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是主观的,是人为赋予事物之上而在事物之外的东西,自然无所谓价值和好坏。因此,GDP就是人类从价值中性的自然当中索取了多少自以为是具有价值的东西的表示,而从中性当中提取一个正数,留下来的只能够是一个负数——因为包含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本身永远都是自我平衡的。故而,GDP是人类破坏自然程度的表示。绿色GDP或许是一个悖论概念或者伪概念。
是谁说绿色GDP好?是城里人吗?农村山区够绿的吧?你们干吗不去哪里弄一亩半地住下来?毛主席让你们上山下乡享受美好环境,你们干吗都想方设法迁返城里?是乡下人吗?城市的空气如此污浊,你们干吗放着不用花钱就可以享受的绿色环境不去享受,都甘愿去被你们抱怨待遇不平等的城里当农民工?
和谐和绿色难道不值得追求吗?当然值得。但是心理学的需求理论讲需求是分层次的,基本的满足了才会追求高层次的。价值是主观的,因人而异与时俱变的,环境的价值也是主观的,不同人群不存在对环境同一的价值判断。乡下人要追求基本的生活保证,因此往容易掏生活的城里跑;城里人基本生活无忧,因此到山野去旅游去品评绿色,可见,同一绿色环境对农民和市民来说其“价值”是不同的。
经济学把人们的欲望分为“需要”和“需求”两种(钱皮认为这种划分其实有点多余),前者范围广泛涵盖后者,后者仅仅只具有交换支付能力的需要,即所谓的“有效需求”。如果我们承认大多数人就是正常人,正常人就是理性人,理性人就是趋利避害的人的话,即认可经济学的理性人假定的话,我们发现,当今社会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是在表达一种言不由衷的、没有实际意愿的虚假愿望,即经济学不予考虑的、所谓的“无效需求”。
什么是真实的有效的需求?只有你用实际的支付行动表达出来的才是其最真实的愿望表达:人们放弃了山野自然一股脑地往城里钻,说明现在自然环境比起生活便利的城市来说还不是更加值得追求的东西,而把自己关在一个环境恶化的城市牢笼里,偶尔能到笼子外边放放风的市民生活是满足的。
你看看现在的经济学文章和论坛,讨论的大多都是什么政策对与错、什么事情该不该的问题,也就是在发牢骚。“抱怨”其实不属于经济学的学术范围。人们之所以抱怨,是因为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满足了就无须抱怨了。如果具有支付能力的话就可以从市场上通过交换得到满足,不需要抱怨了,抱怨就说明难以满足,即支付能力有了问题,而支付能力有问题的话,就属于经济学管不了也不应该管的事情了。
GDP是对交换的一种度量,而交换是基于私有制度而存在的,交换资格就是私有权,你不能把不属于自己的或属于公众的东西拿去交换。但是,环境和绿色本不应该是属于私有制的范围内的东西,因此,绿色当中没有GDP。当然,如果有人把“绿色”这种公众所有的东西强行变成私有的,比如把青山绿水划归于某些人私有,风景就可以当作消费品出售了,这时,绿色还真的是可以生出GDP来了,越是绿色的环境越是值钱。
不是有经济学人说,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风景区门票太便宜了吗?因此,提出通过提高门票价格、限制门票发售量等等措施来保护风景区的环境。南辕北辙当中好像还真有点经济学理论的味道——创造GDP的根本方法是制造所有权分割即建立所有权明晰的私有制度。
一个和谐的家庭当中能不能产生出GDP来?可以,分家就成——今后老大想去菜地里弄点青菜吃要看已经是菜地主人的老二是不是愿意白给了,否则就拿钱(或者老爸在家里发行的家币)来换就是了。但是,分离的、有利益之争分的不同的小家庭还(能)是一个和谐的没有矛盾大家庭吗?
绿色和谐当中没有GDP,绿色GDP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东西。追求GDP是货币拜物教思想的产物,和追求自然和谐是完全不同背道而驰的两种人生哲学观点。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人是不会追求GDP的,出家僧侣六根清净不关心什么GDP,寺庙的收入都不是通过交换得到的,而是通过化缘得到的(说到此,钱皮对释永信方丈全球推广“少林经济”的做法不知道该如何评说了。唉!)。
阅读链接:
闲暇还是工作,人生哲学的思考题http://blog.sina.com.cn/u/5562bb43010002pu;
经济学不考虑负价值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971;
要媳妇还是要娘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7434
美丽的经济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015;
和谐社会,游弋在现实和理想之间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731;

