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7077 4
2005-02-01

退役运动员在大学校园里的生存状态(上)

  运动员被颠倒的成长经历

  ―――退役运动员在大学校园里的生存状态(上)

  ●记者 原春琳 实习生 陈震峰(中国青年报 20050128)

  奥运冠军唐凌就读人大期间,给人的印象是每天都抱着英文辞典翻阅;女足球员张红军在北师大读书时,一次考试考到一半,拿起书就想吐。奥运会乒乓球女双冠军、北大方正乒乓球俱乐部总经理刘伟说:"人家是学习、就业、成名,我们是成名、学习、就业。"

  1月18日,中国乒乓球队队员集体造访北京大学,在一问一答中开始与北大学子的交流。

  那天的场面很有趣:面对众多国手,无论问题大小,学子们都能侃侃而谈。看样子,如果时间许可,一个回答说上一个小时都没有问题。

  国手们的状况则正好相反。也许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和不熟悉的环境,除了孔令辉等几员老将,其他人的回答都过于简单,基本是一句话解决。

  国手们与北大学子基本上都是同龄人,甚至他们中有的人年纪更轻。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焦点却迥然不同:当学子们在埋头苦读时,国手们正在运动场上奋力厮杀。

  奥运会乒乓球女双冠军、北大方正乒乓球俱乐部总经理刘伟忍不住感慨:"我们的成长经历与正常人不一样。人家是学习、就业、成名,我们是成名、学习、就业。"

  那是一条颠倒了顺序的成长之路。

  张红军迟到十年的"厌学"

  对于一路读书读到大学的学生们而言,每天在读书与考试中周旋,很多人都有过"厌学"的想法。

  与别人相比,张红军的这个经历晚了十年。

  张红军曾经是一名女足运动员。1994年还在上海队踢球时,两个选择放在她的面前:或者去大学读书,或者去国家队。

  国家队是她的梦想。她从初中开始踢球,为了这个梦想奋斗多年,并从家乡的球队转到上海队。

  读书也是她的梦想。尽管高中毕业以后,张红军几乎每天都在训练场上度过,学业几乎全被荒废了。

  权衡再三,张红军选择了读书:既然自己迟早要退役,不如早一些去读书,以免到时没有别的机会。而她的自然条件也已经到了"极限":一是自己的年纪已经到了读大学的边缘(当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入学最大不超过22岁),二是多年的训练早已伤痕累累。

  很多人为她惋惜。队里当时有20多个队友,只有她一个人选择读书这条路。实际上,除了自己的家人,几乎没有人支持她去读大学。

  一个全新的身份在等着她,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新生。她与另外5个同学挤在一间宿舍里,那已经是学校的照顾了。其他宿舍都是7个人。每天一起到食堂吃饭,一起去上课,一起去图书馆温习功课。

  她与同学们相处很融洽,惟一的难题就是专业交流。与其他中文系学生的口若悬河相比,张红军给人的印象是很安静,大部分时间,她都在倾听别人的发言。为了能加入同学的谈话,她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别人在中学时已经读过的书,她也要找来读。最难的是古文,她不得不常常向同学请教。

  张红军曾经想过放弃,因为入学晚了一个学期,所以大一的考试基本都放在下学期进行,结果那个学期考了十几门课程。考试考到一半,她拿起书就想吐。"太苦了!我真的快坚持不下去了!"她说。那个时候是进考场,什么都记得;出了考场,就什么忘了。

  奥运冠军唐凌的"小灶"

  作为奥运会的柔道冠军,唐凌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如今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本科生,今年即将毕业。

  她与同学们的第一次会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同学们在学校里迎接唐凌。很多人都认为她应该是个很粗壮的柔道运动员,所以从她面前走过时却没认出她来。

  当同学们把这个感觉告诉唐凌的时候,她没有生气。这个小小的误会却让她和初次见面的同学们熟悉了起来。

  半个学期过去之后,只要不是有同学刻意地提到她辉煌的过去,大概已经没有同学会知道坐在自己身边的是昔日的奥运冠军了。

  与其他同学相比,唐凌还有特殊"优待"。比如,在学习上,系里老师总会额外关照她。因为她是插班生,而她所在的班级很多课程都已经开完,她只能利用其他时间在目前还开有这门课的班级补课。唐凌多了很多小老师:在课上,她总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问其他同学。下课就只能自己去琢磨和钻研。

