值)。
货物,主要是产品(为了交换的时候也叫商品),此外是所谓的天然物品(天然地皮,地下矿藏等等等)。
货币,分为货币本身的数量(面值量),和货币流通的数量(价格价钱。这包括用货币核算出来且有待于出售的产值等等)。
三者互相不同,是不同的东西。三者各有数量,数量上互相对应对等。
劳动量也是货物的数量,也是货币的数量,也是交换价格的数量。劳动量是基准量,计量了货物、货币、价格。
可有,个别劳动量=个别产品量,任一劳动量=任意价钱量。
资本论中,主要是总量价值=总量价格,某种商品的价值量=该种商品的生产价格。这可以拓展也应该拓展为上述。

上述这一句话,说任一往期商品来到当期,则按当期同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核算,等等,

则这不是因为产品及其变化。就商品本身来看,往期一个商品,当期一个同种商品,二者可以看成一模一样,品质数量都一样。

则这不是因为价钱及其变化。商品的价格可以瞬息万变,但是商品的物品量、劳动量,分别一成不变,相对一成不变,不因为价格的任何变动而发生任何变动。任一往期商品来到当期,则往期价格与当期价格的一致或者不一致,并不影响商品劳动量及其计量核算。你不能说,往期商品在往期是一元钱一个,它来到了当期是二元钱一个,所以劳动量就涨了一倍,或者,因此就得用当期劳动时间替换往期劳动时间。以上这些,如果引入了生产价格,也不会发生改变。生产价格,不过是平均价格之一,是对市场价格的有关平均而已,是依赖于现实现有市场价格的。如果没有市场的真实的现实的价格,你怎么能得出任何平均价格及生产价格呢?

那么,这是因为再生产当中,劳动规模、产品规模及劳动效率上的变动吗?
在同一种产品上,不同时期各有各的劳动规模、产品规模及劳动效率,互相之间可能一致或者不一致。对此,按说各账各算就可以了,据实核算就可以了,顶多做一些技术性的处理。往期生产的商品有往期社会必要劳动,当期生产的商品有当期社会必要劳动,各账各算,据实核算,这样不就行了吗?那为什么非要用当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替换往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
而且,如果用当期劳动时间替换往期劳动时间,这会出现问题,譬如前面提到的,凭空多出来了1千人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这,违反了事实,违反了常识,造成了理论体系的自我堵塞和自我瓦解。

总之,上述这一句话,相当费解,短时间或长时间难以破解。当然,这或许存在某种正确解读,或许早有正确解读。

所以,就意图及意思上来看,或许,马克思说的并不是社会必要劳动及其变动(虽然这确实存在也确实重要),而是商品价值及其变动。因为,商品价值也是社会必要劳动,亦即,这是(多种的混合后的)社会必要劳动。当马克思在说社会必要劳动,或许,这其实主要是在说,(多种的混合后的)社会必要劳动(亦即商品价值)。

如果马克思是在说价值、价值量,相对而言并不是在说社会必要劳动,并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动(这只是引起价值量变动的原因,这只是前往构成了价值量。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也说社会必要劳动,但不是这里的主角),那么,既然马克思考察的论说的对象是价值、价值量,重点是价值、价值量,主角是价值、价值量,则或许,马克思在说的,其实是价值的分解及配给(前面的帖子当中说到了这个)。

商品价值的分解配给,是跟随着产值的分解配给的,但是,产值量并不决定劳动量,任何市场价格并不决定任何价值量,反而,瞬息万变的任意价格价钱,总是对应对等一成不变的劳动量。
商品价值,资本论当中考察着的那些商品价值,又是处于资本剥削关系当中的,也是资本家支配下的要素分配。这样的前提下,产值的分解配给,使得资本利润出现,雇用工资出现,剥削率出现,资本有机构成出现,等等,从而利润率出现并相应进行波动。从而,在一成不变的劳动量价值量的内部,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得以具体划分,物化劳动时间也得以具体划分。商品价值量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在劳动发生过程中,在由各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混合构成之后,倒回头来,分别配给到发生进行的劳动过程,配发给了劳动的投入过程,亦即,商品价值量可以分解配给表达替换劳动投入过程中的实际发生的作为各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物化劳动量、必要劳动量、剩余劳动量,可以倒挂倒贴到分别作为当初原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物化劳动量、必要劳动量、剩余劳动量。
在上述视角下,每当任一环节上的任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了变动,就引起相应商品之价值量的变动。这样的变动,放到任一核算期来看,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也普遍可能发生的。就任一核算期来看,在产值及利润上,也完全可能发生变动,也普遍可能发生变动。这样一来,变动趋势下的产值及利润,变动趋势下的各种商品的各自价值量,就会在产值分解和价值分解上出现变动,配给配发到劳动投入过程中的价值量也出现变动,从而,以商品价值量的分解来配给配发的核算表达的物化劳动量、必要劳动量、剩余劳动量也出现变动。
特别是,无论产品的市场价钱在各期之间有没有变动,无论产品的有关劳动在各期之间有没有变动,当任一往期商品来到了当期,其是作为(往期生产的)当期商品的,并作为当期商品有当期商品的单位当期价值(这据实核算,各账各算。核算后,这和单位往期价值一致或不一致),也有当期商品的单位当期产值(这和单位往期产值一致或不一致),从而,就有当期产值的当期分解配给,当期价值的当期分解配给。
总之,不能用往期的分解配给,来对待当期的产值价值,必须用当期的分解配给,来对待当期的产值价值(无论这和往期一致或者不一致,无论这和往期相比发生了变动或者没有发生变动)。

