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727 0
2023-02-27




语言思维与物象思维转换假设的脑神经心理依据

一、大脑左右半球不对称功能

大脑左右半球优势是区分语言思维与物象思维的认知心理生理依据。(79)

人类大脑左右半球不对称功能


功能 左半球优势 右半球优势

视觉 字母及单词的识别 复杂图形及相貌的识别

听觉 语言性声音 环境声音、音乐

躯体感觉 复杂形状的触觉识别

运动 复杂随意运动的控制 运动模式的空间组织

记忆 词语记忆 形状记忆

语言 听说读写 语调

空间能力 几何学、方向感觉

其他功能 数学能力

经过数百次实验,研究者们终于弄清了大脑两半球能力的不同模式,即两半球以明显不同的方式思维着。左半球作为一个语言专家,不仅用语词进行思维,而且还在作为语言基础的、以一次一步方式进行的逻辑思维方面优于右半球;而右半球则用形(物)象进行思维,它在再认和处理复杂知觉模型方面占有极大的优势。

我们认为,所谓半球优势,并不排除左半球接收、加工与其功能性质相关的事物信息;也不排除右半球有相应的语言加工功能。在此基础上,物象思维主要是右脑的功能,语言思维则是左右半球联合、协同的功能活动。因为语义即事物物象主要存储在右半球,而语言符号系统主要存储在左半球。换言之,语言思维是最高等级的人类智能。

现在,有大量的关于右半球与语言关系的研究表明,虽然左半球为语言优势已经得到确认,但近几十年来,尤其是CT、MRI、PET、SPECT等定位技术的应用,已认识到右半球在字词、语句、篇章各层级均参与语言活动。而且,右半球主要表现为参与语义即事物物象信息的提供。例如:

1、基亚雷洛(Chiarello)等(1990)采用自动语义启动模式对正常人进行三种语义关系即单纯义近、单纯联想和义近加联想在两侧大脑半球的激活扩散进行研究,他们对结果做出推论:相关语义范畴的自动到达主要是在右半球上发生,右侧半球上的激活扩散是更为分散的。

2、威克斯(Weekes)等(1999)认为两半球上均存在双路径,一条是词汇路径,其过程是视觉编码→语义储存→语音编码→言语;另一条是非词汇路径(注:我们认为,这就是语言符号系统内部表征过程),过程是:形→音转换→语音编码→言语,即承认右侧大脑半球上也存在词汇路径。这说明右半球识别字词的过程可能是类似左半球的,只是加工特点不同。

3、罗跃嘉等(1997)用ERP方法进行研究采用汉字形音义正启动和词义联想方法,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全视野和半视野系统研究,发现汉字认知始于100~160ms之间,大脑两半球在汉字认知过程中存在着差异,在约200~270 ms之间左脑加工占优势;左脑可能需要右脑传来必要信息(注:我们认为这是语义即事物物象信息即词义)后才开始加工,但是左脑开始加工后即占优势。张武田等(1998)研究结果也显示,当对汉字字音或字义进行匹配时,两半球之间的加工优于半球内的加工,即两侧大脑半球协同活动要比单侧半球加工效果好

4、霍夫质谱(Hough MS,1990)检查了两侧大脑半球损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在用不同主题组织形式的叙事作业,结果右大脑半球损伤患者对延迟主题形式比正常主题组织形式的理解精确性明显差,且识别较少的中心主题。右前部损伤对两种组织形式的判断均明显多的修饰和虚构。揭示右半球损伤成人在叙事水平组织语言方面有缺陷,难以用中心主题信息理解和解释叙事(注:我们认为,这在相反的方向上,有力的证明了物象记忆在右半球,是物象表征知识即语义存储的优势。),尤其是这一信息在叙事后部呈现时。这可能是由于右半球损伤病人专注于细节而不是抽取叙事的整体意思(注:物象抽象能力减弱)。

此外,多个研究表明句法是由左大脑半球中介的,而语义和音韵则很大程度上受右半球的影响。

5、Zaidel对右半球的阅读能力归纳为:①右半球具有很好的摄取图像化语义的能力;②右半球无字母-音素转换能力;③右半球阅读具有强烈的经验性(与左半球具有有明显本能的语言能力不同);④右半球还明显地参与了带有韵律的、感情色彩的或较多隐喻的阅读过程。国外学者观察右半球有言语的部分效应,读名词好于功能词;有明显的实词效应,读高想像力的词好于低想像力的词;有情感效应,更容易读情感词;另外右半球的语义激活不是精确的,深度失读的整词语义激活与之类似,整词携有词干的语义,但没有屈折变化和派生词缀的意义,因此可能将有后缀的词“flowed” 读错为带有假后缀的词“flower”。(注:这足以证明右半球承担着提供语义即直观事物物象、想象物象、抽象物象信息的优势。)