  价值是主观的,是人为赋予事物之上而在事物之外的东西,自然无所谓价值和好坏。因此,GDP就是人类从价值中性的自然当中索取了多少自以为是具有价值的东西的表示,而从中性当中提取一个正数,留下来的只能够是一个负数——因为包含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本身永远都是自我平衡的。故而,GDP是人类破坏自然程度的表示。绿色GDP或许是一个悖论概念或者伪概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1 9:01:50编辑过]

有点疑虑,求教于张教授。
的确,“绿色GDP”,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如何来衡量环境要素的价值?难点是环境要素并没有进入市场交易,不受市场供求规律的影响;但我仍以为“绿色GDP”是极具前瞻性的经济发展方向,启动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GDP统计应当是对“GDP崇拜”的有益修正。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
摘录一段新闻报道,不知可否说明一点问题。(原载于《成都晚报》)
 废气居然也可以卖钱。今日,由14家英国企业和机构组成的、有史以来入川求购废气的最大采购团莅临成都,与四川企业面对面洽谈“废气”大单。专家称,四川企业蕴涵300亿元商机。 
 老外入川买“废气”的启示:“污染权”也是商品
 老外花巨资买“废气”,源于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建立的一种灵活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发达国家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投资,来换取或购买温室气体排放权。应该说,这是一种皆大欢喜的合作。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支付更少的成本,履行了减排“废气”的义务;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降低了污染,免费获得了治污经验,甚至还能从废气利用中获益。而归根结底,这种制度安排,从总体上减少了温室气体,改善了全球的大气环境,落实了《京都议定书》。 
 这桩生意,带给我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兴的市场——即包括废气排放权在内的污染权的交易市场。 
 众所周知,政府环保部门通过许可制度,给予污染企业一定的排污权限,企业的排污不能超过这个权限。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必须为自己的污染行为导致的社会成本埋单,不容置疑;但问题在于,污染权的限制也可能使一些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污染权市场的建立将使得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在这个市场上,“污染权”成为一种商品,可以进行自由交易。那些用不完“排污权”的企业,可以有偿转让给那些“污染权”不够用的企业。转让方因此丧失部分“污染权”,而受让方则由此获得更多的“污染权”。如果“污染权”的市场价格高于治污费用,排污企业则会转让或出售“污染权”而积极治污。该制度的实质是运用市场机制对污染进行控制管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 
 遗憾的是,污染权交易在我国却是一个新鲜事物。即使有些地方企业进行“污染权”的转让,也是在有关部门牵线搭桥之下的个案。一个真正的“污染权”交易市场体系,尚待建立。我们在污染治理中能否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利益,值得思考和借鉴。这是老外来买“废气”带给我们的启示。(成都晚报 付克友)

fujo11你好,好久不见了。
你能举出一件不是想当然而是具有客观有用性的物品吗?一件都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1 9:27:06编辑过]

laudo你好:
很早就有一个报道:一家硫酸厂用一家电厂的排弃物制造硫酸产品,不仅不给电厂钱,电厂还要给硫酸厂排污费。但是,后来电厂突然不付钱了,还说废弃物要卖给硫酸厂,否则不让使用了。
这种废物变商品的事情其实自古都有,这正是“价值”不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的一种最好最直接的证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1 9:35:00编辑过]