那么,或许,正是在上述这种价值分解的意义上,在上述这种分解配给的视角上,马克思就说:
。。。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已经消费掉了的除外。。。

那么,上述这一句话,上述这段原文,这就可以解读成:任一时期任一商品的价值量,是在劳动规模产品规模的任意变动的趋势当中,按实际发生的有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总混合而来。任意一种往期商品,在往期有往期的价值量及其分解,当它们来到了当期,又有当期的价值量及其分解。各个时期,各有各的产值价值,同时,也有各期的剥削率和有机率。进而,在劳动规模产品规模的任意变动的趋势当中,剥削率和有机率在各期上的变动,决定了利润率在各期上的波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9 13:43:52
1993110 发表于 2023-2-18 21:53
上述这段原文,重点是阐述利润率的波动。其中,红字的上述这一句话,对社会必要劳动的用法,是个难点,相 ...
那么,上述这一句话,上述这段原文,这就可以解读成:任一时期任一商品的价值量,是在劳动规模产品规模的任意变动的趋势当中,按实际发生的有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总混合而来。任意一种往期商品,在往期有往期的价值量及其分解,当它们来到了当期,又有当期的价值量及其分解。各个时期,各有各的产值价值,同时,也有各期的剥削率和有机率。进而,在劳动规模产品规模的任意变动的趋势当中,剥削率和有机率在各期上的变动,决定了利润率在各期上的波动。
往期生产出来的商品,它有往期价值量及其分解。当它来到当期,它有当期价值量及其分解,此时,当期有再生产,或者没有。

同一个它,它自身的往期价值量,它自身的当期价值量,它自己和它自己相比,原始实际价值量与原始实际价值量相比,这是一样的。虽然一样,还是要分清要分开,往期是往期,当期是当期,要各是各,各账各算,一清二白。

同一个它,在价值量分解上,在往期和当期,可能就不一样了。当它作为当期生活资料,用于当期及未来的生活消费,在当期继续出售,则在它自己的价值量分解上,往期和当期可能不一样。当它作为当期生产资料,用于当期及未来的生产消费,成为当期其他某种商品的物化劳动量,此时在当期其他某种商品价值量的分解中,配给配发到它身上的劳动量,和它自身的原始实际的劳动量相比,可能数值不一样。

当它来到当期,且当期继续生产和它一样的同种产品,此时,各有实际的产品数量,各有实际的劳动数量,各有实际的单位价值量。二者的实际单位价值量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那么,无论如何,无论怎样,这就各账各算,据实核算,各按各的实际单位价值量。或许说了,为什么不搞跨期核算、加权平均等等之类,得出平均化的二者一致的新的单位价值量呢?这个等等,其他等等,当然可以搞,应该搞,在各账各算据实核算的基础上,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搞,搞平均,搞统算,搞等等。

那么上述解读当中,是引入了产值分解、价值分解。物化劳动、活劳动这些各环节各工序当中的当初的多种多样的各自的具体的原始实际的社会必要劳动,投入进去后,发生进行之后,加总混合之后,得到了商品价值量(这也是多种的混合后的事后的整体化的社会必要劳动)。各劳动投入后,再得到价值。价值出现后,又价值分解。价值分解后,倒回头来,再配发到物化劳动上的价值量,这和当初物化劳动自身的原始实际的劳动量,数值上可能不一致,诸如此类。换言之,商品价值量代言了“替换了”原始实际的物化劳动量,诸如此类。

再换言之,现在有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种是用商品价值量来表达来代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种是当初自身原始实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定义,其计量核算方法,是唯一的。用这唯一含义唯一计量核算方法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边核算了某物化劳动量,那边核算了某商品价值量,核算完了之后,整体化的事后的商品价值量,进行了分解,用分解后的一部分的价值量,再倒回头来,又跑过来代言了“替换了”当初各自的物化劳动量,诸如此类。

其实确切来说,这里所谓的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可以说并不存在。因为,从企业劳动到行业劳动,这是核算了社会必要劳动及其时间。从多种的行业劳动,到某种的商品价值,这是使用了社会必要劳动及其时间。得到了的商品价值量(这也可以叫做“各种的混合后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进行了分解,将分解后的这一部分价值量、那一部分价值量等等,配发给当初投入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是既有价值量的分解(这也可以叫做“混合化整体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分解”,简称分解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核算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用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解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谈不上什么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有点像,生产了钢材,使用了钢材,分解了钢材,难道是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钢材吗?

那么上述解读,是假设了马克思所说的,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假设了马克思所说的这一句话,那就是在讲价值分解。在这种假设下,则抛开字面来看,马克思的这一句话,其意图及意思是:每一种商品,其往期生产,其当期生产,各有实际劳动量,且可能不一致。每一种商品,其在往期,其在当期,各有价值分解情况,且可能不一致。每一种往期商品,自有其往期价值量。当往期商品来到当期,则其在当期的价值量,除了看其自身的往期的实际劳动量,还要看当期的价值配给量。

那么上述解读,上述假设,不一定就确切,也本来就带有牵强的成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9 15:49:55
将有关原文转帖如下:

