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4521 3
2011-07-22

通货膨胀问题国外研究进展与评述(上)

2011-7-21

  通货膨胀作为经济运行中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通货膨胀的出现会扭曲市场价格,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导致实际产出增长率下降。众多学者为此对通货膨胀的成因、传导机制以及治理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国外学者的研究更是围绕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不确定性、持续性和通货膨胀目标制等问题展开研究,希望能对通货膨胀从宏观到微观机理层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从而为各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正确的依据。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文献的梳理,将重点从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不确定性、持续性和通货膨胀目标制四个方面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一、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一直是各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衡量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货币功能认识的深化——从在传统宏观货币理论下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局部均衡估计,到在具有微观基础的现代货币理论下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建立一般均衡估计的理论框架与计量模型,从而对通货膨胀静态福利成本和直接治理成本进行定量分析——这些研究给出了宏观经济冷热胀缩效率损失的衡量标准,为宏观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贝利(Bailey)最早基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从消费者剩余的角度,提出以逆货币需求下方面积即“福利三角形”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1]其后,很多学者在贝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巴罗(Barro)重点研究了贝利提到的支付方式的改变。他认为通货膨胀加快了支付频率,减少了货币作为支付媒介的使用次数,从而导致了更高的交易成本。为此,他重新构建了货币需求曲线估算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2]卢卡斯(Lucas)利用收入补偿思想,使用双对数货币需求曲线拓展了贝利的研究,试图为消费者剩余方法给出具有微观基础的一般性均衡分析。他基于美国1900-1994年的时序数据得出6%的通货膨胀率的福利成本大约为GDP的1%。[3]在贝利和卢卡斯的基础上,塞莱提斯和雅瓦里(Serletis and Yavari)通过估计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考察了7个欧盟国家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显示,假定其他条件相同,当利率从10%降低到5%时,比利时、奥地利、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和意大利7个国家实际收入分别增加了0.3%,0.1%,0.4%,0.5%和0.4%。这充分说明在类似于法国和德国这样的大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要远远小于那些小国的成本。[4]   很多学者认为,贝利的“福利三角形”方法属于局部均衡分析,缺乏微观基础,因而不能准确衡量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克雷格和罗歇托(Craig and Rocheteau)指出,在考虑卖方分享交易盈余和市场参与者决定的情况下,福利三角形会低估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5]为了避免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古普塔和尤威林格亚(Gupta and Uwilingiye)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纳入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内,他们基于货币的内生增长模型衡量了南非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这种方法将通货膨胀视为是对微观层面所做决定的征税。[6]   巴斯藤和海尔维格(Burstein and Hellwig)从微观的角度,利用价格调整的菜单成本模型,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了估量。他们将名义刚性和持有实际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这两个因素引入模型中,分析二者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影响。[7]邱和莫里克(Chiu and Molico)引入交易摩擦和市场流动性管理等因素,建立微观模型研究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从而弥补福利三角形缺乏微观基础的弊端。他们基于美国的数据实证得出三点结论:一是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流动性管理活动中参与成本的增加造成的。二是固定成本会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产生影响,但对不同通货膨胀率下的福利成本影响不同。三是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非线性的关系。[8]   除了以上这些分析方法外,塞莱提斯和沃克(Serletis and Virk)还运用不同的货币加总方法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了研究。他们分别考察了在简单货币加总总量、迪维西亚(Divisia)加权货币总量和等值货币总量三种不同的货币加总方法下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结果发现用迪维西亚加权货币总量衡量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要小于用其他两种方法计算的成本,这说明货币的加总方法在估算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会影响估算的结果。因此,衡量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必须要选择正确的衡量方法。[9]   二、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