污染权的说法其实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是经济学对于人类社会生存价值意义迷茫和无奈的表现。
如果我们赞同这种“理论”,不如改为“污染具有创造GDP”的作用。在一味追求GDP和“发展”的社会里,通过污染权赋权机制所创造的污染权价值和污染权交易,可能会带来比绿色环境更大的GDP,这时,拜物教的人们会如何行动就可想而知了。
老外入川买废气,就给四川带来的不小的GDP,四川人就会发现,原来污染不仅无需治理,还可以生财。污染权购买所需费用一定会小于治理费用,否则就宁愿治理而不会去购买排污权排污。而且今后排污就成了合法合理又合算的事情了,何乐而不污染?

laudo你好:
很早就有一个报道:一家硫酸厂用一家电厂的排弃物制造硫酸产品,不仅不给电厂钱,电厂还要给硫酸厂排污费。但是,后来电厂突然不付钱了,还说废弃物要卖给硫酸厂,否则不让使用了。
这种废物变商品的事情其实自古都有,这正是“价值”不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的一种最好最直接的证明。
这恰恰是因技术进步,使成本和收益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客观结果。

  价值是主观的,是人为赋予事物之上而在事物之外的东西,自然无所谓价值和好坏。因此,GDP就是人类从价值中性的自然当中索取了多少自以为是具有价值的东西的表示,而从中性当中提取一个正数,留下来的只能够是一个负数——因为包含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本身永远都是自我平衡的。故而,GDP是人类破坏自然程度的表示。绿色GDP或许是一个悖论概念或者伪概念。
对于价值,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每种东西都有价值,通俗地说,每种东西都是有用的,不论你用它来干什么。而用于度量价值的使用价值,是变化的,是随着其用途、环境条件以及主观感受变化的。
人呼吸空气可以活命,而空气被注入到血管就是致命的,虽然使用完全价值不同,但都说明了空气的一个客观存在的属性 — 它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回tuddzhao:
这里涉及到什么叫做“主观”的问题。所谓“主观”,就是因人而异,甲认为是这样,乙认为是那样;甲此时认为是这样,彼时认为是那样,这就是“主观”。

回tuddzhao:
这里涉及到什么叫做“主观”的问题。所谓“主观”,就是因人而异,甲认为是这样,乙认为是那样;甲此时认为是这样,彼时认为是那样,这就是“主观”。
我能不能这样理解你的话呢:(对于水这种物品)甲认为是这样 — 甲认为水可以用解渴;乙认为是那样 — 乙认为水可以浇花。如果可以这么理解的话,那甲和乙不都在说明水的价值的存在吗?所不同的是,甲和乙只是对水的实用价值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我能不能这样理解你的话呢:(对于水这种物品)甲认为是这样 — 甲认为水可以用解渴;乙认为是那样 — 乙认为水可以浇花。如果可以这么理解的话,那甲和乙不都在说明水的价值的存在吗?所不同的是,甲和乙只是对水的实用价值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丙可能是被水淹死的!乙所种的花也能被水淹死!此时,价值为负。
价值,就是“有用性”,是同义词。谈论有用性,就有一个对“谁”有用的问题了,和具体的“谁”有关就是主观性的东西了。否则,按照你的逻辑你找不到世界上任何东西是主观的了。
“月球是绕地运行的一个卫星”、“树木发芽了”,这是对事实世界的描述,是客观性的,和描述者是谁没有关系。

这恰恰是因技术进步,使成本和收益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客观结果。
“技术进步”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判断命题。
“进步”与否,要看对当事人来说是否带来效益。为主人逮住老鼠的猫才会被主人称赞为“好猫”。
大概没有人会承认让效益下降的“技术”是进步的,不论它是多么崭新的技术。
技术,是一种工具。工具只有用的得当不得当的问题,没有进步落后之分。

丙可能是被水淹死的!乙所种的花也能被水淹死!此时,价值为负。
 
价值,就是“有用性”,是同义词。谈论有用性,就有一个对“谁”有用的问题了,和具体的“谁”有关就是主观性的东西了。否则,按照你的逻辑你找不到世界上任何东西是主观的了。
 