不以资本有机组成部分的变化或资本绝对量为转移的利润率波动,可以在下述情况下发生:预付资本——不管是以固定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流动的形式存在——的价值提高或降低,是由于预付资本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增加或减少,而这种增加或减少与现有的资本无关。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已经消费掉了的除外。因此,前面关于商品价值的分析,如第一卷,是以再生产的条件不变为前提的。这种再生产可以在和原有生产条件不同的、更困难或更有利的条件下进行。如果在改变了的条件下再生产同一物质资本一般需要加倍的时间,或者相反,只需要一半的时间,那末在货币价值不变时,以前值100镑的资本,现在则值200镑或50镑。如果这种增值或贬值以同等程度影响资本的一切部分,利润也就会相应地表现为加倍的或减半的货币额。但是,如果它包含着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就是说,使可变资本部分对不变资本部分的比率提高或降低,那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就会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提高而提高,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降低而降低。如果只是预付资本的货币价值(由于货币的价值变动)提高或降低,那末,剩余价值的货币表现就会按相同的比例提高或降低。利润率则保持不变。

上述这段原文,重点是利润率波动问题。难点在于上述红字的这一句话,这一句话相当费解,难以解读出来。前面牵强勉强做了一种解读。这一种解读,可能比较合理比较正确,比较符合原文原意,也可能不正确,不符合原文原意。

抛开这个难点,重点来谈利润率波动问题,则是简单明了的。

利润率=利润/资本=利润/(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剥削率=利润/工资=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有机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利润率=剥削率/(1+有机率)。

上述中,利润/工资这是产值分解之后的,利润=产值*若干比例,工资=产值*若干比例。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价值分解之后的,剩余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若干比例,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若干比例,从而物化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若干比例。也只有这样,只有在引入了价值分解之后,才有利润/工资=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这个等式,及其他有关等式。否则,如果不引入产值分解价值分解,则有可能出现不相等,有可能出现字面上数值上的不相等,等等。

上述中,是资本利润率,这也可以改为成本利润率等等。

上述中,市场供求,市场价格,任意的价格,任意的价格变动,等等,已经被涵盖了,被包含其中了,被表达了。

上述中,利润/工资=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这也可以看成,劳动产出的劳资对比(是比例之一)。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这也可以看成,要素投入、资本财富的劳资对比(是比例之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投入上都属于资方资本者,在补偿上也都属于资方资本者。但是,在投入过程当中的瞬间来看,可变资本是发给劳方劳动者的,就似乎这是劳方劳动者的先期投入一样。再设想,资本家仅投入不变资本,不垫付工资,不事前事中发放工资,而是事后发放工资,而是上班工作之后发工资,完工竣工之后发工资,譬如每个月都是月底发工资,不是月初月中发工资。再设想,资方资本者和劳方劳动者约定,资方仅仅投入不变资本,不发放任何工资,而是由劳资对劳动成果进行事后分成。那么,这就有劳方劳动者潜在投入且实质投入的人力资本、可变资本,即便这被及时记录在账簿上,或者没有及时记录在账簿上,或者一直没有记录在账簿上,或者反而,甚至是这样记录的:资方资本者投入了没有投入的应发工资垫付工资。以上都直接或间接体现了占有关系。再一点,抛开占有关系不论,仅仅对比双方的财富份额,用来表现双方的关系社会的活动等等,则在有的时候,就可以使用上述的劳动产出之劳资对比,要素投入、资本财富之劳资对比。

从上述来看,利润率仅仅取决于剥削率和有机率,并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不受资本规模价格水平及其变动等等的制约。从而,利润率的波动,也仅仅取决于剥削率的波动,有机率的波动。

那么抛开上述难点,仅看上述重点,则上述这段原文可以改写简写为:
因为,利润率=剥削率/(1+有机率),所以,利润率及其波动,仅仅取决于剥削率有机率及其波动,并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不受资本规模及其变动的制约,不受价格水平及其变动的制约,等等。
因为,剥削率=利润/工资=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有机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所以,在社会再生产的连续不断过程中,在劳动规模产品规模的不断变动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尽量压低工资水平,为了追求市场份额垄断地位而尽量提高装备水平,一低一高,这就使得利润率不断上下波动,使得平均利润率在不断上下波动当中有稳步下降趋势。


工资水平的相对降低,使得生产成本相对降低,产品定价相对降低。同时,总的来看,社会购买力相对降低。工资低,买的少。
装备水平的相对提高,使得生产成本相对提高,产品定价相对提高。同时,总的来看,市场销售量相对降低。价格高,买的少。
工资水平的相对降低,使得预期利润相对提高,实现利润相对降低。同时,总的来看,剥削程度越高,剥削所得相对越少。
装备水平的相对提高,使得预期利润相对提高,实现利润相对降低。同时,总的来看,资本规模越大,剥削余地相对越小。
所以,整体上长期上来看,平均利润率是稳步下降的趋势。以及,对某时某地的总资本来说,有最优化的预期利润率和实现利润率。
趋势,不是一些的现象,一些的现实,而要从一切上来看。
趋势,是假定了总资本始终追求毫不放松资本剥削资本增殖,但是实际上可能并不如此,也会有所中断、有所收敛、有所弥补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9 16:33:04
将有关原文转帖如下:

