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808 2
2022-08-27

                           第6章: 物象的“五大”来源




中国现代传统实践哲学将实践称为人的认识的中介,但未区分外在中介与内在中介。我的物象学理论将实践作为人的认知的外在中介,物象作为内在中介。

             人们运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是记忆思维着的东西,而不是世界事物的本身。难道不是吗?要不然,每一个人都能够同样的描述宇宙世界了。人们在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在用语言文字进行着交流。这种广泛的通常的认知方式,掩盖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的实质性的东西。现在,是揭开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真相的时候了。那么,人们记忆思维中的对象物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物象”。这是物象学原理要回答有关人的认知活动与物象形成的理论逻辑有那些?

             根据物象学原理,认知活动是获得物象的外在中介,物象是人类认知世界事物的内在中介的心理样态。因此,物象心理学理论认为,物象具有个体性、断代性,但从人类整体性而言,物象有五个方面的来源。


             首先,物象来源于感性认知活动中,由感官觉所获得世界事物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实体的物象。其次,人类理智(性)思维逻辑的力量,可以通过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世界事物,并且在大脑中形成世界事物的物象知识。第三,人类智能的直觉认知能力,可以超越感官知觉阈值,直接对世界事物做出直觉判断形成抽象物象或具体物象。第四,意象性思维认知的物象,即通过语言理解间接认知实体物象。最后,人类大脑内生的梦想、幻想的物象以及创造性思维想象形成的物象,如神话虚拟的物象等等。


            物象作为内在中介的地位作用,它体现于:一方面物象是世界事物信息在大脑意识物质区域贮存记忆,另一方面物象作为语义表征,它是语言文字形式的知识转换和行为形式的知识转换的中枢。


          物象五大来源分别来自相应的人的五种认知活动,才能产生、形成思维中的物象、物象知识。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格物致知”中的“格物”是指的“认知”识别世界事物,识别是一种综合的认知行为活动。但是,显然没有对于认知活动的类型进行分类研究。

象物或物象的五大来源是,感性(直观)认识物象;理性认识物象;智力直觉认识物象;语言理解认识物象; 梦、幻想、创造想象物象。



                                                               34 :   认知活动(实践)是外在中介



               中介概念是黑格尔最早运用的一个哲学范畴,在德语中,“中介”( Vermitt l-ng)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居间联系(介绍、连接);引申义是居间调解。人类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包括认知活动和思维认识活动以及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在由世界事物到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认识活动有一个巨大的中介系统。第1节列举的人们对感性认识的观点,只是认识活动的一个环节的不同表述。


            认识中介是规定认知活动不同对象和阶段的界限。黑格尔说: ① “界限是中介,通过这个中介,某物与他物既是又不是。”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是深刻的,每一认识的对象和阶段都是具体的,它们的性质和特性是相对的,一个对象和不同的对象相联系时就会体现出不同的特性。所以,每一对象、每一认识阶段的不同性质是由和它相联系的不同中介确定的。中介是这样一种界限,它使两个对象相联系,使其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同时又把它们区别开来,规定它们性质的界限。不同对象、不同认识阶段的区别之处,也就是它们相联系之处;反之,它们的联系之处,亦正是它们相区别之处。


                     认知活动的中介系统,可分为外在中介与内在中介。我把认识活动规定为外在中介,把事物物象规定为内在中介。外在中介即认知活动、工具、手段等认识主体与世界事物直接或间接联系获取事物信息的活动。内在中介即物象及其向语言的转移和向肢体操作行为的转换。


          人的认知活动,是一种庞大的由外在中介和内在中介联合构成的知识形成、贮存、运用,相互转换的结构极其复杂系统。


           记忆思维中的物象,是心灵意识控制通过感官知觉获取的对于实体的认知所形成。因此,记忆思维中的物象就是联结心灵意识和记忆思维与实在者的内在中介物。然而,感官知觉、理智和直觉认知的实体物象,是在获取外部实在者信息的认知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心灵意识认知世界事物并形成语言符号表达的知识或行为操作的知识,它们需要经历两种联系:即外在中介和内在中介的联系。


             外在中介的联系就是获得世界事物信息的认知活动,内在中介的联系就是记忆思维中形成的物象及其多种转换。外在中介是相对于内在中介而言的。也就是说,外在中介是发生在人体感官知觉与外部事物之间的相关事件、过程的事实,即通过认知活动获取实在者的信息传递给予大脑相应的功能区。内在中介是发生在心灵意识中的事件和事实,即实在者物象把心灵意识与世界联系起来了。并且心灵意识通过记忆将实在者物象贮存起来,根据需要心灵意识意志驱使思维将物象分解、组合,或是向语音文字转移,或向肢体动作转换。人与世界的联系就是依靠外在中介——认知活动和内在中介——物象来实现的,两者缺一不可。心灵意识通过认知活动获取世界事物信息,并在思维中形成实体物象,从而实现了心灵意识与世界的联系即物象。在这里,语义绝不是意义,而是物象。


             那么,作为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在中介,它包括那些内容呢?或者说,什么是物象学原理的物象形成的外在中介呢?


