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情况
1、英国国有企业的概况
英国的国有企业主要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国有企业改革前,它是西方国家中国有企业最多的国家,80%集中在投资大、回收慢的基础建设部门,国有企业垄断了全部的电力、煤炭、铁路、邮政、电信,控制了造船、飞机制造和钢铁业的大部分,在汽车制造及石油生产中各占约1/3和1/4的股份,而且在宇航甚至电子等科技部门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20世纪80年代前,英国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起伏不定。1948~1958年,国有企业的生产率年均增长1.5%,同期整个制造业的生产率年均增长1.9%,比国有企业高0.4个百分点。1958~1968年,国有企业的生产率年均增长5.3%,同期整个制造业的生产率年均增长3.5%,国有企业的效率明显好转。1968~1978年,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呈现出多元化,到70年代后期,普遍回落。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70年代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沉稳有余,活力不足,“老大帝国”的包袱沉重,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和滞胀,被世界经济界称为“英国病”。1970年~1979年,英国经济的平均增长仅2.2%,而通货膨胀率年均却高达12.5%,英镑的购买力在二战后30年中下降了85%。
2、改革进程
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ZF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1979年5月,被人称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带领的保守党上台执政。为了扭转“滞胀”局面,撒切尔夫人摒弃了多年来英国ZF奉行的凯恩斯主义,放弃了扩大ZF开支和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努力,转向以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为指导的新经济政策。一方面紧缩财政,放松ZF管制,鼓励市场竞争,积极引进外资,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1997年以后,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上台执政,在继续倡导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推行了以知识为基础、鼓励研究开发与全球化的经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被称为“英国模式”的社会改良,将美国式资本主义的人本论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平等与保障论相结合,又一次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英国始于1979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1979~1983年),主要出售了那些虽为国有、但已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商业运作的企业,它们亏损不太严重或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如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爱默森国际公司(Amersham International)和皇家军工厂(Royal Ordnance)。在ZF对其资产负债表进行审查之后,这些公司基本上以现有形式被直接出售给私人部门。总起来看,该阶段改造的规模相对较小。
在第二阶段(1984~1994年),改革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包括: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机场、钢铁、供水、造船、电力、全国公共汽车公司等。如英国电信(BT)、英国天然气公司(BritishGas)、苏格兰电力公司(Scottish Electricity),以及自来水公司和污水处理公司等。由于这类公司一般都规模庞大,其改革主要采取了股份制改革、公开上市及职工持股方式。如伯明翰机场进行股份制改革后,17个地方ZF持股占49%,其他股份为私人持有。从改造的规模看,该阶段比第一阶段扩大了近一倍。
在第三阶段(1995年以后),改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那些必须依赖ZF补贴才能维持经营的企业也包括进来。主要包括公共运输系统和邮政系统。由于在私有化之后ZF还要继续提供补贴,这类企业的私有化主要采取了特许经营的形式。
3、主要措施
(1)交易出售(Trade Sale)
即通过ZF与可能的购买者之间的直接谈判将国有企业出售,有时会包括一个涉及少数投标人的招标,以及一份类似于招股说明书的企业信息备忘录。在这种方式下,投资者常常需要作出新增投资或引入新的管理方式的承诺;同时也会将部分股权无偿分配给企业的原有雇员,这可以看成是对雇员地位变化(由公共部门的雇员变成私营部门的雇员)的一种补偿。交易出售主要适用于三种类型的企业:规模较小的;因在短期内面临生存危机而必须尽快出售的;因经营期过短而不符合上市要求的。
该方式又可以分为三种具体形式:一是将公司的部分股权(通常为足以控股的股权)出售给投资者。二是将公司股权出售给原有的经理人(有时也可以包括雇员)(Management-employee Buy-Outs)。三是将整个公司出售给第三方(常常是本行业的其他公司)。
(2)中长期特许经营
即授权给私人部门,由后者代表ZF负责国有企业的管理和运营。经营者需要作出新增投资或引入新的管理方式的承诺,特许经营时期的长短可根据承诺投资额的多少或具体业务的不同而调整。在经营期内,私人部门对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但ZF仍可从宏观上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管。经营期届满时,ZF可将特许经营权再次出让,也可以恢复对企业的直接管理。
(3)股票上市(Public Share Offer)
即以一份招股说明书为基础,将企业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种形式要求资金市场有效地运转以吸收股票投资。该方式主要适用于大型公司(如公用事业公司)。这是因为:首先,整体收购大公司需要大笔资金,若大公司采用交易出售,就难以找到有足够资金实力的买主;其次,上市招股可以使股东相对分散化,有利于促进竞争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再次,上市有利于价格上升,增加国库收入,从而对纳税人有利。
(4)附加措施
包括特别股(Special Share)、立账(Book building)、暴利税(Windfall Tax)等。其中特别股又称黄金股(Golden Share),即ZF在一部分私有化企业中保留或持有的特殊股,以保持对关键行业私有化企业的控制权,防止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
4、主要成效