不以资本有机组成部分的变化或资本绝对量为转移的利润率波动,可以在下述情况下发生:预付资本——不管是以固定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流动的形式存在——的价值提高或降低,是由于预付资本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增加或减少,而这种增加或减少与现有的资本无关。
上述中,在字面上来看,又在意图上来看,是用价值量及其变动,来解释利润率及其变动。
那么内在上,实质上,逻辑上,意图上,是用价值量及其变动,引出商品价值构成(这也可以看出看成商品价值的分解)及其变动。商品价值量=生产资料价值部分+劳动力价值部分+剩余价值部分=物化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有了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及物化劳动时间,才能计算剥削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利润/工资,等等。
有了剥削率,才能计算利润率。有了剥削率的变动,才能引起,才能分析利润率的波动。
所以,谈价值量及其变动,是谈价值量的构成及其变动。如果价值量变化了,但是剥削率不变,有机率不变,则利润率也不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9 16:59:41
如果在改变了的条件下再生产同一物质资本一般需要加倍的时间,或者相反,只需要一半的时间,那末在货币价值不变时,以前值100镑的资本,现在则值200镑或50镑。如果这种增值或贬值以同等程度影响资本的一切部分,利润也就会相应地表现为加倍的或减半的货币额。但是,如果它包含着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就是说,使可变资本部分对不变资本部分的比率提高或降低,那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就会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提高而提高,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降低而降低。如果只是预付资本的货币价值(由于货币的价值变动)提高或降低,那末,剩余价值的货币表现就会按相同的比例提高或降低。利润率则保持不变。
上述中是说,假若剥削率不变,而有机率发生变动,则利润率发生变动,等等,等等。
这同时也是说,假若剥削率发生变动,也引起利润率变动。
这同时也是说,假若价格水平发生变动,由此引起这个那个的种种变动,譬如资本规模(资本市值量)的变动,利润规模的变动等等,则归根到底,还是得看剥削率有机率有没有变动。

上述中,马克思考察的是利润率=资本利润/(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而不是后人现代的我们所用的利润率=剥削率/(1+有机率),应该是这样,可能是这样。马克思看到了利润率=剥削率/(1+有机率)之形影,但是没有抓获在手,应该是这样,可能是这样。所以,在表述论述上,就会繁茂繁琐。

上述中,马克思谈到了货币价值及其变动,市场价格及其变动。那么马克思没有直接明确使用任一劳动量=任意价钱量这个等式,而是使用了总量劳动=总量价钱(即总价值=总价格),(某一种商品的)商品价值量=生产价格(这是平均价格之一),等等,所以,在考察分析上,就会有许多技术性的细节需要考虑和处理,在表述论述上,就会繁茂繁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19 17:00:17
转帖,
wzwswswz 发表于 2023-2-19 22:27劳动价值论并不否认市场供求对商品交换比例的决定作用,只是认为商品的交换比例最终会趋向于劳动的比例。
例如,斯密就说过:“各种偶然的情况可能有时把商品的价格保持在大大超过自然价格的水平上,有时又使商品的价格低于这个水平。但是不管有怎样的障碍使价格背离这个稳定的中心,商品的价格总是经常趋向于这个中心”。恩格斯也总结说:“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以上转帖。

各种劳动价值论对劳动、价钱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在逻辑上,有如下思路:

1,在总量的意义上,有总量劳动=总量价格。例如资本论说,商品的总量劳动=商品的总量价格,简称总价值=总价格。
等等之类观点。

2,在平均的意义上,有平均化的劳动=平均化的价格。例如资本论说,某种商品的价值量=该种商品的生产价格,简称价值量=生产价格。价值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来核算的,这是平均化整体化的劳动,是平均劳动之一。生产价格=行业实际成本+社会平均利润,这是平均价格之一。再例如斯密的上述观点。
等等之类观点。
这种思路,在逻辑上也属于上述思路的推导结果,内含在上述思路中。

3,在特定的意义上,例如,等数值的劳动相互交换时候的价格,此时的劳动量=此时的价格。
等等之类观点。

以上思路观点,面临同样的问题,是前提性的深层次的潜在而尖锐的问题:劳动是劳动,价格是价格,劳动并非价格,价格并非劳动,那么,任意的及特定的一些劳动,任意的及特定的一些钞票,在任何情况下及特别情况下,二者为什么就能相等?

深究下去,就依赖于以下思路,也需要拓展到以下思路:

4,个别劳动量=个别产品量,任一劳动量=任意价钱量。

另外,此时来看,人类劳动对人类市场的交换价格之决定,不过是因为劳动量、价钱量二者之间,在任何情况下,包括在二者的任意变动下,总是有对应关系等价关系。确切来说,某一产品的相对一成不变的劳动量,该一产品的可以瞬息万变的价钱量,这二者总是对应,总是等价。所谓等价,是说等价格,也是说在数学逻辑学意义上的等价。换言之,1个产品的劳动量设为10天人,则这1个产品的价格可以是任意的若干元,譬如1元钱,或者1万元钱,或者30元钱,或者80元钱,甚至零元钱,则在任意价钱下,10天人劳动、1个产品、任意若干元钱这三者之间,分别有对应关系等价关系,总是有对应关系等价关系。而劳动量大,不一定价钱量也大。同种产品之间来看,不同产品之间来看,劳动量、价钱量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同方向变化,更不是正比例变化,从而,所谓劳动量对价格的决定,也不能从这方面来看。

另外,所谓社会必要劳动,这是对同种且差异的那些个别的具体劳动之加总而已,这是普通平常的统计学处理而已。加总之后,形成了混合化均匀化整体化的行业劳动(换个别名,起个昵称,又叫某种商品的商品价值,又命名为商品价值),而这,是平均劳动之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20 15:46:41
将有关原文转帖如下:

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已经消费掉了的除外
显然,“已经消费掉的除外”,是指任意某种商品存在于跨期。它在这期也在那期,它从那期来到这期,等等之类。
那么,上述原文所涉及的这个期,是生产周期的期?还是再生产的开工日期?还是核算时期的期?

