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03
被忽悠瘸了的国产大豆业
2003年8月,本年度美国大豆大批量上市之前,美国农业部发了则消息,说由于天气原因,往后一年美国的大豆可能会歉收,所以决定调低大豆产量(美国农产品生产配额是由农业部决定的)。
时值全球大豆需求大涨,占据产业核心地位的出口国却发预警说供给要下跌,消息一经发布,紧接着上市的美国大豆价格就翻了一倍,国内大豆价格也从2003年8月的2300元/吨,一路暴涨到了2004年3月的4400元/吨。
走到这一步,中国的大豆压榨企业依然没有“上钩”,而是在观望美国农业部是否会增产干预价格波动,结果等来了2004年3月,美国农业部宣布不会采取增产措施的消息。国际粮商们心领神会,开始极力渲染恐慌气氛,宣称大豆很有可能突破5000元,甚至是6000元每吨的价格。
刚刚和国际贸易金融体系接轨不久的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哪见过这个阵仗,终于坐不住了,在4300元的历史高点,出海抢购了接近八百万吨大豆。结果还没到一个月,美国农业部又改了主意,突然宣布调高了大豆库存,增产了。
国际大豆期货应声跌回了3000元水平,中国企业抢购的货物还没开始交割,价格就已经一路跌破了消息公布前的2300元/吨,摸到了2200/吨的低位。
八百万吨大豆,要接收,每吨净赔2000块,还不要提高额的仓储运输加工费用;要违约,大量企业连套期保值都没做,平均每吨也要赔人家将近2000块,算下来就是数以亿计的赔偿款。将近70%-80%高位接盘的企业,都因为无力消化采购成本,或无力偿还赔偿款而宣告破产。
一个只有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受伤的世界达成了。出来趁火打劫的,就是传说中的传统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基、美国嘉吉,以及法国路易达孚,简称“ABCD”。

这些跨国粮食集团在常规违约赔偿之外,又提起了高达60亿美元的额外索赔,并以此为借口,联合其他国际粮商对中国企业实行大豆出口封锁,掐断了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供应链,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大豆产业的破产潮。
紧接着就是趁虚而入,大举收购破产的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很快就控制了中国80%的大豆进口货源,和国内85%的油脂压榨产能。而在此之前,国际粮商在中国大豆产业中的占比还不到10%。除此之外,因价格暴涨而大规模扩种大豆的普通种植农户,也纷纷出现巨额亏损,国际粮商趁机在种植环节进行了大规模扩张。
到2006年,中国排名前十的大豆企业中,除了中粮集团以外,几乎都有外资背景。中国大豆产业对美国的依存度与日俱增,逐渐失去自主权。这种局面近年虽然略有改善,但至今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由于控制了下游的榨油产业,这些粮业巨头又干起了熟悉的老本行,宣布只收购出油量更高的美国转基因大豆品种进行榨油,试图让转基因大豆全面占领中国市场。这中间的博弈从未停止。

中国大豆产业沦陷的原因,表面上是中国粮食企业在商业竞争过程中本身的经验不足,根源上讲,还是中国整个金融体系建设显著落后带来的结果。在刚刚加入WTO开放外商投资,与国际贸易接轨的过程中,这种金融体系发展的落后,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惨痛的教训,被忽悠瘸了的大豆产业只是其中之一。
反观金融体系极为发达的美国,却通过发达的农业保险,和背后灵活的金融工具,保证了农民即使在天灾出现的歉收之年,也能获得平均80%的预期收入。同时,美国有80%的农民都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用农业期货做套期保值。
丰收时,期货价格平稳,农民卖粮赚钱;歉收时,期货价格暴涨,金融收益也完全可以对冲掉收成不足的问题。这几乎从根本上颠覆了农业从业者延续千年“靠天吃饭”的收入逻辑。拿2012年来说,美国遭遇大旱,当年88%的玉米地歉收。但美国农民的收入反而因农业保险和期货价格上涨,比预期还增加了30%。
04
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粮食产业?
