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停滞(包括生产下降)和大量失业只是发生在经济周期的危机阶段和萧条阶段,与此同时发生的则是通货紧缩、物价跌落;而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上涨则总是发生在高涨阶段,但在这个阶段里却没有经济停滞和大量失业,当时在经济周期的发展中,“滞”和“胀”是互相排斥的,二者并没有在周期的某一阶段里同时并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曾先后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例如,美国在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中,工业生产下降了13.5%,而消费物价却上涨了4.2%。意大利在不同程度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这不得不归功于曾经被多数人推崇的"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认为:经济停滞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他主张用扩大总需求的方法来扩大就业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 实际上在当时凯恩斯主张的政策的确取得了不错成绩,甚至当时很多人鼓吹资本主义彻底解决了自己的社会本质矛盾。但凯恩斯主义实质上没有解决经济停滞的根本问题,只是从经济停滞的现象——“需求不足”入手,通过人为增加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但是这种人为增加的需求需要未来用更大的代价来偿还,并且不可持续。一旦额外增加的需求停止,经济体内在的缺陷就会即刻表现出来,经济照样停滞不前,而由于之前在刺激经济的措施中投放了大量的货币,因此物价当然上涨,通货膨胀不可避免,于是就会出现“滞涨”——经济停滞,通货膨胀!这充分说明,滞涨并不是一个天然产物,是我们人为在解决经济停滞时的不合理用“药”导致的一个局面,是人祸,而非天灾。
更详细深入的弄清这个问题及应对这个问题,请查阅 附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