生产周期,核算时期,二者在时间上往往不一致。二者之间有差别,但是没有冲突,可以兼容,可以求同存异。许多时候,可以忽略二者之间的差别,或者可以处理二者之间的差别。许多时候,使用“核算时期”更为方便。
再生产,有继续生产、不断生产的含义。就是说,这看的是开工日期,这不取决于生产周期,不取决于核算时期。甭管生产周期如何,甭管核算时期怎样,你只要天天开工,月月开工,年年开工,连续生产同一种产品,不断生产一批批的产品,诸如此类,这就属于再生产了。
在生产周期上来看,譬如发豆芽,设5天为一个生产周期,每5天才能生产一批产品。但是,你今天发第一批,明天发第二批(或者后天发第二批等等),这就叫再生产了。并不是说啊,你5天前发第一批,5天后再发第二批,唯有这样这才叫再生产。
在核算时期上来看,每一个核算期内也可以有多次的再生产,譬如以一个月为一个核算期,则你上一月上一期可以天天发豆芽,你天天都开工,你是天天再生产,你一个核算期内可以开工好多次,搞好多次再生产。
在生产周期和核算时期上来看,也可能好几个核算期,才能完成一个生产周期。譬如以一个月为一个核算期,则5个月5个核算期,才能完工一座大楼。但是,你可以同年开工三十个同样的大楼啊,你可以每个星期都开工啊,不妨碍你的开工日期,不妨碍你搞再生产。
生产周期、核算时期不影响开工日期,不影响再生产。
所以,上述原文所涉及的这个期,是核算时期的期。
所以,上述原文说的是生产和再生产(开工日期),虽然确实如此,但是指向了核算时期。并且也不是在说生产周期。
所以,上述原文说的“再生产”,其实是“往期的生产和再生产”之外的“当期的再生产”。
因为,
同一个生产周期内,特别是,同一个核算时期内,也可以搞多次的再生产。
生产,本来就是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人类天天抽水发电,天天烙饼蒸饭,天天做鞋做衣服,天天冶铁炼钢,天天生产汽车。
上述原文假若是在说一切再生产,是在说任何开工日期,则分分秒秒都有再生产,随时随地都是再生产,这也就没多大必要了。

上述原文虽然说的是生产和再生产,但是指向了核算期。这譬如以一月为一期,以半年为一期,以一年为一期,等等之类。
上述原文说的“再生产”,其实是“往期生产和再生产”之外的“当期的再生产”。而这,也可能且也可以是指“再生产的当期”。

显然,每一种往期商品的(往期)价值,是在(往期的)生产过程中决定的形成的产生的。
显然,当一种往期商品来到当期,则其(当期)价值,是由(当期的)“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将上述原文改写为、解读为如下之类:每一种来到当期的往期商品,都有再生产过程中的当期价值。往期商品的当期价值,要在当期社会必要劳动的当期价值形成、当期价值分解之中来看。

像往期生产的钢筋,用于当期生产消费,用于当期的盖楼,则在当期大楼的当期价值分解之中,会赋予往期钢筋以当期价值。此时,往期钢筋有自身的往期价值,且作为当期大楼的物化劳动,被当期大楼的一部分的当期价值“所覆盖、所代言、所替换”。

像往期生产的汽车,用于当期生活消费,用于当期的销售,则其往期价值量=其当期价值量,但是,在价值量的自身的分解上,往期和当期可能不一样了。在往期,该种汽车的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物化劳动时间之划分是那样,到了当期,该种汽车的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物化劳动时间之划分又这样了。

以上改写,以上解读,存在牵强的成分,存在强行改动的成分。但是,或许,似乎比较合理,似乎比较符合原文的意图和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20 16:13:15
1993110 发表于 2023-2-19 17:00
转帖,

以上转帖。
另外,所谓社会必要劳动,这是对同种且差异的那些个别的具体劳动之加总而已,这是普通平常的统计学处理而已。加总之后,形成了混合化均匀化整体化的行业劳动(换个别名,起个昵称,又叫某种商品的商品价值,又命名为商品价值),而这,是平均劳动之一。
更正如下,再次说明一下,

社会必要劳动,这是对某一种劳动的核算,是对这同一种的那些个别劳动进行加总、混合。
譬如都是面粉加工,则有多个企业等等的个别劳动,形成面粉加工行业,有同种同行的行业的劳动。

而商品价值,往往是多种的社会必要劳动,是对多种的那些社会必要劳动进行加总、混合。
譬如面条这种商品,里面有小麦种植的社会必要劳动,面粉加工的社会必要劳动,面条加工的社会必要劳动,等等。

就是说,商品价值,社会必要劳动,二者并不等同,是不同的概念,不同的东西。
从一些企业,加总核算出行业劳动。从一些行业,加总核算出商品生产中的劳动。

当多种的社会必要劳动,这些各环节各工序等等的劳动,汇合成商品生产中劳动,此时,将汇合成的商品生产劳动,将商品生产中的混合性整体性劳动,又命名为商品价值,换一个名称叫商品价值。这也是说,价值只是个代名词,同义词,别称,昵称,而不是专门的独立的概念,其实不是。资本论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某某劳动)。即,价值是劳动,亦即,我把这劳动命名为价值。如果商品价值是独立的专门的一个概念,则又需要这样了:价值是某某某某,而某某劳动能够前来充当这个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20 21:08:26
将有关原文转帖如下:

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已经消费掉了的除外。
上述也是说,在若干个核算期上来看,任一往期商品来到任一当期,则各期有各期的价值,要按统一的核算方法,各账各算,据实核算。那么,这若干个核算期,通常来说,也就是几年,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与核算期相关的,有劳动消失问题,和劳动消散问题。