英国私有化的主要目标是要提高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同时减轻ZF财政补贴的负担。由于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过多年的努力,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是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的适应能力。撒切尔夫人执政17年,在这期间的私有化涉及约50个行业,涵盖2/3的国有企业,其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国有企业全部摆脱了亏损,企业盈利增幅较大。
二是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重新振作。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英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6%,在西方七国排位最后。而在1980~1988年,英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2%,美、日、德、法、意、加则分别为4%、3.1%、2.2%、3.1%、3.5%、3.6%。9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的整体活力有所增强。
三是改善了ZF的财政收支状况。通过改革甩掉了一些财政包袱,减轻了维持国有企业运行的经济负担,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
四是增强了职工的积极性。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有较大增长,加上股票收益,使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相应地得以改善。
五是股份制改造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及广大人民的支持。表现在社会公众持股人数大增,由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二、英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经验和不足
1、主要经验
总体上看,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鉴的经验主要有:
(1)立法先行,规范有序。英国国有企业改革注重立法先行,在国有股出售之前,会在主管不同产业的ZF部门外成立独立于ZF的私有化立法和政策制定委员会,负责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然后由ZF任命管理、金融、法律、财务、证券等方面的专家对准备出售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和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决定股票出售的价格、数量、地点等具体事宜,力争卖个好价钱。如英国铁路的改革是在完备的法律体系下进行的。从1994年ZF决定对铁路组织结构实行网运分离,产权制度私有化,到2005年对铁路的ZF监管体系进行调整,都是先由ZF拟出法律草案,然后提交议会讨论通过后以法案的形式实施的。由于法律的强制性作用,保障了铁路改革的延续性,避免了改革的随意性。
(2)先易后难,平稳推进。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实施的是渐进式改革策略,它的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重视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备。实际推行中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改革过程总体比较平稳。1979年~1988年,首先被推向市场的是那些盈利的、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对于亏损的企业,先在企业国家所有的形式下,通过改变经营方式,裁减人员,改善其财政状况,提高竞争力直至能够盈利时,再向公众出售股票。而在1989年以后,英国才开始出售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企业,比如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和英国铁路公司等。
(3)区别对待,形式多样。根据预定的目标,英国对改革的进程进行了精心设计,改革的形式不拘一格:综合运用了交易出售、特许经营和股票上市等方式。对亏损的大企业,将它划分为若干个小公司,再根据各部门的盈亏情况区别对待。这样使ZF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改造的部门中去。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并增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对垄断企业,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打破垄断,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加强监管,促进公平。国有企业改制后,对于和国计民生相关的垄断部门,英国均设立了管理机构。比如英国电信管理局、煤气供应管理局、电力管理局、水力服务管理局。这些机构不是行政机构,也不受行政约束,主要责任是制定最高限价,规定行业价格上涨不得高于通胀。限制垄断行业的权力滥用,维护公众的利益。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一方面是控股,另一方面是设立金股,金股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贯彻国家意志。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议会要求国家审计署对私有化之前和之后都要审计,为此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私有化绩效审计司。
(5)职工持股,民众受惠。英国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ZF通过各种措施鼓励普通居民尤其是本企业职工购买股票。比如简化股票的购买手续,允许分期付款;对于本企业的雇员,以优惠价格出售,并用无偿赠送少量股票等。这些措施既增加购买国有股的资金来源,又保证国有股减持的公平性。而英国公众对国有股的态度也有一个由观望到争购的过程。1984年以前普遍冷淡,但1984年英国电信公司上市时却出现了抢购,英国电信的25万雇员中有96%的人购买了本公司的股票。英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普及资本市场知识和强化大众投资意识的过程。据统计,在英国,持有股票的人从1979年的7%上升到1991年的25%,小股东数量从300万猛增至1100万人。由于股票价格定价较低,绝大多数公众因股票猛涨而获利,从而成为市场化改革的坚强支持者。
(6)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英国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并提出了许多严格的措施和要求。如英国ZF和铁路监管部门要求,铁路基本建设及更新改造必须更多地采用环保和节能设计。在英国铁路发展中,充分采用了新型环保材料和新的节能措施,运用先进的污物处理手段,广泛采用电力牵引,注重路旁植被保护,力图使铁路成为一个“零”污染的环保产业。
资料来源
全国人大网代表服务专区
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