  通货膨胀在直接导致个人的福利损失和社会经济成本产生的同时,还存在一种不易被确认的通货膨胀成本,即经济行为主体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往往不能与实际相一致,从而产生通货膨胀不确定性或通货膨胀预期的不确定性。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会对投资产生消极影响,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扰乱市场的正常运行,造成经济系统信号紊乱,使政策制定变得更加复杂。纵观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凸显两个重要特征,强调通货膨胀预期和注重不确定性影响。因此,要对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进行研究,首先必须确定它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关于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关系,理论解释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实证研究方面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则因国家而异。在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4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较高的通货膨胀会增加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以弗里德曼(Friedman)[10]和鲍尔(Ball)[11]为代表。鲍尔对弗里德曼的观点进行了模型化,因此学术界一般也把较高的通货膨胀将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论断称为弗里德曼—鲍尔假说。之后,很多学者通过实证检验支持了他们的观点。佩恩(Payne)通过格兰杰检验研究了通货膨胀与其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证实,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增加了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此外,他还运用ARIMA-GARCH模型检验了萨尔瓦多官方美元化对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影响,发现官方美元化减少了通货膨胀的波动程度。[12]常光亮和何驰伟(Chang and He)则基于机制转换的ARCH模型研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在通货膨胀率处于较高水平时,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呈现正向关联。而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通货膨胀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但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对增长的消极影响却很明显;在高通货膨胀率条件下,由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引起产出减少的程度是低通货膨胀水平下的两倍多。[13]   第二种观点由波格拉密和麦斯克斯(Pourgerami and Maskus)提出。他们认为,随着通货膨胀水平的提高,ZF、个人等经济体会使用更多的资源来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这就会减少预测误差,提高预测的精准性,从而会减少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14]之后,昂加尔和齐尔伯法布(Ungar and Zilberfarb)在模型中加入了季节虚拟变量进一步考察通货膨胀与其不确定性的关系,发现当投资的边际产品大于0时,通货膨胀水平的提高导致经济体增加投资进行预测,从而减小了预测误差,降低了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这就为第二种观点提供了支持。[15]   第三种观点以库克曼和梅尔泽(Cukeriman and Meltzer)为首,他们指出,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增加会促使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无法形成正确的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会导致通货膨胀率波动更加强烈,从而得出与弗里德曼—鲍尔假说相反的结论,即高度的通货膨胀不稳定性会由于不确定性环境中中央银行行为难以意料而最终促使通货膨胀率上升。中央银行具有追求保持低通货膨胀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制定者利用公众对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运用出乎意料的通货膨胀来刺激产出,这就使得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通货膨胀之间形成了正向关系。[16]   第四种观点是由霍兰德(Holland)提出的。他认为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之间存在反馈效应,较高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低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增加了不确定性,政策制定者出于保持稳定的动机会采取措施降低通货膨胀水平来减少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17]在此基础上,佩恩(Payne)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泰国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引致了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增加,而不确定性的增加又使得通货膨胀水平下降,从而支持了第四种观点。[18]   桑顿(Thornton)以及卡拉那斯和舒曼(Karanasos and Schurer)在对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关系的实证检验中分别验证了4种观点。桑顿(Thornton)采用格兰杰检验研究了包括哥伦比亚、印度、马来西亚等在内的12个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国家无一例外在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同时增加了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这为第一种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持。但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却呈现出多样性。具体说来,在哥伦比亚、以色列、墨西哥和土耳其这几个国家,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增加导致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与第四种观点相一致;但在匈牙利、印度尼西亚和韩国,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增加却导致了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而这又支持了第三种观点。[19]   卡拉那斯和舒曼运用ARCH模型研究了德国、荷兰和瑞典三国的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发现三国通货膨胀水平的提升会显著增加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这一结论再次证实了第一种观点。但他们发现,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增加对三国通货膨胀水平却有不同的影响。对瑞典来说,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增加对通货膨胀产生了负影响,印证了第四种观点;然而对德国和荷兰而言,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增加却导致了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与第三种观点一致。[20]   经济学家如此关注通货膨胀预期及其不确定性,其原因在于,通货膨胀预期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不确定性,其直接影响到下一期工资、价格水平的决定以及经济行为主体的投资和消费决策,通货膨胀预期是实际通货膨胀的重要决定因素,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的不确定性就成为控制通货膨胀的方式之一。然而,无论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之间存在正向抑或负向相关关系,一个明显的政策含义就是货币当局应该以低通货膨胀(而不是经济增长或充分就业)为主要货币政策目标。   三、通货膨胀的持续性

  通货膨胀的持续性会延长货币政策的滞后时间,加深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货膨胀持续性指标的度量对宏观政策和微观分析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强对通货膨胀持续性的研究,为此欧洲中央银行成立了专门研究通货膨胀持续性的机构IPN(The Inflation Persistence Network)。很多学者也对各个国家通货膨胀持续性的变化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库马和奥可莫托(Kumar and Okimoto)考察了G7国家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变化情况。研究显示,除意大利之外,其他国家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具有较强的相似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具体来看,美国和法国的通货膨胀持续性的动态变化更为相似,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显著下降;英国和德国的通货膨胀持续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1985-1995年间显著下降,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下降速度有所减缓;加拿大在1995年后通货膨胀的持续性程度有所减轻;日本通货膨胀持续性的程度一直都小于美国,但在1997-2003年,美国通货膨胀的持续性程度比较稳定,而日本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却增强了;意大利通货膨胀的持续性与其他国家不同,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在过去的40多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并没有减轻。[21]科格利和萨金特(Cogley and Sargent)也研究了美国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变化情况,发现美国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在1983年之后显著下降了。[22]
  众多学者对于影响通货膨胀持续性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查尔斯等人(Charles et al)通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持续性下降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第一,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性的下降是导致美国通货膨胀持续性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中央银行更加积极地应对通货膨胀也是造成通货膨胀持续性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23]   库马尔和奥可莫托认为,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内外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的变革、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更加完善的货币政策等,都是影响通货膨胀持续性的重要因素,都有助于解释通货膨胀持续性的下降。他们还提出,应该进一步研究其他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持续性的动态变化,评估这些因素对不同类型国家通货膨胀持续性的影响。[21]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陈亮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陈霞 来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7-22 17:35:20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国外通货膨胀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解决实际中,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学者的话语权有多少呢,任重道远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9-22 21:30:16
thanks a lo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5 13:59:23
好评述,期待下半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