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994 2
2011-06-18
与非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不同的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前提似乎是在自由和平等的劳动力买卖中产生的,而不是靠超经济的强制来维持的人身依附关系,这样就会导致雇佣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为价值增殖进行合作。(1)与奴隶或农奴相比,雇佣劳动者是被自身的需要所驱使的,为了与其他雇佣劳动者竞争就业机会,必须以一定的质量生产产品,必须对他所提供的商品负有责任的。(2)尽管从整个社会看,工资与剩余价值保持一定的比例,但这种比例并不存在于单个雇佣劳动者的现实中,单个雇佣劳动者的工资是能够高于或低于这个比例的。变化的工资量首先表现为劳动者本人劳动的结果和个人劳动的质量的结果。而这种工资差别,“一方面给个人差别开辟活动场所,另一方面给劳动能力本身的发展提高刺激。……然而单个的个人借助于特殊的能力、天才等仍然有可能上升到较高的劳动部门,这正像某个劳动者本身有成为资本家和他人劳动的剥削者的抽象可能性完全一样。”[1](3)劳动者固然一定要把自己卖给资本,但并不一定要卖给某个一定的资本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选择自己的买主。同时由于雇佣劳动者则是以货币的形式、以交换价值的形式取得维持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在交换价值中使用价值的任何特殊性都消失了,所以雇佣劳动对于自己劳动的内容从而对自己活动的特殊方式都是完全同样看待的,雇佣劳动者对于自身劳动能力和自己活动的预示着较好工资的任何改变在原则上就都是可以接受与有准备的。因此,劳动的新方式的不断形成与经常的变动又给资本家不断引进新技能开辟了新的领域。
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彼此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都分别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人格化,对于特定生产部门或劳动的内容的特殊性质都是同样看待。“在流通中,资本家和工人只是作为商品出卖者互相对立,可是由于他们互相出卖商品品种的特殊对立性质,工人必然要作为资本的使用价值的组成部分,作为资本的现实存在和价值存在的组成部分进入生产过程,尽管只有在生产过程内部这种关系才能实现。”[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一方面生产出工人(通过必要劳动——工资的等价物),另一方面生产出资本家(通过剩余劳动),它以利润的形式实现。商品的生产,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在哪里投入、怎样投入,以生产规模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入另一个生产部门,只是取决于该部门能否获得价值增殖而无关该部门的特殊性质,资本的这种流动性必然会遇到障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一方面创造出于其本身的趋势相对立的经济障碍,同时又会消除它不能在不同生产部门中自由运动的一切法律障碍和非经济障碍,这是以资本劳动具有同样的流动性和可变性为前提的。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工人劳动的特殊内容对于工人来说也我无所谓的,工人关心劳动种类的变化,只是因为每一种类的劳动都要求劳动能力的某种发展。“如果说工人对劳动的特殊内容抱同样看待的态度并未使工人能够按照命令改变自己的劳动能力,那么他是把这种同样看待的态度表现在;他把自己的替身即下一代按照市场的要求从这个劳动部门抛弃到那个劳动部门”。[3]随着一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越频繁,越是要求工人的劳动能力具有可变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要求的前提是:“双方带着同样对立的使命,在市场上不断反复出现,或者说这种出现是一种经常的事。”[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6-19 02:40:52
楼主的这种论文的套路,实际上是“代圣人立言”,即用自己的流水话,把别人的经典串讲了一下,于是就挟圣人为己有,将圣人涂改得不伦不类。

实际上,劳动者为什么分化,《格达纲领批判》中说的明白,即劳动权利的不平等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19 05:51:46
2# 来者可追
无知者无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