譬如100天人的劳动生产了100吨冰棍,则可以按使用对象分成100份冰棍。每当1吨冰棍被卖掉吃掉了或者化掉坏掉了等等,总之,作为可售产品的它彻底不见了,就说有1天人劳动消失了。曾经发生过,存在过,后来消失了。

譬如都江堰的劳动,为了简便,假设二千几百年前用了30万人年的劳动,完成了这一人类产品(而非自然界的自然产品),假设完工之后不需要任何维修维护劳动,假设这一产品能保质保鲜三千年,使用三千年,则可以按使用时间把这一产品分成三千份,每1份是100人年劳动。当使用了二千年整,此时来看,则说这产品的30万人年劳动当中,消散了三分之二,还余下三分之一。

当都江堰完工之后,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前人竣工之后,后人搞驾驭利用,利用这个产品它的巨大力量巨大作用,用来灌溉等等等,则效率高,效益高,事半功倍,则这就是另外的其他的人类劳动了,都是后人驾驭利用它的他的当代劳动,并非是都江堰这个产品它的劳动,也不是创造都江堰的前人他们的古代劳动。

当都江堰完工之后,来到了现代,设现代另有相当近似的现代工程,设产品相同,工程规模工程效能相同,这样的共有若干座,设为1座。那么现代今天来看,就有(出现于)现代今天的2座同样工程,其中都江堰的劳动量(至今余下的劳动量)设为9万人年,另一工程设为1万人年,共计10万人年,平均1座是5万人年。则有:在现代今天平均来看,都江堰的古代劳动量9万人年=都江堰的古今劳动量5万人年。换句话说,当都江堰工程这个产品及其古代劳动,来到了现代今天,则可以看成跨期的个别劳动之一,可以看成出现于现代今天的个别劳动之一,从而个别劳动量可以换算为行业劳动量。在一定的统计范围内(时间的地点的等等等),把同种同行的那些个别劳动进行加总,可以得到混合化均匀化平均化整体化的行业劳动。再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古代现代浓缩成一个瞬间,在这个时点上来看,则都江堰劳动和另一劳动是同时发生同时存在的,而这也仅是统计学上的统计而已。而并不是说,古人前人还在继续劳动,还横跨着古今处于一直劳动一直创造一直作用的情形中,还能够在今天搞劳动,或者,还能够用古代劳动搞今天的劳动,等等。

那么,如果在很长历史时期来看,劳动量是有消散的。但是,我们考察的对象,往往都是现代产品,且保质期限使用期限有限。像往期的产品(譬如去年生产的或前年生产的或者七年前生产的等等产品),历经时间相对较短,消散相对轻微,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一般不需要考虑劳动量的消散问题。通常可以假定,既有的产品,其生产供给中发生进行的实际劳动量,相对很长历史时期来说是一成不变。如果相对该产品本身自身的可以瞬息万变的价钱来说,那更是一成不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21 11:30:33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又指出,“尽管每一物品或每一定量某种商品都只包含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劳动,并且从这方面来看,所有这种商品的市场价值也只代表必要劳动,但是,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这时,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2]这里提到的“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也就是扣除了“浪费掉”的社会劳动时间后的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社会劳动时间被学术界称为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尽管每一物品或每一定量某种商品都只包含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劳动,
-----尽管某种商品的全部或部分。就某时期某社会来看,尽管一切的某种商品,或一些的某种商品,或一单位的某种商品。
-----都只是包含,都自顾自的包含,都自然而然的包含,都确实包含。
-----在具体情况现实局限下(生产条件管理水平等等),所现实如此只能如此的社会化劳动。生产它所发生进行的社会化劳动。

并且从这方面来看,所有这种商品的市场价值也只代表必要劳动,
-----所有这种这些商品的市场行情、交换价值、交换价格,也只代表为社会所必要的劳动,也确实代表为社会所必要的劳动。这里是针对商品、商品价值来说的,且是针对商品的市场交换来说的,所以,这里的必要劳动,是为社会所必要的劳动,而不是企业内部劳资之间的必要劳动、剩余劳动之必要劳动。再联系上下文,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
-----超过了当时社会的消费需要。或者,超过了当时社会的购买需求。联系上下文,可取后者。
------社会上的总劳动当中,一部分就浪费掉了。该种商品生产的社会化劳动当中,一部分就浪费掉了。
------浪费,就是说积压了,闲置了,若干产品没有被用于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了而不消费,就白白生产了。

这时,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
-----这某种某些商品,在市场上所需求的可实际成交可实际消费的社会化劳动量,就比工场中实际生产它们的且为社会所必要的社会化劳动量,要小得多。在这里,市场所需求,社会所必要,可以被看成区别标志、差异所在。
-----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二者其中的“社会劳动量”,是含义一致、含义唯一的,且就是指劳动量,即生产中的劳动量。所以,这就可以解读为“生产这某种某些商品的实际的劳动量”。所以,针对“社会劳动量”一词,就不需要引入市场,不需要引入市场价值、交换价值、交换价格等等,不需要引入“社会劳动量”自身本身的表现形式,只需要直接看待“社会劳动量”自身本身即可。
-----这时,对这某种某些商品来说,市场上实际成交的产品产量、生产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发生的产品产量、生产劳动量,小得多。

上述这段原文可以改写简写为如下之类:
某种某些商品,包含着(对应对等着)生产它们的劳动量,这也是为社会所必要的劳动量。但是,如果这某种某些商品,超过了当时市场所需求的数量,则此时,生产它们的劳动量就荒废掉了一部分,市场所需求的劳动量就比社会所必要的劳动量小得多。

