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存在短期的经济低迷,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世界上许多企业似乎都处于强势增长的有利地位。它们坐拥巨大的现金余额——2009年底,现金持有量为3.8万亿美元,而且,它们能够获得廉价的资本——实际长期利率低落到接近1.5%。事实上,随着发展中经济体继续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可以预计,在未来十年中,能够利用这种增长的企业将前途无量。
然而,所有这些新的道路、港口、供水和电力系统,以及其他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加上许多企业建设新的工厂和购买机器——可能会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压力。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最近的分析认为,到2030年,全球的资本供应——即储蓄意愿——将无法满足全球对资本的需求,即为所有这些项目融资所需的投资期望水平
1。事实上,近30年来,成熟经济体的家庭储蓄率普遍都在下降,而且,人口老龄化似乎也不太可能扭转这一趋势。中国重新平衡其经济、增加消费的努力也会减少全球储蓄。
全球资本供给与资本投资需求之间的这种缺口,可能会对实际利率构成压力,挤出一些投资,并可能会拖经济增长的后腿。此外,随着全球储蓄与投资模式的改变,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途径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新的金融中介和政策干预渠道。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企业高管、投资者、ZF的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需求激增在历史上,也有一些经济发展时期需要对有形资产(如基础设施、工厂和住宅)进行大规模投资
2。这些时期包括工业革命时期,以及二战后欧洲和日本的重建时期。我们现在正处于另一个投资高潮期的开始阶段,这种投资热潮是由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推动的。
在整个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对新的住宅、交通运输系统、供水系统、工厂、写字楼、医院、学校和购物中心的需求已经引起投资激增。全球投资率从2002年时占GDP的20.8%的近期低点上升到2008年的23.7%,后来,在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时期又再次下跌。2002~2008年期间,全球投资率的增长主要是由中国和印度非常高的投资率引起的,同时也反映了其他新兴市场比较高的投资率。考虑到这些经济体已经积累的有形资产存量水平非常低,我们的分析表明,这种高投资率可能还会持续数十年。
在几种经济增长的情境模式中,我们预计,到2030年,全球投资需求可能会超过GDP的25%。为了支持符合普遍认可预测值的经济增长,到2030年,全球投资额将达到24万亿美元,与此相比,2008年的全球投资额约为11万亿美元
3(图表1)。当我们研究其他不同的经济增长情境模式时,我们发现,投资仍将比目前的水平有所增加,虽然在全球GDP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投资的增长也较慢。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全球投资的格局将会发生变化。成熟经济体的投资主要是为了对其现有固定资产存量进行升级:工厂购置更高效的设备以替代旧机器,人们花钱对现有住房进行翻新改进。但是,未来的投资热潮将更多地涉及在基础设施和住宅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考虑这样一个事实:新兴经济体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率比成熟经济体高出一倍以上(2008年,二者分别占到GDP的5.7%与2.8%)。这种差距存在于基础设施的所有类别中,但在交通运输部门(如道路、机场和铁路),差距特别大,电力和供水系统则紧随其后。我们预计,如果全球经济增长符合普遍认可的预测值,那么,2030年时,基础设施领域的全球投资需求约为4万亿美元,住宅房地产行业的全球投资需求约为5万亿美元。
储蓄下降为这种投资融资所需的资金来自全球的储蓄资金。在2002年以前的大约30年中,全球储蓄率(储蓄占GDP的比例)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家庭储蓄急剧下降所致。自2002年以来,全球储蓄率有所增加,从2002年占GDP的20.5%上升到2008年的24%,这是因为成熟经济体的家庭储蓄回升,以及许多具有最高储蓄率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所致。然而,我们的分析表明,作为世界经济一些结构性变化的结果,在今后几十年中,全球储蓄率不太可能继续上升。
首先,中国的储蓄率可能会下降,因为她需要重新平衡其经济,从而使国内消费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8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储蓄最多的国家,全国的储蓄率达到GDP的50%以上。但是,随着中国变得越来越富裕,如果她效仿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其储蓄率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正如在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以及其他经济体曾经历过的那样(图表2)。目前尚不清楚这一进程将何时开始,但中国领导人已经开始采取将增加消费、减少储蓄的有关政策
4。如果中国在增加消费上取得成功,将会使2030年的全球储蓄率较2007年的水平下降大约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与按照当前储蓄率计算,到2030年中国将会积累的储蓄资金相比,将会减少大约2万亿美元。
 
 
此外,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支出将日益减少全球储蓄。到2030年,世界各地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比例将达到创纪录的水平。提供医疗保健、养老金和其他服务的成本将随着老年人队伍的壮大而上升。最近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退休人员支出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额可能会增加大约3.5个百分点
5。所有这些额外消费都将降低全球储蓄,或者通过增加ZF赤字的方式,或者通过减少家庭和企业储蓄的方式。
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可能会指出,自从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英国的家庭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储蓄率,尤其是通过偿还债务。在美国,家庭储蓄从2005年第3季度时占GDP的2.8%,上升到2010年第2季度的6.6%。在英国,储蓄从2007年时占GDP的1.4%,上升到2010年上半年的4.5%。但是,即使这些储蓄率能够保持20年,到2030年时,它们也只能使全球储蓄率增加1个百分点——还不足以抵消中国增加消费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总之,这些趋势意味着,如果获得普遍认可的GDP增长预测得到证实,到2030年,全球储蓄供应量将占到GDP的23%左右,比全球投资需求少2.4万亿美元。这种资金缺口可能会使全球GDP的增长每年减缓大约1%。此外,对几种情境模式的灵敏度分析表明,即使中国和印度的GDP增长放缓,世界经济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的速度比预期更缓慢,或其他一些似乎合理的可能性(如新兴市场汇率升值,或全球为防止和适应气候变化而大量投资)成为现实,同样会出现类似的资金缺口(图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