  "这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可是老师们都很热情。"唐凌很感激自己的老师。

  基础知识积累的薄弱,让她不得不付出了比别人更加艰苦的努力。她选择的是行政管理专业,这种文科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还可以不太吃力地过关,可英语却是一块硬骨头。

  在去人大读书之前,唐凌曾经在国家体育总局参加过半年的集中英语学习培训。真正到大学读书后,学习英语感觉压力还是很大。其他班上同学在1小时就可以完成的英语课文学习,唐凌却需要先在课前预习3小时,课后再复习3小时才能够勉强消化。

  唐凌的同学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唐凌总是抱着一本英文词典在翻阅。

  进了大学依然摆脱不了训练

  "进入普通高校就读,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教授说。

  在他看来,很多运动员愿意去普通高校就读,并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自己的文化程度与应届学生相比还比较低,再加上多年没有连续学习,与应届学生竞争自己并没有优势。所以不少学校都给运动员一定的政策,比如减免课程等等,否则他们就很难正常毕业。

  从2002年开始,北京体育大学每年接收100多名退役、在役运动员。因为是专业的体育院校,所以无论哪种运动员,学校一般都会组成一个专门的运动员班,专门为他们量身订做课程。

  对进入普通高校就读的运动员来说,求学恐怕就没有这样顺利了。

  一位熟悉情况的高校老师说,以前一些普通高校曾经组成一个专门的运动员班,并把这个班单独放到一个学院里,比如经济学院或者法学院。可时间长了,学院会抱怨这个运动员班在成绩上拉他们的后腿。结果,后来普通学校不得不把运动员分散放到各个学院中去。

  很多运动员之所以愿意去普通高校就读,是因为不愿意继续接触体育。可事情的发展并不能如他们所愿。

  国家鼓励运动员去高校读书,是希望解决他们退役后的学习问题;大学之所以愿意接收运动员们,是希望他们为学校争光。但一些运动员到了高校,其实并不愿意进一步训练。

  张红军就有这样的想法。她选择北师大是因为不愿意继续训练。到了学校却发现还要参加学校女子足球队的训练。无奈之中,她接受这样的安排。"不管怎么说,现在每天只训练1小时,比过去好多了。"

  对那些不愿意训练的运动员,很多高校不得不制订政策,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比如停发奖学金。只有少数完全退役的运动员可以停止训练。

  对大多数运动员而言,到大学读书并不意味着与过去的经历完全脱钩。享受单纯的大学生活对他们而言,成了一个梦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2-1 18:42:00

退役运动员在大学校园里的生存状态(下)

  运动员就业摆脱不了体育圈

  ――退役运动员在大学校园里的生存状态(下)

  ●记者 原春琳(中国青年报 20050131)

  一名在高校担任学生会主席的优秀运动员,毕业时被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但被导师拒绝了;一位想当语文教师的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在应聘时因为曾经的运动员经历,被学校聘为体育老师。"一旦进入体育圈,一辈子都很难摆脱这个圈子的影响。"一位常年从事体育教育的老师说。

  一名优秀运动员进入高校读书。他在学校里很活跃,不仅担任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而且学习成绩也不差。毕业那年,学校推荐他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没想到,他竟然被导师拒绝了。

  导师的理由很简单:这位同学曾经有过体育运动员的经历,那么他对学习的要求应该比一般同学要松一些。换句话说,这位导师不相信这位同学的学术水平。

  "一旦进入体育圈,一辈子都很难摆脱这个圈子的影响。"一位常年从事体育教育的老师说。

  尤其是那些进入普通高校读书,希望与过去挥手再见的运动员们,体育就像那个著名的"红字"一样,是个深深的烙印,他们很难抹去。

  最明显的莫过于他们的就业问题。

  按所学专业找对口工作很难

  一位优秀运动员进入一所师范类高校学习中文。她之所以选择这里,是想与体育说再见。她的青春年华都在训练中度过,她希望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大学毕业了,她去找工作。喜欢孩子的她希望能当个老师,如果顺利的话,她的理想是语文老师。

  她来到一家著名的小学面试。校长看了她的简历,很感兴趣。可校长却说:我们的语文老师编制已经满了,但是体育老师还缺编。你以前也当过运动员,要不你试试当体育老师?