“月球是绕地运行的一个卫星”、“树木发芽了”,这是对事实世界的描述,是客观性的,和描述者是谁没有关系。
就算“丙可能是被水淹死的”,就算“乙所种的花也能被水淹死”,就算很多时候“价值为负”,那也都说明了水的一个共性 — 水的确存在一定的价值 — 这难道不是客观存在的吗? — 虽然不同的使用方法,所产生的使用价值不一样 — 这个才是主观的。
恕我直言,“月球是绕地运行的一个卫星”等等,也不是客观的!月球上的人或者其它星球上的人,或许观察到的是另一种运动形式。所以,月球和地球之间存在相互运动是客观存在的,而在人类看来,这种运动是“月球是绕地球转动”的,参照系的不同,结果就不同。但是,如果月球和地球之间根本不存在相对运动,那么,无论你怎么选择参照系,也不能得出类似“月球绕着地球转”的结论。
所以,只有客观存在,才有主观判断(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实物”,不包含信仰等“精神物品”),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而使用价值是主观的。

所以,只有客观存在,才有主观判断(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实物”,不包含信仰等“精神物品”),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而使用价值是主观的。
这是古典的价值理论玩了几个世纪的文字游戏,也是其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
 
没有脱离“使用”而谈论的价值。没有人会认为没有用的东西有价值,价值就是有用性,也就是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主观的而价值是客观的,这种说法十分荒谬。
 
数学思路或许更能让你明白:指定一个变量V代表价值,如果V的取值和人无关即不需要附加一个“人”的下标,则可以说事物的V值是客观的,否则就是主观的。现实中,没有任何一个客观事物的V值是可以脱离价值判断者而被认定的。
 
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一书中,价值V都是有上、下标的,上标表示物品,下标表示判断者,例如V甲A表示甲对A物的价值判断结果。用最数学化的语言表达了价值的主观特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6 22:15:19编辑过]

您说的“古典价值理论”是不是指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呢?说实话,我对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不多,是不是应该死亡或者说已经死亡了,不敢妄言。
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文字游戏,也可以说是一种思维方式。
你给的“数学思路”很好。“......指定一个变量V代表价值......例如V甲A表示甲对A物的价值判断结果......”,这不正是“使用价值”对“价值”的判断吗?也就是说,你在潜意识里,实际上是承认价值的存在,否则又何必利用“使用价值”对它进行判断呢?“V甲A表示甲对A物的价值判断结果”,那么是不是用“V乙A”来表示“乙对A物的价值判断结果”呢?“V甲A”和“V乙A”可能会相差很远,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为什么你要用同一个数学符号“VA”来表示呢?那不就是说明“V甲A”和“V乙A”之间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吗?

回tuddzhao:
这里涉及到什么叫做“主观”的问题。所谓“主观”,就是因人而异,甲认为是这样,乙认为是那样;甲此时认为是这样,彼时认为是那样,这就是“主观”。
您这所谓的“主观”概念是有争议的,易误导人,其实何必玩文字游戏呢!把您这“主观”概念用我的“泛化的自我价值标准”或“参照系统的价值标准”不显得更能说明问题?
 
请大家参看《我的价值观即世界观、人生观!》, 批评指正、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8 12:39:02编辑过]