             在西方,最早使用实践概念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他区分了人类活动的不同类型,把知识分为理论、实践与制作。他认为实践是指人的合乎理性的善的行为,主要包括伦理和政治这两个领域。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并非是认识论范畴。

中国学术界认为,⑵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显而易见,这种实践观点不是属于哲学认识论范畴的命题。所以,物象学理论原理研究不采用“实践”概念论证物象的来源,而是采用“认知活动”的命题。


                 认知(Cognition)活动是由人的感官知觉、意识、记忆、思维等认知功能和认知能力,识别(distinguish)区分、辨别、分清、看清、认出、听出等认知世界事物的过程。所以,认知是人类旨在为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检验知识真理性的活动。但是,人类社会以生存、享受、发展为目的的经济、政治、艺术、科技、宗教、伦理道德的社会活动,当人们进行时、或事后面对它们是以获得知识、运用知识、检验知识的目的时候,社会活动属于哲学认识论范畴的认知活动。

物象学原理认为,认知活动的外在中介不仅仅属于获得事物信息形成物象,而且还包括应用物象知识的过程中的认知活动。现在,我们讨论外在中介包括哪些要素成分。


            我把认知活动看成“外在中介”,它是认知主体见之认知对象于世界事物的过程中,所不能缺少的桥梁、纽带即环节或阶段。不仅仅由于认知活动是外在的显露的认知行为,而且也是相对于第8节中“内在中介”而言的。本节讨论认知活动作为物象形成的逻辑环节的外在中介的地位作用,以及外在中介由那些要素、成分组成?


                  认知活动的外在中介的组成部分应该包括,人的感觉器官感觉知觉,肢体动作,人身躯体移动,阳光,时间、空间,工具设备,实体信息等等。这些认知要素在人的目的意志作用下,自动地、或是有选择地组织起来,满足人的获取知识需要。它们都是外在中介不可缺少的环节。比如,如果没有光的作用,那么,所有的视觉信息是不能实现传递的,视觉物象就无法形成。由于人们获得知识都是有目的地进行选择的结果,所以,人们获得知识的目的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肢体行动,使人体到达一定位置才能感知接受实在者的信息。比如,人们阅读科学著作时,需要选择时间、地点,阳光、灯光,拿到书本、翻页的动作等等,眼睛视觉才能接受文本符号通过理解语义物象形成知识的内容等等。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实验设备是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外在的认知中介物。比如,实验室、设备,能源、实在者,等等。实验设备作为认知的主要的外在中介,它们决定人的感官阈值是否接收到实在者信息形成物象心理样态。

人类认知活动的方式不仅仅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随时随地发生着的。并且,人们很难区分在劳动生产、工作、做事、贸易、休闲、旅游的过程中,仅仅是从事这些活动,而没有认知活动;实际上,每一个人在从事这些活动时,不可能,也无法限制、停止认知活动。换句话说,没有认知活动,人类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将停止,都无法进行下去。这就是人的认知活动的广泛性,普遍性,同时,它表明物象学原理的物象来源的外在中介的结构、要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如果人们只是出于纯粹的生产生活的目的,那么社会活动就不是认知活动的性质。但是,如果人们将自己的社会活动当成获得知识、运用知识、检验知识真理性的过程的话,那么,其经历的社会活动就是认知活动的性能、性质。根据物象理论,通过感官知觉、理智和直觉认识世界事物信息在大脑:心灵意识中形成实在者的物象。在知识论或认识论的逻辑框架上,认识世界事物需要通过认知活动才能达到和实现。


              在中国哲学界,只是研究讨论认识中介问题,并没有人提出将认识中介划分为内在中介与外在中介的做法。

如杨富斌博士提出并认为:(3) “信息是认识的中介系统中独立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说,信息是联系心灵意识与认识对象事物的中介。


            认识活动作为外在中介的形式,它们的真实形态是多样的。认知活动并非不能离开“行”或实践,认知活动并不是时刻面对事物,而是常有离开事物进行回忆、思考和逻辑推理、判断的思维认识活动的过程。并且,大量地发生着由语音文本的语义物象间接获得对于世界事物的认知活动,如学生读书获得物理学、化学的物象知识等。虽然它需要由实验的观察、验证的认知活动相辅助。在这里,语言符号及书籍文本反过来,也是成为记忆、思维过程中形成实体物象的外在中介。