综上,物象心理学理论主张语义系统与物象知识系统是同一的。在这个假设基础上,我们认为,人脑有事物物象系统(包括语义)与语言符号系统。并认为双重编码假设是不经济的,因为它包含有知觉信息在表象系统和语义系统中重复。

二、言语理解转换物象与情绪变化

物象心理学把语言理解转换的物象看成是意识物质的运动。也就是说,语言理解心理转换的物象作用使思维、行为和情绪发生改变。例如,美国发源和盛行的认知治疗法,一改心理学认为语义是概念、命题、意义在驱动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的传统理论。“意象”在认知疗法中通行着,并以意象的作用考察患者心理生理的变化。A.贝克(Beck)等(1979)提出认知行为治疗。所谓认知疗法,简单地说,就是运用言语理解的“意象”心理生理作用,使患者的思维、行为和情绪发生改变,达到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目的。

三、语言理解转换虚构物象的价值的心理依据

语言虚构物象是神话故事、宗教信仰、文学创作的主要心理特征。语言理解转换虚构物象产生的心理价值,是人类精神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物象心理学揭示语言虚构价值的心理依据,是由语言理解转换虚构物象。物象这种意识物质能够给予读者提供思维的对象,并使读者心理生理产生或恐惧或愉快的情绪变化。例如,在25节中列举《西游记》中一段虚构哪吒首战孙悟空的描述,这是神话故事是语言虚构物象的典型之一,虚构的故事物象、情节物象使读者产生恐惧或是愉悦的情绪。读者在感受和体验虚构物象中陶醉,其乐融融。

又如,宗教经典中的“上帝”等,也是语言虚构物象的典型。这些虚构物象成为信徒心目中的偶像和精神支柱。我们很难把它们当成概念、命题、意义而对教徒产生宗教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心理依据。所谓“上帝”物象是由方位词“上”即在人之上和“帝”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共同构的拟人物象。

再如,佛教经典虚构的“三世二重因”说的“前世”物象、“今世”物象和“来世”物象等,也是语言理解产生精神信仰的某种情绪。其中“来世”一词理解转换的虚构物象心理是,一个人死后还要转生来到这个世界上。信徒为了求得“来世”发达富贵或平安的心理追求,而在“今世”乐善好施就成为一种愉快的情绪。或许,有人由于对在“来世”这种虚构物象中可能受惩罚的恐惧情绪,而自动禁止或中止作恶行为。这是语言理解转换虚构物象产生的情绪影响生活方式的典型例子。

我们阅读小说作品,头脑中形成了虚构故事物象、情节物象和人物物象。如果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就把语言虚构物象变成一种真实的事物。

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盛行的概念、命题、意义的语义理论不能诠释言语指令产生操作行为的心理结构。物象心理学认为,语义是语符意指事物的物象。揭示了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依据,明确指出语义记忆就是事物物象记忆。提出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将有力促进王甦先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解决。

我们在53节 中指出,佩维奥(1975)的“双重编码假说”与内部语言形与义分离的认知心理结构,是不相容的。因此,我们在这里针对“双重编码假说”的困境,提出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说。对于这一假设的哲学论证将在第18章进行,至于心理学实验如何证实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对于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可能会引起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鲍尔,以及计算认知学家派利夏恩等对人脑容量的忧虑。他们认为需要一个智慧小(矮)人来应用规则。派利夏恩认为,(80) “离开了小人的干预,就无法由他们的表象存贮产生任何行为。”他们的忧虑来自于把计算机图像储存所占物理空间类比为人脑物(表)象存储的心理空间。这种忧虑来自于有的心理学家忽视了人脑由物象抽象能力,以及由物象抽象到物象结构精确的转换能力。人脑记忆功能是生物化学属性,它与计算机物理机械属性有根本性的差异。至少可以断言,人脑记忆不是数字编码存储的。正如有的计算认知心理学家感叹:要达到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的最终目标--让机器真正理解人类语言, 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那么,计算机与人脑实质的差异在哪里呢?就在于人脑有物象抽象的能力,而计算机没有。

我们设想,人脑的物象记忆不是电脑采取数字编码机制,而可能化学的量子级的图像贮存。

参考文献:

(79)《神经生物学》第413页 寿天德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80)[(加)泽农·W·派利夏恩:《计算与认知》,任晓明、王左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42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