你的《我的价值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已看过。
不知道你是学什么的。哲学关于认识论本来就有本体论和主体论之分,看不出你的创新在哪里。
你承认价值观即人生观就好,每一个人的人生观都有所不同,这就是我要说的价值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我觉得“主观”二字简单明了,比你的“泛化的自我价值标准”之类更易让人理解。
你依赖一个“泛化的第三者”和牛顿最后把问题归于“上帝”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那是在下前段时间的劣作,“泛化的第三者”其实应是“参照系统”,这个系统泛指宇宙中所有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事物——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社会组织、系统、自然系统、甚至是人工系统。。。。。。等等——这些我统称之为泛系统。你所说的“主观”概念:所谓“主观”,就是因人而异,甲认为是这样,乙认为是那样;甲此时认为是这样,彼时认为是那样,这就是“主观”。你这个主观概念是从社会组织、系统中泛化的个人的自我,只不过是在下的泛系统中的“人”——这一层次的“参照系统”,不过,先生能认识到这点已很不错,这一主观概念己非一般人们所认为的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不知在下如此表达是否如你意思?当然,前面所述的只是“泛系统观”的特例。可参看在下的劣作:《泛系统功用价值优化论(从系统功用角度探索人和社会与自然的价值转化) 》、《优化效应的概念解读“泛系统价值优化论”》、《 劳动(功用)价值是只是泛系统功用价值论的特例 》、《广义新价值论》、《劳动(功用)价值是只是泛系统功用价值论的特例》 等。不过这些都只是“泛系统价值优化论”的一部分,我感到这一思想体系涉及面太广,有时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多么希望有志同道合之士能一起构建,望您读后能指教一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3 20:06:31编辑过]

价值,就是“有用性”,是同义词???
财货的有用性是使用价值并非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异的人类劳动;
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是财货的效用。您的前提不对,您的结果应该不成立,个人观点。

您说的“古典价值理论”是不是指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呢?说实话,我对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不多,是不是应该死亡或者说已经死亡了,不敢妄言。
关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文字游戏,也可以说是一种思维方式。
你给的“数学思路”很好。“......指定一个变量V代表价值......例如V甲A表示甲对A物的价值判断结果......”,这不正是“使用价值”对“价值”的判断吗?也就是说,你在潜意识里,实际上是承认价值的存在,否则又何必利用“使用价值”对它进行判断呢?“V甲A表示甲对A物的价值判断结果”,那么是不是用“V乙A”来表示“乙对A物的价值判断结果”呢?“V甲A”和“V乙A”可能会相差很远,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为什么你要用同一个数学符号“VA”来表示呢?那不就是说明“V甲A”和“V乙A”之间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吗?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正是用V乙A”来表示“乙对A物的价值判断结果”的。不仅如此,而且还有V乙B”来表示“乙对B物的价值判断结果”,以及用V甲B”来表示“甲对B物的价值判断结果”。因为任何一宗交换都涉及到两个人甲和乙和两种商品A和B,即我所说的2+2。是4个价值判断决定一个交换比例的区间(即价格),而不是两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4 18:45:44编辑过]

当然,那是在下前段时间的劣作,“泛化的第三者”其实应是“参照系统”,这个系统泛指宇宙中所有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事物——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社会组织、系统、自然系统、甚至是人工系统。。。。。。等等——这些我统称之为泛系统。你所说的“主观”概念:所谓“主观”,就是因人而异,甲认为是这样,乙认为是那样;甲此时认为是这样,彼时认为是那样,这就是“主观”。你这个主观概念是从社会组织、系统中泛化的个人的自我,只不过是在下的泛系统中的“人”——这一层次的“参照系统”,不过,先生能认识到这点已很不错,这一主观概念己非一般人们所认为的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不知在下如此表达是否如你意思?当然,前面所述的只是“泛系统观”的特例。可参看在下的劣作:《泛系统功用价值优化论(从系统功用角度探索人和社会与自然的价值转化) 》、《优化效应的概念解读“泛系统价值优化论”》、《 劳动(功用)价值是只是泛系统功用价值论的特例 》、《广义新价值论》、《劳动(功用)价值是只是泛系统功用价值论的特例》 等。不过这些都只是“泛系统价值优化论”的一部分,我感到这一思想体系涉及面太广,有时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多么希望有志同道合之士能一起构建,望您读后能指教一二!
如果你不是把价值看作是人和物的关系的话,你的价值论就不可能有什么发展了。
马克思哲学原本是把价值看作是人——物关系的。按照这个界定,价值必然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人是不同的个体,同一个物对于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价值关系。但是,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却放弃了这个正确的思路,导致延续了错误的客观价值理论。

