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被颠倒的成长经历
―――退役运动员在大学校园里的生存状态(上)
●记者 原春琳 实习生 陈震峰(中国青年报 20050128)
奥运冠军唐凌就读人大期间,给人的印象是每天都抱着英文辞典翻阅;女足球员张红军在北师大读书时,一次考试考到一半,拿起书就想吐。奥运会乒乓球女双冠军、北大方正乒乓球俱乐部总经理刘伟说:"人家是学习、就业、成名,我们是成名、学习、就业。"
1月18日,中国乒乓球队队员集体造访北京大学,在一问一答中开始与北大学子的交流。
那天的场面很有趣:面对众多国手,无论问题大小,学子们都能侃侃而谈。看样子,如果时间许可,一个回答说上一个小时都没有问题。
国手们的状况则正好相反。也许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和不熟悉的环境,除了孔令辉等几员老将,其他人的回答都过于简单,基本是一句话解决。
国手们与北大学子基本上都是同龄人,甚至他们中有的人年纪更轻。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焦点却迥然不同:当学子们在埋头苦读时,国手们正在运动场上奋力厮杀。
奥运会乒乓球女双冠军、北大方正乒乓球俱乐部总经理刘伟忍不住感慨:"我们的成长经历与正常人不一样。人家是学习、就业、成名,我们是成名、学习、就业。"
那是一条颠倒了顺序的成长之路。
张红军迟到十年的"厌学"
对于一路读书读到大学的学生们而言,每天在读书与考试中周旋,很多人都有过"厌学"的想法。
与别人相比,张红军的这个经历晚了十年。
张红军曾经是一名女足运动员。1994年还在上海队踢球时,两个选择放在她的面前:或者去大学读书,或者去国家队。
国家队是她的梦想。她从初中开始踢球,为了这个梦想奋斗多年,并从家乡的球队转到上海队。
读书也是她的梦想。尽管高中毕业以后,张红军几乎每天都在训练场上度过,学业几乎全被荒废了。
权衡再三,张红军选择了读书:既然自己迟早要退役,不如早一些去读书,以免到时没有别的机会。而她的自然条件也已经到了"极限":一是自己的年纪已经到了读大学的边缘(当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入学最大不超过22岁),二是多年的训练早已伤痕累累。
很多人为她惋惜。队里当时有20多个队友,只有她一个人选择读书这条路。实际上,除了自己的家人,几乎没有人支持她去读大学。
一个全新的身份在等着她,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新生。她与另外5个同学挤在一间宿舍里,那已经是学校的照顾了。其他宿舍都是7个人。每天一起到食堂吃饭,一起去上课,一起去图书馆温习功课。
她与同学们相处很融洽,惟一的难题就是专业交流。与其他中文系学生的口若悬河相比,张红军给人的印象是很安静,大部分时间,她都在倾听别人的发言。为了能加入同学的谈话,她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别人在中学时已经读过的书,她也要找来读。最难的是古文,她不得不常常向同学请教。
张红军曾经想过放弃,因为入学晚了一个学期,所以大一的考试基本都放在下学期进行,结果那个学期考了十几门课程。考试考到一半,她拿起书就想吐。"太苦了!我真的快坚持不下去了!"她说。那个时候是进考场,什么都记得;出了考场,就什么忘了。
奥运冠军唐凌的"小灶"
作为奥运会的柔道冠军,唐凌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如今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本科生,今年即将毕业。
她与同学们的第一次会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同学们在学校里迎接唐凌。很多人都认为她应该是个很粗壮的柔道运动员,所以从她面前走过时却没认出她来。
当同学们把这个感觉告诉唐凌的时候,她没有生气。这个小小的误会却让她和初次见面的同学们熟悉了起来。
半个学期过去之后,只要不是有同学刻意地提到她辉煌的过去,大概已经没有同学会知道坐在自己身边的是昔日的奥运冠军了。
与其他同学相比,唐凌还有特殊"优待"。比如,在学习上,系里老师总会额外关照她。因为她是插班生,而她所在的班级很多课程都已经开完,她只能利用其他时间在目前还开有这门课的班级补课。唐凌多了很多小老师:在课上,她总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问其他同学。下课就只能自己去琢磨和钻研。
"这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可是老师们都很热情。"唐凌很感激自己的老师。
基础知识积累的薄弱,让她不得不付出了比别人更加艰苦的努力。她选择的是行政管理专业,这种文科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还可以不太吃力地过关,可英语却是一块硬骨头。
在去人大读书之前,唐凌曾经在国家体育总局参加过半年的集中英语学习培训。真正到大学读书后,学习英语感觉压力还是很大。其他班上同学在1小时就可以完成的英语课文学习,唐凌却需要先在课前预习3小时,课后再复习3小时才能够勉强消化。
唐凌的同学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唐凌总是抱着一本英文词典在翻阅。
进了大学依然摆脱不了训练
"进入普通高校就读,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教授说。
在他看来,很多运动员愿意去普通高校就读,并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自己的文化程度与应届学生相比还比较低,再加上多年没有连续学习,与应届学生竞争自己并没有优势。所以不少学校都给运动员一定的政策,比如减免课程等等,否则他们就很难正常毕业。
从2002年开始,北京体育大学每年接收100多名退役、在役运动员。因为是专业的体育院校,所以无论哪种运动员,学校一般都会组成一个专门的运动员班,专门为他们量身订做课程。
对进入普通高校就读的运动员来说,求学恐怕就没有这样顺利了。
一位熟悉情况的高校老师说,以前一些普通高校曾经组成一个专门的运动员班,并把这个班单独放到一个学院里,比如经济学院或者法学院。可时间长了,学院会抱怨这个运动员班在成绩上拉他们的后腿。结果,后来普通学校不得不把运动员分散放到各个学院中去。
很多运动员之所以愿意去普通高校就读,是因为不愿意继续接触体育。可事情的发展并不能如他们所愿。
国家鼓励运动员去高校读书,是希望解决他们退役后的学习问题;大学之所以愿意接收运动员们,是希望他们为学校争光。但一些运动员到了高校,其实并不愿意进一步训练。
张红军就有这样的想法。她选择北师大是因为不愿意继续训练。到了学校却发现还要参加学校女子足球队的训练。无奈之中,她接受这样的安排。"不管怎么说,现在每天只训练1小时,比过去好多了。"
对那些不愿意训练的运动员,很多高校不得不制订政策,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比如停发奖学金。只有少数完全退役的运动员可以停止训练。
对大多数运动员而言,到大学读书并不意味着与过去的经历完全脱钩。享受单纯的大学生活对他们而言,成了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