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是C+I=C+S 而是C+I=C+I
如何从直观意义上理解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假设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有甲、乙、丙三人,甲,丙都是生产消费品的,乙则是既生产消费品,又生产投资品,初始阶段,甲、乙、丙三人手中各有4个单位的货币。
甲 乙 丙
4 4 4 初始阶段,三人各有4个单位的货币
0 6 6 第一阶段甲分别向乙、丙二人购买了2单位货币的消费品
2 2 8 第二阶段乙分别向甲、丙二人购买了2单位货币的消费品
4 6 2 第三阶段丙向甲购买了2单位货币的消费品,向乙购买了4单位货币的投资品
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甲的收入与消费支出都是4,因此手中的货币储蓄额不变,还是原来的4单位货币;乙的消费支出是4单位货币,消费品出售收入是2单位的货币,投资品出售收入是4单位的货币,故手中的货币储蓄额比原来的多了2单位货币;而丙的消费支出为2单位货币,投资支出为4单位货币,但消费品出售收入只为4单位货币,因此丙手中货币储蓄额比原来的少了2单位货币,剩下为2单位货币。
故,总消费支出C=4+4+2=10,总投资支出I=4, 总支出AE=C+I=10+4=14
总消费收入C=4+2+4=10, 总投资收入I=4, 总收入NI=C+I=10+4=14
于是可得,AE=NI
为什么AE会恒等于NI呢?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明白,因为任何一项的消费支出,必然同时是另一项相同数额的消费收入,任何一项的投资收入,也必然同时是另一项相同数额的投资支出,因此总收入必然等于总支出,供求必相等。也就是说从货币流出去的方向看,总支出依旧是分外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两个部分,但是从货币流进来的方向看,总收入不再是分外消费和储蓄了,而是分为了消费收入和投资收入两个部分,即总支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C+I,总收入=消费收入+投资收入=C+I,由于任何一项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必然同时是另外一项的相同数额的消费收入、投资收入,因此总支出必然恒等于总收入,供求必相等,即AE=NI,C+I=C+I。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萨伊定律是正确的、值得信赖的,只要保持货币稳定,那么自由市场总是会趋向于总供需相等的,总是会趋向于市场出清的均衡状态,市场并不是天然趋向于凯恩斯所宣称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有效需求不足论完全不成立,更不用ZF时刻进行需求管理不可。
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出发,就根本无不存在凯恩斯意义上的储蓄行为,因为对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来说,一项货币支出必然是另一项的货币收入,从而社会货币储蓄总额总是恒等于流动中的货币总量的。对总体经济来说,总量意义上并不存在微观个体意义上的储蓄行为,即总量意义上的S是不存在的,在总量经济意义上,只存在两个现象,一个是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不断生产和交易过程,另外一个就是在这生产和交易过程的货币不断循环流转现象。不同的地方只在于,不同的社会,对于种类繁多的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偏好程度不一样,因而造成了消费品、投资品生产交易模式和货币循环流转的速度、方式的差异。因此储蓄本质上是属于消费的范畴,凯恩斯意义上的储蓄行为是不存在的,如果非要提出一个总量意义上的储蓄概念,我们最多只能理解为长周期意义上的消费支出、延迟的消费支出或者是收入的暂时储水池以留待未来的消费支出。
而对于微观个体来说,是有存在常识理解意义上的储蓄行为的,但是在经济学角度来看,与常识理解不同,储蓄只不过是消费的中转站,是收入的一个暂时的储蓄池,也是投资的来源池而已,它并不是国民收入的漏出量,而只不过是延迟的消费,是人类对收入在不同时间内分配、以更好满足自身欲望的选择而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国民收入的体系中去的。
因为对微观个体上储蓄行为的本质理解错误,并将这个错误理解下个体的储蓄行为简单地想象为宏观总量上的储蓄行为,所以从总量意义上来分析,凯恩斯的C+I=C+S 的公式完全是错误的,没有意义,逻辑混乱的,那么建立在这个公式上的国民收入决定和均衡模型,IS-LM曲线模型以及乘数-加数模型等等自然也就无法成立,可见宏观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模型需要重新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