价值,就是“有用性”,是同义词???
财货的有用性是使用价值并非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异的人类劳动;
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是财货的效用。您的前提不对,您的结果应该不成立,个人观点。
一个人为何会觉得一件事物有“价值”?因为它对他“有用”。如果是无用乃至有害的,他不会用“有价值”来描述它。当你脱口而出“这玩意儿有用”的时候,你是在称赞它对你“有价值”。
效用,其实就是对价值大小的一种描述。没有“用”的东西自然不会因为使用而产生“效”。因为有“用”才会有使用之后的“效”。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认为,价值惟一合理的定义就是“有用性”,而效用一词和价值同义,用效用论替代价值论是经济学的多此一举和学术投机。

如果你不是把价值看作是人和物的关系的话,你的价值论就不可能有什么发展了。
马克思哲学原本是把价值看作是人——物关系的。按照这个界定,价值必然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人是不同的个体,同一个物对于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价值关系。但是,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却放弃了这个正确的思路,导致延续了错误的客观价值理论。
在下并没有不把价值看作是人和物的关系,而是认为以人为参照主体系的价值论是是泛系统价值论的特例,本人的泛系统价值观其实就是世界观,以万物——泛系统中参照系统之间的价值转化、优化为研究对像,“人”——只是世界的要素(子系统),子系统有赖于整体系统的存在、发展、优化而存在、发展、优化!我研究非人的系统的价值转化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我们自身与环境的价值转化、优化规律。你认为价值就是“有用性”这我完全赞同,但你认为这“有用性”只是主观感受或以个人为参照主体系统的“有用性”即效用,就有短见,要明白“人”这个字就有具体的个人与抽象的泛化的个人或整个人类社会之分!难道对社会系统的“有用性”就没有价值?再大一点,难道对整个地球系统生态平衡的“有用性”就没有价值?进化论的“物竞天择”是“人竞社择”的推广,或“人竞社择”是 “物竞天择”的缩影。只研究人体而忽略了其社会性,与只研究社会而忽略了其自然性一样都是错误的。要认清时代给于我们的任务,只有从自身所处整体系统——现在优其是从整个地球系统生态平衡的形势之中去把握,本人构建“泛系统价值优化论”,正是希望能突破社会人文观的束缚与自然科学观融合统一。使天人合一、和谐!
“有用性”是相对于使用者(价值受用系统)而言,用系统观“有用性”输出功用与输入效用(优化效用)两种,比如劳动价值就是前者;效用价值则是后者。你好象也是出入不分的。具体可参看在下的《 广义新价值论 》。


你认为价值就是“有用性”这我完全赞同,但你认为这“有用性”只是主观感受或以个人为参照主体系统的“有用性”即效用,就有短见,要明白“人”这个字就有具体的个人与抽象的泛化的个人或整个人类社会之分!难道对社会系统的“有用性”就没有价值?
你这是希望借助“社会”这个概念否定你所承认的价值主观性。
社会,固然强调的是人的共性,但是,不足以灭杀人的个性。我举一个例子,天普降大雨,是好事还是坏事?对普遍干旱的农民来说,是好事,但是如果是降在洪水季节呢?
2+2式的交换是经济的细胞,其前提是私有制度的成立,这个“私有”前提,就决定了考虑问题要重点放在交换者个人之上。首先要研究好微观,再找出共性规律扩大到宏观。任何一宗具体的交换,毕竟都是在两个私有者之间发生的事情。两个人比较,多数原则不能适用,因此,社会不起作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明确指出:交换是两个交换者之间的事情,和第三者无关。否则就有背私有制前提了。

