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67 0
2011-06-24
对比物理与经济学习(读研一年系列01)https://bbs.pinggu.org/thread-1123524-1-1.html



读书应该是多多益善的
      如上文所言,带着对探求与理解社会经济现象、人群心理、行为的基础、组织的规律与问题的渴望,我们去学习别人的智慧结晶,我相信这么多优秀之人耗费精力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值得我等学习的。不敢说怀着什么高尚的理想,我只是觉得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个体,如果对未来还有期待,那么在读这个世界的过程中,现象与本质应该是同等重要的。
系统的了解一门学科以后,才发现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博大精深的,自己原来是带着有色眼镜的偏见去看待其他学科的,事实远非原来想象的那样,任何一门专业学好了都值得人们同样的尊敬。社会学科有社会学科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人文学科有人文学科的不可用语言完全表达的奥妙。很多人文社科的问题处理好了,叫艺术,掌握一门工具和技术是容易的,但是变成艺术就需要功夫了。我记得上大学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学物理之人甚至学理科之人如果25到30岁没有大的突破与成就,基本一生就平淡无为了,但是我们在人文社科专业却看到是相反的局面:基本上那些有突破有成就的学者,都是快到白发苍苍的年纪,而物理的研究到了后来也变成一种哲学与艺术了。我记得我原来玩游戏的时候,听到最多的真理就是:“没有垃圾的角色,只有垃圾的玩家”,可能是有人觉得在人文社科专业相对好混过关,所以觉得很多学科很轻松很浮躁很空虚,其实我们在对比的时候应该选好参照物的。
      一年过去了,虽然并不确定自己提高了,至少让我认识到自己原来的很多偏见与误解,狭隘与不足,更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人们行为的基础、选择的逻辑、大小组织的普遍规则。体会到理论的妙用:现象一旦经过理论抽象,更能说明问题。(这里当感谢风哥,是他让我真正认识到,如果模型如真实世界般,便没有模型存在的必要,当然抽象化的理论应该是更具有普遍规律的假设下得出的),虽然原来我很反感用非真实的假设基础上设置模型来处理问题,但是现在我认识到:假设是多么重要,结果是多么局限。
      在经济学的框架下,经过一年的学习应该说是对不少专业领域都有所涉及,也因为是仅仅一年,肯定有更多的领域不曾涉及更多的深化内容不及知晓。我发现已然走入另一个极端,我发现这学期选择上的这9门课程,都让我有所收益只是效用种类不同而已,也因此不具有可比性。我发现每个老师本身都是一本书,很庆幸他们没有按照书本上的照本宣科读下来,当然那样我定然早早放弃了这门课,因为他浪费不起我的时间。但是,他们如果告诉我,包括但不限于书本上,其实我们还是很无知的,更多未掌握的,哪里可以知道,如何掌握,当然选择权在于我们,这会让我觉得没有白来。
      如果按照经济学对于正常良性商品的定义:有胜于无,多胜于少,那我只得总结出了那句古训:多多益善,开卷有益。
书也也是不可以乱读的
       越来越发现一个问题,书读多了反而让自己更加混乱,不少书读不透,本专业都是仅仅了解皮毛而已其他知识有其如此,更不用说学科的最新成果、所有的理论精髓,为何如此?是因为不求甚解的读书,是因为发现了问题没有及时停下来处理,是因为追求速度的同时没有把好质量关。(这里考虑的书籍,都是良性的,都是在值得看的书籍之列,其他不再此思考范围内)
    虽然身边不乏智商超群者,我发现我是彻头彻尾的平凡人,同时努力程度上也是中下等,凭什么别人就只专攻一点就好,我就同时分散去学很多方面?那明显是我减少了在一点上专攻的时间与精力,不能回避有惰性的成分,因为一点上的专攻必然对思维要求更高,我本不该妥协的。比如这学期的9门课程,我本该在很多功课上获益匪浅的,实际是远远没有深入下去仅仅停留在课程表面,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思考上,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实际上,虽然在很多时候我很真诚的觉得需要去把一门学好。你看那么多做出杰出成就的人物,除了极个别的天才外,都是在一点上有所专攻才拓展到其他方向的。蜻蜓点水是不可行的,人们评论一个人的成就,也都是以其在一个问题上的最高成绩考量。
      其实想起来,组织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然而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从来没有也不可能穷尽。虽说经济学上最基本假设是理性人,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设的(关于这个问题,在去年一个课程论文有细致思考),在完全理性与感性之间,有限理性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处理。同时在有限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智力的约束下,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最大化个人效用必然涉及到个人偏好与个人选择。由于偏好无法比较个人选择无法对比衡量,所以别人的选择不一定是错的,你的选择不一定是对的,人权的那些原则下,多样化必然存在。在求同存异下,保有自己独立是思考与独立人格,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价值判断,造就独特的选择,造就独特的价值,形成个体的不可取代。前面有一篇日志其实有分析。读书本来是就是一种伤害,不思考就接受,然后再不假思索的运用,是无知的根源、对自己的欺骗、对自己智商的侮辱。千年前的孔子都有对此精辟的论断:学而不思则罔,何况我这种凡人,没读到问题本质,读再多书也是枉然。所以从这个观点上讲,我这学期真是害己不浅,想起来愧疚不已。
即将过去的一年,必然是值得回忆的一年,因为我改变了很多,当然有更多的改变需要发生却没有出现。我不愿去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缅怀过去,记录下来这些是为了让自己更完整系统的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找到不足力求完善,是为了以后改变不了现实的时候回顾起来,我也试图改变过,也改变了很多。所以以后读书,特别是1年范围内的读书,当是相对广泛的,当是重点突出的,当是读过的每句话都能深入思考直到自己独立思考后抉择后取舍的。其实读书求知是为了什么?当时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可能这个时期是作为全日制学生在没有更多压力下在校读书最后一次,所以接下来的读书行为要对自己负责。


附:写这篇短评的时候,本该在图书馆备考博弈论,但是趴那里睡着醒来以后,一直想遥望远方,并非在发呆,也并非不能平静,本该有所行为,我却选择了这种方式这种内容来重新集中我的注意力。希望它是值得的。在打字修改完善于2天零碎时间里,由于思路异常混乱,后面写的东西自己看不懂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