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6167 47
2006-10-20

今天课上,老师煞有介事的讲了一些开放前和开放后的工人的变化,以电焊工为例子,以前的国企,要当电焊工需要跟着师傅学习至少半年,期间还要象少林寺那样平举木桩,据说是为了练习电焊的平稳性.然而现在的电焊工,一般学个几小时,或者顶多几天就可以开工了.另外开车也是一样,以前要学三年,现在三十小时就可以搞到驾照,这些说明了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0-20 22:01:00

个人觉得有一部分原因是资本的相对价格下降了.司机在之前是一种职业,需要专门的职业培训。面对很昂贵的汽车,小学徒自然需要经受更多磨难才能达到供求平衡。否则,机器根本不够用。同时,机器的昂贵和维修的困难也使得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避免操作失误变得更合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4 09:23:00

楼上的分析很有道理.不过资本的相对价格变化是不是是分工程度降低的所有原因呢?就拿举的两个例子来说,对汽车司机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大部分的原因,对于电焊工就不一定了.为什么在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下,市场对优质焊工的需求不会导致工人们强化自己的电焊技能?而从前的焊工他们的动力又爱哪里呢?这些是不是可以从分工的风险和收益上来进行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4 22:13:00

社会的功利主义。

未来预期的难料,无法让人们真正用心去做一件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5 09:56:00

分工是有风险的,分工的程度越高风险也就越大,这体现在如果众多分工中的一环出现问题,整个经济就有可能瘫痪.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规避分工风险的方法是不同的,计划经济依靠强制性分配(大锅饭)来消除分工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主义在形成之初具有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的强制分工提供了生产力,而意识形态提供了激励),当意识形态逐渐衰落的时候,强制性的分配就使得其激励机制缺失的弊端显现出来.

而在市场经济下,分工的风险是由市场的交易效率来保险,市场的交易效率越高,分工的水平也能达到越高,当市场的交易效率低下的时候,分工的风险无法被保险,其收益无法弥补由于分工水平的增加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因此分工就无法进一步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25 11:12:00

你的老师是怎样讲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