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央行:通胀压力仍处高位
2011年07月05日00:11中国证券报
我要评论(205)
央行7月加息?
分析人士表示,二季度例会强调“通胀压力仍然处在高位”,表明下半年物价上涨压力不容乐观。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宏观研究员周文渊表示,央行表述显示未来物价涨幅将超过预期。预计6月CPI同比涨幅超过6%,下半年即使CPI涨幅回落,月度CPI涨幅也可能在5%之上,央行7月可能加息。
正文
当我看到这则消息,我的担心就是,再紧缩货币,我国经济增长就会因货币短缺而出现增速下降,影响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对于通货膨胀,我们要清楚其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在我的观点看,通胀有四大因素:货币发行量,生产力的发展(相对经济效益),劳动力价格,输入型通胀。如果加以我国现状考虑的话,就是物流成本(制度原因和运输方式及技术的改变)和能源价格。
通胀有两种类型——软通胀型和硬通胀型,软通胀是人可以控制或不主导的因素引起的通胀。硬通胀是指必定会引起通胀的因素引起的通胀。软通胀:货币发行过多和输入型通胀。硬通胀有: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能源价格。
我国现在的通胀高企,主导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和能源价格上涨。
对于我国现状而言,货币发行量已经不算过多,再紧缩货币也无法抑制通胀,只能引起经济下滑。还有就是货币分配的不均,分配方式单一,使得有些人(企业)有钱没处花,有些人(企业)需要资金却无法获得。
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导致通胀。原因很简单,生产通胀统计范围内商品的生产者无法较大降低其生产成本及较快提高其生产效率,面对其他行业较大的降低成本及提高生产效率,其生产效益相对下降。面对这种情况,转行和减产是必定出现的情况。可是这些商品的需求是刚性的,为满足需求,只能提高价格,提升其经济效益,才能有足够的生产者保持相应的产量。而我国的现状是生产力快速发展,迅速引起行业生产效率的差距扩大,因而必需的商品提价以保持相对利润就是必然选择。
劳动力成本,面对其他行业提高的工资,这些无法较难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行业,其相对效益在降低。为了保证相对经济效益,也只能提高价格。然而我国低廉劳动力供应的趋稳,劳动力需求却不断增加,唯有提高工资以获得足够劳动力。无力提高工资的企业只能是缺人、转移生产地及停产。
我国的能源价格一直在上涨,这加重了各行业的生产成本,更加大了物流成本。成本的上涨,只有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价三种措施,而通胀统计商品唯一能选择的大概只有提价了。
下面我假设一个例子说明。
一个农村的农民,35岁,他可以选择做建筑工人和耕种农作物,有一天他听说他如果去做建筑工的日工资是130元,一般一个月能工作20天,扣去日常生活费,他的收入是1000元。他这时就估计,他耕种一年的收入和做建筑工人相差过大,他决定弃耕或减少耕种面积或是减少时间投入,转而去做建筑工人。结果就是农产品产量下降。如果全国的情况都这样,那么,就会有大批的农民减少农业生产,造成农产品供应紧缺,销售商会通过提价获得更多利润,而农民也会因此提高出售价。这就造成农产品价格上升。价格上升就会引来其他农民转而生产农作物,增加供给。那么为什么建筑工的工资上涨了,因为其生产效率提高,需要提高工资以获得相应劳动力。
但是我国没有出现这种不断循环的现象,而是国家每年主动提高主要农产品收购价,保持农产品的相对收益,保持了农产品的相对产量。
但是,对于其他行业,由于没有这种预先提价,就会有短缺,提价,短缺,提价的循环出现。不断推动物价上涨。
对于其他的属于通胀统计范围的商品,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大都较难,提升速度低于其他行业。为维持经济效益,只能提高价格以保持其收益。因为这些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不会过多增加与减少。
然而我国现今的存款争夺战和民间信贷的繁荣表明,我国的货币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即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虽然这不会直接导致经济回落,但是货币供应如果再紧缩,就会造成企业资金的大规模的短缺,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企业大规模的倒闭,这会直接减少企业的生产,产生大规模的失业人群,引起经济的衰退。
面对我国的硬性通胀造成的高通胀,货币政策几乎不起作用,只会阻碍经济发展,造成经济的低迷。所以,我国现今的通胀问题绝不可以通过紧缩货币实现,而是通过对农业的支持,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改进耕种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对其他属于通胀统计范围的行业,加大资金和科研投入,提高其生产率,以降低成本和价格。还有就是打破能源企业的垄断地位,提高其市场竞争程度,促进其加强管理,降低价格,减少各个行业的生产成本,让物价能降低下来。
一句话,货币政策已无法抑制我国的通胀水平上升,降低物价,只能引起经济发展速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