  最后,这位运动员成了这所学校的体育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有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其中有不少退役的女足运动员。她们毕业的时候,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上,足球运动员的经历是她们介绍自己的重点。

  负责与她们联系的老师好心地提醒她们:如果你们想找到与你们大学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不要太多提及这段经历。

  对那些有名的运动员们来说,是否在简历上提及这段经历并不重要。因为他们那张熟悉的面孔替代了一切文字说明。

  一所著名高校的体育教研室负责人说,到这所学校读书的运动员学习都非常刻苦。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个运动员用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去就业。"到学校读书的运动员都是非常优秀的,一般都是名人。他们与一般应届毕业生不一样,到哪里都受到瞩目,很难想像他们出去递简历的样子。"这位负责人说。

  "实际上,这些运动员即使拥有本科毕业证书,也很难凭借他们大学的专业去找到对口的工作。毕竟与应届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基础还是要差一些。"一位常年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老师说,"一般来说,他们还是摆脱不了体育这个圈子。"

  就读体育院校就业反倒不难

  运动员退役后到大学读书,一般就业路子有三条:一是到运动队、专业队和俱乐部任教;二是读研,直接进入硕士班,或者本硕连读;三是分散到社会各个行业,比如警察、健身房等与体育相关的部门。

  实际上,运动员很难忽略自己的体育背景,多数人会找自己熟悉的领域工作。比如桑兰,她在北大学的是新闻,最后干的是体育记者。

  最尴尬的是那些在普通院校就读,本想摆脱体育这个圈子,最后又不得不从事与之相关工作的运动员。当他们又重新进入这个行业工作几年后,到了该申报职称的时候,麻烦又来了:他们学的是与体育无关的专业,可职称申报又与体育有关,很多人不得不回到体育院校,重新学习相关专业。

  他们因为体育而成名,得以进入普通高校就读,以为可以摆脱体育;最后为盛名所累,不得不重新进入这个行业,最后,还是要回到体育院校读书。

  相比而言,那些直接进入体育院校读书的运动员的就业过程要顺利得多。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教授介绍,进入北体读书的运动员,因为自己原本从事体育运动,上大学学的又是相关专业,属于绝对专业人士,就业面就很宽,他们可以担任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师。

  他们在进大学任教上有绝对优势。按照规定,一般大学教师要有研究生学历才可以任教,而本科生特别优秀者可以例外。这种优秀,还包括技术优秀。钟秉枢副校长说,清华大学每年都要从北体要走两三个毕业生。相比而言,其他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则没有这个优势,他们很难直接进入大学教书。

  以后,对这些运动员们来说,在学校任教越来越有优势。现在高校体育和中学体育改革都在向着三自主的方向进行,就是自主选择老师、上课时间和运动项目。运动员具有的专业优势是一般应届学生很难比肩的。

  运动员的成长经历有望还原

  成名,学习,就业,运动员们被颠倒的成长顺序在国家的大方针下可能得到改变。

  1987年,国家开始进行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这支队伍多年来一直以退役运动员为主,在一定意义上等于国家重复投资。如今经过10多年的试点,高校与中学开始挂钩培养,希望在正常的教育体系下培养真正的高水平运动员。

  教育部已经批准在高校成立的高水平运动队有86支,再加上各省自己批准建立的高水平运动队,现在一共有161支高校组建了高水平运动队,这些运动队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运动项目。

  而且这些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清华大学的射击、跳水,北京大学的乒乓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排球,北京科技大学的田径等等。

  一些重点中学和小学也投入到这个体系的建设之中。比如清华附中组建自己的运动队,江苏一些大学在省级中学和小学也建立了自己的后备梯队,人大附中有三高足球俱乐部,北京101中学建立了自己的女排俱乐部。

  "我们建立了一套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体系,目前这条路的成功已初见端倪。"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教授说。

  国家开始关注大学生自身竞技水平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以往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都由体育总局负责组团。从2003年开始,体育总局慢慢淡出,当年的组团变成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出面。2005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教育部全权接手了组队工作。教育部会发动高校代表大学生参加运动会,给高校提供更多的展现自己竞技水平的机会。

  另一个变化印证了这种大趋势。2004年底,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当选为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早些时候,他还当选为国际大学生联合会副主席。以前,这些职务却是由体育总局的官员担任的。

  就连CUBA这样一个原本属于大学生的篮球联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业运动员的注意。以致后来不得不组建大超联赛。这个大超联赛实际上成为沟通专业运动员和大学生的一个桥梁。

  "我们的运动员培养逐渐由原来的退役运动员发展为更多样化的形式。"钟秉枢教授说,"现在的运动员以在训期间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他们又由在校生、在籍生和在读生三部分组成。"

  在正常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地成为体育竞技的主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23 19:26:00
顶上去,转休闲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2 12:59:29
常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地成为体育竞技的主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2 09:13:27
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