对于人类获得知识的外在中介与事物信息有着密切联系。外在中介作为认识主体通往与联结认知对象的关联性,认知对象的信息是不是外在中介就成为焦点。


                 虽然,信息不是物质、不是能量、也不是精神。但是从物理学上讲,信息是一种实体的存在“物”,这就决定了信息不是哲学上与“有”相对应的“无”。信息这种“物”也是分成许许多多的种类的,也就是说宇宙有多少种物质,就有多少种信息。而不是有的人认为,“在无机界,信息在功能上没有被分化出来,没有得到利用。” 但实际上,现代科技已经能够接收无机物的信息,地质学工程学技术能够区分铁矿与铜矿的不同信息等。科学已经证明,凡事物皆有信息,但生物与非生物的信息量差别很大。不同性质的事物就有不同性质的信息,因此给信息下定义非常困难。信息离不开物质而存在,信息也离不开能量而传播。而且,信息传播需要一定的环境即中介,不同的环境传播不同的信息。


                 “信源”是物质、事物的实体存在。从“信源—信道—信宿”这个过程出发,从形式上看,信息传递需要信道。如一个视力良好但闭门不出的人,也不能感知室外是不是有物体存在或是它们的形状、颜色是什么样的。一位盲人不能感知触摸不到的物体及其形状、颜色。这表明信息可能由于没有“信道”而没有“信宿”, 可见“信道”即中介。又如在黑夜里,人看不见东西,这表明环境也是“信道”的因素。如果把“信道”看成是“中介”的话,那么,环境也是一种中介。另一方面,信道的是依赖于信宿的,或者说没有信宿就没有信道。比如在黑夜里,猫能看到老鼠,人的视力却无能为力。最后,信道的性能也依赖于信宿体的性质,并由此决定获取什么性质的信息。又如黑白胶片、磁带只能获取物体光折射的二色信息,呈现黑白照片、图像,彩色胶片、磁带就能获取物体光折射的七色信息,呈现彩色的照片、图像。


             综上,如果把信道看成是信息传递的中介,是合乎逻辑的结论。但是,这似乎还不能完全排除信息是中介的特征。因为信息确实是通过信道到达了信宿体内,并在信宿体内生成信源物的性质、形式等等特性。因此,我们必须分析和确认信息的性质。


                 信息的最大特点,也是信息神奇之处是,一种信息能够携带该信源物体的性质、关系、结构、状态,功能等,在它的信宿体内进行还原呈现、或再生原物、或同它物信息同构出新的物体形态的东西。简言之,信息能够在脱离信源地即该物本身,在信宿体即另一物上再现该实在者。这种神奇的现象也是事实,它可以说明了一个基本的问题:信息就是事物本质的形式。综合对信道与信宿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本质的存在形式,信息运动就是事物本质的运动,信息传播需要中介,信息本身不是中介物。


          那么,如何认识信息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呢?这正是我提出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内在中介”与“外在中介”两个概念的原因或依据。在第35节中将讨论事物信息在心灵意识的作用是形成事物的物象,物象是作为内在中介的地位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认知活动作为主体心灵意识认知世界事物的外在的与事物发生联系的活动,其桥梁、纽带的中介作用的地位是不可能取消的。或者说,外在中介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性质是中介的规定性是正确的,勿庸置疑的。因为没有人的有目的地选择获取对象信息的认知活动,任何信息就不可能进入人脑和心灵意识之中,认知活动仍不可能发生。这就是确立认知活动是外在中介的地位、作用和性质的根据。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规定信息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的性质。


             当我们把世界事物看成是认知的对象,而不是当成满足人的物质或精神的利益需要的对象时,人的一切的活动,都是认知活动的性质。并且,当一切能够被称得上是获得了对世界事物认知的活动,都是理智参与其中的认知活动。当我们把感官知觉、理智和直觉认知世界事物的活动规定为以获得知识的目的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活动才是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就具有了联结心灵意识与世界事物的功效,而不是满足人的物质或精神的经济利益需要。因此,被称之为认知活动的功能,就是联结心灵意识与世界事物的中介或桥梁。由于认知是人的躯体(包括视觉、听觉)直接或间接接触世界事物的活动,所以认知活动是外在中介。


                 认知活动是外在中介,还体现在它具有目的性。认知的目的性是,认识主体决定选择、接收、加工和处理认知对象的实体信息。根据信宿体的性质决定信道的性能,从而决定接收何种信息的实际情况看,认知活动是将事物转化为记忆中的物象形成知识的外在中介。信源是无限的,认知主体总是有选择地接收他感兴趣的有用的信息,并转化为他所拥有的知识形态的心理样态:物象。因此,世界事物与知识的界限是外在的认知活动。


                    认知活动作为外在中介获得事物信息形成心理内在中介:物象。在思维作用下,外在中介与内在中介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象加工,使物象不断完善,争取在达到与世界事物高度一致性而努力工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2-8-27 10:11:04

参考文献:

①【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122页,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

⑵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3)杨富斌:《认识的中介系统新解》《哲学动态》2000年第1期  第17~20页。

(4)杨富斌:《认识的中介系统新解》《哲学动态》2000年第1期  第17~20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