和谐和绿色难道不值得追求吗?当然值得。但是心理学的需求理论讲需求是分层次的,基本的满足了才会追求高层次的。价值是主观的,因人而异与时俱变的,环境的价值也是主观的,不同人群不存在对环境同一的价值判断。乡下人要追求基本的生活保证,因此往容易掏生活的城里跑;城里人基本生活无忧,因此到山野去旅游去品评绿色,可见,同一绿色环境对农民和市民来说其“价值”是不同的。
建立绿色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第一层次,即基本生存的需要。不过,也的确,不同的人对价值观的判断也是不尽一致的,这就需要从理论上解决价值判断的标准和评估方法。

是谁说绿色GDP好?是城里人吗?农村山区够绿的吧?你们干吗不去哪里弄一亩半地住下来?毛主席让你们上山下乡享受美好环境,你们干吗都想方设法迁返城里?是乡下人吗?城市的空气如此污浊,你们干吗放着不用花钱就可以享受的绿色环境不去享受,都甘愿去被你们抱怨待遇不平等的城里当农民工?
估计,一是道路不畅,生活不方便;二是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生活还是需要基本的经济条件。几十年前上山下乡运动,估计也是想办法解决城市青年的临时就业问题,同时也了解一下农村群众的生活,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目前,也有不少年轻学生已经下农村开展教育工作,可能这也是一种上山下乡的新形式。说实在话,我现在还经常回味小时候在山区生活的那片山山水水,有时候也希望躲开喧嚣的城市,到僻静的山区去做一点自己的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可总是被各种关系缠绕住了。

估计,一是道路不畅,生活不方便;二是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生活还是需要基本的经济条件。几十年前上山下乡运动,估计也是想办法解决城市青年的临时就业问题,同时也了解一下农村群众的生活,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目前,也有不少年轻学生已经下农村开展教育工作,可能这也是一种上山下乡的新形式。说实在话,我现在还经常回味小时候在山区生活的那片山山水水,有时候也希望躲开喧嚣的城市,到僻静的山区去做一点自己的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可总是被各种关系缠绕住了。
好一个“估计”大师。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对此的解释是:价值不光是主观的,而且是一个存量(stock)。存量即在一个时点上事物的某种性质,因此,价值也是随时而变的。此一时彼一时,当初愿意呆在乡下,不见得现在愿意,因为价值判断不仅仅对不同的人来说是因人而异,而且对同一人来说是因时而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5 20:13:08编辑过]

不知楼主是怎么理解在下价值观的,我说研究非人的系统的价值转化就没有把价值看作是“人-物”关系?在下的原本字段是:“我研究非人的系统的价值转化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我们自身与环境的价值转化、优化规律。”请楼主不要断章取义了。你说在下的研究连“人”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人-物”关系存在?第一,你可能没有搞明白我所研究的“个人”——人体系统,是看作为一个开放的控制系统而言的,这个开放的控制系统不是弧立的,而是与环境时时刻刻保持着价值互动、交换的状态;第二,我所说的“泛化的第三者”前面己说过,它其实就是“参照系统”的概念,它可以是主体系统也可以是客观系统,之所以用这种需要有一定想象力的思维方法去看世界,目的是希望能从多角度的观点了解世界原本面目。然而世人多固执,总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去看世界,以为自己所见的就是世界的原本面目,这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佛家关于瞎子摸象的故事你也应该听过吧?人类文化信息(思想)史中各思想学派为一个问题争论来争论去,可是谁都说服不了对方,他们各自的立场(角度)出发,如果以自我为参照主体系统,谁都没有错,错的只能是对方,这本身就是个问题,大家何时能跳出各自的立场,放下自我的执着,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把双方看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那么这个问题就化为是整体系统本身平衡调节的问题,用国学来说是“致中和”,现在你可以看到我从双方的对立中分出三种观点:①以自我为中心;②以对方为中心;③以整体(大家或两方)为中心。此三种观点,其总和实际就构成了事物互相关系的完全信息观,不过其中一种观点只是作为这个完全信息观的一程序而己。当然,研究那一种程序对自己尤其是大家都有用,将是自己尤其是大家选择的依据。
请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5 22:42:58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