我曾经和一个合作方的德国老哥聊起过中国的产业发展。他说和中国人做生意的过程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人惊人的学习能力。我深以为然。
2005年,在中国大豆产业上赚翻了的国际巨头粮商们卷土重来,想要再次通过金融期货向中国小麦下手的时候,马上就发现:不灵了。
从2005年12月到2008年7月,国际小麦价格从291美元/吨涨到了1334美元/吨,翻了近五倍。玉米的价格也从185美元/吨涨到758美元/吨,翻了三倍。但中国国内的小麦和玉米价格则稳得惊人,三年总涨幅被巧妙地控制在了40%左右。
国际粮商做多吃进,中储粮就高价抛售,你买多少我就卖多少。从刚开始的以月为单位抛出,到后来的以周为单位抛出,到了2008年,甚至开始每隔一两天就做一次抛售。多空大战打了三年,国际粮商愣是越买越怕,觉得中国粮仓怎么跟哆啦A梦的口袋似的无穷无尽,最终纷纷认亏跑路。
交割日的那一天,中储粮集团放话中国的储备粮食还有1亿吨,足够全中国人吃一年。此后至今没人再来挑战中国的主粮价格。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中国也全身而退。
是的,所谓的粮食危机,从来就不是粮食不够吃了,而是粮价涨得太高,吃不起了。粮食战争的根源,本质上就是对粮食定价权的争夺。改一改基辛格的话,就是“谁控制了粮食价格,谁就有望控制全人类”。
局长在过去讲过很多中国商品国产化道路中所面临的产业链困境,主要涉及的是两种模式:一种是竞争对手利用上游技术/原材料优势地位,来卡我们下游消费品的生产销售。比如芯片、操作系统、零部件供应对汽车、手机、机床的限制,都在这个逻辑之内。
另一种则是通过下游销售终端品牌的强势,逼迫上游厂家更换供应商,扰乱中国稳定的产业结构。典型案例就是新疆棉事件中欧美对中国纺织业的打击。
但在粮食产业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进行的产业链打法,则比这两种都要复杂得多,是真正的产业链战术之集大成者。
这些跨国粮食巨头通过掌握种子、饲料、化肥等关键节点,形成全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只要种植、加工、消费、供应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被打开,就可以很快被顺势攻下上下游所有环节,结局就是本土市场迅速沦陷。
这种布局甚至还可以扩散到对一国饮食习惯的改造。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就在恢复了粮食自给能力的情况下,迫于美方压力,继续接受美国的面粉倾销。各大粮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动员日本各界甚至是学校教育,宣扬面粉营养价值远远优于大米的说法。甚至在日本设立了“饮食改善协会”,派专人为日本学校食堂制定“面粉菜谱”,还在社会上培养了一大批面包师。
也就是那个时候,日本餐饮界诞生了米饭配拉面、米饭配面包的诡异搭配,一顿饭主食+主食+主食的暗黑程度,至今都能上局长不能理解的饮食搭配Top10。
这种为了追求扩大客源而采取的舆论攻势,最终深刻地改变了日本的饮食习惯。虽然纯粹是一种是商业上的营销决策,没什么阴谋论的必要,但最终达成的结果,确实让人细思极恐。
现代农业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已经是集中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就像飘柔、海飞丝、佳洁士、舒肤佳、吉列、博朗、汰渍、碧浪背后,其实站着同一个宝洁一样;金龙鱼,香满园,胡姬花,福宴背后,也有同一个新加坡丰益国际。
这些看似分散的食品消费品牌向上追溯,大多能追溯到几个业务广阔的巨头集团,而粮油领域的集中度则更高,四大粮商甚至控制了全球75%~90%的粮食交易,种子公司则集中在孟山都等几个巨头手里。
在吃饭这件重中之重的事情上,大型资本的套路绝不比现在人们挂在嘴边的互联网巨头们少,甚至形成的后果让一切都显得更为险恶。
今天的中国,一方面在粮食供给上实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中国粮食产业化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本土企业在面对国际巨头粮商时又是十分脆弱的。
和其他所有领域一样,中国的粮食产业有极为值得骄傲的一面,也有依然存在不足的一面。但唯一不变的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每走一步,每有一次交锋,都能获得一次宝贵的经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拥抱这个世界。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感谢楼主分享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