综上,那么可以看到,并不存在所谓的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述原文,也本来就跟“社会必要劳动”这个概念相对无关,而本来就是论述工厂生产量与市场需求量之间的事情。

另外,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资本论,并不依赖于供求平衡供求一致等等等。马克思也并不认为,供求平衡等等是现实实际。
况且,资本论说商品,商品价值,社会必要劳动,又说相对过剩,积压过剩,经济危机等等,这显然是同时并存的,逻辑一致的,这显然就建立在供求不平衡不一致的基础上。你如果非要强行引入供求平衡等等等,则相对过剩、经济危机和商品价值、社会必要劳动等等那就不能并存了,整个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就是自我冲突自相矛盾的了。

马克思说:供求不断决定商品价格;供求从来不一致,或者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才一致;(《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21 13:34:30
1993110 发表于 2023-2-21 11:30
尽管每一物品或每一定量某种商品都只包含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劳动,
-----尽管某种商品的全部 ...
综上,那么可以看到,并不存在所谓的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述原文,也本来就跟“社会必要劳动”这个概念相对无关,而本来就是论述工厂生产量与市场需求量之间的事情。
上述原文中,马克思说的社会所必要的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概念,是两码事。虽然二者有联系。前者是短语,后者是术语。
(社会)必要劳动,即社会所必要的劳动,在这里,对应市场所需求的劳动、市场所能买的劳动。这是全部劳动对应部分劳动。
而“社会必要劳动”,是说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同种且差异的个别劳动,混合形成均匀化同质化平均化整体化的行业劳动。通常,这就是从企业劳动到行业劳动。这是企业劳动对应行业劳动。

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来核算的。商品和商品价值,并不依赖于交换成功交换完毕,反而恰恰建立在供求不一致等等现实实际上面。只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生产目的是交换,则这样的产品就叫做商品,这样的劳动就叫做价值。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如下理论内容:价值的实现问题,惊险的一跃,商品的相对过剩问题,经济危机问题,等等。

产品的产量*销售成交比例=销售数量。
产品的产值*销售成交比例=销售收入、实现收入。
商品价值量*销售成交比例=实现价值之数量。

你不能把实现价值量,看成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虽然,卖掉的产品、产值、劳动,与没有卖掉的产品、产值、劳动,这是有区别的。
确实有诸多区别,有诸多意味,但是没必要搞多种的社会必要劳动及其时间。你非要搞,那就太花哨,太太琐碎了。
况且,实现价值,实现价值量,这不过是唯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应商品数量),之成交售出的那部分而已。

另外,严格来说,商品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都是两码事,不等同。虽然有联系。
社会必要劳动核算出了商品价值,商品价值是多种社会必要劳动之混合加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21 14:23:39
利润率=利润/资本=利润/(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剥削率=利润/工资=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有机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利润率=剥削率/(1+有机率)。

由于上述是资本利润率,并且也为了区别于其他利润率,所以上述可注释改写为:
资本利润率=利润/资本=资本剥削率/(1+资本有机率)。仿照着来说,则可以有:
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成本剥削率/(1+成本有机率),
产值利润率=利润/产值=产值剥削率/(1+产值有机率),
等等。
其中,
成本剥削率=利润/工资=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成本有机率=(成本-工资)/工资=其他成本/工资=生产资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物化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产值剥削率=利润/(工资+利润)=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活劳动时间,
产值有机率=(产值-工资-利润)/(工资+利润)=其他成本/(工资+利润)=物化劳动时间/活劳动时间

产值利润率=利润/产值=产值剥削率/(1+产值有机率),可改写为:
产值利润率=利润/产值=成本剥削率/(1+成本剥削率+成本有机率)。
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23 13:47:02
将有关原文转帖如下:

不以资本有机组成部分的变化或资本绝对量为转移的利润率波动,可以在下述情况下发生:预付资本——不管是以固定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流动的形式存在——的价值提高或降低,是由于预付资本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增加或减少,而这种增加或减少与现有的资本无关。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已经消费掉了的除外。因此,前面关于商品价值的分析,如第一卷,是以再生产的条件不变为前提的。这种再生产可以在和原有生产条件不同的、更困难或更有利的条件下进行。如果在改变了的条件下再生产同一物质资本一般需要加倍的时间,或者相反,只需要一半的时间,那末在货币价值不变时,以前值100镑的资本,现在则值200镑或50镑。如果这种增值或贬值以同等程度影响资本的一切部分,利润也就会相应地表现为加倍的或减半的货币额。但是,如果它包含着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就是说,使可变资本部分对不变资本部分的比率提高或降低,那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就会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提高而提高,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降低而降低。如果只是预付资本的货币价值(由于货币的价值变动)提高或降低,那末,剩余价值的货币表现就会按相同的比例提高或降低。利润率则保持不变。
上述原文,重点是谈利润率的波动,中心是谈利润率的波动。
里面提及了社会必要劳动问题,但,这也是围绕利润率波动,为利润率波动问题来服务的。

关于利润率的波动,我们直接去看公式:利润率=剥削率/(1+有机率)。
从公式可以看出,利润率及其波动,仅由剥削率有机率及其变动来决定。
换言之,不被资本数量及其变动决定,不被价值数量及其变动决定,等等。

