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不断的观察身边的同学,也可能大家都是学习经济的缘故,经济学本身就是关于选择的学问,大家对于成本收益分析和边际价值准则潜意识里的运用让我很感叹。我也跟大学同学对比了下,发现现在同学可能更珍惜时间更懂得把握机会。当然,可能是我原来没用好好用心学习的缘故。谁说学习社科学科就一定很轻松?在学习的时候,潜意识会告诉他们,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当风雨兼程,可能更会努力的求知,有时是方式不同而已。
其实关于文科与理科之间的差别,我从大学时候就开始关注。因为原来见识短浅认识浅薄,不能看懂中间的很多差异,今天我依旧不懂,但是毕竟经历过从理到文的历程,且让我记录一二。如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理科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最主要推动力。但是它却远远不是全部,因为很多物质世界的规则到人身上便不再适用,所以需要社会学科的补充。它不能分析一个事实:人不同于无机物质,人有自己思考和选择。这个时候,理科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的作用便体现出来,宝剑虽然锋利却为双刃。到底人是怎么样一种动物,人每天都在思考些什么?内心都在想些什么?做事情的基础是什么?物质世界是被它解释的很清晰,但是人群社会都有哪些规则?如何运作?记得当时的我对此非常无知,或者说缺乏最基本的认识。所以很多像我这样的人会迷茫,现在回想起来没有接受全面的适当的人文社科教育是很悲哀的,可能很多同学无意间弥补了这一缺陷,我却没有,加上过于偏激的性格。。。
为什么文科会感觉空虚?因为理论的起源不是公理化的假设,推理的过程不能保证逻辑严密,得出的结果又多不能检验,即是不可以证实但是可以证伪。所以学习文科之人,一定要不断将所学运用于现实世界,即使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不然等于白学。你学习数学的时候,老师是不是告诉你,不做题是没用的。
我现在看一些社会科学的书籍,也发现一个问题。比如西方传过来的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哲学等学科都是有自己的体系,广义的说是可以算作科学的。我国历史上,虽然文明源远流长,也出现过各种人物,但缺乏系统的科学,虽然也有很多哲学家有着严密的逻辑,大多数当时的知识分子还是缺乏的科学思维,如果我没有走出原来的层次,可能永远都感受不到自己原本如此局限,
我还发现一个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的不同,就是对于一个问题是不是愿意一直深入问下去。因为理科生接受的是在公理化假设的前提下,经过严密推理,然后得出结论,所以看待问题的时候经常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本质问题所在。而文科生由于接触的大多数理论都是在条件假设很牵强的情况下得出的非唯一性结论,这些结论可能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所以让他们养成了对于问题不喜欢追踪溯源,不过变得更容易接纳别人的观点,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可能是错的,别人可能是正确的,虽然我自己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介于之间的是经济学这种,在有限范围内引入公理化假设,引入数学来严格论证过程,然后得出有限适用的结论。
当然,理科的这些特性使学生们养成了刻板而不够灵活、保守而不够开放的缺点,当然有更多不容易用语言表达的方面。我一直觉得,不知物有长短,则不能驭物。从一年的经历来看,自己原来很多认识可能不是完全正确的,最起码是都需要条件限制,可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有些事情,比如说人的价值判断,本身是不能比较的,我们要允许多样性的存在,正确的往往不是一个,这个跟物理里面的真理有着很大区别。
所以我认识到,在这个社会中立足,当以理科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为工具,以人文社科的认识与见解为外衣,前者是核心竞争力和前进的发动机,后者是服务前者不可或缺的润滑剂以减少摩擦。所以我愿同时关注两者,虽然都没学好,但是我尝试,可能作为一个学过物理的学生永远不能像纯粹的文科生那样思考与行事,但是我却不愿放弃自己这种个性,虽然成本也很高(比如在对有争议话题进行争论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解为何我如此认真如此激动,其实我慢慢也不知道了,我也知道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争论的结果是没有人从争论中获得好处,但我一直认为那是一种获得真知的途径,可能我方法错误),一句话,如果你愿意与物打交道,那专心学好理工科好了,如果想跟人处理好,还是要了解些人文社科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