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经济数据出来了,表面上看社会上的钱并不少。外管局报告5月新增外汇占款就达到3700多亿,同期进出口贸易顺差不过860亿人民币,就算剩余部分有很多外商投资,我估计仅5月份热钱进来也有1000-1500亿了。钱应该多得不得了呀。但实际情况是股市下跌、楼市不景气、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大幅飙升,甚至有些银行出现了存款减少的情况。谁都说缺钱。钱都去哪儿了?
新华社给出的答案是:都跑到银行理财产品了。据计算1-4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共募集资金5.6万亿,去年一年也不过7万亿。按照目前的速度,年底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将超过15万亿。央行不断上调准备金,银行就逆向选择表内资产转表外,通过理财产品可以规避准备金上调。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几万亿的理财产品资金到底会去哪儿呢?新华社只说买了债券和外汇等收益稳定的资产了。
但是这些钱到底去哪儿了,当前这种情况未来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我的分析:这些钱都进入了实体经济,没有在金融领域里,因为股票、期货、房地产等金融资产都是下跌的,没有表现出有资金流入。所以这些钱应该进入了实体经济。银行很可能通过信托等平台,转几道手,最终将这些资产以民间贷款的形势放到社会上。当前民间借贷利率极高,年利率在30%-50%,因为实体经济不景气风险大,货币紧张。如果让普通老百姓去参加民间高利贷,一般人肯定不去。民间高利贷可以使用的资金是有限的。但如果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包装一下,那么就会把普通百姓的资金吸引进来,赚到高利贷上去,高利贷的资金就会大幅度增加。
高利贷的确可以解决企业短期资金问题,但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马上就会吃空企业。前两天看过一篇报道,说据测算目前中国一半的贷款是民间借贷的形势。姑且可以说,支撑中国经济的贷款中,有一半是高利贷,整个社会的资金压力不言而喻了。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敢于拿到高利贷的企业绝不会用这些钱来做本业,大多数行业正常赚钱都不可能支付超过30%的贷款利息。这些人拿了钱之后只有两种选择:(1)做各种投机生意,违法生意赚钱。没出事就很捞一笔,出了事就跑人。(2)直接借了钱就跑,根本不打算还。我就见过这样的老板。无论哪种情况发生,都会对直接导致投资人损失,进而连带银行理财产品名誉扫地,最终那些朴实的老百姓们会发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了一场赌博。
当然这是我的猜测。或许还有其他的想法,希望大家讨论。
或许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强大无比,根本不可能让银行信托他们钻了空子。如果你知道,请你告诉我他们的制度设计有多完美。但据我所知,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能钻空子的制度。
总之钱的数量很多,总要有个地方吧。5月份数据,即使扣除央行准备金冻结的资金,流通中的货币也同比增加了10%。
我认为,高利贷容易引发庞氏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