但是,剥削率=利润/工资=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有机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物化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这里的利润和工资,来自产值的分解。在投入进行了各环节及各工序等等的劳动之后,得到了产品产值。既有的产值再分解为生产资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资本利润,这样才得到了具体的利润数量、工资数量、生产资料成本数量,从而也得到了具体的剩余劳动数量、必要劳动数量等等,进而才得以计算得以考察剥削率有机率及其变动。
产值的本身,也是把若干的相应的产品及其劳动分成了若干份,而产品数量及其劳动数量是相对一成不变。产品的交换价格是一百元,这是把产品量及其劳动量分成了一百份。产品的定价标价是五十万元,这是把若干产品及其若干劳动分成了五十万份。诸如此类。单独对该产品及其劳动来说,对社会生产和其当中的该产品及其劳动来说,在整个市场上来说,都是这样。
产值的分解,又是把这些总的份数,分成了若干个部分,分成生产资料等成本、劳动力成本、资本利润,并且倒回头来,用这些各部分的产值,“覆盖代言替换”了当初的原本的实际的各种各样的投入。

当劳动产品的数量分别保持不变,则产值可能不变,可能变动。
当劳动产品的数量分别发生变动,则产值可能不变,可能变动。
当产值的数量发生变动,则产值的分解,可能不变,可能变动。
当一定价值量下的任意产值,在产值分解上发生任意变动,则相对一成不变的价值量之分解,也会随之发生变动。亦即剥削率有机率就会发生变动,利润率也就随之发生变动。

一定价值量之任意产值的任意分解,并不决定价值量,但是会影响价值量的分解情况。
而价值量的任意变动,不一定影响价值量的分解情况。
总之就是说,资本数量,产品数量,产值数量,价值数量,及其分别的变动,并不制约利润率及其波动。
但是,产值分解及其变动,价值量分解及其变动情况,决定利润率及其波动。

那么我们倒回头来,再看上述原文所涉及的社会必要劳动问题,则(与往期相比之当期的)再生产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动,得归结到不变或变动的产值之分解上,得归结到不变或变动的价值量之分解上(而不是归结到价值量本身及其变动上),这样才能考察分析利润率及其变动。

那么我们倒回头来,再看上述原文所说的,“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则上述原文的这一句话,结合着利润率波动问题这个重心中心来说,就可以理解为解读为如下之类:每一种往期商品在当期的价值,都是由它的当期再生产中的社会必要劳动过程决定的,亦即都要看当期社会必要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分解情况。

上述理解解读当中,把再生产分成了往期的和当期的,把再生产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改成了“社会必要劳动过程”,等等。
如果说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说,按当期的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去替换往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也难以成立。
如果说的是“社会必要劳动过程”,则是说,这个过程当中的有关的那些事情。譬如,要按当期的价值分解情况,把当期的价值量分解用于往期的价值量上,等等。

往期商品它在往期的价值量=往期商品它在当期的价值量,这在价值量上是照样相同,也应该相同。生产劳动已经发生完毕。
但是,往期的价值分解,当期的价值分解,这就往往不同,在价值量分解上往往不同。
往期商品来到了当期,单位商品的原本的价值量没有变动(仍按往期的),价值量分解上会有变动(要按当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3-2-24 11:42:40
将有关原文转帖如下:

不以资本有机组成部分的变化或资本绝对量为转移的利润率波动,可以在下述情况下发生:预付资本——不管是以固定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流动的形式存在——的价值提高或降低,是由于预付资本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增加或减少,而这种增加或减少与现有的资本无关。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已经消费掉了的除外。因此,前面关于商品价值的分析,如第一卷,是以再生产的条件不变为前提的。这种再生产可以在和原有生产条件不同的、更困难或更有利的条件下进行。
上述原文中,考虑了引入了生产条件及其变化。而归根到底,是在说生产规模特别是生产效率及其变化。而生产效率不仅仅与生产条件有关,还与劳动者水平,与管理水平等等都有关。那么马克思在这里,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省略了劳动者水平等等问题,默认其他条件不变,从而,直接讨论了生产条件(且这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就是说,这不是马克思的忽略,而是为了简便,故意省略。

将上述红字的原文,将上述这句话,解读为:
每一种往期商品,它在当期的价值,是由它的当期再生产当中的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种解读,相当符合原文的字面意思,但是也相当费解。

将上述红字的原文,将上述这句话,解读为:
每一种往期商品,它在当期的价值,是由它的当期再生产当中的加权平均的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种解读,不符合原文的字面意思,但是合情合理,容易理解。

譬如有往期的一万吨某种产品(往期的单位价值量是1人年)来到当期,当期新生产了同种产品一万吨(或者多于往期产量,或者低于往期产量,等等。当期的单位价值量是0.9人年,或者若干人年),则当期来看,合计来看,有二万吨某种产品,有1.9万人年的劳动量,其中一单位产品是0.95人年劳动量。
此时,合计来看的产品量、劳动量、单位产品劳动量,其实与各账各算、据实核算,是相同的。合计来看,是二万吨产品,1.9万人年劳动量,单位产品是0.95人年劳动量,这对。分别来看,往期是一万吨产品、1万人年劳动量,当期是一万吨产品、0.9万人年劳动量,这也对。并且,合计着说,分开了说,其实是相同的,搞或者不搞加权平均也都是一样的。
此时,这也意味着各种跨期核算。譬如你可以一年一期,同时又有三年一期,五年一期。譬如你可以上一期和下一期合并为一个大期。譬如你可以把去年的后六个月,和今年的前六个月,合并为一年时间,进而核算。等等。对核算期的规定,并不是唯一的,并不是仅有一种。你在某种核算期的同时,还可以有另外的其他的核算期。
但是,上述红字的原文,并不是讨论各种加权平均问题,不是讨论各种跨期核算问题。而是在字面上说,要直接用当期的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替换往期的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